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三世這個人對於俄國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由他開始到彼得改革,這幾百年來的俄國就是處於在他所創立的制度體系之中,對於這樣一個人,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如何評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

而要評價這樣一個人,那麼瞭解他所做的一切是非常重要的。

繼承之前

伊凡三世的年輕時代是在動盪之中渡過的,這時他的父親瓦西里二世深陷於和表兄弟們的戰爭,他的年輕時代非常動盪,父親被刺瞎,時不時和父親被流放到其他城市,他和母親也一度被劫持。

1447年重回王位後不久,瓦西里二世為了保證兒子的繼承,他任命7歲的伊凡為共治者,伊凡三世很早就坐上了王位。

而這場戰爭也進行得極為曲折,瓦西里二世稀爛的軍事能力和諾夫哥羅德對舍米亞卡的支援無疑使得這場戰爭長期化,最後還是依靠著德沃體系改革帶來的支援屢敗屢戰耗死了舍米亞卡。

不過瓦西里二世最後還是把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交到了伊凡的手裡,就此,這位對未來俄國幾百年產生深遠影響的大公的統治開始了。

諾夫哥羅德

伊凡三世統治初期,他一邊整合各個公國,一邊把關注點集中在北方的諾夫哥羅德。

這時諾夫哥羅德已經被莫斯科所制約,在瓦西里二世統治的晚期,莫斯科的軍隊擊敗了諾夫哥羅德,使其割讓了北方土地,並強迫其簽訂了《亞哲爾比齊條約》,從諾夫哥羅德獲得更多的稅金。

但諾夫哥羅德內部很多人不願意就這樣屈服於莫斯科,其城內的親立陶宛派一直都在聯絡立陶宛方面,希望倒向更為寬鬆的立陶宛,而不是繼續處於嚴苛的莫斯科的治下。

作為對諾夫哥羅德反應的迴應,1471年伊凡三世出兵擊敗了諾夫哥羅德,挫敗了親立陶宛派倒向立陶宛的企圖,1478年伊凡三世直接攻打諾夫哥羅德,佔領了這座城市,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至於立陶宛,這個時候他忙於應對內部的叛亂,沒法對諾夫哥羅德政局作出動作,只能坐視其被莫斯科吞併。

之後出於改革和消滅諾夫哥羅德的親立陶宛派,伊凡三世對這片土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徹底將其消化。

如何評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拿走諾夫哥羅德維徹(議會)大鐘和強行遷移諾夫哥羅德地產主,雖然說這個時候諾夫哥羅德維徹已經寡頭化,但它終究是諾夫哥羅德的標誌,這被視為莫斯科權力加於諾夫哥羅德的標誌。

克里米亞-莫斯科聯盟和烏格拉河對峙

在金帳汗國崩潰之後,在其廢墟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韃靼汗國,其中就包括了大帳汗國、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以及西比爾(西伯利亞)汗國。

這些韃靼汗國互相征戰,同時與莫斯科也時不時發生衝突,比如和喀山為了貿易和原料而產生的漫長衝突就是典型。

此時莫斯科的實力尚不足以吞併草原諸國,因此伊凡三世對草原的外交政策就是和某一個汗國聯盟,然後和其建立一個穩定的草原秩序,伊凡選擇那個盟友就是克里米亞汗國,他與克里米亞的明格里·格萊汗結盟,雙方互幫互助,在軍事上的合作,收容對方的流亡者。

而與莫斯科-克里米亞的聯盟所對應的,就是大帳-立陶宛聯盟,既然克里米亞找了莫斯科,那大帳就找立陶宛。

大帳汗國是克里米亞汗國最主要的對手,它佔據著昔日金帳汗國的核心區,也就是伏爾加河下游,大帳的阿黑麻汗一直渴望恢復昔日金帳的疆域,而克里米亞也有領導草原的野心,於是雙方宛如針尖對麥芒。

雙方衝突的巔峰就是烏格拉河對峙了,這場衝突之中莫斯科的外交手段是巧妙的,透過克里米亞對立陶宛的突襲,使立陶宛軍隊沒能加入到烏格拉河的戰局之中,這動搖了阿黑麻汗進行戰爭的決心,最後導致了他的後撤,而撤退之後不久他就被殺,大帳汗國崩潰。

如何評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撕掉阿黑麻汗要求其納貢的信件,此事是烏格拉河對峙的直接原因

烏格拉河對峙後不久,莫斯科和克里米亞聯合把格萊家族的成員扶上了喀山汗位,由此莫斯科-克里米亞汗國聯盟裡面又多了喀山,再加上下伏爾加的混亂,新的草原秩序無疑已經確立了起來。雖然這個新秩序的主導者是克里米亞,但是實力還不足夠進入草原的莫斯科無疑攝取大量以前從來都沒有想過的利益。

政治改革

服役領地改革是伊凡三世影響最深遠的一項舉措,可以說整個俄國都受到了這一制度的影響,在伊凡三世忙於征戰和各種對外事務的同時,他也在推行改革,在被吞併的各個公國(包括諾夫哥羅德)進行。

所謂服役領地,就是把地產和軍役掛鉤,即唯有服從軍役之人才能夠擁有地產,擁有地產者即服役貴族。這一制度將地產分配給低階貴族或封邑王公服役人員,條件是他們在大公的軍隊中服役,服役領地也被授予莫斯科的王公和侍臣。

如何評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時代的莫斯科軍隊

這一舉動強化了莫斯科朝廷的權力,隨著不斷進行沒收、驅逐和分配的模式,新吞併地區的控制得到了保障,兵役越來越多地與服役領地系統聯絡在一起,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正是中央集權的充分保證,隨著軍隊改革的推進,政治改革也在並行。

隨著大量的實權貴族進入莫斯科宮廷,地方越來越多的被納入莫斯科政府的控制之下,莫斯科的集權也隨之推進,相關機構的官僚化職業化也隨之推進。

來自大公宮廷的總督和官員前往了地方,他們的存在依賴地方的供應,也就是所謂食邑制,這期間莫斯科對地方控制加強體現就是統一的貨幣稅,同時大公的法律和標準也進入了民間,並被強制執行。

至於在莫斯科中央,隨著大量貴族的湧入宮廷當充當大公的侍臣,莫斯科宮廷之類的競爭越發的激烈,為了維持宮廷的和平,各方最後達成了妥協,而妥協的產物就是門第制。

門第制確定了莫斯科宮廷每個人的“位置”,後來發展成簡單的原則:侍臣的“位置”越靠近位於門第制中心的大公,他的地位越高。(也就是俄版九品中正)

晚年的武功和紛爭

伊凡三世晚年的武功,毫無疑問要提到第三次莫斯科-立陶宛戰爭之中的擴張了。

在那場擴張之前,莫斯科和立陶宛之間就衝突不斷,或者說自從莫斯科吞併諾夫哥羅德,並且拒絕繼續保留立陶宛在諾夫哥羅德享有的特殊利益之後,雙方的衝突就徹底常態化了。

1494年,1492年開始的第二次莫斯科-立陶宛戰爭以一份和平協約為結束,根據條約,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放棄了立陶宛對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和特維爾的主權要求。他將其軍隊在戰爭中佔領的上奧卡河地區割讓給了莫斯科,莫斯科相應地承認斯摩稜斯克是立陶宛的領地。

透過聯姻,雙方享有了和平,並且建立了聯盟,只不過這一切只是一個開始而已,伊凡三世的計劃可不止一場婚姻。

1500年,伊凡三世以亞歷山大不遵守條約為理由對立宣戰,開始了這場戰爭,這時莫斯科服役領地改革的紅利一覽無餘,莫斯科動員了足足七萬五千人攻入莫斯科,並很快殲滅了立陶宛的三萬主力。

在立陶宛的主力被殲滅之後,大量在莫斯科和立陶宛之間搖擺的立陶宛王公投靠了莫斯科,他們很多人曾經在瓦西里二世的時代逃離莫斯科效忠立陶宛,但是現在,他們紛紛對著瓦西里二世的兒子伊凡效忠,這無疑說明了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

1503年,雙方停戰,立陶宛損失了大量的領地,莫斯科直接把邊境線推到第聶伯河邊上的切爾尼戈夫。立陶宛的失敗導致了其更加依賴波蘭,然後就有了後面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不過這是另外一件事了。

不過對於伊凡來說,內部的情況就不那麼美妙了,晚年的大公被自己的家室所困擾,關於誰來繼承他的大公之位這點,是莫斯科人關注的焦點。

伊凡有著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留下了兒子,但是兒子早逝只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孫子,第二任妻子則是著名的索菲亞·帕里奧格洛斯了,給他生了四個孩子。而最初,伊凡是選擇自己的孫子德米特里。

1498年,在一場針對孫子德米特里的未成功刺殺之後,為了確保德米特里的繼承,伊凡學習他的父親把孫子加冕為共治者,在加冕禮上,他使用了大量隊伍拜占庭儀式,代表了拜占庭的深刻影響,伊凡還抓捕了他第二任妻子和她的子女們。

但最後一切都變了,伊凡三世最後讓索菲亞的兒子,瓦西里繼承了王位,導致這個原因的,毫無疑問是波雅爾集團的推動。

首先,波雅爾們反對擁護德米特里繼承的莫斯科權臣帕特里基夫,他和伊凡第一位妻子和德米特里都有著親戚關係,他也得以成為莫斯科宮廷的獨霸者。

其次,波雅爾們不希望一個孩子坐在王位上,更嚴重的是,這個孩子沒有兄弟姐妹,而瓦西里有三個姐妹,對於本來就站在權力金字塔最高層的波雅爾們來說,和大公聯姻,是他們唯一可以進一步提升權力的方式。

年老的伊凡三世對於眼前的一切已經有心無力,雖然可以說是他建立了眼前的一切,但是他已經無力駕馭,他只能看著支援孫子的帕特基裡夫被政治清洗。

1503年,他在壓力之下放出了被關押的兒子瓦西里,1505年,他去世了,在波雅爾們的支援下,瓦西里成為莫斯科大公,是為瓦西里三世。

如何評價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瓦西里三世,他將開啟新一輪與立陶宛的戰爭,只不過這輪戰爭就沒有之前那麼摧枯拉朽了,而是陷入漫長的拉鋸和圍城之中。

結論

伊凡三世的一生完全可以說是波瀾壯闊,他帶著祖先幾代人留下的積累,一手整合羅斯,一手對內改革,創立了給莫斯科提供了數百年擴張動力的制度,他巧妙的外交手段使得莫斯科最大限度的獲得了利益,他對俄國的意義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畢竟是他徹底全面確立了莫斯科的優勢。

至於晚年的有心無力和陷於自己創建制度的漩渦,結合之前的一切不得不讓人感嘆英雄遲暮,不過這些事情終究只是留裡克家族的事情,而且瓦西里這個成年人的繼承對於莫斯科的未來也的確是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