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科技發展有哪些矛盾?母嬰話題點滴2019-11-07 15:31:47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是必定會發達的,新時代的到來是擋也擋不住的趨勢。這就勢必會產生新舊事物碰撞。人們的人生關,價值觀,戀愛關等都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對事物的反應也會有很大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科技發展有哪些矛盾?和合衡2019-11-09 16:25:43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歷代先輩,能人異士,匯聚前人的智慧所凝結而成,與新時代,新科技的發展並無矛盾,

文化都是一代又一代先人,透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世界的執行之理,所創造總結出來的,經過不斷的變化更迭。幾千年來,不同的歷史朝代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佛家主張修心,道家主張修行,儒家主要是思想,不同的時期會應用產生不同的文化,科技。但有一點是不變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的生老病死,社會既然要和諧就需要一定的法則,因為自然也有法則,地球的自轉,天體的執行,北極星,北斗星的變化。所以,相反的只有領略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對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並無矛盾可言。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科技發展有哪些矛盾?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科技發展有哪些矛盾?品山1035100319012019-11-03 15:29:52

本人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仁義禮智信,這樣就朿縮了人們的手腳,對自已的上級,長輩,老師,同事都要敬重,不能突破清規戒律,尋規導距。不求進取。要給前輩畄“面子“,一但超越就等於犯上。所以不敢賞試創新,所以中國總不能衝破

現狀,農耕社會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科技發展有哪些矛盾?Wang貳2019-11-03 15:13:39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時代下弘揚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國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絡與區別。

國學與傳統文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儘管他們之間有聯絡,但更多的是區別。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寬泛得多,整個傳統社會的文化都可以叫作傳統文化。一般我們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稱作傳統社會。而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其精神學術層面,應該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傳統文化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是漫長的傳統社會中的一些文化留存物,包括物化的、精神體的和凝聚為典籍的,範圍非常之廣。而國學則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國學和傳統文化等同或混淆起來。

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界定。原因在於國學的概念及其內容不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國學其實是一個時代的名詞,學術大家們有的有所保留,連寫《國學概論》的錢穆先生也說:“國學這個詞前無承繼,將來恐怕不容易成立”。馬一浮也說過“國學”這個詞不夠恰當。張岱年說:“國學的名稱起於近代,西學東漸,為了區別於西學,於是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為國學。”總而言之,國學是指一國固有之學問也。朱熹曾說過:“國學者,聖賢之學也;仲尼孟軻之學也,堯舜文武周公之學也”。意思是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的文化與學術。“千年國粹,一代儒宗”馬一浮楷定“國學是六藝之學”。“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馬一浮在說明“國學是六藝之學”時,依次談了四點:六藝統諸子;六藝統四部;六藝統攝於一心;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

新時代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應警惕歷史復古主義。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絕不是開歷史倒車,也不是為了“整理國故”“發幽古之思情”,更不是“裝神弄鬼”。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的關鍵是透過國學傳承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使之在新的時代裡煥發出新的風采,應用到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去。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談到目前的國學熱與傳統文化時,提出兩條重要原則:“傳統不能割斷,世界不能脫離”。對歷史的反思,對傳統的承繼,目的是要整合自己的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所用。要避免“為了傳統而忘記今天、為了中國而忘記世界”這種不恰當的思維方式。錢鍾書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東海西海,心裡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先生追求“同”,這是非常重要的。儘管人類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但在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價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對災難的應對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類的共同之處是非常之多的,這不是以國家、民族作為分界的。當前我們弘揚國學、重建傳統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個成員,人類文明當中一些共性的東西、共相的東西,我們也不可以例外。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指出:“啟蒙運動百年以來,尚未解決的真正問題有兩個:其一是如何將‘好的’文明內化為中國人能夠認同的‘我們的’文化;其二是如何將‘我們的’文化提升為全人類普世的文明”。周有光先生生前多次強調:要站在世界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看世界。2009年104歲時,周有光先生撰文指出:“復興華夏文化,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文化代替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文化輔助現代文化。根據現代需要,用科學方法,學習和實踐古人的有益教誨。在復興華夏文化的同時,向國際現代文化的康莊大道勇敢前進。這就是當前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國學與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我們用以安身立命之所在。人們之所以熱愛和親近國學和傳統文化,原因就在於它能解決人們精神、心靈以及思想層面的種種問題,給予我們人生以營養、力量和智慧。今天我們弘揚國學重點是,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它的當代價值,指導現實社會,從而為我們每個人的當下人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