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陸高雄2020-06-08 18:47:26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據史料記載,商紂王后期,昏庸無道,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除了耗費巨資徵調大量民力建鹿臺,造酒池肉林,致使國庫空虛,另外又聽不進賢臣的勸諫,因此日漸失去人心。這時候,周武王在西邊聯合許多的小國,對商朝發起了進攻。在行進到牧野這個地方,距離商都朝歌僅有70裡的時候,武王主持舉行了誓師大會,厲數商紂王的諸多罪行,鼓動大家與紂王決一死戰。直到這時,紂王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處於危險境地,不得不停止了享樂,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但是此時,朝中賢臣早已被殺或跑光,軍隊也有部份反叛,有的不在都城一時難以調回,所以紂王只好將一些奴隸或是罪犯臨時組織起來以對抗武王。由於紂王平時的殘暴成性,所以這些奴隸、罪犯對紂王早是恨之入骨,因此部隊一開到牧野,便紛紛倒戈,轉頭殺向紂王。結果,紂王於牧野大敗,連忙逃回朝歌。武王乘勝追擊,兵臨朝歌城下。紂王眼見大勢已去,只好登上鹿臺放火自焚。最後,武王攻下朝歌。這就是中國遠古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那麼,正如題主所問,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紂王真的像傳說的那樣昏庸無道、殘暴成性嗎?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是明代許仲琳(有爭議)創作的一個怪誕神話小說,即是以武王伐紂為背景,講述了正邪之間的鬥法,各路神妖混戰,同時把紂王描繪成一個人人痛恨的殘暴君王,他好酒喜淫樂、寵妲己、奢靡腐落、殘暴不仁,結果在牧野之戰中,將士臨陣倒戈,被武王打得大敗,最後一把火將自己燒死於鹿臺。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當然這是小說,大部份內容與歷史應該是不符。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紂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紂資辨捿疾,聞見甚敏,臂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挋諫,言足以飾非,矝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由此可見,武王還真是個不錯的人,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不像個笨蛋呀!

另有史料記載,紂王不是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無能之輩,在他統治其間,東征西討,使商的疆域擴張的同時還保障了地方的安定,而且在交通方面也有所作為,使中原的先進文化及生產技術得以傳播到東南一帶,讓當地逐漸獲得發展。

孔子的弟子子貢也曾對商紂王是否是一個殘暴無道的君王提出過質疑。他認為,這應該是被人強加於頭上的罪行,是有意醜化載贓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後面各朝代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政敵別有用心的宣傳,實際上奢侈荒淫、鎮壓反叛、剪除異己等等,這都是帝王特有的共性,非紂王獨有,把紂王描繪得如此荒淫無道、駭人聽聞、令人髮指,顯然有誇張過度。另外,把罪惡的根源扯到女人(妲己)的身上,道理也顯得太過牽強。在古代,女人實際上是沒有地位的,再說妲己不過是被打敗的部落的女兒,能左右得了帝王嗎?顯然不可能。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那麼,武王伐紂,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出於什麼原因呢?

據《呂氏春秋》記載,紂王企圖以武力來威脅而聚斂各諸侯、方國的財貨,於是引起諸侯、方國的反叛。當時東夷本來與商族有族源關係,因不滿商紂的壓榨而叛商,於是商紂王便派國中主要兵力去征討東夷,結果被周武王乘機而滅商。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庇、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偏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一犁膏雨2020-05-25 11:04:29

1。伐無道是根本。紂王無道是史有記載的,君無道該伐。

2。奪其權是目的。武王伐紂其目的是顛覆舊政權,建立新政權。

3。改朝換代是結果。中國古代王朝執政後期,大都是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結果新的政權取代腐朽落後的政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文史不假2020-05-26 18:33:13

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文史不假來竭力回答這個問題。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當殷商的歷史傳承到帝辛時,商朝初年的鼎盛早已不復往昔。儘管我們不知道帝辛的生卒年,但卻知他是帝乙的少子,更是商朝的末代皇帝,到西周後改稱其為紂,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

2000年,在我國的

“夏商周斷代工程”

中,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105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一、即位之初

在帝乙崩世後,其子帝辛繼位為商朝的第三十代君主。事實上,從商湯滅夏後開始,殷商的歷史已經傳承了六百多年的時間。

即位之初,帝辛就任命了周侯、鬼侯和鄂侯作為當朝的“三公”。而這三位諸侯,都被史書記載為是當時的賢能之士。由此可見,帝辛在即位之初,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勵精圖治和有所作為的。

(一)周侯

周侯名叫姬昌,他就是聞名於後世的周文王。其部族在爺爺公亶父的帶領下,才遷徙到了岐山的腳下。在此,他們開始繁衍生息,低頭髮展,很快就擴充了實力。姬昌的父親季歷即位後,開始四處征伐,恃強凌弱,進而引起了商朝中央政權的警惕。

為了防範周侯的一家獨大,商王文丁趁季歷來朝歌參拜之時,一舉將其斬殺,史稱為

“文丁殺季歷”。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姬昌即位後,立即率兵為父報仇,大舉討伐商朝。結果,不善作戰的他很快就被帝辛的父親帝乙擊敗,姬昌只得繼續臣服商朝政權。

之後的十數年裡,周侯姬昌開始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帝辛繼位之時。

(二)鬼侯

鬼侯又稱為九侯,他是殷商後期時盤踞在今天山西北部和陝西北部的鬼方部落中的一部。可惜,後世對鬼方部落的記載並不多,只在殷墟卜辭中有顯示而已。

鬼方部落歷來都非常崇尚武力,歷史上就曾多次和商朝發生過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丁擔任商王期間,曾集結了各諸侯的勢力,共同出兵討伐鬼方部,終於將其擊敗並收服於商朝。

(三)鄂侯

鄂侯的所在地位於殷商王畿之地的西南方向,大致就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沁陽的西北一帶。

鄂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諸侯國中的強者。在帝乙當政後,鄂國也因為大肆擴張而遭到了商朝中央的懲處。

帝辛即位後,鄂侯表面繼續臣服於殷商,但私下卻並不安穩。

以上的三位,雖都是殷商治下的諸侯,但卻都不穩定。因此,帝辛才任用以上的三侯來出任“三公”之職。說白了,無非就是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而已,先擱在眼前,用籠絡的方式慢慢進行分化瓦解。

二、開始暴政

在王位穩固後,帝辛開始不安分了。他對內橫徵暴斂,嚴刑峻法;對外連年征戰,國無寧日。於是乎,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商朝的統治基礎被嚴重動搖了。

關於商朝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透過《封神演義》或者《封神榜》而得知的。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紂王沉湎於酒色,尤其是對於被狐狸精附體的妲己寵溺無度,導致了自己眾叛親離,還被西周政權所取代。

那麼,妲己這個人是文學的虛構嗎?不是。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關於妲己這一人物,歷史上還就真實存在過。據

《史記·殷本紀》

記載:

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另據

《呂氏春秋》

記載:

商王大亂,耽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

除了《史記》和《呂氏春秋》外,《左傳》中也有關於妲己的記載。可見,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完全的虛構。

除了妲己等大量的美色以外,紂王還強娶了鬼侯之女。不過,因為此女不喜紂王的荒淫無度和嗜殺成性,很快就被紂王虐殺。甚至,餘怒未消的帝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還將鬼侯本人施以醢刑,剁成了一堆肉醬。

鄂侯開始多次勸諫,制止紂王帝辛的暴行。結果,紂王竟然連鄂侯也不放過,將其施以脯刑,曬成了人幹。

周侯姬昌一看勢頭不對,準備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結果,很快就被崇侯虎捕獲並關押起來。為了保命,周侯向帝辛再三表示誓死效忠,還進獻了大量的美女和珍寶,以及洛水以西的一大片土地,帝辛才勉強同意將其釋放。

在清除完“三公”勢力後,商朝早已危機四伏,可紂王帝辛卻懵然不知,繼續霍霍人生,還任用了只會溜鬚拍馬和阿諛奉承的費仲來出任國相。

三、眾叛親離

由於紂王亂政,越來越多的諸侯開始叛亂。甚至於,就連殷商統治階級的上層中,也出現了王族的分裂。

(一)箕子

箕子名叫胥餘,是帝乙的弟弟,更是紂王帝辛的叔叔。

紂王登基之初,箕子尚能竭力輔政。但是,目睹紂王的殘暴無道,他苦心諫阻卻毫無效果,甚至還得罪了紂王。

在見到忠直的比干被紂王挖心殘害後,箕子料定成湯六百多年的基業必將斷送於帝辛之手,竟然割發裝癲才躲過了一劫。

(二)比干

比干也是帝乙的弟弟,是紂王的叔叔,此人賢德,一向都主張寬仁治國。帝乙過世前,比干受託孤重任來輔保帝辛。

對於比干的多次勸諫,紂王帝辛開始時還有所顧及,但卻越來越怒不可遏,最終決定殺之以儆效尤。關於這段,《封神榜》中還專門演繹了比干七竅玲瓏心的神話故事。

(三)微子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帝辛的長兄。因為出生不高,有德有才的他才沒有繼承王位。

紂王帝辛即位之初,兄弟二人的關係還是非常親近的。但是,隨著紂王的黑化,微子也積極諫阻,竟然遭到了帝辛的猜忌。為了避禍,他只得悄悄出走,躲回了自己的封國。

武王滅商之後,微子親持商朝王室的禮器,表示願意歸順周朝。武王非常感動,準其復位如故,繼續為諸侯。

四、諸侯反叛

周侯姬昌返回自己封地後,立即開始擴充備戰。同時,他廣佈恩德於四方,引來許多中小諸侯的真心歸順。

與此同時,紂王帝辛即位後,他的精力一直都集中於東南地區,持續對東南地區進行擴張。因此,商朝的主要軍力多駐紮於東南部,使得西部地區兵力空虛,為周侯日後的突襲埋下了巨大隱患。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侯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發繼位,後世稱其為周武王。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在武王繼位後,表面繼續臣服於殷商,實則更加積極地擴軍備戰。他利用商軍暫時無暇西顧之機,大肆向東進行擴張,已經越過黃河,威脅到了商朝統治的核心地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準備對商朝發起攻擊。而此時,殷商的主力尚在淮河流域遠征東夷,使得這次會盟具有了突襲的意味。

不過,透過甲骨文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推測得知,

此次會盟並非是“不期而會”,而是以周侯為核心的一次精心奪權。

五、牧野之戰

聽聞武王會盟,紂王帝即就慌了,匆忙之中拼湊軍隊進行抗擊。他將獄中羈押的所有奴隸和戰俘都予以釋放,聯同朝歌周邊的商軍,共同開赴牧野迎戰諸侯聯軍。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諸侯聯軍率先出戰,很快就擊潰了商軍的前沿,接著由周武王親率中軍主力全線衝殺,商軍很快就全線潰散,甚至還有紛紛倒戈一擊的。據

《尚書·周書·武成》

記載: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紂王眼見牧野之戰敗局已定,自己已經是迴天無力,只得逃回了朝歌。為了維護自己僅剩的尊嚴,他選擇自焚而亡。據

《史記·周本紀》

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待周武王率軍趕到鹿臺時,立即砍下了紂王的頭顱並懸旗示眾。至此,商朝宣告滅亡。

六、歷史評價

通常認為,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終結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標誌性戰役。甚至,還被附加了其他許多的正面積極意義。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不過,筆者個人卻認為,牧野之戰的意義和功績被無限放大了,因為它就是一次普通的朝代更迭戰爭罷了,武王伐紂的目的遠沒有那麼偉大,就是一次蓄謀已久的奪權罷了,無非也還是為了土地、奴隸和金銀。

回答完畢!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一壺清茗品春秋2020-05-25 10:42:29

武王發紂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既有替天行道,又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紂王可以說的是古代暴君的典型代表,他的暴行大致上與封神演義中描述相彷彿,他生活腐敗,好酒貪色,寵信妲己,生活奢靡,大興宮室,大搞酒池肉林;他橫徵暴斂,“厚賦稅以寶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他嚴刑峻法,還發明瞭著名的“炮烙”酷刑,殘殺大臣;他任用奸佞,讓阿諛奉承、擅長詆譭別人的費仲、惡來掌管國家政事,再加上常年對外用兵,最終搞的民不聊生,諸侯稱怨。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這時商朝大臣不斷叛商歸周,到武王發紂之時背叛商朝的諸侯已經多達八百多個。正是商紂王的種種倒行逆施,讓各路諸侯叛商歸周,從這方面武王發紂確實是人心所歸、替天行道。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但是,即使把武王伐紂說成蓄謀已久的奪權,也是成立的。從周文王的父親季歷開始,征伐四方,周朝的疆土不斷擴大,對商朝構成了威脅,商朝和親不成,又害死季歷,但卻沒有阻止周朝的壯大。到了周文王時期,文王任用賢人、篤行仁義,表現出了強大的向心力,對外不斷征伐親近商朝的屬國,到文王去世的時候,已經是天下三分有其二了。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正是有了幾代國君的基礎,周武王才能會盟諸侯,大敗商朝軍隊。第一次,武王在孟津會盟諸侯,但因為時機不成熟,便回去了。等到武王“聞紂混亂暴虐茲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便決定第二次會盟諸侯伐紂。可見武王一直密切關注商朝局勢,在紂王眾叛親離、大軍征討東夷未歸的有利時機,一舉在牧野擊敗商紂王,並滅亡了商朝。從這方面來說,武王伐商是周朝幾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沒有多年蓄謀已久、不斷積蓄國力,又怎麼能有力量,替天行道,實現周武革命。所以,兩者是統一的,並不矛盾。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叄牛不讀書2020-06-01 20:56:48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關於武王伐紂這個問題,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武王伐紂的意義要遠大於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

相信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就是相信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相信這個歷史事實,就是迴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天道報應”。當權者只要淫暴無常,就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報應。

在認同武王伐紂這個歷史意義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探究真相。

商王朝到了後期,在王朝的西北方向,有一個純粹的農業部落悄然興起,這個部落就是周部落。周部落興起的速度和規模,巧了,和商部落在夏王朝後期悄然興起速度和規模很相似。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周部落的勢力範圍原來一直在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但因為部落人口發展,力量便逐漸強大起來,開始逐步向東發展。在公元前十四世紀時,周部落的勢力範圍已經進抵到陝西岐山地區。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時,周部落的勢力範圍已經到達醴邑(陝西長安西南地區)。

此時的周部落如果繼續向東發展,則有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必將和商王朝的勢力重疊交叉,而且在法理上,周部落本就隸屬商王朝。所以周部落不得不一面看著商王朝的眼色,另一面虎視眈眈的準備在商王朝的身邊。

上蒼總是青睞於有準備的人,這一次,上蒼派給了周部落一位殘暴的商王朝君王,用來協助周部落加強他們擴充的決心。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這位商代末位君王子受辛,相貌雄偉,知識淵博,而且滿身的力氣,不用棒子只用雙手就可以制服老虎,據說還可以把九條老黃牛倒拉著走。這樣的君王看上去確實夠得上君王的素質。

然而在我們千百年來一貫被灌輸的理念中,君王的素質絕對不是因為擁有聰明才智和孔武有力,君王最關鍵的素質在於寬仁。

很可惜,紂王子受辛恰恰缺少的就是寬仁。不但不寬仁,反而殘暴異常,當然這種殘暴的異常是相比於我們普通人,要是和夏王朝的最後君王相比,也不算有什麼新意。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在這裡很想把後世冠在紂王頭上的惡虐,和夏王朝最後那位君王夏桀姒履葵做一下比較,因為這兩位末代君王,實在太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比較完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夏桀姒履葵:改建皇宮,用黃金鑄成的柱子,就有九個。皇宮之內,肉堆成了山,在一個五平 方公里的巨大池塘裡,盛滿美酒,船行在美酒之上。

商紂王子受辛:宮廷建造一日不停,“瑤宮”和“瑤臺”就建造了七年。皇宮中的肉像山林 一樣堆著,酒不是裝在罈子裡,而是倒在池子裡,每次飲酒可以直接跳到池子裡喝個七晝七夜。

這個“酒池肉林”的傳說,同時發生在這兩位倒黴蛋身上,並且在今後的歷史長河中被他們的繼承者不斷上演。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夏桀姒履葵:發明了一種酷刑,稱為“炮烙”,在銅柱上塗抹油脂,下面燃燒炭火,教犯人光腳走在銅柱上,姒履葵就喜歡看著犯人掙扎悲號掉然後入炭火。

商紂王子受辛:發明了一種酷刑,被稱為“炮烙”,讓逃亡的犯人赤腳走在被炭火燒的通紅的鐵柱上,用來警戒震懾對他的反抗情緒。同時子受辛還發揚了他的好奇心,看見有人走過冰冷的溪水,便令人敲碎那人的腳骨,看看是什麼特殊材料製成的。

這一回,夏桀的發明被同時安在了紂王的頭上,同一樣東西,在歷史上被髮明瞭兩次。但這一次,紂王青出於藍,不但喜歡看別人被銅柱炙烤的腳,還喜歡看別人被冰凍後的腳。

題外話說一句,紂王的這項敲碎別人腳骨頭看材料的殘酷發明,同樣被冠在了後世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偃王身上,宋偃王同樣擁有這項發明的版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夏桀姒履葵:面對大臣關龍逢的質疑,直接用“炮烙”處死。

商紂王子受辛:面對大臣九候的質疑,直接剁成肉醬。

夏桀姒履葵:萬千寵愛於施喜妹一身,施喜妹喜歡聽絲綢撕裂的聲音,否則就皺著眉頭。

商紂王子受辛:萬千寵愛於蘇妲己一身,蘇妲己沒那麼高冷,喜歡打呼嚕和說夢話。

這兩位末世君王同樣都比較殘暴,而在審美的角度上,也都異於常人。

好了,類似這種比較,我其實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在君王的荒淫無道上,旁人實在無法發揮出更多的想象力,但為了向世人宣告這些殘暴君王的醜惡,便一遍遍的將這些令人髮指的行徑“複製”“貼上”,不失為一種很有效率的做法。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回到武王伐紂中來。

周部落的酋長姬昌被部落裡的人尊為聖人,卻因為不忍看到九候、鄂候被剁成肉醬,而嘆息一聲,就被紂王逮捕關押起來。

紂王還將姬昌的兒子也剁成肉醬,並且拿給姬昌吃,姬昌不得已吃了一口。紂王於是宣稱,姬昌連自己兒子都要吃掉,還裝什麼聖人呢?

周部落為營救姬昌,獻出大量美女、名馬、珠寶,紂王才把姬昌釋放。姬昌回到周部落不久後就逝世,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周部落酋長的位置,為報父仇和兄仇,他領導周部落準備進行一場反抗戰爭。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紂王子受辛此時依然不顧大臣祖伊的警告,認為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他的叔叔比干也規勸紂王,結果紂王大怒,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你這麼像聖人,不知道心有幾竅。下令將比干的心挖出來察看。

公元前1122年,周部落聯盟幾個其它的部落,在河南孟津會師,渡過黃河,向朝歌進攻。紂王也集結軍隊迎戰。兩方軍隊在朝歌西南二十公里的牧野決戰,周部落的聯盟軍由四萬五千人,商軍據說有七十萬人,但商軍人心離散,結果大敗。

最終結果,眾所周知。商紂王子受辛自焚於他建造的鹿臺。他所寵愛的妲己女士卻並沒有隨他自焚,而是滿懷希望的迎接周王朝的建立,姬發原本要留下妲己自己使用,但九十歲的姜子牙卻鐵石心腸,堅決處死了蘇妲己。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我們再回到文章的題目,結合文章的內容看看,就能夠有個自己的判斷。那就是武王伐紂首先具有替天行道的正義性質,這個毋庸置疑。同時,也是周部落從上蒼那裡獲得的一次偉大的機遇。

商紂王子受辛確實殘暴,但是殘暴的程度和內容到底怎樣,只需要看一下後世史家對夏王朝夏桀殘暴手段的“複製”“貼上”手法,就應該明白。這種手法,在中國歷史上一次次重演,也絕非只有紂王“獲此殊榮”。

但即使我們明白了,也絕對不會影響我們對武王伐紂的正確認識,因為武王伐紂的意義,本就不在於改朝換代,而是在於讓我們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認定的天道。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和光同塵WZX2021-05-10 13:22:52

盡信書不如無書!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北疆同心聊歷史2020-05-27 07:10:38

武王伐紂並不僅僅是出於“替天行道”的目的,更有趁機吞併商朝建立自家政權的圖謀在內。

因為自從商紂殘暴無道,導致了天下諸侯與之離心離德之後,不僅周國有取而代之的圖謀,只怕其他具有一定實力的諸侯,也有這個打算!只不過是周國成功了,而其他諸侯沒有成功而已。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因此,自周文王時代起,周國便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準備工作。他們修理內政,整頓軍備,聯合諸侯,網羅人才,逐漸具備了取代商紂的基本條件。

然而,周文王並沒能親自領導滅紂之戰。這倒不僅是因為周文王 年事已高,天年將盡的緣故。更是因為儘管商紂搞得整個商朝一團糟,但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商朝的實力仍然比較強大,還不是憑藉周國的實力就能推翻的。

因此,可以說周文王是抱憾而終,滿懷遺憾辭世的!不過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代,滅紂的時機終於到來了——因商紂愈發殘暴不仁,他剖比干之心囚箕子為奴,搞得商朝上層統治階級內部人人自危!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不僅如此,好大喜功的商紂還很喜歡四處佂戰。紂王忽視了周國的威脅,調派主力大軍討伐東夷,致使都城朝歌兵力空虛,從而給了周國趁虛而入的機會!

後來發生的事兒眾所周知:周武王在孟津與“八百諸侯”會盟以後,趁商朝危機四伏的機會,率領聯軍攻至牧野,引誘紂王派兵出城交戰。而紂王迫於無奈,只好臨時武裝了幾十萬奴隸,在少數商軍的監督下出城作戰,試圖依靠他們抵抗周軍的攻擊。

怎奈這些奴隸平日受盡虐待和欺壓,心裡早就對紂王不滿了!當週軍發起衝鋒時,這群毫無鬥志的奴隸們立馬反水,掉轉戈頭反向監陣的商軍殺去!於是,朝歌城便毫無懸念的被周軍攻破,走投無路的紂王也只得一死了之了。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綜上所述:如果說在滅紂動機上,周國毫無私心,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所謂的“替天行道”,也只是周武王奪取了天下後的宣傳用話罷了!猶如昔日成湯放桀一樣,只是為了標榜正義,藉以鞏固統治而已。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武天老師2020-05-30 23:54:59

大部分是是蓄謀已久的奪權,只是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而已。而且這個奪權從周文王的老爹季歷甚至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這一代就開始了,來講講商周這幾代的恩怨情仇吧,很好玩的,絕對是三生三世的愛恨糾纏。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古公亶父時期,為了避難於是從豳(斌音,今咸陽附近)遷都到周原(今寶雞岐山附近),周國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強盛起來,古公亶父也被稱為周王朝的奠基人。當時周國作為商朝西邊非常大的諸侯國,已經頗具規模,開始形成對商朝統治的威脅。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在古公亶父死了之後,小兒子姬歷繼位,姬歷是個很有作為的大才,他新修水利,發展農業,訓練部隊,商王朝這個時期的君王是文丁子託,由於姬歷很厲害,在不斷擴充軍事實力,並且打敗商朝周邊的戎狄部落後,文丁封姬歷為西伯侯,即西方諸侯之長,一度成為商朝統治之下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後期姬歷和他的周國可以說是權勢極大,成為西方霸主,已經威脅到商朝統治,文丁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有所忌憚,為了維穩統治遏制西周,文丁把姬歷騙到殷都,名義上封為方伯,實際上就是軟禁,最終餓死在大牢裡。

《呂氏春秋•首時》:“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季歷的墓)

姬歷雖然死了,不過其子姬昌繼位後依靠爺爺古公亶父和父親姬歷打下的基礎,依然是非常強盛,姬昌繼承了西伯侯的之位,繼續成為西方霸主。當時文丁的兒子子羨繼位後,為了穩住西伯侯,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姬昌,不過沒有什麼卵用。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後,已經正式稱王,開始挑明和商朝作對。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這個時期帝乙子羨的兒子帝辛子受(紂王)再一次開始忌憚西伯侯,當時商朝內部權勢最大的幾個重臣分別是鬼候(九候)、鄂侯、西伯侯、崇侯。

子受當時納鬼候女兒為妃子,因為鬼候女兒不喜淫亂,於是殺掉了這個女的,順便牽連了鬼候,把鬼候剁成肉醬了,當時鄂候就勸子受,鬼候有大功,不能殺,結果子受又順便把鄂候殺了做成肉乾了。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三公一個被做成肉醬,一個被做成肉乾,西伯侯姬昌嚇得不敢說話,就嘆息了一聲,結果就這一嘆,被奸臣崇侯聽到,於是進讒給子受,子受又想把西伯侯姬昌也順便宰了,最後周朝為了救姬昌,舉國之力又是進貢財寶,又是奉上美女,好歹把姬昌撈出來了,不過代價就是姬昌的大兒子姬考(伯邑考)被做成肉餅了。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史記·殷本紀》: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姬昌回來後氣的火冒三丈,決定徹底撕破臉皮,反正已經回到自己大本營了,就開始跟商朝對著幹。等到他死了之後,二兒子姬發繼位,姬發搞過一次大型軍事閱兵為了試探商王朝反應也為了試探各諸侯國態度,史稱孟津觀兵。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這次誓師大會上,姬發就開始細數商朝的罪名,開始搞政治,決定先把商放在天下的對立面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商朝最後一任君主子受雖然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性格方面十足的殘暴,總喜歡把人剁成肉醬曬成肉乾,還喜好淫樂。

不過政治方面還有點水平,子受在位時,大幅削弱了貴族世襲制度,開始中庸非世官家族人員,提拔了很多中下層新人。而且為了奪回被東夷奪走的土地,常年都在和東夷打仗。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這些改革或者舉措現在看來其實還是比較有水平,不過在當時絕對是加速王朝滅亡的導火線,比如削弱貴族勢力就會讓國內貴族內部集團有想法,而常年打仗更是勞民傷財,歷史證明喜歡打仗一般都沒什麼好結果。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由於常年征戰,商朝國力和養精蓄銳多年的周國已經沒法抗衡,牧野之戰時,由於當時權力貴族階級對於統治者的不滿,甚至在戰鬥過程中出現了商朝計程車卒跟著周朝反叛一起打商朝的現象。

最終子受看到大勢已去,自焚而亡,歷史上子受死的時候都八十多歲了,很多演義和民間野史都是隨便黑一黑而已。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雖然不是洗白商紂王,歷史上這個人性格方面是有問題的,暴虐成性,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不過還是有一定水平的,不是像野史裡那種廢物一樣的存在,郭沫若曾說“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並呼籲道:“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姬發的成功,除了祖上打下的基業,最關鍵的就是兩點:第一商朝因為常年和東夷打仗,國力不行了,第二紂王已經老了,不想當年一樣英明,把比干殺了,把箕子抓了,把微子逼走,這三個人稱為殷末三賢,紂王老年痴呆後把這三人都搞的失望至極,整個內部都失去民心了。

總體來看,武王伐紂主要還是祖上積累的恩怨,從爺爺輩開始就和商朝有矛盾,姬發的爺爺被紂王的爺爺殺了,父親有差點被紂王殺掉,最終才“被迫反殺”。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槓精皇上2020-05-25 11:58:21

成了叫武王伐紂

輸了叫紂王平叛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折緣2020-11-21 12:20:25

周人伐商是一件蓄謀已久的事情,並非因為帝辛是一個暴君的緣故。

商朝的統治並不是周的分封,大抵類似於周邊部落對其保持臣服進貢即可,這一時期還不存在“周天子”分封諸侯這樣的統治模式。

周人逐步強大的時候,商人至少興盛了兩百多年。從周族長季歷時期開始,周人先後征討西落鬼戎、燕京戎、餘無戎、始呼戎、翳徒戎,俘獲二十翟王,不斷向西和向東擴張。

周人的這種擴張趨勢,勢必會激化商周之間的矛盾。《竹書紀年》中“文丁殺季歷”,正緣於此。

到了周文王時,據《左傳》、《國語》等史料記述,周人的勢力範圍內發生了一次罕見的乾旱,這次乾旱導致了“周飢”。《國語·周語》中就有“洹水一日三絕”“河竭而商亡”的記錄。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嚴重的自然災害威脅著周人的生存,為了活下去,周人發動了對商的戰爭,這是“武王伐紂”的突發原因。

為了伐商,周文王做了相當細緻的工作。

大陰陽師姬昌韜光養晦,暗中懷柔各國,加強聯絡,努力締造一個秘密“反商聯盟”。比如他調解虞、芮兩國之間的糾紛。

同時,周文王以周原為核心,向東控制晉南及晉東南一帶,征服臣服賈人、崇人、黎人;向南越過秦嶺,同時利用水系交通,對西南地區及漢江流域原臣屬商人的各個方國加強聯絡,使其歸附。

這就使得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南方部族加入伐紂同盟,出現在後來的牧野戰場上。

而此時的商,從政治形勢上看,已經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周已經控制了黃河以北的朝歌以西地區,黃河以南的管(鄭州)以西地區也被周所控制,乃至江漢地區也已經成為周武王的轄地。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商自身的問題也很突出,東夷多叛,不得不斷派軍征伐,因而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軍力,而無暇顧及正在逐步壯大勢力,形成“倒商聯盟”的周。

那麼,既然周蓄謀已久,商紂是不是就一定是個暴君呢?

紂王其人,文獻記載“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敵也。”,同時據《呂氏春秋》的說法,紂王“多心”,並且“商聞重”,也就是說他十分重視情報工作,耳目眾多。

能夠重視情報工作的可能是個一無是處的君主麼?

紂王最大的失誤,不在於後世加到他身上的那些“暴君行為”。我們很難想象在那個幾乎處於荒蠻的時代裡,如何“酒池肉林”?他執政的政策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東夷身上,使得商王朝國力大降。

早在文丁時代,就已經對周的發展十分警惕,周文王頻繁聯絡諸侯方國,征服周邊部族,其所控制的勢力儼然已經能夠與商分庭抗禮,然而,紂王對此卻毫無反應,毫無作為!

於是武王伐紂在商毫無準備的情況發生了,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或力戰而王,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談不上替天行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句話就說得很好,周代表的是一種更先進的組織文化,對商的那種無法有效統治核心區域外諸侯國的治理模式的征服。

相信周公旦制“禮”,並非天人神授,必然是周幾代人治理經驗所致,這才有了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治理模式。

周的制度,在當時,確實代表了生產力的方向。

那麼,商周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呢?

周曾臣屬於商,但這種臣屬的義務十分有限,商周屬於兩種文化,他們之間就好比宗主與附庸的關係。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商王朝統治的時代,其實有點類似於戰國時代,商以極大的軍事優勢,使周邊國家保持對其的臣服,但周邊國家實際上又是獨立的政治實體。

所以,武王伐紂,也不算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自在瞭然12020-05-25 15:43:17

對紂王們來說是不允許的,是犯罪。對窮苦的人來說,是一種希望。對周家王朝來說,是一種機會,奪取商朝政權是他們的目的。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愛是記憶裡那片海2020-05-25 04:20:23

周武王真的是因為正義才對紂王發起進攻的嘛?或許未必,或許我們可以從兩點看待這場戰爭的發起原因,第一個就是,周國在經過不斷髮現和壯大,以它當時的國家實力已經不在甘心作為商朝的一個諸侯國了。這一點很好解釋,為什麼天下當時那麼多諸侯國,別的諸侯國就沒有替天行道呢?為何有偏偏是周王室呢?這個他強大的國力是分不開的。其次就是,因為紂王殺死了姬發的哥哥,或許這件事才是武王伐紂的導火索。

當然,一個國家的滅亡往往都是伴隨著民心的失去的。因為紂王的殘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有個人打著救濟天下的旗號站出來。對於那些已經飽受折磨的百姓看來,這就是他們的救星。肯定會雲集響應,而且也會得到百姓的支援。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其實戰爭給她們帶來的災難遠遠是大於暴政的。就這樣,一場權力的爭奪最後卻無奈的演變成為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抗。其實到頭來,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可憐的百姓。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三葉草314159262020-05-25 12:01:48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戲說無字真經2020-06-09 10:31:45

道是一個統稱,都有專指的內容與形式。

從易經上看,道就被人分為三種形式,即天道,地道與人道。

自從人能傳遞意識開始,就已經產生了人道,即人文思想。

如果把人類視為一個整體的已(內),那天地萬物便是全部的外了。天道要深遠(虛)一些,地道要更近(實)一些。

老子的道德經,很可能就是這三者概括吧!

我以為,天道是什麼,無論正確與否,都屬於人文意識,無論是什麼人說是替天行道,都是不可能的,況且天道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替天行什麼道?只不過是按一部分人的意願行事罷了!

這個問題的範濤太大,我也只能自以為是的說這麼一點。望友們指正。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聽戲講歷史2020-05-29 08:58:38

按照歷史書所寫的知識來看,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商紂王荒淫無道,寵信妲己、迫害忠臣、設立酷刑……簡直是太多了。但沉下心來一想,紂王真的有想象中那麼不堪嗎?

其實現在想想關於紂王的那些罪行,比之後世的皇帝也算不得什麼。但為什麼偏偏紂王就失去了王位,成了亡國之君呢?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商朝“德不配天”,紂王的所作所為上天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周朝替天行道,滅了紂王。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紂王的話:“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其實就這些罪行來看,也就炮烙比較殘酷了,但實際上這條刑罰很快就被廢除了。“酒池肉林”聽上去好像很奢靡,但其實經不起推敲,因為酒應該密封儲存,露天的話很快就變酸了,不好喝了;“懸肉為林“就更可笑了,有那個君王願意自己皇宮裡到處掛著死豬肉啊,並且這樣也很容易腐爛。

那按照這樣來分析的話,其實紂王也並無太大的過錯,那為什麼他最後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呢?

這還要從國家形態上來分析。就夏商周這三個朝代來講,夏朝是遊牧國家,逐水草而居,對土地缺乏明確的概念;商朝呢,是一個商業國家,對地理位置十分重視,對地盤也沒有太大的野望。

周朝就不同了,它是典型的農業國家,在周朝法律中有這樣一段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此可見,周朝對土地呈現一種痴迷狀態。

正是由於這種痴迷,周朝先祖周文王、周武王才不甘心偏居一隅,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所以發動了對商朝的戰爭,最終戰而勝之。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給商紂王安上幾個罪名也是應有之義。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乾龍離虎2020-05-25 10:33:59

春秋無義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