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策牧銀河2018-01-22 20:56:04

本身你的描述就有欠缺 之所以分開就是晉國國內掌握權力的大貴族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魏趙兩國在戰國時期都屬於有實力的國家 彼此在領土上爭端不斷 而韓國屬於小國其實力遠遠不能與魏趙兩國相比 所以韓國在戰國的諸侯割據時期走的是~外交上的牆頭草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大秦鐵鷹劍士2018-01-22 19:16:19

在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立足未穩,有過短暫的三晉同盟時代。後來魏國強大了,越來越看不慣兩個落後的兄弟,於是想三晉歸一,先後有了滅趙大戰,和滅韓大戰,之後三晉老盟不復存在,彼此齷齪不斷。

三國瓜分晉國,周天子,秦國,燕國三方最不滿。晉國與周天子同姓,算得上是周王室的強親戚,三家分晉,讓王室難堪。後來三家保證保護王室,有多方威脅,才取得了王室的承認。

秦國在穆公時代從晉國取得河西之地,魏國建立後,以晉國繼承人自居!於是魏國不斷打擊秦國,佔了河西之地。之後秦魏雙方數十年血戰,都是為了爭奪河西。最後魏國取勝,秦國承認魏國。

燕國作為古老的姬姓諸侯,對趙國的強勢很不滿,但是打又打不贏趙國,於是就總是拖趙國後退。但凡趙國出軍攻打別人,燕國就從後方騷擾趙國,佔得一兩城也好。

魏國打敗秦國後,成為天下霸王,於是想統一三晉。滅趙之戰被齊國圍魏救趙打敗了,滅韓之戰被齊國馬陵之戰打敗。從此魏國霸權不在,三家實力差別不在巨大,於是三晉齷齪開始了!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南朝居士2018-01-22 18:13:16

你這話說的,小孩子過家家那?朝鮮韓國也是一家分出來的,不是天天狗咬狗?

越是一個國家分解出來的,矛盾越大,所以戰國時期,他們幾個狗咬狗的時候多些,都想從對方那裡打下領土。不然,孫臏的圍魏救趙怎麼來的?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大福讀史2018-11-15 00:31:39

大概來說,從三家分晉再到秦國一統六國的240年間,趙魏韓三家共有兩次大聯合。第一次是三家分晉初期,為了共同發展而保持聯合。第二次是三家為了抵禦秦齊攻擊而聯合。但是他們彼此又想在聯合中擴張土地求生存,最後使第二次三晉同盟十分鬆散,造成三國同亡於秦的局面。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

第一次:

公元前458年三家合夥攻滅智伯,到公元前386年三家翻臉。三家分晉初期,趙魏韓很要好,不僅是因為三家合夥攻滅智伯的緣故,還在於三家有共同的危機感。三家分晉後,他們的領土大致侷限於如今的山西省,所以對外擴張是他們的必選目標。當時,魏國選擇的方向是向東和向西。即:向東兼併宋,魯中原之地是魏國最終的目標,向西鉗制秦國是魏國向東方發展的前提。但是若達成這一目標,那麼就必須保證韓趙兩國不趁火打劫。韓國,北方有趙、魏,東方則有齊國,所以它的發展方向是向南兼併鄭國。趙國,都城在晉陽(太原),此地在晉國時期就處於戎狄的包圍之中,而最後趙國的擴張方向也一直是向北、向東推進,以兼併代地、陰山河套、今河北地區的中山國為目標。所以在外界的壓力下,為了生存,這一段時間三家一致對外,直到趙魏邯鄲之戰(公元前386年趙國內亂,趙武公之子趙朝兵變失敗,逃亡魏國。隨後,聯合魏國軍隊進攻邯鄲。)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

自公元前386年,魏國進攻趙國那一刻起,三國積蓄已久的矛盾便被點燃。在前期,魏國經過文侯、武侯兩代的發展不僅向西壓縮了秦國,奪取了河西。此外,魏國還攻滅了中山,並向東蠶食了中原的衛、宋、魯三國的部分膏腴之地。相比之下,韓國就悲催了。在韓國南下攻鄭期間,必不可免地會與地處南陽盆地的楚國發生摩擦,而且韓國對鄭國的攻擊也常常損兵折將。所以,韓國有時會向東對中原弱國衛、宋兩國動手腳,這就動了魏國的乳酪。同時,自晉陽(太原)遷都邯鄲的趙國也希望南下中原分一杯羹。為了牽制趙國,魏國開始聯齊制趙,趙國則見招拆招,以聯楚夾魏應對。因為韓趙彼此的疆域糾紛較少,矛盾也較緩,所以大體是韓趙聯合對魏。這就導致了公元前386年魏國迎合趙朝圍攻邯鄲,隨後趙國又在公元前383年攻擊魏國的附庸衛國,結果趙國戰敗。這次火拼,是自晉陽之戰後趙魏首次大規模的刀兵相見。這也就意味著三晉同盟徹底瓦解。

隨後,即公元前369年,魏國在魏武侯死後沒有處理好身後事導致魏國內部內亂。韓趙兩國見此良機,一致認為此次乃是徹底削弱魏國的大好良機,遂合兵攻魏,並在濁澤之戰中擊敗魏軍。但後來韓趙兩國對如何處理魏國又糾結成了新的矛盾點,趙國堅持要求除去勢力強橫的魏罃,轉而扶持親趙的公子緩,以便日後向中原發展。而韓國則看透了趙國的陰謀,一再堅持將魏國一分為二,二人各有一國。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從此,三家走上了各自發展之路,直到西方的“猛獸”老秦人崛起。

分晉出來的三家韓趙魏,在戰國時有沒有做到統一步調對外?

第二次: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不斷東出。在秦魏河西之戰落下帷幕之後,魏國為避秦國兵鋒不得已遷都大梁。於是,秦魏接壤轉而變成了秦趙、秦韓接壤。韓國,雖然被秦國騷擾的頻率不高,但是在滅鄭後卻要承受楚國一直北上的壓力。對比韓國,此時的趙國處境更加不堪,不僅要面對秦國的壓力,還要應付北方日益強大起來的遊牧民族。同時,與趙國接壤的齊國也一直在騷擾趙國。這就促使三晉開始了第二次大聯合。但是這次的領頭人卻是施行胡服騎射後強大起來的趙國。在趙國取消北方胡人以及腹心之患中山的威脅後,開始將戰略重點轉而放到西方秦國和南方中原。當然,正是因為趙國強大,所以需要時,他便聯合韓魏抗秦、抗齊;安全後,趙國也趁機兼併韓魏的土地。這就不得不對第二次三晉聯盟的團結造成了影響,這也造成後來三國有時聯合抗秦,有時又不顧聯盟附秦。這一直延續到了秦趙長平之戰。長平之戰,韓魏兩國坐觀趙軍敗亡。雖然魏國在隨後邯鄲之戰中擊敗秦軍為趙國解圍,但是三晉同盟已經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