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大王影視娛樂2020-06-30 10:52:49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有朋友失戀,我勸她看金基德,因為金基德絕對是失戀患者的最佳伴侶。悶在家裡看悶片,會讓你從愛到恨,再從恨到愛,最後,放下那還懸在空中的手。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一旦失戀,你會恨。如果你不知道金基德的影片裡,是如何殘忍的對待愛慾,那我先告訴你,啞女為了挽留男友,把魚鉤放進下體(《漂流欲室》);壞小子為了得到美麗純潔的大學生,不惜設局將她變成妓女(《壞小子》);為了和小新娘結婚,花甲老人將她十年禁錮在大海上(《弓》),而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面,愛瘋了的和尚,直接動手把出軌的妻子殺掉,然後阿彌陀佛:愛是我唯一的罪孽。

是的是的,我們的罪孽總是由愛而起,由欲而生,世間誘惑何其多,佔有之心何其大,只是忘了我們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為了保住既得魅惑,只得手持利器,洶湧的愛。而要用哪一種武器,奪回那快失去的愛,魚鉤?弓箭?匕首?金基德給了很多靈感,讓失戀的人認為,負心的男人就應該得到報復,這是初識金基德的人都會有的最直觀的感悟。可金基德“禪學大師”的名號不是蓋的,再進一步瞭解,他會讓你悟到第二層,那就是:每個人都是配得上寬恕的。

每一段戀情,既是緣,又是孽,我們一邊祈禱,一邊負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斷更替,有了春的萌發,必有秋的悲涼,而春夏秋冬過去,當然又是另一春。只是這個過程,總有人被辜負,總有人負了誰,緣與孽不斷輪迴,而每個人在不同的戀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沒有絕對負心漢,也沒有絕對的痴情女,誰敢拍著胸口說,這輩子我絕無負人,全是人負我?反正我不敢,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我們常說現實無奈,其實無奈的不是眼前困擾,而是在人生的輪迴裡,如果從不曾得到,也不會有失衡的機會,所以我們需要被辜負,需要眼睜睜看著愛從指間流走,然後無盡緬懷,得不到,放不下,這是生命中必須承受的犯賤!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既然不能左右命運,那隻能順應天意,於是乎,金基德告訴我們,或許可以換種方式來愛:《空房間》裡,女主人和丈夫、情人生活在一個房間裡,而丈夫看不見情敵;《弓》中的花甲老人註定是得不到女孩的,於是在死後化身神來之箭,擁有少女的貞操;《撒瑪利亞女孩》憐惜好友因賣淫而亡,便透過賣淫把錢通通還回去……

多麼的標新立異,多麼的劍走偏鋒,人們感嘆命運弄人,但金基德偏要人弄命運。如果上帝一定要人命運多舛的話,那何不再舛一點。越是多舛的人生,越會讓人相信:關於慾望,適可而止是超渡之道;關於愛情,短暫的是激情,真正的考驗在於平淡的流年;而關於人生,便是一場春夏秋冬花開花敗的過程,沒有永遠的得意,也沒有永遠的失意,而我們要做的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換一個角度講,如果受傷,那是你能力不夠,如果傷人,那是對方能力不夠,所謂追求幸福的權利,也包括不願就此了結殘生。於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後,我們都懂了:愛是輪迴,愛是寬恕,愛是有付出的衝動,更要有能收穫的能力和信心。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Less銘2020-06-30 14:03:47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與大多數人一樣,認識金基德從《漂流浴室》開始。這部被媒體無知地打著“情色”的旗號吸引觀眾的片子,讓當時觀影經歷並不十分豐富的我看得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以至於整個晚上滿腦子盤旋著片子裡的場景,最後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淚。看完片後,能夠這樣讓觀眾身心難受的導演是不多的。可能對於普遍稀少臺詞的電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見了蔡明亮,然後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於不幸的家庭,經歷十分豐富曲折。最終學歷是初中。雖然他畢業於農業大專,卻因為學校為非正式學校,而未獲得學歷。有過5年的部隊生活,轉業後未找到過收入穩定的長期工作。30歲時,為了追尋自己的美術夢隻身去了法國,在歐洲學習生活的2年時光使他的生活經歷更為複雜充實。96年開始寫劇本,當導演也只是心血來潮的想法,處女作《野獸之都》雖然已有了相當的暴力成分,但並非震撼之作。直到《鱷魚》的出現,所謂“問題導演”的名號在他身上開始熠熠發光。

金基德的電影基本是對不幸苦難底層人物的描寫,但在表達上顯然超越了韓國的國度及民族,顯露著無法輕易模仿的大膽與獨特。每部片子的選景、素材與細節無不透露著他的美術功底,以及所展現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自成一套的哲學理念,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位國際性的高產(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長片作品)又高質的韓國導演曾經的生活歷程。

《春去春又來》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慾望”、“輪迴”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幼年和尚用石頭去綁魚、蛙、蛇結果被老和尚用同樣的方式綁住了自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對於“殺生”的懲罰,其實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學習如何去自我救贖;少年和尚與女施主發生了關係,也全在老和尚的預料之內,同時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這裡也沒有對與錯的區別、沒有佛教觀念的束縛;小和尚為女子離開佛家彷彿更脫離了一般的佛教倫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討潛隱於人性內部的糾結與反覆:柔弱與剛強,敦厚與暴戾,平和與偏執,善良與邪惡。在整體的敘事程序中偏離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側重以敘事變奏暗示人性較量的艱難與曲折。

與蔡明亮一樣,“水”依舊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從場景的選擇就可見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圍的湖水,雖然與老金以往片子中蘊含無數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遜色的震撼之感。場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間小寺廟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水”是慾念的象徵,佛家講求無慾無求,但老金的安排顯然在暗示,慾念是人的本能,任何東西都無法關住它。年輕和尚喜歡進入水中游泳撒歡,在面對少女施主的時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發洩體能和慾望,在與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漲沒了道路,慾望噴薄而發。而歷經世事的老和尚從來懂得控制好自己與水的距離,不會輕易逾越。

與“水”相仿,蛇從聖經裡開始就成為了“慾望”的代名詞。影片中也出現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兩蛇交尾的場面下萌發了最初的性意識。

另一個有意思的場景,就是廟宇裡面的隔間無牆卻有門。很容易理解,“門”是常規的通道,而越牆卻不走門則是違反常理的行為。少年和尚“越牆”的行為也只因為經受不住少女的誘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淚的場景。壯年和尚殺妻後回來企圖自殺、老和尚圓寂前、以及後來送嬰兒的婦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紙與布遮住了他們流淚的臉但能看清他們流下的淚水。淚是心中悲苦的流瀉,而以老金的哲學,生命的悲苦來源自身的慾望,所以淚可以直接理解為慾望從身體的流出,此後便是解脫。

可以說,在這個片子裡,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為豐富和複雜的,這可能造成了該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鑑了佛家的學說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說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後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負登上山頂修煉是種相當終極的自我救贖方式,全部由金基德親自完成,他確實是位身體力行的電影者,極好地統一了電影的藝術性與社會活動性。

借用四季表達人生是非常妙的選擇。將夏季與秋季作為人最動盪的時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這兩個集結。經歷了世間普遍的愛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個春季的重生。這次,“輪迴”的主題變得十分明朗。而這種輪迴並非只是在講述一個人,一個季節便是一個人生階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現其實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處在這一個階段而已。

看慣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別是我這種將《收件人不祥》和《空鏡子》封為“神來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來》是十分不習慣的。該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詳》與《空鏡子》為代表的極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後的作品彷彿明顯的平和下來,尤以《空房間》為代表。所以說《春》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從來不會讓人輕鬆地看片,對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藝術表達從來不會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