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引進棉花的時候,古人是如何禦寒的?耳食記2019-01-24 19:09:54

棉花在中國的大規模種植大概不到一千年,最早應該是在宋代。至於在此之前,古人怎麼禦寒,得分開說。

對於貴族們來說,禦寒自然不是什麼需要煩惱的事,唐人有詩云:

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

到處爇紅爐,週迴下羅冪。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

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汁滴。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

“爇(ruò,燒)紅爐”、“下羅冪(同‘幕’)”,燃著通紅的火爐,圍著密密的羅帳,在香氣四溢的房子裡,聽著小曲喝著酒,外面雖是大雪紛飛,飲酒的人卻香汗淋漓。

這些貴人們哪裡需要去考慮禦寒的事情。

這是靠著火爐與厚帷幕取暖,還有一些貴人們更是過分,靠人取暖。在《開元天寶遺事》裡記載過唐玄宗時兩位王爺的禦寒手段,一位靠“

香肌暖手

”,一位有“

妓圍

”:

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當日如是。

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

一個將少女酥胸當成了暖手寶,一個讓女孩們圍成了肉屏風,荒淫如此。

只是可憐了這些女孩兒。

而對平民們而言,到了數九寒天,自然是沒有這樣舒適與香豔的取暖手段,大概也就只能裹緊他們的小被子了。在沒有棉花之前,這些小被子裡面填充的要麼是

,要麼是

,此外

樹葉、蘆葦、稻草

之類的,對於窮人來說,只要能夠稍稍擋住點寒氣的,都可以往裡塞。

至於那些獸皮、毛裘,大多應也是穿在貴人們身上,普通人能穿一身塞著厚絮的麻布衣就已算是小康了;還有燒的木炭,制炭的人大概都捨不得燒,畢竟要去換衣食,白居易詩裡的那個賣炭的老翁“可憐身上衣正單”,也沒有說弄兩塊自己的炭燒來取暖,只是想著“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能將這炭多多的賣出去。

不然還能怎麼辦呢?在古代,作為普通的窮人,活著本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在這既飢且寒的冬。從古至今,也只有老爺們才會去詠雪詠梅,讚歎冬天之美,應該沒有窮人會去歌詠冬天吧。

在沒有引進棉花的時候,古人是如何禦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