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嗎?搬磚人石頭2019-05-30 15:48:13

廈門非遺美食

南普陀素菜起源於南普陀寺廟素齋,以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堅持素料、素作、素名為特點,融合宮廷素菜之精細,民間素菜之天然,寺院素菜之純正,融閩南特色的素食與宗教文化信仰於一體,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素食文化。

同安薄餅製作技藝

同安薄餅傳統習俗是廈門同安食春餅(春捲、薄餅)的一種風俗,相傳為明朝重臣蔡復一夫人李氏首創。同安薄餅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配料巧妙,是閩南地區春捲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口感柔軟滑潤,味美而不膩,風味獨特。主要以春捲皮、包菜,胡蘿蔔,豬五花肉,淨加力魚肉,蝦仁,豌豆苗,豆乾,青蒜,冬筍為食材。

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

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是廈門傳承悠久、工藝獨特的民間手工傳統技藝。從19世紀起,廈門就是傳統純天然優質醬油的重要產地。它是將大豆蒸熟,拌和麵粉,接種上一種黴菌,讓它發酵,然後經過日曬夜露,使原料裡的蛋白質和澱粉分解,形成滋味鮮美的醬油。

廈門貢魷魚手工技藝

貢魷魚是廈門地區一種名小吃,極具地方風味。貢魷魚手工技藝在廈門民間流傳歷史悠久,清朝末年,廈門人吳序傅潛心研究諸多民間貢魷魚技藝,在總結、傳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取百家之長,提煉出極具代表性的風味獨特的貢魷魚技藝。它採用優質新鮮本港魷魚為原料,先用木炭將其烤熟,再用木槌在案板上反覆敲打,逐漸疏鬆,最後製成薄薄的片片,吃時蘸酸辣醋,味道鮮美。

新店番薯粉果傳統小吃技藝

番薯粉粿又名芋圓粿,是翔安區喜慶佳節宴請客人的第一道特色佳餚。相傳從明嘉靖年間新店人洪朝選沿襲下來的。番薯粉果作法是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再放到鐵鍋裡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釐米寬的粉條,放在太陽下曬乾收藏。要煮時拿出用水浸軟,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炒熟,再撒些花蔥和芹菜即可,古時則配名產文昌魚,風味更佳。

廈門澳頭蠔幹粥傳統手工技藝

“蠔幹粥”相傳始於明嘉靖皇帝生母蔣氏御膳秘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蔣麗天利用當地澳頭海域盛產的海蠣,在澳頭渡口碼頭和媽祖宮門口一帶經營蠔幹粥,其製作工藝獨特,口碑甚佳,受到周邊百姓及往來福、泉、廈船民和商客好評。澳頭蠔幹粥採用農家黑豬的筒骨和農家老母雞湯料,搭配紅蘿蔔,乾貝粉、扇貝粉、百合粉、枸杞粉、核桃粉、海鰻乾粉、蝦仁粉以及蠔幹提煉的蠔油等幾十味秘製食材用陶製砂鍋熬製,再加入檳榔芋、新鮮花菜青蒜沫等,味道鮮美。

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

同安區崗頭有蒸做大籠甜粿正月初九敬天公的習俗,其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獨特,歷史悠久,堪稱閩南一絕。一籠大籠甜粿重量達到700多斤,需要糯米粉432斤,蔗糖近300斤,用4口大鼎、8個大蒸籠同時開蒸。蒸籠裡的甜粿蒸熟後,倒進這個由8塊模板拼成的八卦形狀內,刻有各種各樣圖案的粿桶內,每層約16至20釐米厚,每層鋪上豆皮和擦上芝麻油,逐層加高,待其凝固後,拆去木模,形成一籠非常壯觀的大籠甜粿。

海滄土筍凍製作技藝

土筍是野生於沿海江河入海處鹹淡水交匯的灘塗上、學名稱為“星蟲”的一種環節軟體動物,身長二三寸,含有膠質,土筍凍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凍品。在海滄的老街、溫厝村、寧坑社、山後社、海滄村、海滄社群、嵩嶼村等自古以來都有製作土筍凍的作坊和師傅。海滄土筍凍的製作技藝分選料、清洗、熬煮、冷卻四步。製作完成的每碗土筍凍個個顏色白潤晶瑩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鮮,清香軟嫩,滑溜爽口,配上醬油、白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