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鄧海春2019-10-26 22:12:08

眾所周知,紙是一種極脆弱、易損壞的物質,存在質輕、吸水性強、硬度小、柔韌性較差等特點。但是,大家在看古裝劇或遊覽某些古建築時很容易發現:古人家家戶戶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沒有使用像玻璃這樣材質較硬的材料。窗戶紙之柔軟易損,讓古人甚至有“捅破窗戶紙”這一說。那麼,在我國古代,那些糊窗戶的紙,不防水不抗風,是為何會被糊上窗戶,又是如何去抵禦春夏暴雨和窮冬風雪的呢?

為什麼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

我們先來說說紙,它是由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與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被列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當然,嚴謹地說,蔡倫是將造紙技術改進了,但這對紙的推廣普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唐朝之前,紙還沒有大範圍的被應用到窗戶上,更多的只是作為人們的書寫材料。並且,在我國曆史上,人們最初的房子是沒有寬敞窗戶的。後來由於人們對住所的要求提高,需要擁有通風采光等更好的條件,便開鑿出了窗戶。

然而光鑿出一個個的洞還不夠,這些洞還得有所遮擋。起初人們選擇獸皮、綢、絲、紗、布等。在夏商周到東漢這漫長的歷史中,綢布在“窗戶界”的地位一直很高。在皇室和鐘鳴鼎食的貴族家庭中,窗戶上一般蒙著綢布。但如果出現下雨刮風的情況,人們就在布簾外再加上一層木板,以防止布簾損壞。但是在民間,黎民百姓們用不起精緻高檔的綢布,大部分都是使用自己家中織造的麻布。

我們熟悉的紙糊窗戶,是在唐宋時期才開始大範圍應用的。而以往之所以應用範圍小,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紙張價格不夠便宜的問題。

因此,在紙大規模量產後,其價格逐漸下降,直至紙成為一種低廉的生活用品時,普通百姓也消費得起了,大家便慢慢開始使用紙來代替之前的布料糊窗戶。

後來,也開始出現諸如紗窗、絲窗等,不過依舊還是有人選擇布簾來擋住門戶。

為什麼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

然而光是人們買得起,還不能奠定紙糊窗戶的地位。如果紙張真的一碰就破,那它再便宜可能大家都不會用它來糊窗戶。其實,古代的窗紙實際上是一種韌皮紙。這種窗紙在使用之前,一般都是先用油浸過的。在由白居易、孔傳續撰寫的《唐宋白孔六帖》中就有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這種提前用油浸過的紙,不但可以防水,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窗戶的透光度,使屋子更為敞亮。

而紙窗大量出現於唐朝,還與製作油紙所用的原紙出現於唐朝有關。這種韌皮紙的製作工藝,要比一般的紙張更加複雜。

人們將這種韌皮紙放到油裡進行浸泡,使得紙張變得耐折而防水,卻又不至於摸起來油膩。

這種從視覺上看起來與現當代磨砂玻璃一樣的紙,才是古代糊窗戶用的真正的窗戶紙。

除了應用在窗戶窗紙上,這種油紙還會被做成大家更熟悉的油紙傘。

且這種紙紙質較好,厚度較厚,密度較高,雙面都可以用於書寫,因此,普通紙在人們在擬稿後成為廢紙,而這類紙就可以用來糊窗或者糊牆了。

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紙暖閣》中亦如此寫道:“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這意思便是,楚地穀皮紙和吳越藤紙在書寫後能拿去糊窗子,為他的書箱行囊減重不少。

不過即便油紙韌性再強,其本質依舊是紙。如果遇到颱風、大雨、暴雪等各種惡劣天氣,窗戶紙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破損。

為什麼古代的窗戶都是紙糊的?

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古人發明了窗欞。那些窗戶上大大小小的邊框,便是窗欞。它們有時候是普通不起眼的方格子,有時候則是精美圖紋花樣。如果我們認為這些格子只是起美觀作用,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方格將窗紙分成不同大小的方塊,會使窗紙的受力變得更均勻。

因此,若窗欞的分割越密集,窗戶的受力就越均勻,就能更好地分散風雨對窗戶紙造成的傷害。窗欞出現之後,紙糊窗戶的壽命也就大大地延長了。

此外,古人修築的窗戶,其內陷往往會較深,還會留有挺寬的窗臺。這也是為了有效地避免窗戶受到風雨的直接侵襲的方法之一。

最後,筆者認為,古時候對於桐油浸泡的韌皮紙的多方面運用,以及窗欞的設計和作用,都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今人應當將其理念,進行更好地創意,設計出更多實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