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冷眼話文史2020-05-17 21:04:55

我的答案是:除去秦朝嬴政外,可統一六國之人楚王負芻可能性排第一,趙王趙丹可能性排第二。

一、楚王負芻

公元前226秦軍擊潰東方几個諸侯後,開始集中力量進攻南方的楚國。第一次由李信和蒙恬帶隊,出兵20萬進攻楚國。結果被楚國殺得一敗塗地,損兵折將。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抵擋20萬秦軍。20萬秦軍已經是秦最大的常規兵力了。楚國能擊敗他,也說明楚國可以擊敗除秦外任何一國。

第二次秦徵集了幾乎所有的男丁,募集了60萬軍隊進攻楚國,楚國也是抵抗了很久,最終才被滅國。

二、趙王趙丹

趙王趙丹和秦進行了著名的長平之戰,戰鬥初期雙方勢均力敵,都無法消滅對方。戰鬥中秦15-45歲所有男丁都被徵集前往前線,而趙國並沒有開始全民動員。也就是說,如果趙國也和秦一樣徵調所有男子前往前線,秦不一定能拿下趙國。

此時趙國的實力和秦的實力幾乎差不多,雙方都有拿下其他諸侯的實力。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三、其他諸侯國實力

齊國,直接投降,沒實力抵抗。更別說進攻其他諸侯國了。魏國、韓國和趙國三國間一直互相征伐,魏國魏武卒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韓國實力一直非常弱小,自保都沒有能力更沒有問鼎天下的能力。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歷史沒有可能,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的糧草再多一點點,或者楚國項梁的後勤再穩定一點點,秦統一天下都非常困難。可是秦就是那麼有天時地利人和,最終拿下了其他六國。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壹品鏟史官2020-05-20 19:26:17

除秦始皇外,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當屬趙孝成王趙丹。

戰國七雄最後強大的國家只有秦、楚、齊、趙四國。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位於中原地區的韓、魏由於處於中心位置而不斷交戰,國力久久得不到提升,首先被排除在外。

北方的燕國地勢苦寒,國窮民弱,又北有戎族,南有趙國、齊國,擴張版圖難之又難。

既然秦始皇被排除,那最終能統一六國的還是在剩餘三國中角逐。

首先看看楚國,楚國擁有最廣闊的疆域,人口潛力巨大,但是由於脫離中原文明時間過長,經濟發展過於落後,南部地區甚至仍然處於部落社會,而且楚國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只有項燕。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可想而知,要想統一六國,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和御軍統帥是不可能的。

再來看齊國,齊國在經濟、軍事方面其實是可以比肩秦國的,但是齊硬傷在於缺乏一個可攻可守的天塹,外加齊國的歷任統治者都採用齊桓公式的稱霸策略。強大的時候可以吊打周邊各國,甚至遠征秦國,一旦衰落便接連被攻打,最慘的時候,連燕都差點滅齊。

所以齊的地緣優勢也是他的劣勢,大部分時間周邊各國都不是齊的對手,外加秦遠交近攻,齊國在東方不圖進取死於安樂。

所以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還是趙,而且是趙孝成王丹。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趙丹前266-前245年在位,上承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國富兵強,下長平大敗還未發生,實力未損,文有藺相如、平原君、平陽君,武有廉頗、李牧、趙括(說這個可能有人要噴了,但事實上趙括真沒那麼差)。

周邊環境來說,趙國地處偏北,東方齊國經過樂毅伐齊之後一蹶不振,南方韓趙由於強秦的緣故,罕見地抱成了團。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小編虎哥2020-05-17 20:51:30

我選魏國!

在戰國時期,魏國一直是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禮賢下士許多有才得人都去了魏國!為何魏國有機會可以一統天下,我來說幾個統一天下的原因:

1。自從三家分晉後,魏國一度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就連秦國也常年收到魏國的壓制,首先因為當時中國的冶金中心在韓魏一帶,所以魏國的軍隊也是最先採用鐵器做為兵器的國家,這在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還以青銅器為兵器的時代,給將士配備如此鋒利的鐵器,這是其他國家沒有辦法達到的水平。史書記載,魏軍作戰時,很多兵士都手持鋒利的鐵劍,魏國計程車兵已經開始配置鐵製弓箭,攻擊性遠比青銅器厲害的多,一時間風頭無二。魏軍在交戰之前便平添了很多戰鬥力。

2。基於此,公元前413年開始,魏國就不斷對秦國發起戰爭,魏軍隊所到之處,秦軍無不望風而逃。所以呀魏國佔領了秦國西邊的大片之地,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大片的土地,最後逼得秦國只能退守洛水。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將秦國打壓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和西北等乾旱貧瘠之地。

其次:魏國所佔據的平原地區,千里沃野,糧食等物產豐富,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時代,糧食就是最好的戰略資源,有了糧食自然就會人丁興旺。所以說基於當時的天時地利等各項條件,加上魏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俚和西門豹積極變法圖強,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力,所以說在當時來看魏國是最有可能取代秦國統一中國的國家。

那最後怎麼卻被秦國後來居上統一了天下那?魏國最後為什麼又衰弱連同六國被消滅了那?其實天時地利與人和,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說的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人,也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魏國強盛後,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西打秦國,公元前404年又攻打齊國,齊國也是向其他國家求助,這魏國雖然都戰勝了對手,但是在實力不足以統一天下之時間,樹敵太多,頻繁消耗了國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另一個來說再用人的問題上,當時雖然各國君王都求賢若渴,力圖國家富強,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君王都有這個識人的眼光和能力。我們都知道因為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所以秦國才開始慢慢強大起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商鞅原本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後來他先到了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惠王。由於商鞅智慧過人,很快就成為魏國權臣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發現商鞅很有治國才能,也很欣賞商鞅,在公叔痤因為病重之際,鄭重的像魏惠王推薦商鞅,說他是個治國安邦的奇才,大王如果能將國家委託他來治理,相信一定能夠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同時又說如果大王您不打算重用商鞅的話,就一定要趕快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離開魏國。

魏惠王應允而去,但是魏王並沒有按照公叔痤的建議去做,也沒有抓捕商鞅,長嘆了一生說:唉,這公叔痤病的太厲害了 ,都病糊塗了,竟然要寡人把國家交給商鞅,如若不成,又要寡人殺掉他,這不是太糊塗了嘛。

最後,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國正在求助招賢,就到了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後來實行變法,幫助秦國很快強大起來,最後統一了當時的中國。您是怎麼看的呢?

讀後有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善於求助身邊的資源。人才是最大的財富。自己的實力不到時,要學會韜光養晦,等待機會,不要過早的暴露自己,以免樹敵太多,招致不必要的失敗,經營事情經營企業經營國家無不是如此。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一朵跳躍的浪花2020-05-17 21:39:34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我的觀點是當時除了秦始皇嬴政,沒有一個人能夠統一六國,但是不排除趙國和楚國有機會統一六國。

有如下三方面理由!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上圖摘自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

第一方面,地理方面,秦佔優勢。

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出秦國的地理位置。當時秦王朝已經擁有了函谷關內外大量的土地,而關中地區是重要的產糧區域。人口透過商鞅變法、李斯變法也大量的增加。

反觀函谷關外諸國,韓國只是形式上的戰國七雄之一,名存實亡!魏國被秦王朝佔據了函谷關外的地方以後,也僅僅是比韓國大一點點,有氣無力。齊國由於佔據了現在的山東半島,外擴很難,緊靠經商優勢偏安一隅。燕國地處北方,地廣人稀,沒人怎麼幹大事?毫無希望。但是還有兩個國家不容忽視的。一個是趙國,一個是楚國。這兩個國家實力很強的。趙國人口眾多,當時的邯鄲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大都市,但是距離秦國太近,首都一旦被圍困,就有亡國的危險。楚國地廣,但是人口分佈不均勻,而且各地習俗不一樣,不好管理。綜上秦國在地理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第二方面,戰力比拼,趙國、楚國還是可以和秦國掰掰手腕的!

戰國晚期,山東六國中,趙國的戰力爆棚,是完全可以和秦兵一戰的,可是長平一戰,40萬趙兵被秦國坑死,六國再也沒有實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當時趙國的廉頗、趙奢、李牧等名將與王翦等人相比不落下風。就是出國的項燕、屈原也是可以與趙國一戰的將軍和具備統戰能力的文士。趙括一出,歷史就這樣被演繹了,悲哉悲哉悲哉!

但是邯鄲之戰,秦國沒有佔到便宜,使得秦始皇吞併六國的想法進行了重新設想,可見當時關外六國並不是不堪一擊!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長平之戰,摘自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

第三方面,經濟基礎,齊國可是當時富甲一方的大國,有能力支援各種形式的戰爭。

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可見齊國也是有實力的。但是在戰國末期,經濟實力往往不能決定國家的發展,而且由於齊國商業發達,造成了人民厭戰情緒嚴重。他們認為能夠金錢擺平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所以在秦滅其他國家的時候,齊國在一旁觀望,當其他的國家被滅以後,齊國才想到唇亡齒寒,但再也沒有國家能過為他遮風擋雨!多年的養尊處優已經沒有戰鬥的思想了。最有可能給其他國家提供後勤保障的國家成了秦王朝的國庫。可悲啊!

所以,如果歷史能夠重新來過,戰國七雄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秦始皇嬴政可能也就是過眼雲煙了,但這些都是假設,只能留給後面研究歷史的人來感慨了!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歷史的謎團2020-05-17 21:22:13

統一不繫於某一個人,而在於一個國家的國力。滅國之戰,除了兩個國家的領導者在戰略上水平上有一到兩個層次以上的差距外,最重要的要看國力。一個小國,如果政治清明、百姓安定,上下一心,大國也很難滅掉它。秦國到昭王的時候,國力已經可以碾壓六國中的任何一國,六國合縱才能與秦國抗衡。到秦王嬴政時,基本上可以一口一個逐個吃掉了。如果秦國不連續出昏君,沒有嬴政,在三五十年也可以滅六國。

春秋遠了,且不說了,戰國時期,統治水平不下於嬴政的,如魏文侯、楚悼王、齊威王、秦孝公,在他們當政到時候,各國國力雖然有差距,但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可以對另一個大國形成碾壓之勢,因此,也沒有說誰可以統一天下。到秦昭王時,策士已經可以討論統一的問題了,那說明瓜快熟了,就看什麼時候摘,誰來摘了,摘得利索不利索了。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就是楚國。韓國最弱小;燕國最偏遠,也弱;根本不入考慮之列。

魏國在戰國初年最強,自從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一路下滑;後來又被商鞅用詐術擒了公子卬,喪失了10萬大軍,丟了西河之地,遷都大梁,只剩下捱揍的份了。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戰軍事實力很強,而且名將輩出,可以與秦國叫板,但處於四戰之地,缺乏戰略延伸空間,而且政治治理水平不夠,也沒有統一的實力。

齊國在春秋初年最強,為五霸之首,齊桓公死後,一蹶不振;田氏代齊後,再度崛起,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三代都強,而且齊湣王與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但齊湣王過剛而折,差點被樂毅給滅了。此後一蹶不振。而且齊國太偏東,山川地勢的險要和攻守之勢上,比秦國差很多;而且齊國人善於經商,比較富足,人不夠質樸,而且比較懶散,也難以統一天下。楚國在春秋時期長期與晉國爭霸,實力非常強;雖然在春秋後期差點被吳國給滅了,但還是逐漸恢復了實力,最後兼併了吳國和越國的土地和人民。只是楚國的變法不夠徹底,夠大卻不夠壯,而且是秦國後期重點削弱的物件。秦滅楚時,楚國已經被打得遷了兩次都,結果滅起來還是很費勁,而且還吃過虧。所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最後還是楚人項羽和劉邦滅了秦。

戰國後期的最強者,秦國最強,如猛虎;楚國最大,如犀牛;齊國最富,如駿馬。綜合國力的排序還是秦楚齊。沒有秦國,楚國是最有可能統一的。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昭明離行2020-05-17 22:57:36

在當時的情況下,假設秦始皇不出擊攻打六國,那這六國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完成統一大業的。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先看齊國,齊國在齊威王時期那可謂是一個大國、強國,但是到了齊王建(齊國最後一位國君)繼位,齊國已經徒有虛名,表面上還有著齊威王時期強國的名頭,但是已經金玉在外,敗絮其中了。

秦國才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讓齊國放任秦國吞併其他五國。一個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連唇亡齒寒都不明白的國君怎麼能帶領齊國統一天下?整個齊國被秦國滲透的像個篩子一樣。而且也是因為齊威王時期齊國強盛,讓他後面繼位的國君窮兵黷武,大肆征戰,還破壞了原本齊威王時期建立的聯盟。導致後來在齊閔王時期,齊國被人攻破,只剩下兩個城池還在堅守。雖然後來齊國收復了所以的土地,但是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再看看魏國,魏國位於秦國東出函谷關的路口,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多年來被秦當作是對手。但是自魏惠王以來,國力不斷衰落。魏惠王時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疆域日漸縮小。正當魏安釐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秦軍不斷騷擾魏國,最後魏安釐王請信陵君回國抵禦秦軍,信陵君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打敗秦軍,並且乘勝追擊,將秦軍逼回函谷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函谷關。從此,信陵君的聲威震動天下。但是也因此功高震主,秦國使用離間計,讓魏安釐王和信陵君反目,之後四年信陵君整天飲酒作樂,最後病逝。失去了信陵君的魏國,已經對秦國造成不了什麼威脅。疆域的縮小,國力的衰退,魏國,的滅亡已經是註定的了,又談何去實現統一。

韓國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國土面積最小,也就讓他的經濟發展不起來。因為農耕經濟是最需要土地的。經濟的落後也就意味著國力的落後,因為戰爭是需要大量金錢的。因此韓國也是沒有實力能完成統一的。

趙國本有著一副好牌,但是很可惜,在趙武靈王死後,這副好牌被之後的趙王打得稀爛。秦國還是才用老方法離間計。這使得趙國君臣不協,國君對臣子(主要是武臣)的不信任,諸多名將比如廉頗、李牧等,都不予採用。君臣不協的國家,如何能上下一心實現統一呢?

燕國,燕昭王的舉賢令使得燕國快速發展起來,疆域擴大,國力壯大。但是到了後面的燕王,比如喜(燕國最後一位國君)也是好戰,常常和趙、齊兩國打仗,最終打光的燕國的家底。民生凋敝、國家經濟大幅倒退。難以實現統一的重任。

最後的楚國,可以說從春秋開始到戰國,楚國的國力一直都還可以,也曾經是春秋五霸,問鼎中原過。但是自從白起攻破楚都後,楚國國力大退。一個國家的國都都被別國攻破了,這不僅是對楚國經濟的打擊,對國民的精神也是打擊。雙重打擊後的楚國,也失去的統一的能力。

所以只有秦國,實現徹底的變革,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並且每任國君雖談不上明君,但也絕非昏君。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想不統一都難。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是時代的必然性。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蠻天下2020-05-22 23:45:31

對於這個問題我給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

如果沒有秦始皇嬴政,嫪毐會統一六國!

原因如下:

一,深受呂不韋之託,扮做假太監,混入宮中。手上有呂不韋的把柄,當時的呂不韋是秦國的第二號人物,握有他的把柄,就握有秦國,既然沒有嬴政就他是老大了。

二,和趙姬私通,生下兒子。這相當於間接控制了秦國,而且可以作為太上皇,進一步控制秦國。

三,作為長信侯,手上控制著秦國的部分軍隊,對秦國的首都可以控制,假借太后之名控制秦國宮殿。

四,假宦官也是宦官,宦官是最好控制權利的,控制權臣和外戚。

五,秦國當時的兵力,實力是當時最大的,無以匹敵。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歷史沒有假設,非要有一個假如,

故嫪毐統一六國的可能性最高!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經典檔案館2020-05-17 20:51:03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從來沒有任何一家諸侯哪怕有過一絲機會完成統一——準確的說,應該叫兼併列國

首先要說秦滅六國,並非早有預謀,而是隨著局勢的演變,逐漸趁勢而起。在此之前,秦國的目的很簡單,秦孝公的變法是為了活下來;秦惠文王的連橫是為了不捱打,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是為了撈點領土,之後的兩個短命皇帝,只是為了守住祖業,熬到了嬴政,雄才偉略,再加上六國孱弱,大一統可以試試。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魏國,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最有機會。當時國都在靠近秦國的安邑,奪河西逼櫟陽,把秦國打的蜷縮邊陲幾乎滅國。如果當時乘勝追擊,把秦國趕回當初養馬之地,自已坐擁三秦,據山河之險,可進可退,坐大做強也很有可能。後來國都東遷,大梁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自此只求自保,銳意全無,再加上內耗加劇,幾乎沒有統一的可能性。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看似局面一片大好,其實並不然。趙國身處四戰之地,北有匈奴,東有燕國,南有魏國,西有秦國,這種情況下,自顧不暇,無力拓張。而且趙武靈王晚年出昏招,自號“主父”,本來奔向小康的趙國一夜返貧。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楚國,偏安江南數百年,雖然有最大的領土,卻一直都是公卿政治,王權政令不出郢都,行政效率極低,發動舉國之戰的能力都沒有。好不容易來個吳起變法,卻是曇花一現,最終觸動舊貴族利益而死無葬身之地。

齊國,安心守著大海,從來不想西進,就算是中期與魏國交戰,也是為了救趙,後期抗秦國,也是自保。齊國精於計算,奉行兩面政策,誰也不親近,誰也不得罪,雖然是經濟強國,卻是個打醬油的,頂多這個醬油瓶大一點而已。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

韓國,這個更不用說,能成為七雄之一都是僥倖。身處四戰之地,對於其他六國來說,除了吃飯和睡覺,沒事就打打韓國,秦國和魏國最喜歡,楚國和趙國也不閒著,齊國和燕國雖然遠一點,卻時不時恐嚇一番。

燕國是老牌諸侯國,卻偏居遼東苦寒之地,幾乎沒有參與感和存在感。樂毅攻齊是唯一一次爆發,這也是因為被齊國欺負得太久太狠了,再加上齊王作死。隨後燕國發生內訌,致使田單憑著兩城之地復國。

縱觀六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魏國,而且只是戰國前期的魏國,可惜當時大勢不利於統一,辜負了獨霸百年的時光。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聰明的小龍女2020-05-17 20:09:14

除去千古一帝秦始皇,還有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驕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大帝玄燁都有才華,也有實力能消滅六國一統天下。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裴一點2020-05-17 20:31:40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時期一統六國的是秦國。但是在歷史上,很多史學家以及專家人士都,其他還有四個國家,也很有可能可以一統六國。但是他們都失去了這個機會,並沒有抓住。他們有的不是因為太過果斷,就是發生了一些意外讓他們錯失這樣的機會。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哪幾個國家擁有這樣的實力卻沒有發現。錯失了這個一統天下,能夠流芳百世的機會。

第一呢,就是魏國,當時魏國如果能統一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吞併了秦國。其實從歷史上我們不難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果你向中原進攻,或是在中原搞一些吞併的話,就會受到各個國家的君王和臣子的譴責。但如果向外擴充套件自己的疆土,就沒什麼事情。

當時的秦國是在一個邊疆之地,當時的魏國只需要大肆宣揚,秦國是一個蠻荒之地。就可以對他進行吞併和攻打,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他號召大家一起攻打秦國,並瓜分秦國的土地。這樣也是很有幫助的,只要攻打秦國,就很有可能一統天下。魏國本來是有機會的,但是他本想趁著秦國內亂之時攻打。但沒想到自己先亂了陣腳,最終失敗了。

另一個有機會的就是楚國,楚國在地質以及地理方位上很秦國過十分相似的。但是楚國自己沒有處理好自己國家的權力以及軍隊,並且土地資源都掌握在一些貴族手裡。楚國希望變法,但是變法的國王和大臣相繼被相繼去世之後,變法也就停止了。

秦國也是如此,但是依然堅持變法,才有了最後的勝利。所以說,如果當時的楚國能夠在一開始就意識到自己的制度有問題,參與最後也一定會成為一個一統天下的王朝。要知道,如果最終建立王朝的人,他手中沒有話語權,或是他說話的時候沒有任何分量。那麼這個國家最終也不會順利建立,成為一代王朝。

第三個就是齊國的齊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並且他只要吞併了燕國,就可以有很大的勝算。他也吞併了燕國,50天就進入了燕國城內。但是最終他問了孟子是否可以吞併燕國,孟子回答他說如果燕國的子民同意,你就可以。但是齊國君主進攻燕國的事情激起了民憤,這也是由於齊國的軍政太差導致。

燕國能在某一方面上也是有機會的,因為強大的齊國將燕國吞併之後又吐了出來。燕國本想復仇,後來用了樂毅大將軍接連戰勝。最終失敗的原因,就是新王把將軍撤了回來。

其實不光是這幾個國家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當時的劉備也有機會能夠一統三國,成就蜀漢統一的大業,將世界變成漢族的天下。不過他之所以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他本人優柔寡斷。擁有這世界上最好的資源和人才卻從來沒有珍惜,不是在關鍵時刻派出援兵支援自己的部隊,就是在一些場合猶豫不決,喪失良機。

他和這些國家一樣,都是沒有好好把握住自己的機會,只貪圖眼前的利益。秦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能夠縱觀大局,知道怎樣做對自己的國家有利處。而且他本身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武則天曾經說過,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這可能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能夠成為一統天下的皇帝。而且在這幾個失敗的國家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沒有做到的事情,秦始皇以及他的後代全都做到了。

除卻秦始皇嬴政,當時誰最有可能統一六國?愛情女神女媧愛人先知2020-05-20 14:32:39

荊軻壯士本可以殺了他成為天下英雄豪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