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懂很多大道理,但卻做不到?科學管理與企業資訊化2020-04-26 04:37:28

“知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其始於《尚書》與《左傳》,《尚書》有“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之說,《左傳》有“

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之說,彼得。德魯克對管理做過精闢概括: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企業發展通常會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管理水平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創業期經驗管理階段,

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生存,要在激烈的市場中分的一杯羹。企業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層面,對管理尤其是日常管理一般不重視或者無暇顧及。在創業初期,需要成員更加靈活面對市場變化,過多的制度、流程往往會限制企業的發展,創業階段成員的積極性非常高,一般能很好的約束自己。

企業快速發展期知而不行階段:

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生產、營銷、售後逐漸步入正規,公司能正常的盈利並快速發展。這個時候管理水平落後所暴露的弊端逐漸呈現,產品質量跟不上,出現問題找不到責任人、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中層幹部趨利避害遇事推諉等等。這個時候企業高層開始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於是開始組織團隊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加強培訓,在公司內部強化學習氛圍,建立學習型組織等等。企業恨不得立馬吸取東西方所有的管理精髓,市場上流行的管理理論、工具、模型,眉毛鬍子一把抓,照單全收,大都情況下,只是去認識,屬於霧裡看花,而很難有效的執行。

企業穩健發展階段:

企業的主打產品、經營規模等經過快速發展後,處於均衡發展階段,在管理方面,經過前期囫圇吞棗的學習或者突擊式學習,以及在自身的不斷試錯,對各種管理思想、管理工具、管理方法有了理性的比較和認識。企業高層逐漸體會到正確的管理和經營同等重要。對管理有了科學的認識,在企業內部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如所處行業、經營規模、人員構成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規範的規章制度、有效的流程、合理的組織架構,富有內涵的企業文化等等。

在企業日常管理中,能做到”知“已屬不易,能做到”知行合一“自然難上加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懂很多大道理,但卻做不到?

曾偉著的《知行合一要落地》是作者在多年修行和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對陽明知行合一體系的深入解讀,圍繞“知”和“行”兩大主題,把**觀念融入企業管理實踐當中。同時運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系統地詮釋了企業經營變革與個人修為同步提升的理念,以及如何提升管理者自身的領導力,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擴充套件閱讀: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止於至善:

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所謂至善乃是善的極致,實則它更接近於惡,追求“至善”為滿足自己的私慾,所以我們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則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剋制,也許就是真的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