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賞發燒音樂以及HIFI音響?王子歸來6662018-11-15 13:44:09

HiFi就是“高保真”的意思,HI-End就是追求最極致的高保真。一套搭配合理的HiFi音響和設計良好的聽音環境,去聽優秀的錄音,的確是一種享受。

追求凌厲動態的,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最後的教堂鐘聲和隆隆的炮聲,絕對是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讓人興奮不已。或者是民族管絃樂的《小刀會序曲》,就是周星馳和很多武俠片裡,絕世高手出場時的BGM,引子部分合奏後面,所有樂器安靜,只一下大鼓的聲音,平地起驚雷。因為脈衝訊號包含了無限多的頻率,所以這一擊大鼓,非常考驗喇叭應付大動態訊號的能力,差一點的喇叭可能就此“啞掉”。

追求身臨其境的,比如蔡琴的發燒碟,有人說聽到了蔡琴在錄音時投入地搖晃身體,就是嘴相對於話筒的左右移動。或者是貝多芬的絃樂四重奏,四件樂器的位置定位準確,特別是聽《大賦格》時,主旋律在不同調高上前後相繼、左右此起彼伏,聽起來很享受的。或者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或者一些小型交響曲,找錄音出色的版本,閉上眼睛,感覺就是站在指揮的位置上,遠處的銅管,近處的小提琴首席,都能有清晰的距離位置的感覺。

追去和聲優美動聽的,曼託凡尼真的也可以聽,大量的絃樂樂器,聽了讓人每個毛孔都舒服。當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音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特別是《天鵝湖》的主題曲一起來,我感覺心都慢慢融化進去了。當然,無伴奏合唱作品、童聲合唱作品也是很好的體驗和聲的曲目。比如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或者英國的無伴奏六重唱“國王歌手合唱團”的作品。

追求宏大史詩場面的,管風琴作品,還有很大篇幅的交響樂作品,好的錄音都非常帶勁。經常出發燒版本的作品,比如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說這些名字你可能陌生,但只要一聽,我保證你不止聽到過一次。嘿嘿。

強烈推薦肖斯塔科維奇,他的交響曲實在太“刺激”了,包括他的鋼琴協奏曲,能有機會演奏他的作品,對於一個樂手是很爽的事。聽肖斯塔科維奇,可以先去聽他的第二爵士組曲的第六首:華爾茲,你一定聽過。然後再聽鋼琴協奏曲,再聽第七交響樂《列寧格勒》、第十交響樂。他的作品真的很給勁,聽著就能在腦海中想象出宏大的場面。不過要是能聽到現場更棒。但是因為要把握好老肖的風格難度很高,所以國內上演他高質量的交響樂作品機會很少。一次聽第七交響樂《列寧格勒》我看到三個樂章演奏完,要進入第四樂章了,首席已經是滿頭大汗了。很振奮人心的樂曲,樂手演奏一次估計比跑1500米還累。

很多人覺得古典音樂很難入門,聽不懂。其實聽音樂是要有氛圍和經驗積累的。國歌一定是聽了無數次了,假如你在2016年去了巴西,在現場觀看奧運會女排的決賽,經過艱苦的拼搏我國女排獲得的冠軍,在頒獎儀式上《義勇軍進行曲》響徹整個賽場,你聽到這個音樂,一定是歡呼並且淚流滿面的。而在國內,早上經過學校,聽到校內升旗儀式奏起了國歌,相信你並不會淚流滿面。所以聽交響樂沒有感覺,對於中國人來說,太正常了,一點都不丟人。聽國歌,會淚流滿面並不是因為聽到了裡面的旋律是多麼雄壯、和聲是如何優美、結構是如何的整齊,而是旋律帶動了情感的共鳴。所以,能聽懂古典音樂,並不需要很多樂理知識的,好聽、能夠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感,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在聽發燒碟的時候,受到音響廠商的影響,太過注重器材、線材,甚至都進入到玄學的地步,但都忽略了其他幾個很重要的因素。

1、聽音環境。很多人的並沒有在聽音環境的設計上花費很多,於是,房間尺寸比例造成的駐波,玻璃窗、玻璃櫥櫃等光滑面的反射造成的聲染,吸聲措施不足造成頻響曲線波動太大,這些都會令音響出來的聲音大打折扣。雖然房間已經裝修好了,要是想把某個房間增加欣賞音樂的用途,在可能的條件下,儘量多做點吸音措施,總是沒錯的。最簡單的是把光滑的反射面比如玻璃窗加上布簾,甚至買些吸聲的東西裝到牆上,甚至在角落放簡易的低頻陷阱。

2、耳朵的因素。剛出生的嬰兒,可以聽到20Hz到20KHz的頻率,但隨著年齡增長,可以聽到的範圍就開始變窄了。說實話,我已經聽不到18KHz以上的聲音了。因為一次,我和一個相熟的錄音師在試喇叭的高頻響應,在放18KHz的正弦波時,我問怎麼還沒放,錄音師說放啦,你沒聽到嗎?我一看裝置,果然在播放,但我腦袋移來移去就是聽不到。我那個時候震驚哦,就好像眼睛突然看不到紅色一樣。我自以為平時算是對耳朵保護地夠好的,但無奈抵抗不過身體的慢慢變老。到了50歲,因為耳朵機能衰退,聽不到15KHz、甚至12KHz的高頻,都是正常的。有些人年輕時一直戴耳機聽搖滾的,可能衰退地更早。所以我想想,成年的、有足夠經濟實力的人,耳朵已經聽不到足夠高頻的聲音了,那些音箱製造商還生產了帶超高頻的喇叭,可以播放20KHz以上的聲音。但事實上超高頻指向性強,響度不夠就會衰減地厲害,而樂器的演奏,超高頻部分的諧音振幅真的很低,錄音模擬轉數字到CD上後,按照CD的標準,都不記錄22KHz以上的聲音了,我也不知道超高音喇叭用來幹嘛。

3、電源的雜波干擾。說音響電學有點算玄學,但電源的雜波干擾對音響的聲音質量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雖然還不至於水力發電比火力發電更純淨,但音響裝置的電源沒有經過濾波就接入,有點粗糙了。至少花個幾百元買個濾波電源吧。

至於音響裝置,這個討論得太多了。我覺得聽得舒服就好。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大品牌的喇叭、功放、播放器,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設計,以及更迭很多代不斷聽取使用者反饋逐步完善的產品,對於一個經過嚴格音樂訓練和音響製作訓練的人,在好的聽音環境中,是能區別不同裝置組合的差異的,如果你家房子沒有特意做吸聲和聲學處理,你也不是學音樂的,也沒有經過音響製作的專業訓練,那麼我覺得,你挑一套你自認為喜歡的音響就可以了。很多所謂的發燒友,我真的很懷疑,在雙盲的條件下讓他們比對不同器材,是不是真的能聽出差別。

發燒音響,就是用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的。所以無論是拿來聽鄧麗君、TFboys,還是小澤征爾,只要聽得舒服,就好。當然,最好還是去現場,感受真實的演奏。畢竟錄音技術和音響技術就是為很多無法來到現場的聽眾儘可能地還原現場而發展出的技術嘛,泡麵再好吃,也不會比現做的拉麵好啊。多去音樂現場聽,回來再感受錄音,慢慢就能鑑別出發燒音響的好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