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面臨轉型,以後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呢?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如何面對銀行轉型?高小入隊2015-09-06 14:06:51

新的利潤增長點在中間業務收入、低資本消耗業務、非利差業務收入等方面。根據銀行利潤增長點的轉變,從業人員向更有利於銀行轉型所需要的素質方面努力。

銀行業面臨轉型,以後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呢?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如何面對銀行轉型?李青山2015-09-06 16:11:42

大型國有企業的貸款有政策性銀行支援(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其他融資也有辦法解決,所以銀行給這類企業貸款的利息收入非常微薄,競爭激烈,且貸款金額比較大,一般都是銀團,所以也只能薄利多銷。

中小企業的經營由於最近兩年的經濟形勢導致壞賬很多。2015年很多銀行把這一塊業務收緊了。但是這一塊是銀行很重要的一個利潤點。

資金是有成本的。而且網際網路金融這兩年的推廣又導致銀行的息差進一步縮水,再加上央行的連續降息和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導致存款和貸款的基準息差變的比前幾年少得多。

目前銀行一方面控制資產的質量,一方面積極處理壞賬。

我是做個人業務的,針對個人業務的話各銀行現在開始推動小額消費信貸。這裡面的產品種類很多。且利率非常可觀。只要控制好審批制度,資產質量還是不錯的,而且壞賬的出現不像中小企業那樣是一個行業的連鎖反應,甚至會影響上下游產業。

面對這些轉型其實作為銀行的一名小員工是很無奈的,最近幾年身邊很多人跳槽去了信託,第三方理財,網際網路金融。收入確實比在銀行要多很多。另外城商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等等各種金融機構的成立也加大了競爭,以前靠著資訊不對稱,坐在辦公室裡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銀行再也不是低風險高收益的行業了。

但總而言之,銀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人員工資水平還是處於中上的。要適應這個新的開始。

銀行業面臨轉型,以後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呢?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如何面對銀行轉型?風中2016-03-19 17:49:09

國內銀行在轉型方面可以分三類,一種是以農商行為代表的。轉型轉不到他們門口無所謂,依舊3釐存8釐貸吃利差。服務於沒有優質專案和優質流通區域的小縣城,利率市場化跟他們沒有關係,最多攬儲成本降低了,其實算利好的。另外一種就是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精英所做出的嘗試。剩下的就是在兩者之間徘徊的半吊子以五大行為代表。

說個簡單的問題,中國從上海到貴州差了20年,也就是說偏安一隅的農商行吃利差還能最少吃30年。而徵信體制的缺失和個人行為資料的不足讓沒有偏遠小城市的貸款人依然承受著來自存貸比的剝削。所以所謂的轉型只是個口號而已,大家安安心心吃利差就好了,最多做做資產證券化就了不得了

銀行業面臨轉型,以後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呢?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如何面對銀行轉型?美好生活研究2017-03-20 14:17:44

網點未來轉型的方向是諮詢和交流,而非業務和交易。

網點要轉型成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驗型網點,溫暖、有趣、創新、有個性。

行員要從”專注事“轉型成為”專注人“,主動、會交流、懂服務。

推薦一本書:美國安快銀行CEO寫的《銀行領導力打造》

歡迎關注公眾號:青曉生活金融設計(分享金融服務設計的前瞻性資訊和原創性觀點, 陪伴奮鬥在一線的銀行人修煉心法。未來不同,所以你當不同! )

銀行業面臨轉型,以後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呢?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如何面對銀行轉型?馨金融2018-12-03 10:07:12

銀行謀變:一場轉型與突圍的關鍵戰役

無論你怎樣定義或者看待傳統銀行,他們都在成為金融科技戰場上的主角,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在剛剛過去的三季度,有券商用“量價齊升”來形容上市銀行的業績表現。行業規模上行、淨息差環比改善、非息收入回暖等因素,持續正向貢獻利潤。

資料顯示,前三季度銀行業營收增速達到8個百分點,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長6。8%。而且據多家券商預計,四季度銀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速將繼續回升 。

此外,在宏觀環境壓力尚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整個銀行業的ROA在三季度明顯回升。25家銀行中,ROA同比回升的銀行達到16家。

銀行業能夠在三季度有如此業績表現,金融科技在其中貢獻不可忽視。

從三季報來看,招行、平安、浙商等幾家金融科技化較為積極的銀行,在多項指標上都優於同業的平均水平。其中,招商銀行三季度利潤增速達到14。6%,浙商銀行和平安銀行也分別達到8。8%和6。8%。尤其,在應用金融科技較為成熟的零售、小微等業務上,資料表現更為突出。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在銀行中的戰略地位也越來越突出。

事實上,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開始了自己的蛻變之路。擁抱金融科技、深化戰略變革、探索創新模式。。。。。 AI銀行、輕型銀行、開放銀行等新的發展思路也被越來越的銀行所推崇。

如果說曾經的銀行業因為新金融的衝擊,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那麼如今銀行業的

主動出擊

姿態已經非常明顯。在金融科技行業下一個階段的角逐中,傳統銀行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主角。

1

零售、小微、生態圈

上週,我們寫到了開放銀行的話題,很多銀行業朋友關注,也不少人來找我探討。我想,這對於銀行們來說,不僅是一次戰略的調整、思維的轉換,更是一次轉變姿態、突破自我的積極嘗試。

其實,在這之前的兩年時間,中國的銀行們已經變了不少。從業務重心、到發展思路,從戰略定位到品牌形象都發生了不小了變化,和刻板印象中的商業銀行有了很多不一樣。

落腳到具體業務,我們挑選了幾個頗具代表性的發力點,來看看這兩年商業銀行究竟是是如何謀變的。尤其,隨著對金融科技的應用和與新經濟生態的融合不斷深入,不少傳統業務也演變出了很多新做法,煥發了新的生機。

戰略地位提升最大的無疑是

零售業務

伴隨著宏觀經濟引擎轉換、國內消費升級的整體趨勢,零售業務逐漸成為銀行創收的新引擎。自2009年起,國內銀行業零售銀行收入以每年23%的速度遞增,而據麥肯錫預計,到2020年,這一業務規模將擴張至3。2萬億人民幣。

以零售業務最為強勢的招商銀行與平安銀行為例,前者將大資料、機器學習等技術與此前積累的使用者優勢相結合,全面發力APP服務,推出智慧投顧等業務,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截止到今年8月底,招商銀行兩大APP累計使用者數已淨接近1。3億,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6700萬。

而後者則是將零售銀行業務與集團場景相結合,基於使用者資料,提供更智慧化、個性化的服務。平安銀行此前在半年報中特別強調,在零售業務方面,綜合金融的貢獻不斷增強。

其次,就是近期監管高層頻頻表態的

小微金融

事實上,作為一直以來政策不斷傾斜的領域,小微金融這些年來從未離開過話題中心,但卻因為傳統的展業方式風險大、成本高,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直到近幾年,隨著新金融巨頭們對金融服務的變革從C端服務延伸至B端領域,給銀行業帶來了新的解題思路。

不久前我們聊起過的興業銀行“銀行管家”服務,就是銀行借鑑了網際網路公司的思路,透過為小微企業提供轉賬、支付以及線上辦公、財稅管理等更廣泛意義的B端服務,

基於平臺化的運作模式

積累更多維度的資料,從而發現金融需求,實現更精準的風控。

浙商銀行的思路類似,但在路徑上卻有所差異。

一方面,浙商銀行加大了線下投入,透過成熟的線下經驗控制風險成本;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客群的經營需求,豐富小微產品體系,範圍涵蓋從抵押類貸款到信用類貸款,從單戶服務到供應鏈金融,從階段性培育到覆蓋全生命週期,形成信貸、投資、結算一體化綜合服務,成為“小微金融超市”。

從資料來看,浙商銀行在小微金融業務方面實行的金融科技戰略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截至2018年8月末,浙商銀行國標小微貸款不良率1。08%,其資產質量在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表現最優。

儘管銀行已經開始擁抱新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不斷在零售、小微金融服務方面求變,但是隨著網際網路巨頭不斷湧入,民營銀行、直銷銀行等新的持牌機構的發展,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且同質化嚴重。

為了建立自己的壁壘,形成核心優勢,有些銀行決定開始更徹底的轉型——

建立生態圈

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生態圈戰略對於銀行經營帶來兩大核心價值。

一是依託多元場景與海量資料,啟用存量客戶、獲取新客戶,“保障客戶的永續經營”;二是價值鏈端到端資料打通,“提升風險的經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生態圈並非是銀行要通吃所有業務,而是真正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產業。因為生態圈戰略不是簡單的數字化+對外合作,而是需要真正的行業

專業化服務、端到端的使用者體驗以及各業務條線緊密聯動等配套服務的一體化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銀行業例行釋出會上,浙商銀行恰好分享了有關這個話題的內容。作為一家以民營企業為客戶基礎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浙商銀行選擇以“智慧製造”為切入口打造生態圈,為高階裝備製造、工業軟體、系統整合商等製造企業提供“融資、融物、融服務”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據浙商銀行副行長吳建偉介紹,隨著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成本管理的需求,民營企業向智慧製造轉型的需求激增;但與此同時,因為前期投入的風險大,以及供需雙方無法解決信任問題等障礙的存在,民營企業遲遲無法滿足升級需求,因此需要一系列專業的服務支援。

基於這樣的市場需求,浙商銀行透過發揮銀行資金融通、信用中介、衍生服務的職能,串聯起供給端的裝置方案提供商和需求端的製造企業,以新的方式幫助他們獲取銀行資金、智慧裝置和金融衍生服務,

截至今年9月末,浙商銀行累計服務高階裝備製造、工業軟體、系統整合商等智慧製造企業近1200家,幫助2000多家制造企業完成裝置更新、生產線改造和數字化工廠的建設,其中近80%是民營企業。與此同時,始終保持資產質量優良,智慧製造融資不良率僅為0。82%。

除了浙商銀行以外,平安銀行也在其半年報中為生態圈進行了更清晰的界定:“本行公司業務針對體量大、弱週期、成長性好的行業,配合平安集團構建車、房、醫療健康、智慧城市、金融同業五大生態圈戰略。”

2

成為“金融科技公司”

當然,無論是發力零售還是小微,或者是打造生態圈,銀行的各種業務佈局和戰略調整背後都緊扣著一個主題——金融科技。

儘管在金融科技發展早期,受到網際網路行業在渠道、產品、運營等方面的衝擊,銀行有一段時間處於被動防禦的姿態。但是在整個行業趨勢既定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絕不可能缺席這場盛宴。

從國外來看,銀行金融科技化有三種方式:

1. 投資金融科技公司

在股權投資佈局方面,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富國銀行此前對於Lending Club的投資。在Lending Club上市之前,富國銀行透過旗下控股子公司對其進行了投資,併成為其首次募股的八大承銷商之一。

彼時行業內認為,雙方的業務可能會產生衝突,但富國銀行對於Lending Club接納而不是排斥的態度很具有前瞻性,當科技驅動行業發生變革,銀行應該開始為可能存在的經營轉折做好準備。

2.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相較於股權投資下風險共擔當、利益共享的緊密捆綁,銀行的另外一種相對鬆散的從外部吸納金融科技基因的方式是業務合作,比如此前摩根大通銀行與On Deck合作的中小企業貸款服務。

之所以會選擇與金融科技平臺合作,是因為中小企業貸款是一個相對特殊的領域,摩根大通沒有辦法將此前對傳統大企業貸款的經驗直接遷移,而自己從頭搭建業務還需要很大的啟動成本。因此銀行選擇了合作的模式,由自己提供客戶,引入On Deck最佳化貸款流程,達到提升產品體驗和使用者粘性的目的。

3.內生的金融科技化轉型

典型的代表如全球著名的投行之一——高盛,近年來它不斷加碼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從組織架構調整,業務創新轉型,再到到對外投資佈局。

以其業務為例,一方面高盛推出了to C的線上消費貸款平臺Marcus,上線不到10個月,放貸規模就超過10億美金。而在to B的技術輸出方面則推出了SaaS服務Marquee(彙集了高盛的風控、資料管理等工具的平臺)和Symphony(資料與通訊平臺)。

結合以上的例子來看國內的情況,我們會發現兩地的機構在金融科技化的過程中有共性,但也有差異。

因為中國的商業銀行無法進行直接投資,所以最近兩年,包括建行、興業、招行、平安等銀行開始嘗試透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來在體外進行創新、試水。

與此同時,和國外的情況一樣,基於風險和成本控制的需求,選擇外部合作這種鬆散模式的銀行則更多。比如此前,工、農、中、建四大行相繼宣佈牽手BATJ系的金融科技巨頭公司。

當然,還有更多的銀行藉由這個契機開始集全行之力進行金融科技化轉型,希望技術升級與內部業務產生更好的協同,或者透過新技術的應用破解傳統銀行業務的痛點。

例如,在下午的釋出會上,浙商銀行提到了他們上線的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建設的應收款鏈平臺,其本質就是將區塊鏈資訊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徵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保證供應鏈金融資訊的完整與可靠,解決信任和安全問題。

事實上,如果覆盤金融機構的發展歷史,並不缺乏科技創新的基因。作為一個資訊密集型行業,資訊科技的每一次革新和大規模運用都深刻地改變著它的面貌。可能不久的將來,如CEO Lloyd Blankfein提及今天的高盛一樣,很多銀行都成為了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