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聶安東2020-04-21 18:26:57

我是聶安東,歷史研究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應該說“土木之變”後的北京大捷,于謙是大功臣,但同時,這件事也為他的被殺埋下了禍根。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

發生在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變,明朝50萬大軍損失大半,英宗被蒙古軍俘虜。在這危急關頭,剛剛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和眾大臣一道,提議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早登大位,這就是景帝。

這樣一來,雖然于謙出於公心,斷絕了蒙古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挾明朝的陰謀,但是,對英宗來說,他對蒙古軍的利用價值幾乎為零,隨時可能喪命。這個英宗皇帝再昏庸,他對提議立自己兄弟為皇上的于謙,也一定會心懷怨恨的。後來蒙古軍看到英宗沒有利用價值了,只好把他放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明英宗

再來看發動奪門之變的三個頭目,個個都和于謙有仇。英宗復辟後,他們對於謙,必欲除之而後快。

第一個是失意大臣徐有貞。當年,因為主張南遷而受到于謙的斥責和眾人的恥笑,聲名狼藉。後來,他又請求于謙,在景帝面前推薦他做國子監祭酒。受到回絕,因而懷恨在心。

第二個人是石亨將軍。原先他是一個犯罪的軍官,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起用了他,立了大功,晉封為侯。本來,他應該對於謙感恩戴德才對,但他卻恩將仇報。因為他推薦于謙的兒子為千戶,被于謙拒絕,加上他侄子石彪貪婪殘暴,被于謙彈劾。而且,埋怨于謙對自己約束太嚴,不能肆意橫行。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他心中痛恨于謙。

第三個人是太監曹吉祥。因為平日受到制約,不能擅權,對於謙不滿。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景泰帝

這些陰謀家勾結在一起,尋找機會。景泰8年(即1457)正月,景病倒了。這些陰謀家終於等到了機會,裡應外合,發動奪門之變,歷史上稱為“南宮復辟”。

英宗復辟後,擁立復辟的徐有貞、石亨大受寵任。他們視於謙為眼中釘,汙衊于謙陰謀迎立襄王(英宗的叔父)的兒子為太子,定為“謀逆”死罪。

英宗開始不想殺害於謙,徐有貞看出了他的猶豫,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就是說,不殺了于謙,奪門之變就不是名正言順的。這樣,英宗決定處死於謙。

這就是于謙被殺的真正原因。

請大家批評指正。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非非空2020-04-19 17:17:55

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數不勝數。然而,有兩位英雄儘管功勳卓越,結局卻讓人唏噓。他們沒有戰死在疆場上,卻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殺人者遺臭萬年,殉國者留芳百世。

這兩人就是南宋的岳飛和今天要說的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為何被殺,還要先從土木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監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辣,兵敗被俘。蒙軍勢如破竹,挾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緊急關頭,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並與眾臣共同懇請太后速立新君,以絕蒙軍拿人質要挾之念。代宗即位後,以兵部尚書身份召集眾臣督戰,陳兵九門之外,與蒙軍血戰。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蒙軍被擊退後,曾以英宗為條件勒索大明,于謙以“民為眾,君為輕”未許。不得已英宗被無條件釋放。

八年之後,在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復辟,幾日後代宗病死,史稱奪門之變。由於英宗被俘後,于謙等擁立新君,且拒絕了蒙軍拿英宗交易的條件,英宗重登皇位後,對於謙自然心存芥蒂。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英宗復位後,親信擁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遠於謙等忠良。于謙為人耿直,不去攀附權貴,遂遭石亨等汙陷,不久下獄。英宗偏聽偏信,加上對於謙心存怨恨,不顧及於謙保衛京師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時山河失色,日月無光!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英宗死後,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于謙平反豎碑,追諡“肅愍”。神宗朝再次對於謙追贈,諡“忠肅”,人稱忠肅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邊上,有處著名的景點,就是于謙墓。于謙和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每年春夏秋冬,遊人都會絡繹不絕,憑弔這位忠貞愛國的民族英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乾隆下江南時,駐足於謙墓,敬佩之餘,提筆題下“”丹心抗節”四字,至今懸於祠堂。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徐大乎2020-04-19 15:59:37

“朕”即國家,一般情況下是成立的,但並非時時都一致統一,比如“土木堡之變”後的英宗“奪門之變”行為就如此,堅持景泰帝繼續執政,就祖宗基業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來看,利大於弊,因此,就此而講,從公而論,組織指揮“北京保衛戰”、妥善應對“土木堡之變”的大臣于謙,反對英宗復辟是非常正確的,但于謙其主張對朱祁鎮個人利益而言卻又是有礙有害的,因此,于謙的命運就由此決定了,根本原因不在於權臣的誣陷和打壓,風評如此,哪是為尊者諱的結果。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隱者司馬2020-04-18 15:58:05

于謙被晉國公石亨、兵部尚書徐有貞、司禮監太監曹吉祥等權臣誣告殺害。事情的經過時這樣的: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瓦剌首領也先認為可以要挾明朝。不料,于謙等大臣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就是明代宗,年號景泰。也先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明英宗變得毫無價值。瓦剌軍在北京大敗後,與明朝講和。

後來在於謙和右都御史楊善的極力主張下,明代宗朱祁鈺才同意接回明英宗。但是瓦剌首領也先提出的用金銀財寶來交換明英宗,明代宗是一分錢也不拿。楊善只好變賣自己的家產,湊夠了款項才把明英宗接了回來。

明英宗回來後,連母后和妻兒都沒有見一面就被明代宗軟禁起來。明英宗在南宮被軟禁起來是整整7年,明英宗明為*太上皇*,實為囚禁。

明代宗即位之初,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後來明代宗派太監賄賂大臣們,於是大臣們紛紛上表,要求換太子,於是就把太子朱見深改封為沂王。改立明代宗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朱見濟不久就死了。明代宗本來身體就不好,再加上喪子之痛,身體是每況愈下。

一些明英宗時期的舊臣、失意的官員和太監,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見此情景,為了升官發財。他們和孫太后、明英宗取得聯絡,得到他們的支援,明英宗許諾,一旦復位,重賞功臣。

這時瓦剌又來侵略邊疆,於是石亨以保護京城為名,調來1000名士兵進入內城,向南宮進發,把明英宗救了出來。石亨等眾人簇擁明英宗來到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將明英宗扶上龍椅。這時天剛亮,大臣們都到了午門外。徐有貞命令士兵敲響景陽鍾,大臣們都走進奉先殿。看到龍椅上的明英宗時,大臣們都驚呆了。這時徐有貞大喊:*太上皇復位,你們還不下跪?*大將們只好下跪,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重新取得了皇位。史稱*奪門之變*或*南宮復辟*。

明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對那些在復位中幫助他的功臣大加封賞。石亨被封為晉國公,徐有貞升為兵部尚書,曹吉祥升為司禮監太監。一時間受封賞的人多達3000多人!于謙等一批忠臣被殺害或排擠。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張生全精彩歷史2020-10-04 08:52:19

明英宗朱祁鎮殺于謙實在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于謙幫了朱祁鎮很多,同時也沒有害過於謙,為什麼明英宗要殺于謙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朱祁鎮)

說于謙幫了朱祁鎮很多,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過分。

其一,朱祁鎮差點丟掉的江山,是于謙幫他找回來的。

如果當年于謙不力挽狂瀾力主抗戰,那麼大明江山也就丟掉了,大明江山在朱祁鎮手中丟掉了,朱祁鎮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于謙幫他挽回了顏面,保住了名譽。再說了,于謙要沒有保住大明江山,朱祁鎮後來還能當皇帝麼!

其二,瓦剌想要把朱祁鎮放回國,當時朱祁鈺是不同意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朱祁鎮被放回來是一個大麻煩,根本就沒辦法處置他。但是于謙是堅決同意放朱祁鎮回來的。當時同意放朱祁鎮回來的,恐怕只有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如果於謙不同意,就算朱祁鎮的母親想讓朱祁鎮回來,他也是回不來的。

其三,朱祁鈺重病的時候,于謙是極力主張重新恢復朱見深太子之位的。

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于謙讓江山回到朱祁鎮後人的身上,朱祁鎮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有人認為,朱祁鎮要殺于謙,是于謙曾害過他,證據就是于謙不答應瓦剌的要挾,堅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是不把朱祁鎮的命當回事。

事實上,前面我們也說了,于謙這樣做,是為了幫朱祁鎮挽救大明江山。而且於謙就算這樣做了,瓦剌也不會殺朱祁鎮。當年金國尚且沒有殺掉徽欽二帝,何況是瓦剌,本來就是明朝的藩屬國,更加不會對朱祁鎮怎樣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

有人還會認為,于謙沒有保住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讓朱祁鈺換了太子,讓朱祁鎮很生氣。但這肯定也怪不得於謙,朱祁鈺是皇帝,他一心要換,于謙有什麼辦法。

實際上,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明史》上是有過記載的。

當時,朱祁鎮也不願意殺于謙,他還認為于謙是有功勞的,不能殺他。不過,當時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卻對朱祁鎮說,如果不殺于謙,那麼,你朱祁鎮“奪門”就沒有道理。當時朱祁鎮沉默了很久,同意了這幾個人的說法,於是答應了殺于謙。

而這個說法,也為歷史所普遍接受。

不過,我認為,其實這並不是朱祁鎮要殺于謙的真正理由。如果是因為這個殺于謙,對朱祁鎮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有很大的壞處,為什麼這麼說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後人知道了朱祁鎮是以這個為理由殺于謙,那不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嗎?不是對朱祁鎮的形象更不利嗎?

事實上,朱祁鎮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統戰”于謙。如果他能夠在當了皇帝以後,獲得于謙的支援,那麼,他的歷史形象肯定是很好的。這在歷史上是有經驗的,李世民透過殺太子當了皇帝以後,他就很好地“統戰”了魏徵。儘管魏徵一直保持一種“不屈服”的姿勢。而恰恰是這種“不屈服”,因此李世民善於納諫的形象,在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朱祁鎮為什麼不採用這樣的方式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朱祁鈺)

所以,朱祁鎮之所以一定要殺于謙,也不會是這個原因。

我認為,朱祁鎮當時之所以一定要那麼做,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逼迫的結果。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拿下於謙,石亨等人的願望,肯定比朱祁鎮迫切。因為他們奪門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出人頭地。而如果奪門以後,于謙依然是朝廷中的老大,那麼他們不是白乾了一場嗎?只有拿下了于謙,他們才能上位掌權。

而石亨等人想拿下於謙,朱祁鎮就算想保護于謙,也是無能為力的。

因為朱祁鎮的皇位,完全是這幾個人投機取巧“運作”來的。沒有這幾個人的幫忙,朱祁鎮就當不了皇帝。既然朱祁鎮是這幾個人運作來的,也就意味著,如果朱祁鎮不聽他們的話,很可能他們會把朱祁鎮拿下來。所以朱祁鎮是很害怕的。如果讓他一定要在於謙和自己的性命安全中做一個選擇,他肯定是會選擇自己的性命安全。

當然了,朱祁鎮雖然受制於石亨等人,不得不殺掉于謙。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束手就擒,等他坐穩皇位以後,他立刻就向石亨等人下手,而且很快就把他們拿下來了。不過,儘管他曾表達了對於謙的欣賞,但是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給於謙平反。而這個任務,就交到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身上。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等)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文史不假2020-04-18 15:04:30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 (1398年——1457年)

,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人,他是明朝著名的錚臣,還是一個民族英雄。

當時的朱皇帝是朱祁鎮,大明第六位皇帝。在楊士奇和楊溥等人輔佐的時候,這個小皇帝說了也不算。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政績”還算不錯,說白了,是那幾個老頭子乾的不錯。

等輪到這個朱皇帝能拍板決策時,他很快就原形畢露,甚至惹下了彌天的大禍。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1449年,年輕的糊塗蛋朱祁鎮,在自己最寵信的大太監王振慫恿下,他居然突發奇想,要向所有人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竟然下旨要御駕親征,目標是蒙古瓦刺部。

很快,明朝就籌集了數十萬的軍隊,以太監王振作為前軍統帥,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地出發了。

瓦剌的統帥也先久經戰陣,一貫的能征善戰,當他聽說大明王朝數十萬軍隊前來,本來還有些忌憚。再仔細一打聽,竟然是太監掛帥,他立即就放心的笑了。

王振帶著朱祁鎮到了戰場逛了一陣,沒有發現蒙古主力,只得掉頭回家。本來,退路早就是提前預計好的,沿途的護衛和補給都已備妥。

不過,大太監王振竟然提議改道,從自己老家經過,說白了就是想顯擺顯擺。而昏庸的朱祁鎮,竟然不顧軍國大義,直接答應了。就是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的爆發。

明軍大軍走得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很快劉備蒙古人追上。沒費多大功夫,大明軍隊就損失慘重。不僅如此,甚至就連大老闆朱祁鎮也被圍在了土木堡這個地方並被生擒活捉了,這就是

“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當老闆被瓦剌俘獲的訊息傳回到北京時,滿朝文武都傻眼了。因為,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這可咋辦?

大家開始唧唧喳喳,議論紛紛,有要主張南逃的,有要主張投降的。只有于謙,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朝廷固守北京城,履行

“天子守國門”

的箴言。

同時,為了防範蒙古人要挾,于謙出於公心而力推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要他緊急登基稱帝,以便降低朱祁鎮這個俘虜的談判價碼。

客觀來講,于謙這麼做無可厚非,利國利民,唯獨不利於朱祁鎮本人。但是,或許于謙在這件事上太積極了,為自己的人生悲劇埋下了重大隱患。

新帝雖然登基了,但瓦刺的軍事威脅卻還沒有徹底消除。在統一內部的各種聲音後,于謙積極備戰,開展了積極的京師保衛戰。

在於謙的指揮下,瓦剌軍隊連續攻擊數日都無所戰果,而且糧草不濟,搶奪頗豐。眼看破城無望,不能繼續擴大戰果,只得撤退回家。

于謙一看蒙古人撤了,下令守軍出城追擊,一鼓作氣將也先同學趕到了塞外。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送到了塞外,因為也先並沒有戀戰。

瓦刺雖說撤退,可也還是要給明朝找點兒麻煩,哪能讓你于謙如此的順心呢。於是,他們把朱祁鎮這個大麻煩和大棒槌,直接扔回給了明王朝。定時炸彈留下,你們明朝自己拆除吧。

這下可就尷尬了,誰都以為自己的前任老闆必定光榮殉職了,甚至連祭奠他的稿子都已經寫好了。可是,現在這貨居然被放了回來。

頓時,大明王朝就有了兩個皇帝,而且都姓朱。這可咋整?

朱祁鎮雖然昏庸,而且二逼,但人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現在“光榮”歸來;而朱祁鈺,在堅守北京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積極的象徵作用,最大限度維護了大明王朝的安危。

面對這個兩難的抉擇,于謙又旗幟鮮明的表態,支援朱祁鈺繼續當皇帝。而對朱祁鎮,他主張尊為太上皇。

本來,事情發展到現在應該算是解決了。等個十年八年,等新皇帝的勢力大了,地位穩了;等太上皇的勢力小了,心態平了,也就能完成安穩過度了。

可是!變故又出現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1457年,朱祁鈺年紀輕輕竟然會病重不起,而且他的獨子也在此前離世。這下複雜了,在石亨、徐有貞等人暗中聯絡下,突然發動了“奪門之變”,把太上皇朱祁鎮給翻了出來,重新擁上崗當皇帝。

朱祁鎮重新上崗後,第一件事就是翻舊賬,但凡被他認為是“朱祁鈺的人 ”,有的被貶,有的被撤,有的被殺。

唯獨,對於這個于謙,他有些難以處置。朱祁鎮想到,殺他吧,他是英雄,人家剛幫老朱家打跑了也先;不殺他吧,畢竟是他率先扶持了朱祁鈺上位,事後還逼迫自己當太上皇。

於是,朱祁鎮先把于謙關了起來,想先看看朝臣各種于謙自己的反應再定奪。要是,于謙能夠誠心悔過,上疏請罪,或許朱祁鎮還能饒了他。最起碼,肯定不會殺他,定奪也就是罷職回家了。

但是,于謙這哥們太過於耿直,或者還有些愚直,他待在獄中一言不發,每天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這下,可把朱祁鎮給氣壞了。

而且,奪門之變的有功之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多次要求嚴懲于謙,否則政變就顯得師出無名。

在這兩方面作用下,朱祁鎮儘管不情願,但還是將於謙問罪致死。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就是這樣一位有功於國家的民族英雄,被狹隘的皇帝朱祁鎮給處死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舊時茅店溪橋見2020-04-19 07:27:16

于謙的直接死因是因為徐有貞和英宗說的那句話:

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看似被權奸誣陷,其實于謙他是死在了自己一句話上,這是根本原因。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角度不同,結論不同

說于謙是大功臣,這是從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于謙力挽狂瀾,沉著應對,身先士卒。調兵遣將,九門佈陣,自己親自鎮守最為重要也是最危險的德勝門,取得至關重要的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為明朝延續了血脈,也讓人民免遭生靈塗炭。于謙是毫無爭議的大功臣。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但是如果從皇室角度看呢?

土木之變中,明英宗和王振昏庸指揮致使20萬明軍精英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于謙在太后支援下立朱祁鈺為景帝。後來也先挾持英宗重兵攻打北京。

于謙拒絕也先讓其出城迎回英宗的要求

,加強部署,歷盡磨難,終於勝利。

從景帝角度看,于謙能臣,國家棟梁。從英宗角度看呢,亂臣賊子,於自己安全不顧。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北京保衛戰中,徐有貞以星象異常為由,建議遷都南京,被于謙嚴厲批評。

從此兩人接下樑子

此後于謙總領朝綱,加強邊境部署,瓦拉也先沒有便宜可佔提議送還英宗講和。於是說出了文首那句話“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這也是于謙遭受非難的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徐有貞》裡記載

珵屬謙門下士遊說,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

于謙向景帝推薦徐有貞任職國子監祭酒,景帝不許,徐有貞就以為是于謙作梗。典型的倒打一耙,燕雀永遠是燕雀。

此後另外一件事又為于謙非難埋下了另外一個種子。石亨推薦于謙兒子當官,被于謙嚴令拒絕,於是石亨丟了面子,和

于謙接下另一個樑子

冤死崇文門

此後發生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在徐有貞,石亨,太監曹吉祥輔助下重新奪回皇位。後三者誣陷於謙立襄王之子,藉此想殺掉于謙,英宗猶豫,於是徐有貞說了文首另外一句話“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于謙光榮就義。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如果景帝不早逝於30歲,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多門之變,于謙就可以為明朝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如果徐有貞石亨他們心胸在闊達些,也可能沒有于謙冤崇文。雖歷史不容假設,但歷史值得我們推論。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侵必刪)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牛皮社2020-04-18 16:27:52

“土木之變”後,于謙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對於明朝來說,于謙是大功臣,避免了國家淪入瓦剌的鐵蹄之下。

對於景泰帝朱祁鈺來說,于謙是大功臣,讓朱祁鈺由郕王變成了皇帝。

但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于謙就有些值得琢磨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後,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然後,瓦剌大軍南下包圍了北京。

也先原計劃用朱祁鎮要挾明朝,逼他們開啟城門投降。

在於謙和孫太后的支援下,朱祁鈺登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這不但剝奪了朱祁鎮的帝位,實際上也放棄了他的生命。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的朱祁鎮,對於瓦剌其實已經沒什麼用處了,隨時可能被殺掉。

好在瓦剌有人提議,把朱祁鎮送回去,噁心明朝。朱祁鎮這才僥倖迴歸明朝。

但回朝之後的朱祁鎮,名義上為太上皇,但實際上一直被軟禁著(這太上皇實在是太年輕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等人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朱祁鎮。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重新成為大明皇帝。于謙等景泰功臣被第一時間下獄。

據說明英宗一開始並不想殺掉于謙的,因為

“謙實有功。”

如果沒有于謙,現在很可能早就沒有大明朝了,他朱祁鎮還復辟個毛啊。

可是,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位無名。如果不殺于謙,他朱祁鎮現在就是謀逆、造反啊。於是,朱祁鎮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籍沒其家。這樣一來,就變成是當年的于謙和朱祁鈺謀逆,現在我朱祁鎮只是把皇位拿回來而已。

於是,于謙在這座他曾拼命保衛過的城池前面被“斬決”。史載:

天下冤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江湖小曉生2020-09-25 19:49:22

于謙是一個正直到令人髮指的大臣,他從來不喝酒抽菸燙頭,完完全全就是書本上那種正人君子的楷模,那麼他正直到什麼地步呢?

有一次大將軍石亨為了拍于謙的馬屁,就主動向皇帝申請,要把于謙的兒子弄到京城做官

于謙得知以後,不僅沒有贊成這件事,還跑到皇帝那兒舉報石亨徇私!

這是什麼騷操作?于謙啊于謙,你是不是搞錯了?我石亨舉薦的可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你的親兒子于冕好不?從此以後石亨就跟于謙結仇了。

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以後,有個叫徐有貞的大臣,前腳剛建議南遷,

于謙後腳就罵道,誰主張南遷誰就該殺掉。

于謙,我知道你看不上我,你直接說要殺我的頭得了,我前腳說完你後腳就指桑罵槐,你什麼意思啊你?從此徐有貞也恨透了于謙,甚至為了這件事改了名字。估計是害怕被抓去殺頭。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瓦剌人覺得朱祁鎮天天擱那兒白吃白喝,實在是浪費糧食,所以打算把人送回明朝。

當時的皇帝朱祁鈺心裡就慌了,他的意思就是不接受。

理由很簡單啊,他回來了,我還混個毛線啊?于謙拍著胸脯跟朱祁鈺說,放心吧,他回來我保證你能混個毛線,皇位是沒跑的。但是不接朱祁鎮回來,於理不合。

結果我們都知道,朱祁鎮把朱祁鈺給趕下了臺,朱祁鈺的死,可能都是朱祁鎮造成的。估計朱祁鈺當時恨透了于謙。

這麼一個正直到令人髮指的人,如果在你的身邊,你會喜歡他嗎?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畢竟世上所謂的正人君子太少太少,大家都是平凡的人,沒人會隨隨便便就對自己上綱上線。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粉身碎骨渾不怕,于謙就是因為他的正直丟了性命。

正直絕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品質,這是不可否認的,你要是否認了,天下人都會唾棄你,辱罵你,說你是個小人。

可是我們環顧四周,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正直這兩個字?這是很難的。就算有人做到了這兩個字,也很有可能是個什麼都不做的人。只有不遇到事情,才不會測試出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正直,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正直的。

正如一個從來不打牌的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他的牌品到底有多好一樣。因此像于謙這種既有能力做事,又很正直的人,那是少之又少的。

可惜的是,正是于謙的這種正直,最後把他給害死了。他得罪了石亨,得罪了徐有貞,得罪了朱祁鎮,甚至得罪了朱祁鈺。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他在朝中基本上沒有幾個朋友,因此在朱祁鎮重新上臺以後,要收拾于謙的人,排起了長隊,要保于謙的人,大白天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這麼一來於謙生還的希望幾乎就渺茫了,石亨和徐有貞一口咬定,這于謙是想著在朱祁鈺死後,改立襄王的兒子做皇帝。

于謙一口老血立馬要噴了出來,這襄王是個什麼玩意兒?他又不是朱瞻基的嫡系,為什麼要立他兒子?找罪名能不能找個靠譜點的?

你別說還真有,朱祁鎮假惺惺地說于謙還是有功勞的,這個時候徐有貞神補刀了一句:要是不殺于謙,您老這復辟的事情,可就成了造反了啊!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明史》

朱祁鎮深吸了一口氣,明白了于謙必死的道理,所以只能送于謙上路了。殺于謙是為了告訴大家,自己是清君側,誅殺朱祁鈺身邊的奸臣。

這裡的奸臣當然指的就是于謙,于謙差點沒氣死。你爺爺的,朱祁鎮這傢伙學自己的太爺爺朱棣的手段,倒是學得蠻快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不死,朱祁鎮還真的挺尷尬的。

那是什麼情況呢?朱祁鎮帶著20萬大軍,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兵敗被擒獲。這個時候瓦剌人拿著朱祁鎮去要挾大明朝,讓他們讓出半壁江山來。

于謙可不是好惹的,當時兵部尚書鄺埜也在這一戰中被宰了,于謙頂替了他的職位,成為了大明朝軍事上的一把手。

他和太后一合計,改立朱祁鈺做了皇帝。朱祁鈺雖說是朱祁鎮的弟弟,但是是異母弟弟,他是朱瞻基的庶子,所以立朱祁鈺為帝,瓦剌人就威脅不了大明朝了。

畢竟自古兄弟爭奪皇位的事情很多,大多數人巴不得自己的兄弟失去奪嫡的資格。所以于謙仗著這一點,回絕了瓦剌人的任何請求。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與此同時于謙還發出勤王令,派人擊敗了瓦剌人。瓦剌人的首領也先,在帳篷裡氣得直跺腳,他本來以為抓了個活寶,沒想到只是個廢柴。

因此景泰皇帝朱祁鈺,其實是于謙親手扶植起來的。而且在於謙的輔佐之下,朱祁鈺還成了一個很不錯的皇帝,恢復了明朝的生產力。

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並應誅。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明史》

結果朱祁鎮要想奪取朱祁鈺的皇權,就必須要在事後把朱祁鈺的一切都給抹殺掉。他不讓朱祁鈺入明十三陵安葬,也不承認他皇帝的資格。

既然朱祁鈺的一切都被否定了,那支援朱祁鈺登基的于謙,自然也要被否定得一文不值。否則朱祁鎮的這種做法,那就是錯誤的。

因此于謙只要還活著,那無比尷尬的就是朱祁鎮本人了。每天看到于謙上下班,就好像看到一個人天天在自己耳邊重提當年奪門之變的事情一樣,你說尷尬不尷尬?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總結:于謙的品性,和他的官位,其實並不符合。

正直的人可以做官,但是很難做大官,因為他們時常搞不清楚官場中的一些遊戲規則,就算搞懂了,他們也不屑這麼去做。

尤其是位列宰相級別的官員,他們必須要對遊戲規則門清,不光要搞懂,自己也要參與進去,否則很難管理好這個朝廷。

很顯然于謙並不具備這種萬花筒的氣質,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因此宰相的權位,和他其實並不搭。那8年的執政生涯,使他結下了若干樑子,就算不死也要落個殘廢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御指點江山2020-10-17 11:34:27

于謙,一位德才兼備的男人。早在宣德元年,朱高煦叛亂,後來未戰而降。宣宗就派于謙前去口述其罪。于謙義正詞嚴,滔滔不絕地痛斥朱高煦,漢王趴伏於地,戰慄不已。這讓朱瞻基讚歎不已。

有才華的大臣自然會受皇帝賞識,于謙也不例外,他的官越做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接觸的誘惑越來越多,可他仍保持清醒,如他的詩所寫的那樣: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就是“兩袖清風”的來歷,也說出了于謙的內心。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沒有一個好結局,這是怎麼回事兒?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對大明有功

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宦官王振的蠱惑,便帶兵出征瓦剌,可十萬明朝士兵卻被對方輕而易舉地擊潰了,朱祁鎮也被也先俘虜了。

也先之所以不殺朱祁鎮,為的是藉此來勒索明朝,且明朝無國君,自然會陷入危機,進攻京城將輕而易舉。關鍵時刻,于謙當機立斷,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

第一、不準南遷。許多大臣害怕瓦剌來犯,徐有貞便主張南遷,于謙正色道:

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他以南宋為例,告訴大家偏安一隅會給明朝帶來多大的壞處。

第二、擁立朱祁鈺。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太子朱見深還小,不能委以重任,于謙只能選擇已經成年了的郕王朱祁鈺。

第三、除掉王振的同夥。土木堡之變後,滿朝文武皆對王振等人咬牙切齒,甚至出現了下面這一幕。

官員們請求誅殺王振等人,王振的手下錦衣衛指揮馬順平時作威作福慣了,便呵斥群臣。百官一生氣,也忘了自己是個體面人了,大家一起衝上去,將馬順打死在了左順門。

此外,其他人也有被打死的。朱祁鈺哪見過這種陣勢,還是于謙安撫住了他,並請求朱祁鈺判所有大臣無罪。這也安撫住了群臣。

第四、組織北京保衛戰。于謙在受命的第二天,就開始部署開展工作。

他的工作也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援,于謙作為文臣甚至親赴軍中督戰。

也先自信滿滿地來到了北京,卻發現這裡和想象中的不一樣,京城固若金湯,明軍士氣飽滿,也先只能鎩羽而歸。

于謙過人的才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保護了大明,也擁立了朱祁鈺。朱祁鈺為了感謝他,要給他加薪,並且可憐于謙屋室簡陋,便要賜他西華門的房子,可於謙卻拒絕了,他說:

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

朱祁鈺不同意,于謙無奈,只收下了盔甲、玉帶等東西,並且從不使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明英宗為何要殺于謙

當也先後來發現朱祁鎮不能為自己創造價值後,心想還不如放了他,這樣還能擾亂明朝的秩序。

然而,明景宗朱祁鈺卻不希望哥哥回來,畢竟皇帝的寶座實在太舒服了,可他架不住群臣的反對,甚至連於謙也同意接回朱祁鎮。無奈之下,朱祁鈺只能接回哥哥。

沒過多久,朱祁鈺認為自己不但要是皇帝,自己的兒子也要是皇帝才行,他力排眾難廢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不幸的是,朱見濟早夭,群臣提出復立朱見深,于謙也持有這種想法,但朱祁鈺卻遲遲不迴應,也許他認為自己還會再有兒子。

很快,明景宗不堪折騰也病重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就密謀復立明英宗。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晚,他們發動了有名的“奪門之變”,重新扶持了明英宗。

當天,明英宗就將於謙逮捕入獄,他還有些猶豫,但徐有貞卻不同意,兩人對話如下:

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明英宗從皇帝變為了階下囚,之後幸運地又即位了,人生轉變得太快了,他卻沒付出什麼,還要拿于謙來當墊背,真是荒謬。

之前因為南遷一事,于謙和徐有貞結下了樑子,可是于謙對石亨很不錯啊。當時也先攻打大同,石亨戰敗獨自逃回,受了處分,後來北京保衛戰的時候,于謙向朱祁鈺推薦了石亨,他才得以升官進。可他非但不感激於謙,還這樣對待恩人,實在可惡。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結語:明英宗派人去抄于謙的家後發現,家裡啥都沒有,只有景宗賞賜的盔甲等物,他不禁問群臣:

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貲,汝言抑何多也?”

群臣都不知該怎麼回答。到了成化二年,朱見深才為于謙洗刷了冤屈。

若去西湖邊時,一定要去于謙墓看看,因為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都在詮釋什麼是“只留清白在人間”。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鏡鑑青年2020-04-22 00:05:25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擁立朱祁鎮復位,隨即下令將於謙、大學士王文等人抓入大獄。石亨、徐有貞等人誣告于謙有意更立東宮,企圖另立襄王的兒子做太子,隨後于謙被定為謀反罪,處以極刑。那麼為何于謙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一、得罪了石亨、張軏等人

在北京保衛戰之時,于謙和石亨、張軏等人是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正是在眾人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事實上,石亨原本是個打敗仗的將軍,正是因為于謙的舉薦,才再次掌握兵權,之所以石亨能建功立業,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于謙的幫助。

只是有些人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在北京保衛戰後,石亨升官進爵,其野心也愈發膨脹。原

本于謙是石亨的上司,石亨在心裡還是很感激於謙的,所以石亨推薦于謙的兒子到都督府為官,于謙卻嚴詞拒絕了石亨的好意。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對皇帝道:“現在國家多事之際,臣的兒子從大義上講,不能只顧私情,石亨身居高位,沒有看到他保舉什麼為國之士,反而推薦臣的兒子,對此我不能接受,也不能讓兒子冒領功名。”

對此,石亨很不爽,他本是好意推薦,卻弄了一鼻子灰,於是石亨便記恨上了于謙。

如果石亨真是個心胸寬廣的將領,或許會一笑置之,但石亨恰巧是個心地狹隘之輩,這就給於謙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大公無私的于謙,不僅得罪了石亨,也得罪了張軏。一次,張軏在征討苗人的行動中犯了軍規,被于謙上疏彈劾,所以張軏對於謙也心生怨恨。有意無意間,于謙得罪了那幾個復辟集團的主謀人員,等到朱祁鎮復辟後,于謙必定會遭受報復。

二、權力過大,威望甚高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精銳部隊全部淪陷,京城周圍只剩下不到十萬的普通士兵,面對瓦剌大兵壓境,是于謙站主動了出來,承擔了守衛京城的重任。在那一刻,于謙是大明最有權勢的人,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節制全國兵馬。

原本兵部只是作戰計劃的制定者,只擁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五軍都督府才是最重要的軍事部門,但此時所有的權力集中在於謙一人身上,所有的命令全部由於謙一人釋出。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史料記載“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大多的軍事命令,全部是于謙親口說出,屬下馬上記錄,將領們根本不用多操心,只需要執行就可以了,小紙片大小的命令,即刻就可以傳到萬里之外。于謙才思敏捷、精力旺盛,是不世出的奇才。

從北京保衛戰之後,五軍都督府淪為閒職,兵權回到了兵部,而且於謙還設定了十二團營,增強了京城的保衛力量,可見當時于謙的權力有多大。于謙有著令人眼紅的權力,卻是個忠心愛國、不徇私情的好官。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所以於公於私,復辟集團都要剷除于謙這個敵人,或許在此之前于謙已經有所覺悟,他的死可能無法避免。

三、特立獨行

于謙有著為國為民的抱負,也從來不徇私情,從道義上講,于謙是高尚的、無私的,但這樣的于謙也很難融入錯綜複雜的官場。于謙不會不通權謀,只是于謙對善惡的標準看得太清楚,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于謙的特立獨行,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時間一長,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史料記載“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

景泰帝朱祁鈺對於謙深信不疑,凡是人事任免,都是先過問于謙,于謙總是公正地評析,從來不帶主觀意見,這樣做的後果也很嚴重,很多無法上任的官員對於謙怨恨至極。

瓦剌剛剛撤軍,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專斷獨行,當然了,彈劾于謙的必定不會只有一人,好在朱祁鈺非常信任於謙,對這些彈劾奏章不太在意。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我們反觀張居正,張居正是大明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做法明顯和于謙不同,張居正上位全是透過權謀詭計。張居正改革雖說變動巨大,但張居正也給官員留下了不少餘地,所以他的改革才得以成功。

只有融入對方,才能改變對方。在戰時,于謙的作用恰到好處,他挽救了國家的命運,而到了和平歲月,于謙明顯十分厭惡那些阿諛奉承之輩,他無法融入複雜的官場,也造成了他最後的悲劇。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祁鎮從瓦剌回來之後,就已經是個潛在的威脅,不論朱祁鈺對他的哥哥好與壞,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朱祁鈺把哥哥關進南宮,不僅派人監視,還經常讓他哥哥缺衣少穿,朱祁鈺的做法可以讓人理解,他既怕哥哥奪取他的皇位,卻又不敢揹負弒兄的惡名。

如果把朱祁鈺的位置,換成李世民來坐,想來李世民絕對不允許這眼皮子底下的威脅,必定會找個理由幹掉朱祁鎮,只有朱祁鎮死了,他的皇位才能穩固。

于謙是朱祁鈺提拔的,也可以說是朱祁鈺最信任的重臣,除此之外,于謙還是個不肯妥協的忠臣。

所以,于謙對復辟的朱祁鎮沒有絲毫用處,從常理上說,那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廢掉于謙,這朱祁鎮的天下才算是重新開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就算石亨、曹吉祥、徐有貞跟于謙沒有仇,在朱祁鎮復辟之後,于謙的官路也走到了盡頭,就算不被殺,也會落得個丟官罷職的下場。

綜上所述,于謙不是完人,這世上也不會存在完人,但在於謙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忠勇和頑強,這一切足以讓他傲立史冊,為萬世所敬仰。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五十八》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林長風2020-04-18 15:33:38

首先感謝你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土木堡之變”前,于謙任兵部左侍郎,曾極力勸阻英宗親征,但朱祁鎮不聽,於是留下於謙管理兵部事務。“土木堡之變”後於謙力排眾議,組織了著名的“京師保衛戰”並獲得了勝利,在朝野上下的聲望達到極點。後來,朱祁鎮復位後,權臣誣陷於謙圖謀不軌,要另立太子,下獄後被判處死刑。

其實,于謙的死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就當時的形勢而言,于謙幾乎是必死之局,而他本人也深知這一點,至於理由,我接下來細細分說。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明英宗復位是大勢所趨,于謙不得不死。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瓦剌以此為要挾,要求明朝開啟國門,此時群龍無首,朝堂之上亂作一團。于謙為了讓也先死心,力排眾議,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位,並組織了“京師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進攻。可惜,朱祁鈺並不是個好皇帝,後來倒行逆施,搞的國家烏煙瘴氣,于謙對此亦無可奈何。

此時,或許讓明英宗復位對整個國家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朱祁鈺並沒有兒子可以即位,若其病死,則勢必形成諸王爭位的局面,那必然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于謙深知這一點,所以在石亨等人擁立明英宗復位時,

當時手握兵權、可以扭轉乾坤的于謙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是任由明英宗復位,雖然他知道英宗復位,第一個死的就會是他。

瞭解了這一點,再讀于謙12歲時寫的那篇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就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了。

英宗復位,即說明代宗皇位不正,無論什麼原因,當初的擁立者于謙都必須死

既然明英宗復位是必然,那麼當初代宗朱祁鈺的皇位就不正,屬於謀反篡位,而作為代宗上位的主要擁立者,于謙就是必死之局。或許有人說,當時于謙擁立代宗只是權宜之計,而且因此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但統治者不管這個,危機已經解除,那即便你有再大的功勞,但那不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嗎?

事實上,明英宗對殺于謙有些猶豫,但不殺于謙,自己復位的事就名不正言不順了,而且英宗還要拉攏那些擁立自己復位的權臣,只能選擇殺掉于謙,這一點史書亦有記載。

根據《明史·于謙傳》記載,當時朱祁鎮對殺于謙很是猶豫,說道:

“謙實有功”

,但徐有貞卻說,“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於是,朱祁鎮下決心處死於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將朝廷中所有勢力得罪了個遍

于謙性格剛直,遇事寧折不彎,又不會結黨自保,得罪的人著實不少。

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位的主要有三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三人都對於謙心有怨恨。石亨北京保衛戰中表現出色封侯,石亨因此討好於謙,舉他兒子為將,但遭到于謙在代宗面前痛斥,懷恨在心。徐有貞在英宗被俘後,主張遷都回南京,于謙怒不可遏,當廷怒斥,並建議殺了徐有貞,徐有貞因此也對於謙懷恨在心。至於太監曹吉祥,因為于謙對閹黨從未有過好臉色,所以也盼著于謙死。

更重要的是,于謙還得罪了明英宗朱祁鎮。當年朱祁鎮被俘,可他還有兒子朱見深在,于謙卻擁立朱祁鈺登位,後來還幫助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位,要說朱祁鎮不恨于謙也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來,從上到下,都希望于謙死,于謙怎麼還能活?唯一的生機就是造反,當時于謙手握兵權,造反成功的機率很大,但是于謙真的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國士,就像他在京師保衛戰時,站在城頭上說的那樣,“社稷為重”,為了國家和人民,我于謙何惜一死!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在他誓死保衛的城牆下,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終點,走完了他壯麗而悽慘的一生。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有時間沒一起撿史2020-04-18 17:23:02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被殺,首先我們應該談的是土木堡之變的始末,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稱衛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當時京師二十萬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 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群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後續北京保衛戰,明英宗被俘之後,也先率軍兵臨城下,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1449年)8月23日,都御使陳益上奏:誅殺王振全族。郕王朱祁鈺不知道該怎麼辦,百官發怒,毆打王振的心腹馬順,打死黨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衛指揮使)。 于謙集團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皇太后同意眾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請求,郕王無奈應允,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也先送太上皇回京,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瓦剌進攻宣府、大同,宣府守將楊洪不聽。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 于謙任命石亨從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晉升為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推薦東莞的河伯所閘官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四川按察使曹泰為山東都指揮使,韓青守紫荊關,任大同副總兵;郭登為總兵,守大同。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兩路軍最終的會合地點是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妄圖直抵京師。如此,則京師危急。此時,于謙的先遣4將(羅通、曹泰、韓青、郭登)都沒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軍長驅直入。于謙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範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守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於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時,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英宗復位,奪門之變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被俘一年的英宗從漠北歸來,英宗回來以後,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兄長奪去他的皇位,他派心腹大臣去把守南宮,不讓任何人接近。朱祁鈺對待自己的哥哥有些殘酷,但是他做皇帝比朱祁鎮要強得多。他把朝中的奸臣一一除掉,重用那些有才能的忠臣。在朱祁鈺統治的幾年裡,國勢開始有所回升,但是朱祁鈺的身體經常生病,而且越來越重。“泰七年,朱祁鈺病情又有所加重,一連好幾日都臥床不起。朝中大臣都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朱祁鈺沒有兒子,應立太上皇之子朱見深為皇帝。有的則認為:太上皇朱祁鎮回宮之後,朱祁鈺就應該讓位,如果朱祁鈺一死,應該讓太上皇重新做皇帝才合理。眾臣心裡都有自己的想法。朝中的幾個投機分子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想借此機會撈到好處,他們暗中商議,準備去南宮接出太上皇,一天夜裡,徐有貞、石亨勾結宦官,帶兵衝進南宮,接出英宗。英宗在夜裡到了皇宮,又坐上了久別多年的寶座。歷史上把英宗復辟這件事稱為奪門之變。而他的 弟弟朱祁鈺得知了情況後,沒有說什麼,因為他的身體病得厲害,知道如今是鬥不過哥哥了。沒過多久,朱祁鈺病逝。朱祁鎮又穩穩當當地做上了皇帝。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誅殺于謙

英宗復位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冤殺于謙,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有功,朱祁鎮也不傻,但是徐有貞說“不殺于謙, 這次奪門復辟無名”最終,于謙以謀反罪被冤殺,史書上記載著,于謙被殺,天下人都知道是冤枉的。于謙被抄家時,錦衣衛前去,在於謙家裡,這位明朝一品大臣的家裡,錦衣衛落淚了,于謙的家裡財產不多,甚至不如一個平常人家,唯一特殊的便是一件蟒袍,一把劍,而這是當初明代宗因他守衛北京有功而賞賜的,于謙至死也沒拿出來向別人炫耀。

宮裡的孫太后本來不知道于謙被殺一事,知道後,她日日以淚洗面,幾天水米不進,于謙被殺那天,所有圍觀的百姓全部痛哭流涕,過了不久,奪門之變的那些,徐有貞,石亨等人太過於放肆被朱祁鎮誅殺,這時他對自己冤殺于謙一事非常後悔,不過作為皇帝,他是不能認錯的。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登基以後,立馬為于謙平反,並且對於謙進行了評價,“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這才是于謙最真實的評價,也是對九泉之下的他一種告慰。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因何故被殺

于謙作為一代名臣,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功臣,這樣一位有功於社稷,有功於黎民的功臣,有因何被殺了?難道英宗真的傻嗎?我覺得是有一下幾點原因:1。首先,于謙作為徐有真,石亨等人的對立面,勢必會遭到小人妒忌而被殺;2。另外,土木堡之變中,餘謙公然拒絕野先提出的送還英宗而私立英宗的弟弟代宗朱祁鈺為帝,勢必引起英宗不滿;3。最後英宗復為作為推舉代宗上位的主要推舉者,英宗為了復位的名正言順,于謙必會被誅殺。

有人曾說,于謙為大明續命了二百年,是的,他的極力主張使得土木堡之變並沒有變成北宋時期的靖康之恥,但由於其性格使然,終究落得身首異處,下場只留一首《石灰吟》依然長流世間,已證其一片赤膽忠心。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早識浮夢2020-04-19 01:20:38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卻為何在英宗復辟後被誣陷致死?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性格剛正不阿、堅毅果敢,《明史》中有“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這樣的讚美,但官場險惡,正直的人往往容易吃虧,于謙也不例外。要說這于謙,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樹立了非常遠大的志向,對文天祥佩服得不行,永樂十九年考上了進士,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于謙擔任御史跟隨明宣宗出征平叛,叛亂平息之後,宣宗讓于謙細數一下朱高煦的罪過,于謙義正言辭地將朱高煦的罪過細細數落了一番,把朱高煦罵得不敢抬頭,得到了明宣宗的賞識。于謙在河南、山西當巡撫之時親自下鄉訪問百姓的需求,途中完全沒有鋪張浪費,輕裝騎馬就辦完了所有的事,為老百姓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河南常受黃河洪災侵害,于謙就帶領百姓修堤築壩,鄉里設亭,每亭一個亭長,監督建造事業。于謙為官正直,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要說于謙會被誣陷的原因,應該還是他的性格。于謙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為官期間都想著該怎麼為百姓謀福利,而不是把精力都用在打點關係上,很不受其他官吏的待見。曾經在覲見明英宗時沒有送禮給王振,被記恨在心,于謙的朋友為這事還勸過他,他就寫了首《入京》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說得很明白,自己的錢都給百姓用了,自己兩袖空空,沒錢。也因此被王振指使李錫彈劾,即將被處以死刑,後來百姓群情激憤,聯名上書要求釋放于謙,真的讓人感動。于謙被放出來但是被降職了,也算躲過一劫,但待在官場事情永遠不會結束。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英宗復辟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等人在策劃要擁立襄王之子為王,由科道官上奏,都御史審判,以“謀反罪”判處死刑,其實像這樣的事情本來是可以辯解的,功勳卓著的清官會謀反?但于謙已經看明白了,這樣的官場是容不下他這樣正直的人的,就算這一次逃過了,還是會有下一次,這次用謀反罪,下次也許就會害百姓再嫁禍,于謙已經下了死的決心。本來英宗還是很猶豫的,但石亨等人一直挑唆,讓英宗也下了決心,真是何等的悲劇啊。

于謙處在一個骯髒的官場裡,他這樣清白的人實在太突兀了。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號牛2020-04-20 09:37:21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明英宗正統14年,24歲的少年天子,血氣方剛,因為和瓦剌的長期矛盾,執意要御駕親征,一心效仿他曾祖父永樂大帝的風采,深入敵巢,蕩平胡虜。

他年輕人根本沒有經過戰陣,意氣風發的出征,轉瞬之間,兵敗如山倒,20多萬大軍全軍覆沒,朝廷精英大臣大多喪命,年輕的皇帝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瓦剌人也想不到竟然取得了這樣大的勝利,乘勢南下,進逼北京,要鯨吞中原。

大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亂,300年前的“靖康之難”似乎就在眼前,難道要效仿當年南宋一樣,拋棄北京,朝廷南遷,爭取半壁江山嗎?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力挽狂瀾的于謙出現了,他帶領北京的軍民,擊退了瓦剌人,保住了北京。

瓦剌人見到手的鴨子飛跑了,就利用手裡的皇帝俘虜,向大明要錢要地,並在北京城外,把明英宗剝個精光當馬騎,羞辱大明。

于謙和許多朝臣就提議讓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當皇帝,尊奉明英宗為太上皇。

一年以後,瓦剌人見手裡的皇帝俘虜沒什麼用處了,就把明英宗放回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人稱“救世宰相”,他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朝廷,避免陷入南宋南渡的局面。

“北京保衛戰”之後,景泰皇帝對於謙禮遇有加,言聽計從,賜予蟒袍御劍,而對徐有貞這樣的有能力,但品德不好的人,嗤之以鼻,不肯重用。這些小人湊在一塊兒,見升官無望,就開始謀劃奪門之變,廢掉景泰皇帝,讓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于謙是一個君子,一心忙於天下的黎民百姓,哪知道這些人的鬼蜮伎倆,所以讓奪門之變輕易成功。

奪門之變以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執掌大權的徐有貞要殺死於謙,雖然皇帝也知道于謙是一個大忠臣,而且政務能力超強,但不殺于謙,自己復位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于謙被冤殺。于謙就義時,家徒四壁,連執行任務的儈子手,都被于謙的清廉感動,悲痛大哭,送行的百姓把路圍得水洩不通,冒死為于謙收屍。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蕭郎歷史君2020-04-22 16:16:38

只因一句話“出師無名”。

公元1435年,明宣宗駕崩,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公元1449年,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建議下,親征瓦剌,結果被俘。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在兵部左侍郎于謙的建議下郕王朱祁鈺成為了皇帝。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1450年,瓦剌因多次被明軍打敗,釋放了朱祁鎮,可是朱祁鈺並不希望朱祁鎮回國,於是當朱祁鎮回來後,立馬就把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整整7年。

直到1457年,朱祁鈺病重,將軍石亨等人為了自身利益擁戴了被鎖在南宮的朱祁鎮復辟。

朱祁鎮當上皇帝后,石亨等人成為了功臣,擁有了絕對權力,於是開始對那些曾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下手,其中就有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石亨等人誣陷於謙,將其判為謀反之罪,死刑。明英宗朱祁鎮本不同意,畢竟於謙也是一個有功之臣,當初要不是于謙,可能明朝早就不存在了。

但是朱祁鎮身邊宦官太多,兵部尚書徐有貞就對朱祁鎮說:如果不殺于謙,那麼復辟就是出師無名,皇帝身份也做不實,還有可能被扣上篡奪謀反的罪名。只有殺了于謙這個謀反之賊,才是真正的師出有名。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終於1457的2月16日,于謙在崇文門外被斬。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是于謙被斬的一個原因,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于謙得罪了石亨等人,沒有和石亨等人統一戰線。既然是對立面,那肯定會有傷亡,於是于謙成為了犧牲品。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用鷹瞳觀歷史2020-04-23 12:24:49

明朝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一件差點使得明朝和宋朝分為南北兩宋的大事,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也先率軍踏過長城,鋒芒直指北京,剛剛即位不久的小皇帝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英宗率領的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團團包圍,在這場戰爭中明朝的精銳部隊盡失,明英宗本人兵敗被俘。瓦剌軍勢如破竹,挾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緊急關頭,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持固守北京城並請求擔任北京保衛戰“主帥”。之後與眾臣共同懇請太后速立新君,以打消瓦剌軍拿人質要挾之念。朱祁鈺登基後,馬上升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北京保衛戰。于謙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也先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挽救了明朝。朱祁鈺登基稱帝以後,瓦剌手中的明英宗也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於是他們放回了明英宗。明英宗被放回以後,“升格”為太上皇。于謙為官正直能幹、剛正不阿一直深受明代宗信賴。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擁立朱祁鎮復位,明英宗隨即下令將於謙、大學士王文等人抓入大獄。石亨、徐有貞等人誣告于謙有意更立東宮,企圖另立襄王的兒子做太子,隨後于謙被定為謀反罪,處以極刑。那麼為何于謙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之死,最重要的是得罪了太多人,不給其他人留餘地。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精銳部隊全部淪陷,京城周圍只剩下不到十萬的普通士兵,面對瓦剌大兵壓境,是于謙站主動了出來,承擔了守衛京城的重任。在那一刻,于謙是大明最有權勢的人,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節制全國兵馬。

原本兵部只是作戰計劃的制定者,只擁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五軍都督府才是最重要的軍事部門,但此時所有的權力集中在於謙一人身上,所有的命令全部由於謙一人釋出。

大多的軍事命令,全部是于謙親口說出,屬下馬上記錄,將領們根本不用多操心,只需要執行就可以了,小紙片大小的命令,即刻就可以傳到萬里之外。于謙才思敏捷、精力旺盛,是不世出的奇才。

從北京保衛戰之後,五軍都督府淪為閒職,兵權回到了兵部,而且於謙還設定了十二團營,增強了京城的保衛力量,可見當時于謙的權力有多大。于謙有著令人眼紅的權力,卻是個忠心愛國、不徇私情的好官。所以於公於私,復辟集團都要剷除于謙這個敵人,或許在此之前于謙已經有所覺悟,他的死可能無法避免。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在北京保衛戰之時,于謙和石亨、張軏等人是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正是在眾人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北京城,一起保住了大明的江山。景泰帝朱祁鈺對於謙深信不疑,凡是人事任免,都是先過問于謙,于謙總是公正地評析,從來不帶主觀意見,這樣做的後果也很嚴重,很多無法上任的官員對於謙怨恨至極。瓦剌剛剛撤軍,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專斷獨行,當然了,彈劾于謙的必定不會只有一人,好在朱祁鈺非常信任於謙,對這些彈劾奏章不太在意。

事實上,石亨原本是個打敗仗的將軍,正是因為于謙的多次舉薦,才能再次掌握兵權,石亨能建功立業,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于謙的幫助。在北京保衛戰後,石亨升官進爵,原本石亨在心裡還是很感激於謙的,所以石亨推薦于謙的兒子到都督府為官,于謙卻嚴詞拒絕了石亨的好意。于謙對皇帝道:“現在國家多事之際,臣的兒子從大義上講,不能只顧私情,石亨身居高位,沒有看到他保舉什麼為國之士,反而推薦臣的兒子,對此我不能接受,也不能讓兒子冒領功名。對此,石亨很不爽,他本是好意推薦,卻弄了一鼻子灰,於是石亨便記恨上了于謙。

大公無私的于謙,不僅得罪了石亨,也得罪了張軏。一次,張軏在征討苗人的行動中犯了軍規,被于謙上疏彈劾,所以張軏對於謙也心生怨恨。有意無意間,于謙在代宗的支援下打擊的那些官員,本來就嫉妒于謙此時的地位,他們被于謙打擊以後,更加記恨于謙,於是他們轉而投靠太上皇明英宗,策劃擁立太上皇復辟,等到朱祁鎮復辟後,于謙必定會遭受報復。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最終在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曹吉祥、徐有貞和石亨等人趁機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明代宗被廢黜。明英宗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開始大規模剷除明代宗朱祁鈺的心腹大臣。于謙做為明代宗最信任的大臣是逃不了的。徐有貞等三人本來就想致於謙於死地,所以他們給於謙遍了不少的罪名,並把這些罪名上呈給明英宗,英宗一開始是有些猶豫的。畢竟他也知道于謙是一個正直、忠心、有能力的能臣,萬萬不相信于謙會做出有害大明之事,要處死這樣一個人他實在是有些不忍。可是當徐有貞說出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師出無名的時候,戳中了明英宗的痛處。畢竟於謙是朱祁鈺提拔的,也可以說是朱祁鈺最信任的重臣,除此之外,于謙還是個不肯妥協的忠臣,只怕于謙不好控制。所以,于謙對復辟的朱祁鎮沒有絲毫用處,只有廢掉于謙,這朱祁鎮的天下才算是重新開始。於是明英宗一不做,二不休,寧可少一個人才,也不願失去自己的皇位,乾脆決定殺了于謙,以正自己的登基的合法性。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綜上所述,于謙不是完人,這世上也不會存在完人,但在於謙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忠勇和頑強,這一切足以讓他傲立史冊,為萬世所敬仰。就算石亨、曹吉祥、徐有貞跟于謙沒有仇,在朱祁鎮復辟之後,于謙的官路也走到了盡頭,就算不被殺,也會落得個丟官罷職的下場。只有融入對方,才能改變對方。在戰時,于謙的作用恰到好處,他挽救了國家的命運,而到了和平歲月,

于謙明顯十分厭惡那些阿諛奉承之輩,他無法融入複雜的官場,也造成了他最後的悲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小夥伴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嗎?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山野論史2020-11-06 00:05:52

英宗復辟成功,于謙必死,道理並不複雜。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我先說一個更早的,北宋末年,也就是靖康年間,金兵大舉進攻北宋,東京汴梁失守,二帝成了金人的階下囚。不過此時的大金國,剛剛立國不久,打敗遼國後,得到了非常廣袤的土地,一時間管理苦難,尚沒有能力接手北宋的江山,他們打北宋,第一是為了教訓不斷在邊境製造事端的北宋。第二就是掠奪財物和人口,此時的金國不缺土地,缺的是生產資料。所以金兵俘虜二帝以後要撤回金國,這就需要在宋朝立個親金國的中原政權,金國人知道張邦昌,他是主和派,不希望北宋和金國打仗,於是硬逼著張邦昌當偽楚皇帝,張邦昌以絕食拒絕登基,最後金人讓北宋大臣們去勸進,並威脅勸進不成功就殺他們,在限定的日子不答應就屠城。在這種高壓下,張邦昌勉強同意登基,但是登基大典結束後,張邦昌就脫下龍袍,偏坐辦公,不坐龍椅、不穿龍袍,不稱朕。只有與金國人交涉的公開場合才象徵性穿龍袍。

金人走後,張邦昌立刻退位,找到被貶為道姑的宋哲宗皇后孟皇后,尊為太皇太后,暫時攝政,並聯系在外的康王趙構,把皇帝位讓給了趙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趙構登基,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剛開始,宋高嵩很感謝張邦昌,不但把皇帝位還給自己,在金人佔領時期,還極力維護京城百姓利益,百般求情,金兵減免了不少索要的賠款,還爭取了很多宋朝官員留下,於是張邦昌受封檢校太傅、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

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高宗的皇位是從張邦昌手裡得來的,這個皇帝寶座來路不正呀!張邦昌是金人立的皇帝,自己繼張邦昌的位算什麼,君權神授的古代,這個可是個大問題,決不能給張邦昌封大官,否則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承認自己的皇位是受張邦昌所賜。結果不用說,張邦昌是必死無疑了,雖然在北宋和南宋的過度上,張邦昌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儲存了北宋基本的國體,使趙構能順利接手建立南宋政權。但是張邦昌必須死。

於是張邦昌就這樣糊里糊塗被賜死,宋高宗處死岳飛時,還讓万俟卨找了臨軍征討逾期三日和指斥乘輿兩條罪證,而張邦昌則什麼都沒有,史書記載僅有【詔數邦昌罪】五個字,具體罪行隻字未提。這才真正叫千古奇冤。

說到這裡,于謙為什麼必須死就不難理解了吧,明英宗和趙構面臨同樣問題,明代宗的皇帝做的到底合不合法,如果合法,宋英宗沒有道理推翻他自己再做皇帝,既然做了,那就必須否定明代宗皇位的合法性。事實上明英宗也是這麼做的,明代宗廢為郕王,死後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並沒有葬入十三陵。明憲宗即位後,恢復朱祁鈺皇帝之位,代宗的廟號也是南明小朝廷給他上的,明英宗徹底否定了朱祁鈺皇帝的合法性。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代宗朱祁鈺的皇位既然不正當,那扶立代宗的于謙肯定就是亂臣賊子了,不殺他,豈不是證明代宗應該立為皇帝嗎?所以于謙必須得死。徐有貞一句話,道破其中原委【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徐有貞所謂此舉為無名,指的便是奪門之變。明英宗比誰心裡都清楚,于謙有功,而且是忠臣,但是為了使自己的帝位顯著正統,就只能舍掉于謙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條頭津津有味2020-04-18 20:05:34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剛正不阿的文武典範,大智大勇的之人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生逢期時才得其用,成就千古英名。

于謙保衛了北京,擁立朱祁鈺登基,八年後朱祁鎮奪回帝位,奪回帝位需要有出師有名,你于謙謀逆想篡奪我朱家天下,豈可容你活著。

朱祁鎮知道于謙有功他朱家,他要看似名正言順的重新當皇帝,于謙就得死,于謙就要背謀逆的鍋。剩下謀逆罪名落實的事,就是幫助朱祁鎮復辟成功得權的奸佞權臣來做了,欲加之罪是千古帝王之道。

于謙坦然含笑赴死!

英雄,兩袖清風,名垂千古!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班副2020-04-20 18:36:41

知道多一點,生活大不同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前言

于謙,杭州人,自小便被譽為“神童”。15歲考中秀才,23歲便中了進士,五年後被任命為御史,後來升為兵部侍郎。

于謙的成名史要從正統十四年(1449年)說起,當時的瓦刺太師也先侵犯大明,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令弟弟朱祁鈺留守。6月,明英宗親率50萬大軍出征,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大軍在土木堡移營時,瓦刺趁明軍混亂之際偷襲,明軍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在內的66名大臣戰死,各部領導和軍方高層被一窩端,士兵也傷亡殆盡,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瓦刺大軍趁勝包圍了京城,朝廷留守的官員成了沒頭的蒼蠅,都想遷都。于謙力排眾議,堅守京城,親自帶領老弱殘兵,用計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立下了蓋世的大功。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擁戴朱祁鈺登基為日後腰斬埋下禍根

退兵的瓦刺不甘心失敗,用明英宗作為籌碼要挾于謙。于謙卻擁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景泰。瓦刺看明英宗朱祁鎮沒了價值,為了給大明製造混亂,又把明英宗放了回去。朱祁鎮回去之後就被弟弟朱祁鈺軟禁了起來,過了不久朱祁鈺就廢除了前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本來事情到這就該結束了,可不巧的是景泰八年朱祁鈺患上了重病,他的兒子也病死了。讓武將石亨,文官徐有貞,太監曹吉祥起了其他的心思,陰謀串聯準備迎朱祁鎮重新登基。這樣就可以有從龍之功,享盡榮華富貴。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三人密謀的訊息被于謙的兒子于冕得知,就告訴了于謙。當時的于謙掌握著軍政大權,卻沒有派兵抓捕著三人。後來英宗復位後,石亨和徐有貞掌權後,就捏造罪證抓捕了于謙,並腰斬於市。

于謙被處死的三個原因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第一,

明英宗復位之後,遭受了七年的軟禁之苦,心中必對於謙痛恨到了極點。

第二,

明朝的皇位講究正統性,只有太子或者皇帝遺詔指定的人才能即位,殺了于謙才能證明明代宗朱祁鈺的不合法性。

第三,

于謙身居高職,擋了石享,徐有貞,曹吉祥的升遷之路,並且這三人據史記記載都和于謙有舊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盛夏一抹清涼2020-04-21 15:20:24

感謝提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名篇是明朝于謙所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1457年正月,一代名臣于謙在崇文門外,在他誓死守護的城池面前走到了生命的最後,被明英宗朱祁鎮下令處斬,實為千古奇冤,那麼作為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在英宗復辟後,他是因何而被處死呢?

於社稷有大功的于謙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國送走了他的締造者朱元璋,同樣是在這一年,浙江錢塘縣誕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于謙,大明王朝未來的拯救者。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為自己的偶像,立誓要成為文天祥一樣的人物,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救萬民於水火。

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當皇帝被俘、三大營盡沒的訊息傳到京城,人們意識到土木堡之戰,明朝敗了。上至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

後宮的太后和皇后嬪妃們哭成一團,大臣們則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但是再亂也要拿出對策來。

此時的大明王朝像極了當初的北宋,退讓甚至遷都,那就是萬劫不復。但是在某些人眼中,家國天下自是比不得自家性命,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家國天下又與我何干。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八月十八日朝會之時,一個叫徐珵的官員建議南遷,理由竟是夜觀天象,利在南方,何其可笑。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于謙的怒吼讓得眾多朝臣紛紛清醒過來,從朱祁鈺到百官一致決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夠得以延續,于謙居功至偉。

穩定朝堂

朱祁鎮的御駕親征乃至土木堡的失敗都與宦官之首王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王振為了一己之私慾使得國家處於危險當中。故而大臣們對閹黨越來越痛恨,終於在八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矛盾爆發了。

朝會進行之時,眾多大臣要求清算王振一黨,參與朝會的所有人(除了于謙)將錦衣衛指揮馬順,王振的親信毛貴和王長隨當場打死。興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鈺要人,要求解決所有的閹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朱祁鈺已經被嚇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鈺跑了,在場的錦衣衛很可能會向在場的百官動手,到時就會是一團亂麻。

關鍵時刻,于謙攔住要跑的朱祁鈺,請他赦免所有官員無罪,並處理了一批閹黨,挽救了眾多朝臣。

朱祁鎮被俘以後,朱祁鈺代理皇帝政務,但名不正言不順。在於謙和眾多朝臣的堅持下,朱祁鈺即皇帝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大明的局勢方才穩定。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北京保衛戰

就在大明王朝將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也先趕到了北京城下。于謙調集了一切能調動的軍隊,包括運糧的後勤補給部隊,二十二萬大軍雲集京城與瓦剌決戰。

于謙力排眾議,拒絕了眾人堅守的提議,決議出城作戰。並且于謙親自守衛德勝門,並立下了連坐戰法,約束軍隊,誓死守衛城門。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于謙下令關閉九門,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1457年,代宗朱祁鈺病重之時,徐有貞也就是當初那個建議南遷之人聯合石亨等人將幽禁在南宮的英宗朱祁鎮放出來,再度登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胡漢三又回來了”。

第二天,朱祁鎮就封賞了在“奪門之變”中的有功之臣。徐有貞:入閣,兵部尚書;石亨:封忠國公;張軏:封太平侯;曹吉祥: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上位後的徐有貞馬上就把于謙抓了起來,除了因為于謙是他們享受榮華富貴的最大障礙外,還因為徐有貞本人與于謙有著血海深仇。當年是于謙讓他丟盡了臉面,而於謙卻是十分風光,徐有貞自然不甘心。

更何況只要于謙活著,他們的諸多謀劃終歸是無法實現,畢竟於謙與他們從來都不是一路人。

但是徐有貞沒有料到的是朱祁鎮說“謙實有功”,朱祁鎮並不準備殺于謙,這在徐有貞看來不啻于晴天霹靂。但是徐有貞卻回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在這瞬間,朱祁鎮也被矇蔽了,直到幾年後才有人為他解開疑惑。

換言之,真正要于謙命的是徐有貞一夥,而不是朱祁鎮,在這背後更是有一個天大的謊言。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陰謀

這個謊言說是陰謀更為合適,一個圍繞朱祁鎮的陰謀。

“奪門之變”之前,于謙、胡濙、王直經過仔細商議,決定推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他們找到了商輅,讓他起草一份奏摺,準備在第二天朝會時向皇帝提請同意。

而徐有貞等人給於謙等人定的罪名是“迎立藩王”,迎立藩王是需要動用金牌的,畢竟藩王不可隨意入京。

但是于謙並沒有動過金牌,沒有物證和人證的事,審案的官員也很難做。徐有貞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雖無顯跡,意有之”,也就是“意欲”為之。

這跟秦檜殺掉岳飛用的“莫須有”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徐有貞也就此榮登奸臣榜,堪與秦檜比肩。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另一方面于謙等人一直是想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也是當初朱祁鈺與他們的協定。也就是說朱祁鎮如果想要謀奪皇位,就要和自己的兒子搶,但是這個訊息徐有貞等人是不會告訴他的,畢竟朱祁鎮犯不著和自己的兒子搶皇位,畢竟皇位遲早都是朱祁鎮這一脈的,朱見深年幼,大權不還是在朱祁鎮的手裡嗎?

對徐有貞一夥而言,一旦過了第二天朝會,于謙等人在朝堂上提交這份奏摺,朱祁鈺沒有兒子,很可能會同意于謙的請求。一旦朝會開始,徐有貞等人也就喪失了實施這個陰謀的機會。

想到這裡,徐有貞等便迫不及待的實施“奪門之變”,以此換取自己的加官晉爵。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什麼愁什麼怨

既然朱祁鎮都認為于謙於大明社稷有功,不予追究,那麼徐有貞為何還要置於謙於死地,他與于謙到底有什麼不可化解的愁怨呢?

一切源於當初的那句話“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害的自己失去了一切,而於謙卻可以一步登頂,權勢達到極致。而他卻被視為膽小鬼,被人恥笑,故而在他的心中,于謙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敵。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小結

于謙的死是陰謀的結果,是徐有貞赤裸裸的報復,也是一個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導致的悲劇。

對於朱祁鎮而言,于謙應該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于謙在北京打出了大明國威,瓦剌才不會對朱祁鎮有動作。

但是徐有貞卻不能容忍于謙的存在,只要于謙不死,他就是一個笑話,寢食難安,只有害死於謙,他們才能穩坐富貴。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土木堡事變之後,大明上下人心惶惶,是于謙立排眾議,排斥了遷都的議題,穩定了朝廷局勢,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運,于謙居功至偉。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我有所感2020-08-24 20:16:03

于謙必須死,因為如果他不死明英宗復辟就名不正言不順。但于謙並非沒有不死的機會,只不過他自己經過一系列的心理鬥爭之後決定捨身求全。這一點,真的是讓人敬佩。各位看官看到這裡就會覺得奇怪了,到底是啥情況啊?怎麼越聽越糊塗啊!且聽我慢慢道來。先從於謙本人說起吧!

年少有才的于謙

于謙出身於一個仕宦人家。他的資源面相對較廣,並且為人努力勤奮,他深信只要自己努力那麼就一定會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於是他從小就奮發圖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終於在23歲那年考上了進士。考上進士,但排名並不是太靠前(三甲第93名),只能從基層慢慢做起。他做官的時候一直不忘初心,在地方做官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他積累了一定的民心。他在中央任職時,恪守本分,盡心盡力,這一次,上天真正眷顧了他,讓他一下子平步青雲。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朱高煦造反,明宣宗帶領一班文臣武將御駕親征,于謙也在其中。結果剛到,朱高煦就投降了。抓住朱高煦之後,明宣宗有意挖苦挖苦他。但自個兒是皇帝,如果親自出馬有失身份,碰巧看到了于謙,就讓于謙去挖苦朱高煦。本來明宣宗也沒把這當回事,可沒想到,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于謙彰顯噴子本色,引經據典,頭頭是道,把朱高煦罵了個狗血噴頭。明宣宗很驚訝,人才啊!於是就開始看重他,並一步步磨鍊他的能力,提拔他的職位。

不懼強權的于謙

明宣宗死後,明英宗繼位。剛開始那幾年明英宗還年輕,國家大事大都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與張輔主持,還算風調雨順。後來明英宗長大了,就一點點的收回了權力。於是乎,太監頭子王振憑藉著皇帝的寵信不斷興風作浪。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一時間朝廷上下的官員們見到王振就打哆嗦,好多人爭相送禮巴結他。慢慢的出了個怪現象,送禮成了一件正常的事,不送禮反而成了錯。這時候于謙從山西調回了京城,啥禮也沒給王振送,連陳醋也沒帶一瓶,還說什麼只帶兩袖清風。王振對這位標新立異的小同志忍不住教育教育。可這時候怪了,一班子說話有分量的大臣們竟然替他辯護,而且連一些藩王也開始警告王振不要太過分。王振一看架勢不對,就放了于謙。放出來之後,于謙仍然不怎麼鳥王振。

土木堡之變

就在王振把國家弄的烏煙瘴氣的時候,蒙古的瓦剌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開始不斷入侵北方。敵方聲勢浩大,明英宗和大臣們商議派兵禦敵。結果王振這壞小子,出了個餿主意,讓皇帝御駕親征。自古以來,御駕親征有前提,要麼是皇帝確實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比如漢光武帝劉秀;要麼就是皇帝絕對不能干涉主帥的用兵。可明英宗一來沒有軍事才能,二來聽了王振的瞎叨叨在那瞎指揮。結果被也先突襲,五十萬大軍只剩下一小部分散兵殘將逃了回來,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捶死。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經過此戰,大明朝近七成的國家精英被殺死,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于謙力挽狂瀾

土木堡慘敗的訊息傳回了京城,許多大臣怕聞風喪膽,想要南逃。當時由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大明朝剩下的一群骨幹大臣以及皇室人員擁立朱祁鈺為帝,並封遠在敵手的明英宗為太上皇。之後朱祁鈺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並給予了他充分的軍事自主權)讓他組織軍隊抗擊瓦剌。于謙首先在朝議時毅然決然的斥責了想要南逃的大臣們,並且安撫百姓以穩定人心。于謙積極備戰,採取了多項堪稱天秀的措施,使得前線兵力元氣大增,只等決戰打響。終於,決戰打響,于謙陳兵九門,與瓦剌蠻兵大戰五日,守住了北京,並重創了瓦剌。之後于謙絲毫不敢鬆懈,實施更加縝密的部署與更加完美的對敵策略。使得瓦剌佔不到一點便宜(把明英宗搬出來也沒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之後兩國進入講和狀態。這時候問題來了,明英宗怎麼辦?許許多多的大臣想讓明英宗回來,畢竟曾經的皇帝如今北狩實在有辱國名。可朱祁鈺不答應啊!就像當年的宋高宗不希望徽欽二帝回來一樣,他們回來了,我自己的位子還保的住嗎?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最後還是于謙,經過多次斡旋與談判,迎回了太上皇。

于謙的思考

太上皇雖然回來了,但日子並不好過,朱祁鈺派人將他軟禁了起來。並對他嚴密監視(房子旁邊的大柳樹全部砍光),一隻蒼蠅都不能進入。之後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的夜裡,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趁著朱祁鈺大病纏身(並經過了太后的暗許),發動奪門之變,擁護朱祁鎮再次參加受封大典,新皇登基。但在奪門之時于謙是收到了訊息的,他的兒子得知告訴了這個訊息。于謙進行了很慎重的思考,

如果現在帶兵去平定,那麼就要殺了朱祁鎮並誅殺妖后。可朱祁鈺並沒有兒子,且朱祁鈺時日無多了,那就要立別的親王,這樣勢必會引起天下大亂,大明朝就再次危如累卵了。於是,于謙決定犧牲自己,保大明朝一個安穩。

結局

奪門之變後的第一天,朱祁鎮上朝,立刻派人逮捕了吏部尚書王文,兵部尚書于謙,三個月後處斬。在處斬當天,北京城的老百姓們共哭著為于謙喊冤,上書請求放了于謙;劊子手向他行了個禮,在行刑之後揮刀自刎;甚至他的政敵的手下也為他放聲大哭。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他死後,江南商人罷市來紀念他,各地的老百姓們無不憑弔他,悽慘之情溢於言表。其實剛開始朱祁鎮是不想殺他的,他知道于謙為天下蒼生做的貢獻有多麼巨大。可徐有貞問他

:若不殺于謙,那麼今天這事怎麼說呢?

對啊,如果不殺他,那麼自己奪門之變就名不正言不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又能坐多久呢?所以于謙必須死!於是朱祁鎮就一狠心殺了于謙。是啊,沒辦法,于謙不得不死。就像當年的商鞅那樣,並沒有錯,卻不得不死。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湘野狂客2020-04-20 22:52:52

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由於用兵不當,明英宗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之後,瓦剌把他當成威逼明朝的籌碼,一路揮師南下,攻打北京。大明岌岌可危,于謙力排眾議,反對棄城逃跑,帶領大明軍民打敗了瓦剌,守住了北京。隨後為穩定政局,安撫人心,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明英宗的親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史稱明代宗。瓦剌見明英宗失去了價值,就把他送回了大明。明英宗回國後被明代宗幽禁了7年之久。後來代宗病重,膝下無子嗣,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英宗復辟改元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處死於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從英宗的角度來看,他必須殺于謙。

一、于謙不死,英宗復辟的合法性和權威無法樹立。當年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帶頭擁立明代宗登基,使英宗失去了皇位。因此英宗復辟後,殺掉于謙既是出於捍衛皇權的需要,也是對當初擁護朱明代宗的大臣一個告誡,以此樹立威名,維護復辟的合法性;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二、于謙手握重兵,在朝中威望極高,又是代宗一朝的頭號功臣,如果他不承認英宗的合法地位,恐怕英宗還是無法坐穩帝位。因此,出於對皇權的鞏固,英宗也必須殺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三、英宗復辟後,政治上更為成熟穩重,他暫時無法改變宦官專權的局勢,不得已重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立下大功,為了避免於謙事後清算,強烈要求英宗除掉于謙。所以,當時的形勢也讓英宗不得不殺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也許是愧對於謙,英宗後來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而英宗的兒子憲宗即位後,最終為于謙平反。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新視界2702020-04-21 17:04:48

說于謙拯救了明朝這一點也不假,英宗殺他實屬自私。

“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精銳全失,皇帝被俘,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京師三大營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號稱大明最強軍隊也全部覆滅。瓦剌大軍來到北京城下時,明朝首都周邊已經是要兵沒兵,要將沒將。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擔起禦敵大任,調兵遣將,親自指揮,擊退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由於皇帝被俘,于謙為顧全大局支援擁立朱祁鈺為帝,但同時也積極支援營救英宗朱祁鎮。最後朱祁鎮被成功營救回朝。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個人品格和能力作風明朝上下有目共睹,在朝中手握大權也很低調。英宗復辟後,于謙這個擁立朱祁鈺的重要人物自然不會放過,不殺于謙他的復辟沒有合法性,于謙是景泰帝一朝重要大臣,這使英宗知道于謙即便是無過也要殺。而石亨等人也覬覦權位已久,不殺于謙自己無法上位,便極力誣陷於謙慫恿逼迫英宗殺賢。

可憐一代名臣沒有被敵人殺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可謂是“狡兔死,走狗亨”。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敏敏的歷史枕邊書2020-10-04 18:42:23

于謙的死。其實罪魁禍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是大明的忠臣,所做之事也基本都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可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好,不一定就是為了朱祁鎮好。維護了大明的利益,不代表同時就維護了朱祁鎮的利益。忠誠於大明,也不代表就是忠誠於朱祁鎮。

說到底,朱祁鎮並不是一位賢明的皇帝。

之所以會發生“奪門之變”,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重病難治,臥床不起。可他立的太子朱見濟又早早夭折,所以導致了當時的大明當時沒有皇儲,所以才會人心浮動。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按照從前朱元璋的祖訓來說,當時理應繼承皇位的第一人,應該是在這些皇侄當中最年長的朱見深,也就是之前被朱祁鈺廢掉的前太子,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可是這樣一來,之前跟著朱祁鈺身邊的這些老臣,這些得力助手就會非常害怕,怕朱見深如果真的上位之後,開始秋後算賬了可怎麼辦?所以當時大臣的想法都是,另立藩王。當時大臣們選中的就是襄王,但是這個提議,直接就被于謙給否定了。

當時的于謙,在朝廷之中的聲望非常的高,因為土木堡之變後,指揮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挽救大明社稷與崩滅的邊緣,避免了大明的崩潰以及覆滅。所以當時朝中所有的大臣,都非常的信賴與敬重於謙。朱祁鈺算是于謙一手拉上位的,對於謙的態度更是極其的尊敬,並且經常封賞于謙,還沒事就去看看于謙,跟于謙溝通溝通感情什麼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在朱祁鈺在位期間,于謙與朱祁鈺的感情更像是老師和弟子。這對君臣之間的感情,已經不是簡單的臣子君主那麼簡單了,甚至是有的朝政大事,于謙都可以直接說了算。雖然當時于謙的職位是兵部尚書,但是實際手裡的權力,卻不單單是這麼簡單。

所以,朱祁鈺病重之後,在沒有皇儲的情況下。下一任皇帝立誰,于謙的意見其實最為重要。而且,就算是曾經做過皇帝、如今卻已經被軟禁起來的朱祁鎮,只要于謙堅決反對他再次登基,朱祁鎮就絕對不可能上位。

不過,于謙卻選擇了做自己應做的分內之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在商量皇儲的問題上,于謙提議讓朱見深繼位比較好,比較正統。朱祁鈺對於于謙的提議,也不表示願意接受。當然,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朱祁鈺接受不接受的問題了,就算朱祁鈺活著的時候不同意,但是等到朱祁鈺歸西之後,大臣們只要向太后上書,以朱見深的身份位置,以及血緣等等方面,朱見深的繼位都是最合理的。

雖然講道理來說,這個皇帝之後就應該是朱見深的。從大局來看,朱見深是最合適,也是最合理,最穩妥的。但是總有個別使壞的壞蛋,他們的利益是違反常規操作的,他們不希望朱見深直接繼位,而希望擁立曾經被俘虜過的明英宗朱祁鈺再次復辟。這些人就是以石亨,徐有貞等人為首的奸臣團隊。每口大鍋裡總是避免不了會有幾條壞掉的魚,但是這幾條魚卻大大的影響了大明的發展走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這些人因為想靠擁立朱祁鎮復辟,撈取一大筆政治資本,所以他們開始策劃奪門。他們這麼做,只是單純的為了迎立之功這個簡單,卻沒想過朱祁鈺到底適不適合做大明的皇帝。昏庸的皇帝,和一肚子壞水的奸臣,顯然是最合拍的搭檔。再者來說,當時朝堂之上把握大權的,都是以于謙為首的忠臣團隊,石亨,徐有貞等人根本就擠不上去。所以他們為了自己能夠得權,也得搞點事情出來不可。

但是如果想要把于謙拉下馬,換一個心中對於謙有所隔閡,或者說有點記恨的皇帝,朱見深顯然是達不到這個程度。而且朱見深上位顯然是並不會搞倒于謙,那這個人選就非朱祁鎮莫屬了。所以石亨,徐有貞等人直接不迫不及待的趁著朱祁鈺病重期間,帶人闖入南宮,迎回被囚的朱祁鎮登基,發起了“奪門之變”。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而朱祁鎮復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將於謙,以及許多景泰年間的重臣下罪入獄。

無論是出於私心,還是出於對奪門黨的承諾,于謙都是必死無疑的境地,而當時勉強能替于謙說話的內閣大臣商輅,也被連帶著索性也被下罪入獄,並且被罷官,只要是朱祁鎮在位的時候,他就永遠都並不能靠近京都。

這樣一來,于謙就真的必死無疑了。

當然,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于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選擇。當時他作為兵部尚書,在朝中聲望巨大,而且又可以直接接觸兵權。所以當時只要于謙振臂一呼,帶人重新把朱祁鎮趕下皇位,然後自己再擁立朱見深登基。這樣一來,他非但不會被清算,反倒會對朱見深有擁立之功,在新的時代擁有更大的權力。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但是,對於于謙這樣的忠臣來說,這個計劃,等於將他推向了反賊的方向,這是于謙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于謙什麼都沒有做,只是選擇靜靜等待,第二天正常上朝,去迎接自己必死的命運。

于謙不是不知道自己會死,他只是選擇了平靜迎接自己的命運。而他所求的,只不過是明朝這次皇位交替過程中,權力的平穩過度而已。

于謙本人真的是清正廉明,“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其實就是因為于謙才產生的。于謙真的是一位純純的清官,什麼灰色收入,什麼收受賄賂,只要是能跟不合法,不合理沾邊的事,于謙真是半點都不沾。于謙被查處的時候,家裡正屋中鎖著的,也只有朱祁鈺賞賜的蟒袍,武器等一些寶物。除了之前朱祁鈺賞賜的這些東西能被叫為寶物,其他的,也沒什麼值錢的寶物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下罪遇害的訊息,被百姓們知道了之後,百姓無一不為于謙哭冤,無一不為于謙心痛。由此可以看出,于謙在百姓的心中是個什麼樣的角色。

而且當時死的不僅僅只有于謙,朱祁鎮復位之後,可以說是把朝堂的上上下下,全部都清洗了一遍,之前很多京師保衛戰的功臣,以及內閣輔臣之類的大臣,通通都被朱祁鎮以各式各樣的罪名逮捕殺害驅逐。在德勝門之戰中,曾擊退瓦刺首領的將領範廣,更是直接被凌遲處死。基本上這些個忠臣能臣,無一倖免,死的死,散的散,幾乎差不多被朱祁鎮給收拾乾淨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于謙的確是功臣,忠臣,可是英宗卻不見得是一位明帝,賢君。在正常的百姓眼中,于謙絕對是不該死的存在。但是在那些別有心的人眼中,于謙卻是他們掌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哈士不是奇2020-04-18 19:19:23

明朝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一件使得明朝差點和宋朝分為南北兩宋的大事。明英宗時期,明英宗因為自己的任性舉動,使得幾十萬明軍北瓦剌大敗,戰死疆場,史稱“土木堡之變”。

隨後,瓦剌人為了擴大戰果,選擇繼續攻擊明朝,其目的是為了將明朝驅趕出北京城,從而佔領明朝北方的土地。

這一幕和北宋之時發生的“靖康之變”何其相似。在這次事變中,北宋皇族,倉促逃跑,在南京稱帝,史稱“南宋”。至此以後,南宋便再也沒有收回北方的土地,只能在屈辱中走向滅亡。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此時的明朝,面臨的就是如今的局面。如果明朝皇族選擇捨棄北京,選擇南遷,那麼明朝斷然沒有如今那麼好的名聲,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更是無從談起。

而造成明朝晚節保住的關鍵性人物,就是于謙。

可是,于謙的結局卻並不算好。明英宗復辟以後,于謙被論以謀反的罪名處死。那麼,明英宗為何要殺死於謙這個大功臣呢?這背後有什麼貓膩呢?

明英宗,明朝的罪人,卻依舊有一大批人擁護

說起明英宗這個皇帝,我能想到的詞語就是“無能”,“無德”等詞。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皇帝,只因為他佔據了嫡出的身份,就得到了大部分大臣的擁戴。

明英宗早期,因為明英宗年少的緣故,所以整個大明的朝政都被把持在太皇太后和幾個輔政大臣手裡。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得明英宗在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死後,就生出了叛逆的想法。適逢瓦剌人對明朝無理,於是,明英宗就決定御駕親征,痛擊瓦剌。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明朝國力強大,也未必會輸,可偏偏明英宗想要馬上出發,且不給手下大臣太多的機會整理軍備。且受到明英宗寵愛的大臣王政的慫恿,明英宗就在軍備不足的情況下出徵了。

結果可想而知,明軍被瓦剌人大敗,就連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虜了。

當時的大明朝廷得知這個訊息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跑。正在此時,于謙站了出來,他力陳南遷的壞處,並執意立明代宗為帝,儘可能地消除明英宗被俘帶來的影響,為之後的決戰作準備。

于謙的建議得到了孫太后的採納,於是,明代宗順利登基,且在隨後爆發了“北京保衛戰”。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北京保衛戰”中,因為明軍眾志成城,因此瓦剌人不僅沒有獲得勝利,反而將之前在“土木堡之變”中獲取的勝利果實盡數吐了出來。明軍由此大勝,瓦剌人再次選擇臣服。

瓦剌人臣服了,明英宗這個皇帝自然也就被放了出來。不過,此時的情況卻十分難堪,那就是明朝有兩個皇帝。

因此,在孫太后等人的力保之下,明代宗選擇了將明英宗囚禁,不殺。

也許是命運使然,明代宗在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以後,太子便夭折了。不久以後,就連明代宗自己也身患重病。明英宗深知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夥同一堆大臣,實施了“奪門之變”。最後,明英宗成功復位,明代宗則離奇去世。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而在明英宗復位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那群大臣。這群大臣打從一開始便沒有臣服過明代宗,只因明代宗是庶出,多麼可笑的理由。

而明英宗復位以後,也一展昏君風采,將於謙等有功之臣處死。

明英宗為何要殺死於謙?

于謙和明代宗是一體的,不殺于謙師出無名

要知道,明代宗是明英宗母親和于謙力保之下才登上的皇帝寶座,也就是說,明代宗是名正言順的。因此,明英宗想要篡位,謀取明代宗的位置,實際上和謀反無異。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而明英宗想要讓自己的行為名正言順的最好辦法,就是汙衊于謙為亂臣賊子。這樣一來,明代宗的即位反而就不合理了。

正如徐有貞所言:“不殺于謙,復位無名。”

結束語

于謙之死,完美的詮釋了伴君如伴虎,自古帝王多薄情的話語。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田不留行2020-04-18 15:01:58

明英宗被俘後,瓦剌大軍隨即開到北京城下,因為明英宗已經把京城附近最精銳的軍隊玩全軍覆沒了,當時的北京隨時可能成為北宋末年的汴梁。

當時很多人都建議遷都,避瓦刺鋒芒,只有于謙站了出來,建議當時的孫太后,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瓦刺就不能拿朱祁鎮來威脅明朝了。

這種計策雖然很好,但是對於養尊處優的朱祁鎮來說,卻是一種羞辱。

瓦刺由於沒能打下北京,後來就把明英宗給放了,但是人家朱祁鈺已經登基,就不可能把皇位再讓給朱祁鎮,事情沒有這麼辦的,而且說實話,朱祁鎮還真不如朱祁鈺。

朱祁鈺沒有殺掉朱祁鎮,而是將他放到南宮,待了整整七年,結果後來朱祁鎮趁著朱祁鈺生病的時候,發動了奪門之變,來了一場復辟,這種笑話,估計也只有明朝會有,也只有朱祁鎮有臉幹。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竟然忘了將廢除朱祁鈺的帝號,這就導致那幾天,一直是兩帝並存,搞出這麼大的歷史笑話,再次表明朱祁鎮的智商跟豬差不多。

雖然朱祁鎮忘了這件事,但是對於于謙,他卻十分憤恨,復位當日就逮捕了于謙,以及在北京保衛戰當中擁立朱祁鈺為皇帝的那些人。

當時有人勸朱祁鎮說,如果不殺了于謙,那麼你復位說不過去,只有將於謙當年擁立朱祁鈺定性為謀逆,你的復位才在法理上能夠說得過去。

于謙對明朝的貢獻是巨大的,可以說,沒有于謙,大明江山倒塌都說不定,而之所以那些人要殺于謙,就是因為于謙為人剛正,得罪的人也不少,大概明朝的政治生態也就如此了。

于謙的悲哀,不止是朱祁鎮的悲哀,實則是明朝的政治悲哀!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大東北出口成張2020-04-26 21:06:20

天無二日,陷前任皇帝於必死之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人如其詩。他兩袖清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兵敗被俘,土木堡之變天下震動。也先挾英宗扣城,于謙堅稱天下為重君為輕,組織北京保衛戰。也先無奈退去,但也釋放了明英宗。于謙實有功於國家,有功於大明子民。代宗無子,病危際,英宗復辟。英宗實恨于謙拒也先時,不顧自己死活。石享乘機汙于謙謀反,上意決,于謙死,自毀長城。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高臺民俗博物館鄭2020-04-22 12:29:51

于謙 (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人,他是明朝著名的錚臣,還是一個民族英雄。

當時的朱皇帝是朱祁鎮,大明第六位皇帝。在楊士奇和楊溥等人輔佐的時候,這個小皇帝說了也不算。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政績”還算不錯,說白了,是那幾個老頭子乾的不錯。

等輪到這個朱皇帝能拍板決策時,他很快就原形畢露,甚至惹下了彌天的大禍。

1449年,年輕的糊塗蛋朱祁鎮,在自己最寵信的大太監王振慫恿下,他居然突發奇想,要向所有人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竟然下旨要御駕親征,目標是蒙古瓦刺部。

很快,明朝就籌集了數十萬的軍隊,以太監王振作為前軍統帥,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地出發了。

瓦剌的統帥也先久經戰陣,一貫的能征善戰,當他聽說大明王朝數十萬軍隊前來,本來還有些忌憚。再仔細一打聽,竟然是太監掛帥,他立即就放心的笑了。

王振帶著朱祁鎮到了戰場逛了一陣,沒有發現蒙古主力,只得掉頭回家。本來,退路早就是提前預計好的,沿途的護衛和補給都已備妥。

不過,大太監王振竟然提議改道,從自己老家經過,說白了就是想顯擺顯擺。而昏庸的朱祁鎮,竟然不顧軍國大義,直接答應了。就是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的爆發。

明軍大軍走得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很快劉備蒙古人追上。沒費多大功夫,大明軍隊就損失慘重。不僅如此,甚至就連大老闆朱祁鎮也被圍在了土木堡這個地方並被生擒活捉了,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當老闆被瓦剌俘獲的訊息傳回到北京時,滿朝文武都傻眼了。因為,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這可咋辦?

大家開始唧唧喳喳,議論紛紛,有要主張南逃的,有要主張投降的。只有于謙,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朝廷固守北京城,履行“天子守國門”的箴言。

同時,為了防範蒙古人要挾,于謙出於公心而力推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要他緊急登基稱帝,以便降低朱祁鎮這個俘虜的談判價碼。

客觀來講,于謙這麼做無可厚非,利國利民,唯獨不利於朱祁鎮本人。但是,或許于謙在這件事上太積極了,為自己的人生悲劇埋下了重大隱患。

新帝雖然登基了,但瓦刺的軍事威脅卻還沒有徹底消除。在統一內部的各種聲音後,于謙積極備戰,開展了積極的京師保衛戰。

在於謙的指揮下,瓦剌軍隊連續攻擊數日都無所戰果,而且糧草不濟,搶奪頗豐。眼看破城無望,不能繼續擴大戰果,只得撤退回家。

于謙一看蒙古人撤了,下令守軍出城追擊,一鼓作氣將也先同學趕到了塞外。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送到了塞外,因為也先並沒有戀戰。

瓦刺雖說撤退,可也還是要給明朝找點兒麻煩,哪能讓你于謙如此的順心呢。於是,他們把朱祁鎮這個大麻煩和大棒槌,直接扔回給了明王朝。定時炸彈留下,你們明朝自己拆除吧。

這下可就尷尬了,誰都以為自己的前任老闆必定光榮殉職了,甚至連祭奠他的稿子都已經寫好了。可是,現在這貨居然被放了回來。

頓時,大明王朝就有了兩個皇帝,而且都姓朱。這可咋整?

朱祁鎮雖然昏庸,而且二逼,但人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現在“光榮”歸來;而朱祁鈺,在堅守北京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積極的象徵作用,最大限度維護了大明王朝的安危。

面對這個兩難的抉擇,于謙又旗幟鮮明的表態,支援朱祁鈺繼續當皇帝。而對朱祁鎮,他主張尊為太上皇。

本來,事情發展到現在應該算是解決了。等個十年八年,等新皇帝的勢力大了,地位穩了;等太上皇的勢力小了,心態平了,也就能完成安穩過度了。

可是!變故又出現了!

1457年,朱祁鈺年紀輕輕竟然會病重不起,而且他的獨子也在此前離世。這下複雜了,在石亨、徐有貞等人暗中聯絡下,突然發動了“奪門之變”,把太上皇朱祁鎮給翻了出來,重新擁上崗當皇帝。

朱祁鎮重新上崗後,第一件事就是翻舊賬,但凡被他認為是“朱祁鈺的人 ”,有的被貶,有的被撤,有的被殺。

唯獨,對於這個于謙,他有些難以處置。朱祁鎮想到,殺他吧,他是英雄,人家剛幫老朱家打跑了也先;不殺他吧,畢竟是他率先扶持了朱祁鈺上位,事後還逼迫自己當太上皇。

於是,朱祁鎮先把于謙關了起來,想先看看朝臣各種于謙自己的反應再定奪。要是,于謙能夠誠心悔過,上疏請罪,或許朱祁鎮還能饒了他。最起碼,肯定不會殺他,定奪也就是罷職回家了。

但是,于謙這哥們太過於耿直,或者還有些愚直,他待在獄中一言不發,每天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這下,可把朱祁鎮給氣壞了。

而且,奪門之變的有功之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多次要求嚴懲于謙,否則政變就顯得師出無名。

在這兩方面作用下,朱祁鎮儘管不情願,但還是將於謙問罪致死。

就是這樣一位有功於國家的民族英雄,被狹隘的皇帝朱祁鎮給處死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玉竹宣2020-04-26 21:13:30

明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戰”後復辟上位,對朝堂進行了大規模“清洗”,殺害於謙和一眾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于謙之死令“京郊婦孺,無不泣灑”。那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害功臣?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功高蓋主

于謙何其人也?土木堡之變後於謙力排眾議,拒絕南遷,堅定迎戰強敵,成為那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他從大局著想,與孫太后聯手改立景泰帝,更在北京保衛戰中統籌排程,沉著應戰,從而大獲全勝。一時間于謙的個人聲望達到頂點。代宗朱祁鈺對於謙極為禮敬,屢屢加封。景泰年間的朝政大事,都是于謙一言裁決,成為當朝首屈一指的重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復辟後怎能不視其為眼中釘?

小人報復

上文提到于謙在朝中聲望隆盛,身為文官集團的代表,耿直剛正,卻在不經意間得罪了武官石亨和翰林院徐有貞,從而埋下禍根。

北京保衛戰期間,石亨擔任總兵官,與總指揮于謙相互配合,衝鋒陷陣擊退瓦剌的進攻,立下赫赫戰功。景泰二年局勢安定後,石亨為示好於謙,曾幾次上書當朝皇帝朱祁鈺,薦舉于謙的兒子于冕做官。景泰帝自然應允,于謙知道後卻極力推辭,氣憤的指責石亨作為大將沒有為軍國大計提拔一些行伍之人,卻來舉薦他的兒子,實在有違公義。石亨因此心生不滿。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也先挾英宗為人質逼近北京,朝廷內亂成一團,時任翰林院侍講的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被于謙憤斥:“提議遷都南京的人,該殺!”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聲望大盛,而徐有貞則成為朝野的笑柄,升遷無望,仕途也到了盡頭,他對於謙恨之入骨。

石亨和徐有貞謀劃奪門,擁立英宗復辟,不止是為仕途投注押寶,更是因為朝中有他們深為嫉恨的于謙在主持政務,他們沒法鑽空子得到晉升,因而奪門成功後必須扳倒于謙!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復辟無名

那麼在殺害於謙這件事上英宗是完全被小人矇蔽了嗎?其實石亨徐有貞等人都是助攻,明英宗才是主謀!明英宗朱祁鎮何其人也?明史中朱祁鎮後世人的印象是文弱、優柔寡斷,實則本人卻是非常有野心和主見的,登基後動用幾十萬軍隊屢屢南下鎮壓西南麓川土司、北上進攻瓦剌的人,怎麼會輕易被人蠱惑?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朱祁鎮在瓦剌被囚多年,一朝還朝又被幽禁於南苑,他對於廢棄自己皇位、在北京城下不顧自己性命下令開炮的于謙怎能不恨?因此朱祁鎮登基後不光殺害於謙,還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之臣,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于謙等都是叛國之人,他是帝位正統,奪門之戰師出有名!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數年,終於為于謙平反昭雪,大赦于謙親族並加恩後人。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一生的信仰,也是其生平事蹟真實寫照。于謙一生行事皆是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他忠心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整個江山社稷和億萬子民。歷史是公平的,英雄定會千古流芳,為世世代代人民所敬仰。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你的歷史2020-04-22 23:24:02

英宗皇帝只能算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算是一個好皇帝。普通老百姓做事情,需要講究一個名正言順,皇帝復辟絕對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如果不殺于謙,這個失而復得的皇位就來路不正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江南品古2020-04-21 12:16:15

皇權的變更,如雪崩時的每一片雪花,沒有無辜者。

從明英宗到代宗,從廢英宗太子立代宗太子,到代宗太子早夭,皇權的變更不斷。

于謙置身皇權的變更中,是無法置身事外的。代宗是于謙擁立,代宗身死,英宗復辟,于謙是無論如何不會安全的。

于謙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在大權在握時毫無動作,寧可被“意欲”二字定罪,如岳飛般英勇而死。

這一切,都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為代宗,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要挾持扣留太上皇,這樣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於軍隊裡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明代宗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持著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麼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馬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於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範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明代宗高興,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於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明代宗不准許。也先更加沮喪。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在空屋裡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範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禦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衝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髮的箭射死。寇兵趕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竑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於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請沒人理他,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王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於是擁著上皇由良鄉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於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麼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明代宗不準。於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請求用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于謙被殺之後,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現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裡什麼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財。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易璽抖歷史2020-04-22 07:07:27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涉及兩個主要方面:皇權和人性。

皇權是什麼?某個人的至高無上的獨斷專權,滿足你內心慾望的權力,皇權最有自私性,排他性了。翻看歷史,發現因為這個,種種不忍言說的悖逆人倫的事時有發生。

回到這個問題上,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擄走,在敵方受盡屈辱,他的皇權掉了一地,撿起來再戴上也是內心備受煎熬的,尤其是面對最大功臣于謙時。

皇權與人性是形影不離的。

都說,人怕出名。你有名氣了,顯得你牛氣了,我比你差太多了,我很自卑啊,就算你沒挑戰我權威的念頭,可是看到你我的權威就蕩然無存了,誰叫你那麼優秀了?還出盡了風頭。竟然敢立別人為皇帝,你知道你立的皇帝朱祁鈺差點讓我歸西。皇位是我的,敵人把我安全放回來,他卻把我囚禁起來,想困死我,妄想。

于謙啊于謙,你太不忠了。我被囚禁了,你還輔佐他乾的那麼好,讓老百姓都說你們的好。你們以為我這個皇帝沒本事嗎?笑話。

多虧了愛卿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他們,我才出了那個暗無天日的牢籠。哈哈,那個笨蛋朱祁鈺快不行了,他都沒想到我,你也是不忠不孝,氣炸我了。你說我要是不發洩發洩,這火氣都夠火燒連營八百里了。

以上內容純屬想象。還原到明英宗的身上,身處當時的情境,看看外面的人和事,結合“皇位是我的”和“我才是最好的”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各位,您品,您細品。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轉世輪迴追夢人2020-06-10 10:52:42

于謙過於清廉了,得罪了曹化淳和石亨,而且,在英宗作為人質的時候,立景泰帝繼位,有造反的嫌疑,所以,奪門之變後,成了謀逆罪名,被處死。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螞蟻傳統文化2020-04-18 13:35:25

公元1449年,瓦刺(讀如“辣”)也先寇邊,宦官王振挾持英宗朱祁鎮率兵親征,卻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遭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作了俘虜,史稱“土木之變”。整個明王朝,京師震恐,幾欲遷都南京。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力主抗敵,反對遷都,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隨即,新皇帝實授于謙兵部尚書銜,全權委託他,抵禦瓦刺也先。于謙受命於危難之時,他沉著應戰,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迎頭痛擊瓦刺軍隊,經過激烈的抗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致使也先大敗虧輸,倉皇北遁。于謙的堅決抵抗,儲存了明王朝的完整,解除了民族的憂患。未幾,也先乞和,歸還了毫無利用價值的英宗朱祁鎮。

這時候,代宗朱祁鈺和于謙(主要責任在代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如何對待前皇帝,是關係到他們身家性命的頭等大事,作為現任皇帝的朱祁鈺,國之干城的于謙,都疏忽了。他們既沒有歸位於英宗,又不能痛下殺手,反而養虎為患,把他當作“上皇”,安置在南宮。從此,埋下了隱患,種下了禍根。後人評價他們,只能說朱祁鈺沒有政治家的手腕,于謙也是隻會陽謀,不懂陰謀的一介書生。他們都小覷了這位“上皇”的危害作用,疏與防範,最後,斷送了卿卿性命。別看朱祁鎮外戰外行,耍起陰謀詭計,鬧起內訌來,可是行家裡手。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心立方2020-10-20 15:45:56

景泰八年即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三個野心家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決定擁立被囚禁八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復辟成功後,明英宗重新變成大明皇帝,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也因為擁立有功而成了朝廷重臣,三人迫不及待的將於謙下獄,誣陷於謙迎立外藩意圖造反,最後判了于謙斬首示眾,對於于謙的遭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天下共冤之

,意思就是說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那麼為何于謙會被誣陷致死呢?對此徐有貞曾經對明英宗說:

于謙不死,復辟師出無名

,聽了此話,明英宗默默無語,算是默認了對於謙的處理結果,其實明英宗本身對於謙沒有多大的恨意,雖然他被皇弟明代宗囚禁了八年,但是此事和于謙關係不大,而且於謙當年進行的北京保衛戰算是保住了大明王朝,所以于謙對於大明是有功之臣,對此明英宗內心是十分清楚的!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但是當時的明英宗剛剛復辟,地位尚不穩固,還十分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的勢力坐穩皇位,對於三人對於謙的處理意見也不好駁斥,所以也就默認了三人的做法,其實多年後,明英宗也回想起這件事,也知道當時不應該默許他們殺害於謙,其實無論殺不殺于謙,自己本來就是大明皇帝,朱祁鈺死了,自己自然而然就可以復位,所以殺于謙更多是徐有貞等人的想法,和自己復辟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世界上可沒有賣後悔藥的,于謙終究是死於明英宗之手,算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那麼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為什麼迫不及待的要致於謙於死地呢?原因很簡單,于謙的存在阻礙了他們三人把控朝政,謀求富貴,明代宗當政時,于謙是朝廷重臣,他本人兩袖清風,剛正不阿,對於曹吉祥石亨徐有貞這樣的人很看不上,不屑與他們為伍,所以三人也一直沒有出頭之日,直到明英宗復辟後,三人順勢把控了朝政,此時于謙如果還在朝廷上,勢必會和自己作對,阻礙他們把持朝政,所以他們就想借著奪門之變的威勢順便把于謙給解決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所以于謙的死終究還是政治鬥爭造成,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明代宗朱祁鈺看重的大臣,于謙自然是沒辦法獲得明英宗所青睞的,而他由於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原本就存在著政見不同的矛盾,一旦明英宗復位成功,等待著他的將會是政治生命的終結,如果運氣好,也許于謙會被貶官出京,但是他們並不打算放過於謙,反而希望透過斬殺于謙來立威,於是乎而伴隨著于謙政治生命終結的還有于謙的性命!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洛邑過客2020-04-18 18:09:08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土木堡之變後,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復辟,于謙被冤殺,史稱“奪門之變”。于謙死後,錦衣衛去抄家,所見除了筆墨紙硯,就是一套破衣和一匹老馬,前任皇帝所賜的寶劍和官袍被深鎖房間紋絲未動。皇太后聞聽,不住地嘆息哀念,連英宗也有些後悔。後憲宗繼位,馬上給於謙平反。于謙被譽為民族英雄,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明史》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與孫太后決定立朱祁鈺為帝,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又整頓和改革了政治、經濟、軍事,使當時明朝漸開中興。一年後,也先見明軍無懈可擊,被迫主動講和,並將太上皇送回。歸回的英宗雖然貴為太上皇,實際上處處受限制,連日常起居都有人監視,沒有任何自由可言,足足坐了八年冷板凳。英宗對弟弟的薄情寡義心知肚明,無時不在聯絡舊部,拉攏利益集團,積蓄力量待機而動。到底當過皇上,英宗做起思想政治工作一套一套的,滴水不漏。經多年準備,“奪門”就水到渠成了。

史載,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英宗)恢復了帝位,誣陷於謙等謀反,坐以定罪,判處死刑。于謙在京師保衛戰立下首功,對此英宗心知肚明,而且也知道于謙是國之棟樑,是否殺于謙,初也猶豫不定,只是架不住徐有貞等人的唆使,但又想到于謙在擁立代宗等好多方面也確有對不住自己的地方,再者“奪門”之醜必須掩蓋,以“謀逆”殺他就順理成章了。

史書稱于謙性格剛強,工作盡職盡責,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高官、勳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也多,遭受誹謗在所難免。徐有貞,原名徐珵,此人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瓦剌直攻京城,主張遷都南京,其實就是逃跑主義,遭到過於謙呵斥,自然懷恨在心。石亨本因違犯軍法被削職,繫於謙保舉重新領兵,為麾下大將,在“北京保衛戰”德勝門一仗立功,得世襲侯爵,出於感激,就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明代宗允諾了,不料卻被于謙拒絕。而且於謙還說,石亨身為大將,不為國家軍隊選賢任能,而只推薦了我兒子,有失公心。石亨馬屁拍到馬蹄上,丟人搭傢伙,由羞愧轉怨憤在自然不過。都督張輒因為徵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再說,英宗策劃奪門之變時,無論怎麼說也屬於謀逆反叛,當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甚至失去性命的危險,身為國防部長的于謙肯定洞若觀火,也重權在握,應該也完全有能力挫敗陰謀發生。代宗儘管奄奄一息,若詔令一出翻盤的機會也有。于謙之所以坐視,分析認為,還是大局觀過強,公心使然。或許于謙會想,英宗陰謀一旦被挫敗,其子孫都難脫干係成罪人,代宗又無子嗣,弟兄兩敗俱傷,宣宗一脈將永失皇位,若再迎立其他藩王,國家勢必動盪;而英宗復辟,於國來說或是最不壞的結果,儘管自己當年力挺立代宗於英宗不利,但全是為國著想,並無私心,日月可鑑。如英宗一意孤行,痛下殺手,死國也許是最好的結局了。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無所不為7212020-04-20 23:23:57

解答這個問題,我還是喜歡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1。朱瞻基死的時候,朱祁鎮8歲,算是一個任性妄為的年紀,也是在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繼了皇位,所以,他的世界觀就是誰哄著我,順著我,我就跟誰玩,對誰好;反之,誰管我,我就煩他,恨他。所以才有了崇信太監王振,煩“三楊”的結果。

2。孫皇后還是貴妃的時候生了他,然後母憑子貴被冊立了皇后。可是胡皇后一生無錯,廢后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不理解的,質疑的,然後,孫皇后肯定要好好寵著自己的孩子,造就了孩子性格上的不安全感的依賴性。

3。張太后垂簾聽政了一段時間,本來這個女人就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人,朱高熾死的太早,她兒子又不太理她,突然權利到手了,本身凌駕於皇權的地位又有了實權,對孩子的壓制一定程度上會給孩子造成陰影,大家可以參照漢武帝時期的竇太皇太后,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漢武帝的隱忍和爆發。

4。背叛,土木之變後,朱祁鎮被俘,心裡陰影本身就大,在也先押著他在北京城牆外叫囂的時候,他內心是崩潰的,于謙喊出我們有新皇帝,不理會的時候,他內心深處是一種被人拋棄被人揹叛的,所以他恨于謙,遇到難處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大義凜然的為了國家大義,就像赴死的時候,誰不怕,誰都希望有人幫助一下的。

5。在被俘的時候,生死不明,他的內心世界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不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就死了,他也是不斷的求死,他知道回去後的羞辱,可是他沒死。不像史書上說的那麼高尚,後人美化的歷史都是不真實的。

6。朱祁鈺的親情背叛,他回來了,可是迎接他的不是安慰,而是害怕,一種比被俘還讓他害怕的感覺,畢竟讓自己弟弟殺是另外一種感覺。親情沒有療愈他內心的傷,反而是撒了把鹽,於是在特定的時間發生了“奪門之變”。

7。奪門之後,他是不相信任何人的,不光是于謙,徐有貞他也回頭找了理由給廢了,因為他被朝臣背叛過,出賣過,羞辱過。大功對他來說,無法掩蓋當年北京城牆下的傷害。

好在他還有理智,沒有被仇恨矇蔽一世。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見多識廣82020-04-22 15:54:34

回答如下: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 宦官曹吉祥等奸臣,趁景帝臥病在南郊, 發兵擁立英宗復辟,並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死刑。英宗認為于謙還有功,不忍殺害,但奸臣徐有貞奏:“不殺于謙今天的所做的事還有合理性嗎?”便以“意欲謀逆”罪處死,成為與岳飛齊名的中國古代有名冤案。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