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明明2020-04-10 08:49:22

提前更新一下吧。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發行後,我說過,華晨宇相當於是有意or無意地培養了一部分聽眾為音樂付費的意識。

以前聽歌的時候有碟,後來是可以買彩鈴,結果到了網路時代,付費音樂反而沒啥市場,人們對音樂版權的認識非常薄弱,因為版權亂竄,大家總可以找到免費的去代替。我看到很多路人買《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的時候,都是糾結再糾結,猶豫再猶豫,最後才下定決心花了這三塊錢“鉅款”。

粉絲會為自己的偶像買單,歌迷會為自己的歌手買單,有一批博愛的受眾會到處淘歌花錢,這批人是真正的樂壇粉。所以總結下來,會固定為音樂付費的,其實就那些人而已,也就是說,其實蛋糕就這麼大,想要再多的就得自己做,怎麼做呢,靠內容和質量吸引從不為音樂付費的路人,花錢這個東西,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會有第二次,培養出自己的受眾很重要。

華晨宇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有七百萬的購買人數,早就不就是粉絲能撐起來的人數了,不少路人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付費,也就是說華晨宇真的有做大這塊蛋糕。

話題回來,其實四專《新世界》live先行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因為背後涉及了各方的博弈,歌手節目組、網易雲、天娛和華晨宇,到底具體博弈如何我就不分析了,畢竟我不是其中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知道詳細的過程。反正結果就是這樣,live先行,錄音室後出。

我只能說,如果華晨宇真是衝著賺錢去的,而且他佔據絕對優勢的話。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絕對是撤掉live直接上錄音室,而不是現在的live不撤就上錄音室。畢竟前面剛剛做大了蛋糕,700w的購買人數,不可能不顧忌轉化率的,本來一首歌就是三塊鉅款了,二十塊對原本沒有付費習慣的受眾來說就是”天價”啊。

至於鐵粉盤,華晨宇的鐵粉盤是最穩的,他們有沒有live都會雷打不動的為華晨宇花錢的,就算華晨宇不讓他們花錢,也攔不住他們在別的方面找機會為華晨宇花錢的(攤手)

不過比較妙的點還是出現了,那就是無論那幫人咋博弈,反正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

繼內容之後,華晨宇繼續有意or無意地培養了一批學會為音訊質量付費的受眾。

我之所以一直強調有意or無意,主要是因為這事真的很巧合,第二期《鬥牛》的修音鬧的沸沸揚揚,之後華晨宇就悄悄的換了混音師。而且華晨宇還被奇襲歌手拉踩了,或者說被人下了套中套,被搞了個負面營銷。這一波華晨宇其實是虧的。但我還是忍不住感慨,雖然華晨宇被人踩著營銷了,但華晨宇鐵粉盤穩啊,當然,人家本身也不是衝著粉絲去的,人家走的是路人緣路線,既然是路人緣,那踩著你的粉圈營銷再所難免,所以當粉絲就這點比較委屈,不過委屈也不妨礙我們“穩”啊。

反正很明顯,任性的修音方式,導致live的音訊質量也就此出了名,而且後面很明顯已經有人不信任後期了。所以這時候為數專付費的,其實主要是在為音訊的質量付費。而且,重點是,不需要襯托,這次四專的音訊質量本身就非常高了,更何況有了襯托就更高了。

上星綜藝的打歌平臺、長達兩個月的live試聽時間,後續新歌慢慢放出來的操作,四專一出來,其實我們早都明白,無論網易云為了刺激消費搞了什麼操作,新專輯走的就是細水長流的路線。有了《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打底,新專輯賣成啥樣其實都無所謂,慢慢賣就是了。

然而新專現在總銷售額也有八千三百萬了,華晨宇現在一共才賣了多長時間呢,八首歌就能有這個價格,這已經不是純靠粉絲砸錢可以砸出來的了。但我還是那句話,慢慢賣就是了。

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陳君閒2020-04-10 15:19:42

自問自答下。

我覺得這操作還是挺騷的,據我所知沒有別的歌手這麼幹,約等於一部新電影,先看過再讓觀眾自行補票。

這種做法會讓某些習慣了白嫖音樂的人心理不平衡。這陣子逛了下微博,發現持有“明明有音源了還要收費薅韭菜”等睿智言論的人竟然有不少,真是大開眼界。難道他們連錄音室製作更精良的認知都沒有的嗎?收費很可恥嗎?

我事先打破老殼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言論出現,就好像賣西瓜,我頂多能想到他們可能會從西瓜大小,汁水多少,甜度如何,等角度評價,萬萬沒想到會有人批判西瓜不免費還長了皮!內心油然而生一種這言論實在太睿智,吐槽的自己也很沒格調的感覺。

言歸正傳,顯而易見,先聽後付費的做法鐵定會流失一部分付費聽眾,愛貪小便宜的人從來就不少。

或許有人會說,歌好,怎麼做都行,都會有人付費,歌不好,怎麼做都是死路一條,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很理想化的想法。華語樂壇從來不缺銷量不佳的好專輯,太久之前的不論,就談最近幾年出來的網路付費專輯,就有孫燕姿的《跳舞的梵谷》,林俊杰的《偉大的渺小》,二者口碑都不錯,都是很有質量的專輯,但曲風也都偏離芭樂,銷量也都不算理想。這兩位的知名度不可謂不高,路人盤不可謂不大,但為之付費的人就是不多。所以我覺得,樂壇聽眾付費意識遠未充分覺醒,藝術化專輯經常遇冷的現狀更說明大眾審美的平庸,這種環境下,先出live後出錄音室的做法不可謂不大膽,等於放棄了付費意識不高的群體,尤其是在華晨宇的這張專輯風格獨特偏離流行的情況下,但也很聰明,至少規避了一部分付費專輯的傳播限制,俗話說有弊就有利,免費的音源加上“頂級音綜”的曝光度,至少起到了最大限度擴充華晨宇的收聽人群的效果,其中的願意付費補票的人有多少,能否補得上付費意願低的群體的流失,就有待資料考證了。

這種做法真的還蠻酷的,另闢蹊徑,也許收益會不錯,誰也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兌現的前提是歌曲有足夠好的質量,大前提是歌手和公司對其作品有充分自信,華晨宇確實是個酷boy。

ps:勞斯萊斯音響哥哥要加油呀。

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匿名使用者2020-04-10 16:23:38

我覺得他賊剛。

現場有了,免費音源也有了,還是歌手這種裝置比較好的音綜上的音源。

這不就是我把這東西免費送你了,你要是覺得這東西好,你要是願意為它掏錢,你覺得它值得你花錢,你想要質量更好的錄音室版音源,那你就買。你要是不喜歡,或是喜歡但不願意花錢,或是覺得live的就能滿足你,那也沒關係,免費版本它就在那,想聽隨便聽,不想聽就不聽。

掏錢的是被一層層的條件篩選出來的人,即便會影響到銷量,即便會少掙錢,他都不在乎。他認可他自己的音樂,買它專輯的人也是認可他音樂的人,莫名覺得這個行為還有點熱血?

歌手被他當試聽會了可還行哈哈哈

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北陂杏花2020-04-11 14:25:52

我覺得這種模式挺好的。

一方面,歌手平臺打歌(上星綜藝啊,再怎麼樣也是頂級音綜啊),這是很多人求都求不來的機會。好處是拓寬受眾,擴大歌曲的影響力,使得《瘋人院》《神樹》《鬥牛》等優秀作品不至於淪為歌迷們的自嗨。

華晨宇的歌,天生適合唱現場。舞臺的燈光、人的表情和動作設計,都與這個舞臺是一體的。所以他的現場的魅力值,相比純聽歌,是加倍的。

因此,如果聽眾們第一次聽到他的歌,就是直接看的現場,那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看過本季歌手第二期的大眾聽審對《鬥牛》的repo,都是清一色的震撼、牛逼、引發思考之類,這無疑證明華晨宇在舞臺塑造、製造記憶點上都是極為成功的。而記憶點,不但能在舞臺競技上佔優勢,而且也能讓觀眾直接記住這個歌手的名字,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直接效果就是擴大路人盤和口碑。(節目的剪輯和播出效果暫且不論,單單評價這個現場,是極佳的。)

況且不要忘了,歌手的live在,幾年後的觀眾依然可以回刷歌手,各大影片網站也會有純享cut版的影片。有多少人是“刷B站時偶然刷到他的影片→一下子被震撼到→點開相關推薦→中毒+上頭”這個路線而路轉粉的?(站住,說的就是你)

所以不妨把目光放的長遠一些。私認為,對現在人氣和流量值已經如此強悍的華晨宇來說,把已經很好的口碑再打上一層樓,更為重要。

第二,已經有了live音源,相當於直接告訴你作品的樣貌,看你願不願意為他買賬。

華晨宇的歌有些是很怪的,因此從來不乏get不到的人,我身為歌迷對這種言論早就習以為常了,事實上華晨宇自己對這一點也很清醒,他說過“我特別理解他們不理解我”。他也說過,這個行業就跟媒介一樣,是聯結音樂人與觀眾之間的一個橋樑,如果觀眾喜歡你傳遞的東西,他們就會選擇站在橋的對面、觀望著你,同理,音樂人也只是橋的一端而已。

你看看,他的話,跟他發專輯的操作是不是一樣的?我把live先給看官您看一遍,你喜歡了,你再買。

所以我說,華晨宇一直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

接下來,反駁“撈錢”“割韭菜”的說法。

我實在不想人身攻擊啊,但是這確定是一個買過專輯聽過錄音室版的人口中應該說出來的話麼?如果不是那就說得通了,像是沒見識的人說出來的話呢,宛若未見北海之大,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河伯呢。

但凡你聽過錄音室版,都不至於講出這樣的話。

我為什麼來答這個題?就是因為今天上午《瘋人院》音訊解鎖了。哪怕是我這個看過無數遍live的人,聽到如此清晰的人聲和編曲的細節,也是止不住的欣喜若狂。如果說看live是綜合的美感享受,那聽錄音室版就是讓你慢慢去品這個音樂本身的魅力。

題外話,嘴一句,關於蠟燭的demo。就這個福利讓多少人心癢了?前面的寫真、早安鈴聲等相比之下瞬間黯然失色。所以啊,華晨宇最有魅力的永遠都是他的音樂。喜歡的人就是會心甘情願地為他買單。

最後,說說可能會流失掉的那部分潛在消費人群。我倒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首歌、一張專輯,只要明碼標價地作為商品出售,就一定會有人覺得物超所值,也一定會有人覺得貨次價高。

歸結到底,買一張專輯。專輯的價格不重要,專輯的質量值不值這個價才重要。

華晨宇這波操作,至少保證了購買的人大部分都是覺得它是“值”的。精準定位目標聽眾,耶。

而一旦你買了,就會收穫驚喜。就我今天聽到的《瘋人院》來說,哪怕這首歌直接單曲收費,一首50rmb,我也覺得值。

哈哈,一邊聽一邊寫,情不自禁地寫嗨了。

如果有人出於好奇買了這張專輯,結果不能接受這個曲風,轉而在評論區踩一腳,那才是我最討厭的。好端端的評論區,互相交流想法和感受的地方,變成一個爭論的地方、鬧心的地方。

我神煩這種人,私心講,就以這種發專方式把他們拒之門外,我高興。

至於銷量上的損失嘛,你們也看到了,這張專輯的銷量拿下了多少榜單第一。

討厭的人不差你一個,同樣的,喜歡的人也從來都不少,相反的,他們的聲勢還更為壯大呢。

最後的最後,摘自網易雲音樂《好想愛這個世界啊(live)》的評論區:“心疼花了三塊錢的人。”

不,不需要你心疼,我可憐你不懂得棚板的美好。棚板的評論區是多少人的樹洞你明白嗎?你可以白嫖啊,我又不逼著你花錢。可我花錢享受到的美好與快樂,不是你一句貪小便宜的口嗨能矮化的了的。

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昏鴉2020-04-11 15:28:54

不是業內人士,只是個普通歌迷,想從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回答一下。

為什麼華晨宇要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

專輯是早就有的計劃,live才是計劃外的。

華晨宇在2019年11月的海口演唱會首唱專輯裡的新歌《神樹》《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瘋人院》《七重人格》,加上2018年鳥巢演唱會首唱的《降臨》《鬥牛》《新世界》以及在2019年10月發行的單曲《與火星的孩子對話》,這張專輯裡的全部8首歌在2019年11月之前就已經制作得差不多了。《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在2019年12月發了單曲,所以接下來2020年的春天發行整張專輯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發live音源是因為2020年1月3日華晨宇臨時確定了要參加《歌手 當打之年》,箇中緣由不想在這裡贅述了,其結果就是由於節目裡的歌都會發live音源,華晨宇在節目裡唱了7首新專輯裡的歌(如果歌王賽唱《七重人格》),就有7首live音源。

華晨宇為什麼要在節目裡唱新專輯裡的歌?唱點別的不就不會撞車了嗎?因為,這是他說服自己參加這個節目的理由。

他在節目的花絮裡說:“我今年來歌手這個舞臺上,並不是說每一期要拿第一的,我不是帶著這個目的來的,我是想要去讓大家看到這兩年來華晨宇的變化是什麼,不想去說讓大家覺得華晨宇是很能唱的、很能改編的這樣一類歌手,我覺得真正成長的東西是得從你的創作作品中來體現出來,你的這兩年來心境的變化、你的心態也好、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好,發生的改變只能透過作品來展現出來,所以我這次來就主要是

想讓大家知道華晨宇到底是在想什麼

,可以從作品來體現出來……我覺得這是我重返歌手舞臺的目的。”這就是華晨宇,不管緣由是什麼,一旦他決定去參加這個節目,他就不只是要應付完這份工作,他要賦予這個舞臺“意義”,他要知道他究竟是在做什麼,他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想明白以後他才能真正認真對待這個節目,所以他在節目裡展現的狀態才會那麼的自洽和從容。

那為什麼不錯開發行時間呢?

比如先發專輯後發live?這顯然是節目組不允許的,出於節目收視的考慮。那先發live,隔一段時間之後再發專輯呢?但華晨宇說了“完全不會打亂我的節奏”,雖然他在節目裡說這話不是在回答我上面的問題,但我覺得用在這裡也是合適的。儘管“好事多磨”,該發的專輯就還是要在這個時候發,2020年4月8日,倒過來就是08042020,08042是華晨宇2013年參加快樂男聲海選時候的編號,而那一天也恰好武漢“重啟”,如此好日子,華晨宇掐指一算,這就註定是《新世界 NEW WORLD》預售的日子啊。

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會帶來什麼影響?

已經有免費的live音源了,為什麼還要花20元買數字專輯?

對於華晨宇的歌迷來說,這都不是個問題,為偶像的歌付費還需要理由嗎,至於買多少,就取決每一個歌迷自己的消費觀和消費能力,咱不偷不搶,愛買多少買多少。而對於不是華晨宇的歌迷,有live聽還去買數字專輯的,我隨意猜測了一下動機:1) 對音質和版本有追求的,live和錄音室版肯定是有不一樣的,錄音室的音質一般來說都會比live要好,聽了live就還想聽一下錄音室版嘛;2) 有意識的音樂付費,音樂聽著還不錯,打個賞吧;3) 華晨宇是誰?新專輯是啥?(banner按進去)怎麼那麼多人買?20也不貴,買來聽聽吧;4) 女/男朋友是華晨宇歌迷,買個專輯再送給她/他,想逗她/他開心;5) 單純喜歡收集數字專輯;6) 黑子要恰飯,不買不聽怎麼黑,等等等等。

數字專輯的銷量會受影響嗎?

那是肯定的,少掉的“蛋糕”是那部分不是華晨宇歌迷,但也想聽且要求不高,只要有得聽就ok的聽眾。這部分聽眾有多少呢?我覺得是非華晨宇歌迷中的大部分聽眾。

live版存在的好處。

我個人對於live版的存在其實是持比較開放的心態的,因為這能讓更多的人聽到華晨宇第四張專輯的歌,本來就不會去買華晨宇專輯的人也有機會聽到這麼優秀的作品,甚至進一步去了解這麼優秀的音樂人。既然live音源和數字專輯並行已經是既成事實了,那不如look at the bright side。

關於營銷手段的其他問題

如下圖的營銷手段過分嗎?值得嗎?

如何評價華晨宇一邊發live一邊發專輯的操作?

請注意,這是“粉絲福利”,針對的是粉絲,不是“粉絲”的朋友可以無視這些內容的。那如果就是看不過眼怎麼辦?那我也可以跟你說說:活動一就不多說了吧,連歌迷都不太在意的部分,因為肯定會達到100萬張以上的,就是這麼自信。活動二也可以pass,反正我是沒中。活動三可能是最有爭議的部分,特別是最後買夠12張解鎖“蠟燭demo”,花240元聽一首demo?demo不是都會製作成歌曲嗎?這麼急著聽demo幹嘛?你的腦袋是不是有無數問號,那我建議你先拐出去,開啟B站,搜尋“蠟燭demo”,找到播放量最多(31。5萬)的那個影片,點開……這就是“240元的demo”了,一分錢不花就可以聽到,驚不驚喜?而且華晨宇並不打算把它做成歌曲。那你可能就要開始質疑第2點了。

第1點中的營銷手段有起到促銷的效果嗎?

我可以誠實地回答你:基本沒有。因為這都不能算是營銷手段,正相反,我覺得這是華晨宇給歌迷設定的消費提醒。怎麼提醒呢?像是4條簡訊:1) 買3張解鎖寫真,這還比較正常,寫真挺好的,雖然才3張;2) 買6張解鎖“早安鈴聲”,問題來了,花花的語音實在太敷衍啦,絕對是拿到臺詞就直接念一次過的那種,中間還有卡頓(扶額。jpg)。我好像聽到了華晨宇的潛臺詞:還在買啊?差不多就夠啦;3) 買9張解鎖影片通話,問題又來了,花花的影片,看衣服是錄歌手常規賽最後一場的那天,正常邏輯下應該會出現的“寵溺溫柔”一個都沒有,還有點小別扭?沒說幾句就迅速地拜拜了(扶額。jpg)。我好像再次聽到了華晨宇的潛臺詞:買夠了吧?多聽歌就行啦;4) 最後到了12張,估計華晨宇也看出歌迷要給他花錢的決心了,回饋一首蠟燭demo,他似乎在說:可以了,心意收到了,給一個小禮物,後面沒有福利啦。那歌迷是不是就乖乖收手了呢?你猜?

為什麼4月8日只是預售,放出來的新音訊只有《新世界》一首歌,而剩下5首歌卻要在4月以內才慢慢放出來?

有不得已的原因,因為華晨宇在歌手這個節目還有新歌要唱,那兩首歌自然不能提前放出來。還有就是宣傳和營銷的考慮,這就相當於整個4月華晨宇都有新歌在釋出。歌迷可以幾天迴圈同一首歌再期盼下一首;路人朋友如果這首不喜歡,沒關係,過幾天可以聽下一首,再加上兩大綜藝節目和各大代言的曝光率和話題度。四月,真的是“靜待花開”,夢裡都會笑出聲兒。

寫了這麼多,但實際上這些個釋出過程、營銷手段都不過是過眼雲煙,是多方博弈出來的結果,看到華晨宇沒有吃什麼虧,還佔據了主導權,作為歌迷就可以安心了。等這段時間過去以後,留下來的就是華晨宇第四張專輯《新世界 NEW WORLD》,這些獨一無二的歌曲會一直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