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王先生侃古今2020-02-08 23:07:07

其實不然,古代人最面對蝗災時也是有自己的辦法。眾所周知,蝗蟲是暴食性的昆蟲,它們大量齧食農作物,給農牧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的災害。從先秦時期開始,人們就對蝗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有價值的消滅蝗蟲的辦法,以及相應的減災措施。

至於蝗蟲的物種和發生的環境,每個朝代的表現基本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蝗災的社會反應機制有些不同,其發展到南宋最終定型。

南宋以前對於蝗災的認識處於“天人感應”學說的籠罩之下,各級政府的減災措施都是事後才進行,效果也很有限;

從南宋開始,對蝗災開始在“天人感應”學說之外有了一些積極的減災措施,並且能夠取得一定成效,但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處於並行不悖的狀態,這種機制一直延續到近代。

下面我們就從積極措施和消極措施兩個方面看看南宋時期面對蝗災時的措施。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消極措施

在宋代以前,人們多數認識不到發生蝗災的自然因素,面對蝗災,人們只有深自咎責和祈禱上天與諸神的保佑。南宋時期,這種觀念依然盛行,並在上下各階層都有所表現。

1。皇帝。

我國古代“災異天譴說”的傳統思想認為,自然災害是現實政治的過失引起的,是上天對統治者的警示,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岀災害以譴告之”。

南宋時候皇帝秉承前代對蝗災的一貫認識,蝗災發生後,首先是讓臣下指出政事中的缺失,其次是減少自己的食物,再次是祈禱祭祀。

2。地方官。

對於各地長官來說,蝗災同水災、旱災一樣是難題。因為對於地方官來說,“蝗不過境”是地方官治理良好的一種標誌。民間將蝗蟲與官吏貪殘聯絡到一起,可說是民間輿論的一種表現。因為蝗蟲遍地,除了證明地方官昏庸無能外,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面對蝗災,地方官也多有齋戒致禱。

3。普通民眾

。兩漢以後,普通民眾面對飛蝗遍地,除了祭祀外基本上是束手無策,如陸游有《仲秋書事》詩其六:“

書生習氣盡驅除,酒興詩情亦已無,底怪今朝親筆硯,村鄉來請闢蝗符”

。“闢蝗符”就是基層民眾在飛蝗到來時的一種迷信舉動,希望透過符籙來避免蝗蟲對莊稼的糟蹋。先不說效果如何,至少對於他們來說,至少是一種心理安慰。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積極措施

南宋人除了請求神靈的保佑外,在實際中也自上而下透過不同手段來減災救災。

1。消滅蝗蟲。

出現了蝗災,不能僅僅消極等待神靈和自然消滅,殷商時期就已經有消滅蝗蟲的舉措,可這個舉措卻在漢朝以來長期受到人們的質疑。唐朝姚崇滅蝗遭到上下普遍反對,儘管後來取得很好的成效。宋代時人對姚崇的舉措依然頗有非議,但是在南宋卻幾乎很少有人再反對消滅蝗蟲的舉措。南宋人在蝗災到來時,上下各級政府都有積極組織民眾開展大規模的捕捉蝗蟲和挖掘蟲卵的活動。

“寧宗淳熙三年七月,淮甸大蝗,真、揚、泰州窖撲蝗五千斛,餘郡或日捕數十車”。捕捉蝗蟲往往和賑濟災民聯絡起來,嘉定元年“自夏徂秋,諸道捕蝗者以千百計,饑民競捕,官出粟易之;蝗為害,、又募民撲捕,易以錢粟,蝗子一升至易菽粟三升或五升”。

意思是對民眾利用蝗蟲趨火的特點,在晚上舉火把吸引蝗蟲,進而將之撲殺的生動描述。

北宋時期在歷史上首先制訂了捕蝗法律,對捕蝗有督責、獎勵的措施,南宋也頒佈了捕蝗的法律,官員積極組織指揮,民眾廣泛參與,效果明顯。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3。蠲除賦稅。

發生蝗災,必然使得糧食大量短缺,如果繼續向災民催繳賦稅,勢必會“官逼民反”。北宋後期就有人說“未至大飢,而盜賊猖熾巳如此,萬一遇數千裡之蝗旱,而失業、飢寒、武藝成就之人所在蜂起以應之,其為國家之患可勝言哉”。所以只要出現旱災和蝗災,政府就會蠲免當地的賦稅。

蠲除賦稅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紓解民眾困境的作用。

4。賑濟災民。

發生蝗災後,朝廷不能坐視不救,賑濟災民的行為主要表現在地方官的行為上。“京輯為四川安撫制置使,紹熙元年,夔、利告蝗,他發粟三萬石以賑夔之民,五萬石以賑利之民。”

儘管地方官的賑濟措施不是系統的,但是對緩解民眾的糧食危機確實起到很大的作用。

5。保護天敵。

保護天敵,這是沿用前代的做法。青蛙食蝗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南宋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在法律上作了相應的日常保護。“朝廷禁捕蛙,以其能食蝗也”。還有一些鳥類也食蝗蟲。

“紹興二十六年,淮宋之地將秋,粟稼如雲,而蝗蟲大起,翻飛刺天,所遇田畝一掃而盡。未幾,有水鳥名曰鷲,形如野鷲,而高且大,廣脫長嗦,可儲數鬥物,千百為群,更相呼應,共啄蝗,盈其嗦不食而吐之,既吐復啄,連城數十邑皆若是,才旬日蝗無孑遺,歲以大熟”。

說明當時人已經意識到水鳥也是蝗蟲的天敵,並且加以保護。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綜上所述,南宋統治階層在面對蝗災時,往往祈禱神靈和捕殺蝗蟲是並行不悖。孝宗時紹興府發生蝗災,看到朱熹的奏摺後,孝宗批示道:

“覽奏,知紹興府界蝗頗為災,朕心憂懼,今不欲專遣使人,降香二合付卿等,宜即虔潔分詣祈禱,又聞蝗之小者,滋育甚多,可更支賞,召人收捕,務速殄滅,母使遺種,以為異日之害,故茲札示,當體至懷。”

這是祈禱和捕捉蝗蟲雙管齊下。

“提舉淮東常平茶鹽,淮東久旱,飛蝗食人食幾盡,公予州縣粟五十萬,分擇官吏,悉採前後賑恤善者數十事施行之,歲七日,率屬郡潔齋合祠以祈。既大雪,蝗死麥熟,人以為至誠之應”。

由此可以得出,作為地方長官,面對蝗災,首先要發粟賑濟災民,其次是祭祀祈禱神靈,兩種做法幾乎同時進行,並且注意到災前預防,目的是隻要能阻止蝗災或者消滅蝗蟲。所以說,古人吃不吃蝗蟲不好說,但是古人一定會捕殺蝗蟲。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