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呵呵哈哈2018-09-17 20:38:03

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繼承大統,成為皇帝,到1620年駕崩,共當了48年皇帝。在我國曆史上算不上是長壽皇帝,但可以說絕對是當皇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萬曆皇帝讓後人詬病最多的恐怕就是28年不上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懶政怠政皇帝,因此在《明史》明確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但是萬曆皇帝為什麼能在28年期間不上朝、28年懶政怠政期間沒有出現權力架空,還能掌控實權、控制朝局呢?根本原因就是在明朝的權利制度設計上。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第一點:廢相權,保障了皇權的穩固和至高無上。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朱元璋在當皇帝后,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十三年將宰相胡惟庸誅殺,並嚴格規定以後不再設立相位。宰相廢除後,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雖然明朝後來的皇帝設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

第二點:統兵權和掉兵權分離,防止權臣和將領擁軍自重,保障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權。通常人們會認為明朝的兵部掌管了軍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明朝設立了都督府和兵部分掌兵權。都督府僅管理軍籍、軍政,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掉兵權和軍職官員的管理和任用。這種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的軍事體制,防止了權臣和將領的擁兵自重,保障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能力。

第三點: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獨特的言官制度。監察御史建立於隋唐,但在明朝得到進一步完善。明朝設立督察院,督察院的督察御史官職很少,權利卻確空前大,不論是戰爭、科舉考試等國家大事,還是皇帝的私事,都是監察御史的監督範圍。例如打仗、科舉、教育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或者有不法之事還是小事,監察御史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建言或彈劾。六科給事中的設立則是為了專門對六部進行業務監督,並對皇帝負責,直接向皇帝報告,防止六部專權。這種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言管制度極大限制各部門專權的出現,限制了權臣的出現。就是在張居正當首輔時,權利達到頂峰,單依然受到這種監察和言管制度極大的掣肘。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第四點:從明成祖時形成了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宦官勢力,成為皇帝制約文官集團制約的有力工具,也是保障皇帝個人權利的有力工具。當皇帝感覺到自己的個人權利權威受到文官集團制約或威脅時,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和錦衣衛勢力打擊文官集團。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出現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西廠、內廠等宦官勢力和錦衣衛勢力。

第五點:萬曆皇帝不上朝絕對不是不理事,只是有前期的勤政變為懶政吧了。因《明史》是清朝時期所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醜化前朝的現象。萬曆皇帝前期發生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在萬曆後期,由於皇帝本人身體不佳、精神不濟等諸多原因下,開始懶政怠政。因此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