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安魂曲》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影樂志2017-11-14 20:23:24

我從音樂和聲音的角度去聊聊吧

對於這部的音樂反應永遠有兩派,第一派舉著小旗簇擁著呻吟著“世界末日”,“好絕望”,“牛逼的經典”,感官上得到了強烈的滿足可又不知從何說起;另一派是不屑一顧的學院派人士,一致認為此曲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和絃簡單透頂(I-vi-V),配器簡單透頂,發展部分簡單生硬,實在是不知道有什麼好分析。

筆者認為,Requiem for a Dream還是有很多地方出彩的讓人眼睛一亮,是一張精心之作。

導演Aronofsky 為了表現吸毒者充滿幻覺的內心世界,在畫面處理上用了大量的 “hip-hop montage“,將一系列簡單、破碎、極短的分鏡鏡頭配上聲音效果快速組合起來,來傳遞一個資訊。比如電影裡吸毒的場景是由開蓋,點火,氣泡,針筒,瞳孔放大這一串不到一秒鐘的hip-hop montage來傳達,從而達到邏輯上連貫與資訊的傳遞,觀影者一下就得知角色從清醒到high的變化。 音樂處理跟畫面相似,重複運用大量的相同動機(motif)和主題(theme)並且經過不斷變奏來實現從春天到冬天的發展,活生生一張“hip-hop montage”的合集。從這點上來講,西方古典音樂裡崇尚的結構與動機上的發展本來就不是Requiem for a Dream的構思,它有它獨特的發展方式 。而音效設計中卻有很多很有趣的細節。 Sara每次彈開藥瓶蓋的聲音,是音效師Brian Emrich錄了真實的音效後並處理的。至於瞳孔放大的音效而是他親自跑到他父母在紐約州的家邊上的湖,用水下麥克風錄下帶引擎的玩具火箭在水下冒泡泡的聲音,然後進行處理。

《夢之安魂曲》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來取笑2017-08-21 13:02:36

《夢之安魂曲》是一部剖析討論人性的“類黑色”電影。也許導演的本意是把這部影片當作禁毒片來拍的,但片子本身的表現卻遠遠超出了這一主題,它不像是透過片子闡明一個道理,或是至少告訴你,不要宅在家裡窩著、吸毒:,要健康、正常生活,而是在述說人生中真正的痛苦是什麼,到底有多痛!影片用一種可怕的暗導力示意人們:如果不能靠正常途徑獲得快樂的話,毒品將是讓你快樂的不二選擇,……總之,我們藝術家是用謊言去揭穿現實。

影片中男主的母親——作為慾望方面的最強一方,為了實現上電視一展風彩的“夢想”,以需要健美,需要訓練,則需要使用興奮劑為由,理直氣壯地服用“減肥藥”;做毒品生意的兒子奉勸老女人戒毒,竟被反問“你比醫生還懂藥理嗎?”……“減肥藥”的作用只是假象,真正讓她一口氣吞下全部藥片的原因,說到底只是慾望(虛榮心、面子)而已;吸毒的男主為了實現其用不盡的“神仙藥”可隨時享用的“夢想”,選擇了販毒運毒的不歸路;而染上毒癮的女主,早被勾起的“慾望”不能自已了,在男主的毒品一旦斷供而毒癮發作時,為滿足一時需求可置一切於不顧,居然熱衷毒梟組織的群交patient來換取毒品。同時,你還會在該片中時不時發現人命的廉價。

我從度娘那裡看到一段話:人的不安定和痛苦 往往來自於精神與肉體的矛盾。人們往往不是忘記了精神的存在而追求肉體滿足,就是忽略了肉體的存在而追求精神的滿足,兩種矛盾狀態都將給人帶來痛苦,迫使自己應允他人對自己控制、踐踏、異化,其結果只能是精神被他人支配,肉體被他人奴役,所謂夢想也是被社會操縱的。於是,他們的命運註定了逃不過失去自我和毀滅自我的下場。

影片壓抑的色潿、陰晦的故事人物、撩人心絃的配樂、處處讓人毛骨悚然的氣氖,以及各種讓人呼吸加重的蒙太奇處理等,無一例外地會讓生出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全篇圓得是兩個主人公的終極幻想,其效果衝突但又不十分衝突,為什麼?可能是編導想告訴人們:不必爭論“夢想”和“慾望”的關係。然而在心理學和生理學中,只有夢和想,的確沒有夢想的概念,但是,慾望就是慾望,它的確是由諸多更基層的慾望組成的

《夢之安魂曲》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山河爛漫2017-08-21 18:20:17

那是我最難熬的一段時間,我偏偏選了這部電影捅了自己一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以為自己能見到春天,卻死在了一個普通的冬夜。別讓我再想起來了。

《夢之安魂曲》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