中山古鎮的歷史?天高雲淡任心遨遊2019-07-22 13:03:45

中山古鎮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區56公里,重慶市渝中區96公里,東距綦江區城區 約50公里,南距貴州習水90公里,西距四川瀘州市區120公里。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即在這裡勞動生息,創造出“先巴文化”,在支坪王爺廟、羅壩燕壩等遺址留下大批珍貴文物。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置巴郡,設江州縣,中山屬之。西魏時,更江州縣為江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陽縣為江津縣,中山仍屬之。現鎮域有無數漢墓(又稱蠻子洞),可證明古鎮歷史之亙古。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中山古鎮可考歷史為855年。

清初,江津縣屬地編為筍溪、杜市、思善三里,中山屬筍溪裡。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每裡分編為四單,全縣共編十二單,後又改十二單為十二都,中山屬十二都。

1892年張東巖,王元和書刻的大字題刻“三合場”可佐證是由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三個場合並而成。

宣統二年(1910年),成立城鎮鄉自治會,江津全縣分為16個區,十二都分為嘉樂、嘉升、嘉平三個鄉,嘉樂鄉治所設三合場,中山屬嘉樂鄉。

民國十年(1921年)撤都後,改設為13個區,嘉樂鄉屬12區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保甲制,全縣設15個區,17個鄉鎮,嘉樂鄉屬二區(區署駐蔡家崗)。將原6個團劃為幾個保,幾個保設聯保辦事處,嘉樂鄉劃分為三合、太和、紫雲三個聯保辦事處。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撤銷聯保。全縣劃為5個區30個鄉鎮,嘉樂鄉更名為三合鄉,仍屬二區管轄。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調整行政區劃,全縣設二、三兩個行政區,5個指導區,共設68個鄉鎮,三合鄉劃分為三合、太和、紫雲3個鄉,仍屬二區管轄。

1949年12月江津縣劃為10個區,三合、太和鄉屬九區管轄。

1952年,江津縣區劃變動,原第九區改為第十五區,新增第十六區,區公所設在三合鄉所屬之龍塘,三合鄉、太和鄉屬十六區管轄。並由三合鄉、太和鄉劃出一部分成立新農鄉(鄉政府駐團墳崗),三合鄉劃出一部分割槽域歸新成立的鳳儀鄉。

1953年民主建政時,太和鄉劃出六、七、八、九四個村成立常樂鄉,仍屬第十六區管轄。

1956年合區並鄉,十五區與十六區合併,改序號以地名命名為蔡家區,新農鄉撤銷,原新農鄉所轄區域歸還三合、太和鄉建制,三合、太和鄉屬蔡家區管轄。

1980年7月常樂公社撤銷,常樂公社所轄區的常樂、桐林和永和大隊一半劃入三合公社,飛龍、洪洞、斑竹和永和大隊一半劃歸新成立的頭道河公社管轄。

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三合公社更名為中山公社,太和公社更名為嘉樂公社。

1983年4月恢復常樂公社,1980年7月所劃出區域歸還常樂鄉建制。

1993年12月調整鄉鎮建制,中山鄉、常樂鄉撤銷,新建中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地三合場,轄原中山鄉,常樂鄉所屬行政區域。

2001年5月鄉鎮建制再次調整,全市3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鎮、嘉樂鄉撤銷,重新組建中山鎮,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場,轄原中山鎮、嘉樂鄉所屬行政區域。

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

2004年5月建制調整中,原四面山鎮所屬的高灘村劃歸中山鎮管轄。 同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

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重慶市旅遊局評為“十大名鎮專案”、“十大生態旅遊專案”、“十大鄉村旅遊專案”之一。

2015年6月5日,中山古鎮榮獲“ 第三屆中國最美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