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的當家和尚叫住持,那道觀的當家道長叫什麼?純鈞RHGL2021-03-29 11:34:16

官方的說法叫“住持”。佛教的稱謂是借鑑道教這種稱呼的。

漢末以前,由於道教當時出了幾次著名的亂子,比如黃巾起義什麼的,都與道教有關,所以當時的道教嚴格來說不受官方認可。這個時期,官方對於管事的道士是沒有固定稱呼的,民間則一概稱為“師”。

“師”這個字,我解釋過。比如管演員叫“老師”是傳統叫法。

師,其本義為古代檢驗軍權的兵符。後來,“師”乾脆也用來代指軍隊,隊伍。比如說,我們的軍隊叫“正義之師”,或者稱水軍為“水師”。“師”字代表軍隊,遠比其他字義出現得更早。比如《詩經·小雅·采芑》裡就有“陳師鞠旅”一句。

所以說,“師”在古漢語裡的本義,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權力”。

可能很多人會很意外。例如提到一個詞“師父”,可能很多人印象裡“師父”,就是說老師如同父親有大恩、可欽可敬這種意思,錯了。

實際上,“師父”指的是老師如同父親一樣有管教弟子權力。三綱五常,父為子綱,師代表的是享有與父親同等的權力,所以師為徒綱,徒弟不聽師父的話,師父可以弄死他,還不用負法律責任。

佛教寺廟的當家和尚叫住持,那道觀的當家道長叫什麼?

一般來講,民間將主管其他道士的當家人,稱為“真師”。所以你看三國,張角被稱為“大賢良師”。

這是有史可查的。比如武當的老祖宗之一,尹軌,他當時領杜陽宮,稱太和真人,那麼當時史料上記載,包括民間稱呼,都稱尹公度為“真師”。其餘的,比如戴孟、馬明生、陰長生,也都被稱為“真師”。

正因為“師”代表的是權力,稱道士的首領為“師”,就是說,這個道士是這一堆道士的首領。

並且,由於陰長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陰麗華這一族的族人,所以官方也認可“真師”這個稱謂。史料上記載,也是記載某某人管領教門公事,稱什麼什麼“真師”。

晉以後,“真師”稱謂逐漸變成了“住持”,意為將有道高人與普通的道士分而論之。

晉太康年間,出了一個有名的道士叫謝道通,很有名氣,很牛,並相傳得衝寂之妙。民間覺得,這時候再把普通的道士領導稱為“師”,對不住像謝道通這一類真正的高人,於是開始改稱呼,將真正的高人稱為“師”,一般的道士領導就稱為“住持”。

很多人以為“住持”是佛教用語,但實際上這個詞源於儒家。

佛教寺廟的當家和尚叫住持,那道觀的當家道長叫什麼?

這個詞源於《荀子·正名》,什麼叫住持?住,都理解,居住;持,“猶引繩墨以持曲直”,換句話說,“住持”的本意,是說一堆人裡頭,有這麼一個能主持公道的,這麼一個掌握著裁判權力的人物。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住持”並不是宗教用語而是民間的。比如一堆人住個大雜院,大雜院裡就一定有個住持。就像說秦以前,誰都可以自稱“朕”一樣,“你幹嘛去?”“朕上廁所。”

秦以後,由於秦設定了更細緻的戶籍制度,民間就不再用這個詞了。道教把這個詞借鑑了過來。之後佛教又借鑑了道教的說法,住持啊,出家啊,敕度啊,其實最早都是道教用語。

實際上,西晉至北宋時期,普通道教領導的稱呼仍然還是亂套的,有叫住持的,也有叫“護持”的。

官方真正將“主持”這個稱呼定為道觀的總管者這個意義,是到了北宋初年時才徹底決定了的,並沿用至今。所以在北宋以前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到“某某領什麼什麼宮護持”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