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西門十所2017-01-17 09:22:04

如果大學是這樣一個教學結構,那顯然是有缺陷,目光也是短淺的。歷史學不僅是一個過去歷史的現實反映,更重要的掌握歷史研究的辯證方法,建立明晰的唯物史觀,這對於青年知識面的拓展和政治智慧及客觀觀點的塑成,是有益的。如果是平面設計或建築園林專業,則更要以歷史學為知識的鋪墊。試想,梁思成林徽因若沒有歷史學研究,何來對古代建築學的構成和演變有所把握,又何來應用並滿足於國家建設所需?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北京新華網際網路科技2019-12-17 09:49:56

每個專業的知識領域都是不一樣的

VR空間創意設計師

R空間創意設計師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人能夠置身三維空間之中的技術。學完之後可從事CAD繪圖師、工程專案預算專員、施工監理專員、施工圖設計師、室內創意設計師、家裝設計師、工裝設計師、效果圖表現師、園林設計師、VR虛擬表現師、UE4開發師等崗位。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DIY生活圈2019-08-12 22:58:39

當代設計的發展方向以及當代設計師的職責與使命一直是設計學領域探討的重要問題,也是眾多青年設計師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此問題不能片面、孤立地去觀察和思考,而應該從設計的發展歷程入手,歷史而辯證地梳理設計的昨天和今天,從而更好地把握設計的明天。

一,設計的萌芽與發展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

設計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萌芽階段的“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 and Crafts),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在歐美掀起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以及20 世紀20 至30 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家發起的“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等幾個階段。

20 世紀初,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和設計服務物件的不斷大眾化,“現代主義”設計悄然登上了歷史舞臺。推動“現代主義”發展的不僅有當時飛速發展的工業文明等客觀物質因素,而且包括影響了當時哲學、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的“現代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潮等人文因素。

隨著1919年包豪斯學院的建立以及此後十幾年中學院教學和設計實踐體系的不斷完善,“現代主義”設計的理論體系和思想體系逐步建立。

1933年,納粹政府關閉了包豪斯學院,大批原包豪斯教員來到了美國,他們的設計理論和思想與美國當時富裕的社會經濟環境相結合產生了“國際主義”設計風格,並影響到世界各國的設計。

透過對從“工藝美術”運動到“現代主義”設計的梳理,我們發現在設計發展的歷程中存在著兩大原動力:一、技術的革新和進步;二、設計服務人群的變化。

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直接導致了工業化向設計領域的不斷滲透,很多習慣了手工藝作業的設計師們開始彷徨和牴觸,他們用自己的設計方式和設計風格不斷阻擊工業化程序,但最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業化設計方式成為了設計的主流,它所帶來的玻璃幕牆、鋼筋、水泥等新材料也直接影響和左右了設計風格的發展。

為了滿足工業化大批次生產的要求,在設計過程中推廣標準化以及減去繁瑣的裝飾以降低製作成本等現象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特徵。

關於設計服務人群的變化,首先,設計是透過人對物進行有計劃地改造,最終服務於人的一項活動,所以為人類服務是設計活動的基本屬性之一;其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設計服務的物件不斷大眾化、平等化。

工業革命前的歐洲處於農業社會和君主制的政治體系,設計對不同的人群提供截然不同、兩極分化的服務。

為權貴提供的設計採用了以當時知識分子思考為基礎的巴洛克風格,特點是幾何對稱、象徵的表現以及繁瑣的裝飾,帶有鮮明的統治階級色彩,而為貧民提供的設計往往是用料粗糙和做工簡陋。

在“新藝術”以及“裝飾藝術”運動中,雖然曾經出現個別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設計師,但主流的設計意識形態依然是為社會上層建築提供設計服務。隨著20世紀初歐洲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工業化大生產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現代主義”設計的登場使設計師的主要服務物件逐步成為了普通民眾。

其中有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原因,例如共產主義思想對包豪斯及其主要設計師產生的影響;也有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推動作用,使得廣泛滿足民眾對於設計的需求成為可能。

由於設計服務的物件逐步由社會的上層建築變為普通民眾,社會對於設計作品的成本、功能和風格的要求也發生了質的改變。

為了使更多的民眾能夠得到設計產品,以包豪斯學院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不再是歐洲工業革命前所帶有的繁瑣裝飾,而是使用簡約的幾何形式,採用了“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以降低設計產品的製作成本。

可以說,正是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推動了設計前行的步伐,而設計服務物件的改變決定了設計前進的方向。

二,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

中國的設計經歷了從“圖案”、“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到“設計”的發展歷程,其中“圖案”一詞來源於日文,是日本人有島精一首創。

“圖案”一詞的使用反映了設計理論在中國的奠基是國人放眼世界、積極吸收和採納國外理論的成果。著名工藝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先生於1918年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藝術、美術及圖案的教育工作,並有《表號圖案》、《圖案教材》等書籍出版,為中國設計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工藝美術”一詞也是由日本傳入我國的。1903 年魯迅先生與同去日本留學的浙江紹興籍學生髮表的《紹興同鄉公函》就有關於“工藝美術”的記載。

在一定時期內,“圖案”與“工藝美術”的並存反映了處於萌芽階段的中國設計理論在一些基本概念上的模糊。

即便如此,20 世紀上半葉,很多關於“工藝美術”理論的探討還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1934年創刊的《美術生活》上刊登了張德榮的文章——《工藝美術與人生之關係》,文中有以下論述:

“社會中各種工藝必須適應人生所必需,否則不但沒有發展可能,而且沒有存在價值。”

這段文字清晰地闡述了工藝美術應當服務於人類生活的觀點,這也正是設計區別於美術等“純藝術”的重要特徵。

1998 年7 月在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以“藝術設計”取代了“工藝美術”。然而,“藝術設計”並不等同於“設計”。已故的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諸葛鎧教授對“設計”與“藝術設計”的關係有以下的論述:

“我們現在使用的‘設計’一詞,是Design 的漢譯。在多種漢譯中,‘設計’是最接近Design 本義的一種。”

⋯⋯

“我曾在20 世紀80 年代建議漢語使用音譯外來詞‘迪扎因’,但沒有得到響應。結果,按照漢語的習慣,我們把Design劃分為‘工程設計’和‘藝術設計’兩部分,前者屬於工學,後者屬於藝術學。”

由此可見,“藝術設計”只是“設計”中側重於藝術和審美的一部分,它顯然不是完整的設計。從“圖案”、“工藝美術”、“設計藝術”到“設計”的中國設計發展之路中不難發現,中國設計是從人性維度中的藝術與審美出發,在思考對於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傳承的同時,逐步注入中國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及經驗,以此不斷地進行著自身的完善。

三、綠色設計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造物活動對自然造成的破壞也日益顯現。人類生活的大自然本是一個完整的迴圈系統,水和能量被和諧有序地分配到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而人類只是系統中的一部分。

然而,人類的一些造物活動對自然界迴圈系統中的很多環節造成了破壞,有些甚至是難以修復的。自然界的生態還具有多樣性,它由眾多的動、植物種類,多樣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構成。

自然界的多樣性不僅是迴圈系統的前提條件,也是人類多彩的區域和民族文化的物質基礎。因此,保持自然界的多樣性不僅僅是一個環境課題,同樣也會影響到人類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人們的衣食住行每天都在消耗著大自然的能量,《老子》中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觀點正反映了自然的均衡與和諧以及人類的貪婪。

在當代社會中,正是有很多人為了短期的利益而過度地採集和使用能源才造成了能源的浪費和瀕臨枯竭。正因如此,綠色設計以及可持續發展才被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受到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高度重視。

綠色設計是以維護自然界的迴圈系統以及生物和地理環境的多樣性,節約和合理使用能源為設計宗旨,透過設計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使人類得以和諧、共生。

綠色設計反映了人們對科技及經濟的發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反思,反映了人們在造物的同時深刻地意識到了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必要性,反映了利用設計推動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時必須遵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四,結語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

綜上所述,中國設計經歷了從“圖案”、“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到“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不斷完善對於設計本體的認知。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設計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更加寬闊的舞臺,但是,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等問題。

這些問題逐步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因此,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代人們討論的重要課題,在設計領域也逐步形成了“綠色設計”的思想。

這些思想潮流都是對盲目利用科技手段以及在經濟發展領域急於求成的反思和批判,是“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批判的一種體現。

無論是現代化的發展還是設計本身的發展,中國都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主要是起步晚於西方國家的緣故。

但是,由於“全球化”的不斷加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也逐步加入了“全球一體化”的程序,在設計領域,設計師也不斷地從國外吸收到最新的設計理念。

這樣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環境使得中國設計面臨更加複雜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重疊與對立,它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

目前,中國的很多設計理論都是在西方設計思想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積極地學習國外的成果自然對我國的設計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尚缺乏自己獨立的設計話語,中國設計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還十分有限。

當代設計師應當瞭解國內外的設計發展歷程,清晰地把握我國當代設計所處的環境和麵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和完善符合中國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的設計理論體系。

學設計為什麼不注重歷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