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題圖 by FT_joydrawing

整體觀感

跟完整個季度的節目後,再翻出我年初看完 S02E01 後隨手寫就的點評,大體還算準確到位:

1、再次確認了《我是歌手》是中國最好的音樂節目,沒有之一

2、我感覺這一季比上一季更好看

雖然名為「我 · 是 · 歌手」,但《我歌》追求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歌曲演唱,而是要求歌手能夠選擇恰當作品,經過編曲團隊有價值的再創作,並透過歌手的高難演唱技巧將音樂意圖呈現出來。意識不到音樂和演唱間的辯證關係,歌手會被踢出局,觀眾會鑽牛角尖。所以這一季中,無論是登基加冕的韓大王、火線竄紅的鄧MM,抑或是走到最後一輪的選手們,都不同程度地展現了這種由某幾個閃光點交織引領下的綜合表達能力。

相比之下,國內另外兩檔非常優秀的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和《

中國好歌曲

》,總體而言還是稍遜一籌。(其他音樂類節目就不展開了,差距更大一些。)《好聲音》在定位上就更專注於狹義的演唱,對音樂的把握和演繹有些忽視。雖然有一些曲目改編和角色反串,但都只是個別選手的某些閃光點,節目最主要的形態還是模仿和翻唱,總體上還處在「KTV麥霸華山論劍」的狀態。這導致了許多優勝選手在節目結束進入音樂行業後,事業仍以商演、代言為主,缺乏音樂作品。發了作品的選手,作品質量也與其人氣、商業價值不相匹配。

《好歌曲》則定位在了公眾關注程度相對較低且專業門檻較高的原創環節,這令人敬佩。但原創音樂人的群體規模遠遠無法和歌手相比,徵集過程中有限的優質作品還分佈在各種風格中,給曲目風格平衡,作品橫向比較帶來很大難度。此外,節目組把小眾風格作品推到公眾面前時,不熟悉的風格所帶來的新鮮感,會分散許多本該投射到作品及創作人演繹上的關注度,而某種風格是否「討巧」,會成為影響選拔結果的一個重要變數。

《好聲音》和《好歌曲》另一個共同特徵導致的結果就是:儘管有許多準專業選手參加,但這兩檔音樂節目總體還是定位在「草根選秀」,參與選手多,每個選手的表演時間少。《好聲音》奪冠只需要唱四輪,而《好歌曲》只有三輪、兩首原創作品。選手缺乏足夠的表演量和表演強度,比較與評價的空間有限。反觀《我歌》,進入最後決賽的歌手裡,表演得最少的茜拉也唱了八輪,而冠亞軍韓磊、鄧紫棋唱了十三輪。

一邊是用四輪比賽從五六十人裡選冠軍,一邊是用是十四輪比賽從十二名歌手裡選冠軍;一邊是四位導師選草根,一邊是五百評審選明星,從公平程度、競技水準和平均水平來看,《我歌》是勝出的。

當然,《好聲音》和《好歌曲》也達到中國音樂節目前所未有的高度,真唱、現場樂隊,這些此前根本不敢想的規格,在這裡都成為標配。《好聲》《好曲》和《我歌》一起,把中國音樂娛樂帶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我輩之幸也。

曲目分析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比賽各期曲目如上表所示。十四場比賽、十二名歌手,兩期一淘汰,有四人(曹格、品冠、

滿文軍

、動力火車)四輪遊,而韋唯老師也不過多撐了一輪而已,殘酷程度遠超上一季。

本季十二位歌手一共奉獻了 100 首歌曲(有串燒的表演只算一首),其中華語歌曲 82。5首,英文歌曲 14。5 首,粵語歌曲3首。地區方面,港臺歌曲 56。5 首,大陸歌曲 28 首,歐美歌曲 14。5 首,日韓歌曲 1 首。曲目原唱者方面,鄧麗君、范曉萱、汪峰、五月天、張惠妹、趙傳、周杰倫每人被本季歌手翻唱三次。

風格方面粗略看來,有七成歌曲都屬於抒情流行歌曲,搖滾佔兩成。拜韓老師所賜,還有近一成的曲目為民歌。

選手成績方面,十四輪中,六輪的冠軍由韓磊獲得,鄧紫棋奪得四輪,和最後的總冠軍名次相符。張傑、羅琦、韋唯各奪一輪冠軍。

歌手錶現

一、韋唯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我開始關注流行音樂領域時,韋唯老師早已功成名就淡出一線了,我此前從未在現場聽過韋唯老師的演唱,但在渠道匱乏從而競爭激烈的8、90年代大陸歌壇脫穎而出,韋唯老師當年是有真本領的。這些年來可能出於種種原因,沒能保持足夠的演唱水準,這一季的發揮有失觀眾期待。具體主要表現為:聲音不穩、頻繁出現音準問題,音色單調(有時甚至略刺耳)、缺乏發聲位置變換,節奏感在這幾首曲目中體現得不明顯,但細節律動也時常有卡得不太準的情況。

音樂方面,常規賽的選曲總體比較保守,都是和韋唯自己同時代的作品,而且在演繹上基本沒有在原曲意境上進行創新。一方面,對公眾本就比較熟悉的歌曲再不進行大改,就容易讓觀眾把注意力更集中到歌手演唱上,同時,韋唯選的這幾首歌,都是伴奏給人聲讓路,對音色細節要求較高的作品。可以說韋唯老師的選曲和編曲,把她發聲技巧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放大了。

不過淘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在突圍賽上的《

重整河山待後生

》就整得很提氣。一方面這歌的格局、氣質和韋唯本身的資格閱歷能夠相互襯托,

黃立傑

的亞洲愛樂實現了交響京劇配器,趙衛老師奉獻了其浸淫數十年的民樂重金屬,有點線面,有張力有場面有情懷。品位視野氣度威望,這都是歲月沉澱下來的。韋唯老師要一開始照著這個勁頭,把壓箱底寶貝整出來點砸觀眾,成績會好得多。

二、羅琦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羅琦的表現,單從演唱上看,小瑕疵挺多。節奏感尚好,但音準,尤其是密集旋律或者大跳進等高難細節,常常出現音準問題。羅琦高音的功力還在,但質量也非無可挑剔,而且從絕對高度來講,已經被鄧紫棋和茜拉超越了。這可以理解,羅琦雖然年紀比韋唯稍小,但她少年成名後二十出頭就急流勇退,淡出一線的時間比韋唯還長。這些年不說顛沛流離,但也起起伏伏,加上高齡懷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羅琦的演唱能力必然是要打一些折扣的。

這些問題在電視上會體現得比較明顯。一般家用電視,在擴聲方面都會一定程度上犧牲低頻,向中高頻(也就是人聲所在頻段)作出傾斜,這種特性也一定程度影響了電視節目的各個音訊製作環節。大多數搖滾樂,人聲通常有點陷在樂隊裡,偶爾超越伴奏,大多時候互相交織。這和流行音樂突出人聲的聽覺取向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大編流行樂隊那麼多織體聲部作為支撐,削弱中低頻對羅琦的影響很大。不過對於現場而言,中低頻豐滿的擴聲系統能把樂隊的衝擊力完全展現出來,效果應該還是不錯的。

從曲目及編排上看,歌路略顯單一(勵志歌曲 + 流行搖滾),完全沒有 Blues, Soul 等黑人音樂元素,編配上電子音色、銅管、伴唱等聲部用得也很少,總體看來算是比較老派的搖滾。羅琦也是是整季裡唯一在演出中幾乎不使用 Program 的歌手。沒有預置好的 Program,所有都需要靠臺上樂手實時演奏,壓力不小。冷空氣樂隊能夠頂住壓力,完整呈現之餘,還在原曲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新的風格元素,難能可貴。

當然,話說回來,隨著賽程的進行,中後期各位歌手在編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編排愈發複雜,假如不使用 Program 的話,標準配置的搖滾樂隊在編曲方面的空間是有限的。很難想象羅琦和冷空氣假如繼續比賽,在後期怎樣和花樣翻新武裝到牙齒的韓磊張傑鄧紫棋周筆暢比拼。不管怎樣,羅琦退賽從任何角度評價,都是一個負責任的決定,這雖然留下了點遺憾 ,但留下的更多是美好。(此文寫作時得知羅琦在柏林產下一子,母子平安。特此恭喜)

三、品冠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品冠在淘汰時提到,他第一季就收到邀請,但不敢來,覺得「比拼高音和爆發力」不是他的長項。但他這一季最終還是來的,頗有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精神可嘉。品冠的出局不能簡單歸結為對高音競技場的不適應,應該說,品冠對整個節目核心定位理解的偏差,造成了音樂上的侷限,加之自身沒有達到最好的演唱狀態,二者綜合作用導致了這個結果。

品冠的這四輪選曲,牢牢緊扣「華語」、「港臺」(好吧,「非大陸華人文化圈」)、「流行」、「抒情」的定位,中速 4/4 大調,結構基本複製原曲,規矩得謹小慎微,人家滿文軍老師還知道來個串燒呢。平心而論,不論是《我歌》節目本身,還是放眼整個唱片產業,音樂就是要透過情感爆發激起聽眾共鳴的,「高音」只是大家常用的手段之一罷了。你可以沒有高音,那你就用其他層次去彌補啊,調式、律動、和聲,乃至風格、配器、甚至是舞蹈調侃,借曲自詠什麼的。宣告一句「我不唱高音我只講故事」就可以漠視觀眾的真正需求,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說自話,觀眾是不會買帳的。

四、滿文軍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滿文軍作為大陸歌手,唱完自己作品後,連選三首港臺歌曲,應該是考慮到了「定位差」的問題,比品冠要稍好。但這個對比強度遠遠不夠:這四首歌,還都是 4/4 拍中速抒情華語歌,甚至全是大調(《特給你》中間有一點點小調特徵)。滿大哥除了最後一首串了一段《懂你》,其餘部分基本就是酒吧 Copy 歌手的水準,旋律段落一點不變,配器僅在呈現形態略有變化。

太無趣了。在此不得不把黃滿二位和娛樂標兵張宇大哥比較比較。宇哥的演唱水平下降也很明顯,和品冠比不好說,在音域、音準上比滿文軍還是明顯弱一些的,可宇哥為什麼在嗓子每況愈下行將崩潰的狀態中,一路走到了總決賽?靠的絕不僅是報幕時抖的那兩句機靈,而是從選曲、編曲、排練到演唱,一系列環節的推陳出新、斟酌考量,還有一個能夠拋下身段去娛樂大眾的平常心態——端起來可以純情悽美,放下去能夠抖騷賣萌,於是上吃半百熟婦,下逗零零小童。品冠守著已經守了十幾年的「暖男」標籤,滿大哥呢,您是啥標籤我都糊塗了,你們知道湖南臺的主力觀眾都什麼年齡結構嗎?您知道誰是唱片產業的消費主力嗎?有一半觀眾的歲數還沒你倆選的這些歌大呢,太無趣了。想象一下,觀眾把週五晚上逛街吃飯吊凱子把妹子的黃金時間騰給你們這幫(可能還沒有)過氣的歌手,不是聽你們把十幾年前的冷飯再炒一遍的,給點新意也給點心意嘛。

五、動力火車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拋開個人感情看,動力火車也算是這些突圍失敗的歌手裡,最令人惋惜的,他們也是被淘汰的四組選手中距離成功突圍最近的。和黃滿二位一樣,動力火車即便唱功有所下降,但是對這個舞臺、對《我是歌手》的核心價值出現理解偏差繼而導致了音樂執行上的錯位,是他們突圍失敗的主要原因。

動力火車加入節目的時機也不太好。第九期,整季節目製作過半,此前已有曹格品冠滿文軍一輪遊,韋唯不過多堅持了兩期節目,而剩下的選手除了茜拉以外,都已經對賽制、流程甚至是觀眾的口味愈發駕輕就熟。動力火車匆忙加入戰局,一個閃失即被淘汰,而且作為第十期被淘汰的選手,連返場表演的調整機會都沒有,就直接進入殘酷的突圍賽,是相當吃虧的。相比火車前兩輪的編曲,《天空》從選曲、立意、結構、改編等,都明顯提升了檔次。假如在一週前,也就是第十輪時用《天空》替換掉編曲上有硬傷《

酒幹倘賣無

》,就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到突圍賽的格局。

六、張宇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之前就說過,張宇的唱法真聲多、顫音多,聲帶負擔大,比起巔峰時期能力本身就出現下滑。加盟第二季以來連續三個月的高強度排練、演出,數地奔波,在巨大的身心壓力下嗓音幾近崩潰。張宇哥一路走得很苦,比他自己的歌還苦。

支援他留在舞臺上的,固然有做主持的插科打諢,但更重要的是張宇在選曲上的考量與魄力。縱觀第二季歌單,張宇是所有歌手裡,選曲跨度最廣的,不僅巧妙地平衡了效果與難度,把自己的苦情音色和各類風格融合的基本沒有違和感,每期曲目還都頗有些心思:《我真愛你》有鋼琴彈唱元素,《袖手》大牌的沒難度走心歌,《HTB》英文流行搖滾(本季很少啊,而且這是2000年後的新歌),《迷迭香》BossaNova 扭臀賣萌,《離愛》華語流行裡少見的 Soul,《不要》《祝我》另類歌手楊乃文二連發(意圖猜不出,但至少有話題),《浪人》閩南搖滾接地氣,《

假行僧

》中文搖滾扛鼎作,《

20歲的眼淚

》大牌寫給大牌帥哥(有故事受關注且還不難唱),《傷心舞娘》娛樂到底,別忘了他箱底還有首人歌合一的《四百龍銀》。這些曲目背後的深意我就不再進一步解讀了,從音樂風格來看,這些曲目足以保證張宇舞臺形象的多變,足以為觀眾提供適度的刺激感和新鮮感。

當然,在改編和演繹上,張宇哥還是有不足之處的。比如《

浪人情歌

》和《假行僧》這兩首公眾太熟悉、必須改編的作品,張宇哥的處理就不是特別成功。這可能也能解釋張宇為什麼愛選二線作品,或者是大牌小歌——改編壓力沒那麼大吧。

總體而言,張宇是本季選手中,把節目規則和觀眾心理摸得最透徹的一位。張宇本季的表現,值得每位歌手,尤其是準備參加《我歌》第三季的歌手們,分析學習。

七、周筆暢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周筆暢的聲線,或者說演唱水準在本季《我歌》的選手裡算略差的(當然還是比韋唯老師現在的狀態要好)。周當年出道時本來也不完全以演唱取勝,李宇春、周筆暢,唱得都不如季軍張靚穎好,一點都不妨礙她倆超越張靚穎拿冠亞軍。能夠影響到觀眾的因素太過複雜,公眾選出的歌唱冠軍通常不是唱得最好的那一位——包括本季的磊叔(當然,磊叔唱得非常好)。

選秀出身的周筆暢對於舞臺的敏感度是很高的。第一場的周筆暢在 VCR 裡也談到了《別愛》和《解脫》代表了她的超女時代,這兩首歌也代表了她當時賴以成功的音樂形象,再次參加音樂節目,雖然風格略顯老氣但還算是個穩妥之選。競演結束後反饋不好,周迅速調整了策略,加大編曲投入,加大選曲變化,加大改編力度。雖然《別愛 + 解脫》本就有串燒,但到了第二首《煩》,風格翻新洋氣、編曲的質量和細緻程度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歌曲結構的突破,已經完全超越了流行歌曲的傳統寫作格式,這也提供了精巧而富有衝擊力的體驗。99。9% 的流行歌都採用 AB 二段式(也有叫主副歌二段式)的標準寫法,但這個格式是適用於唱片和廣播的,渠道影響內容嘛。但就現場音樂而言,這種流行歌曲的 AB 二段式,絕對不是最有效率的歌曲結構,之前不是(歌劇),後來不是(音樂劇),即便在電視上也不是(MJ 的歌,CD、MV 和 Show 的編曲版本常常是不一樣的)。不管周筆暢是否明確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是本季歌手裡,對歌曲結構改編力度最大的一位。

周筆暢改得很用心很用力,但不是每次效果都好,有點「時靈時不靈」的感覺。分檔來看的話,《煩》《哭了》《管他什麼音樂》算效果驚豔的,《青蘋果樂園》《愛火花》反響熱烈,《

黑色柳丁

》《光之翼》有點不知所云,《慢慢》《時間去哪》《

趁早

》沒什麼存在感,《月光》完全被隊友帶溝裡了。

八、張傑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這一季《我歌》看下來,我個人認為張傑在藝術表現和音樂形象上,有了新的突破(好吧,其實我想說「閏土」的帽子該給人家摘了吧?)。張傑在編曲上下的功夫不比周筆暢少,一來張傑出色的演唱吸引了許多注意力,二來張傑合作的音樂人比較多,每個人的編曲風格有所不同,特點體現得不是那麼明顯罷了。仔細聽張傑的《Black Or White》,和《煩》、《愛火花》,同樣出自 PyoKeunSoo 之手,那種把原曲片段打散重組、透過風格對比強化段落感的編曲方法如出一轍。

張傑和曹格是這一季音域最高的男歌手,高音到 High C / D 很常見,比其他幾位老前輩大概高了三、四度。但聲音質量上張傑比曹格穩定太多,除了偶有因氣息導致的音頭不穩,整季比賽幾乎沒有出現過音準問題。平時聽錄播修音版不顯,直播時高下立判。另外,大家念念不忘的《回到拉薩》那一小段,純屬常石磊玩得太花,離調搞得太用力結果把張傑拐歪了。

張傑現在主要的欠缺表現在兩方面:1、細節,還需繼續打磨。音色、裝飾音、咬字,包括詞曲、編曲等環節中仍有「過度處理」的現象,且常出現各個元素相互抵消的狀況,一句話形容「飽和度太高」。這還是需要多品鑑、多感受,可以調整一下,務務虛。2、有份量的作品。像這季的《Black Or White》、《無情書》、《夜星》,裡,已經把某些風格的特徵點駕馭得很好了。總結、提煉一下,圍繞著這些有音樂內涵的方向深挖下去,是時候超越「歌星」的檔次了。

九、曹格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曹格的表現可謂起伏不定。

第一期《背叛》,馬馬虎虎,勉強過關。然後的《我很醜但我很溫柔》有失水準,編曲乏善可陳,演唱搖晃飄忽。返場演出的《Greatest Love》倒是讓人眼前一亮,雖然沒有達到半決賽「男唱女調」的難度,但也僅僅比天后 Whitney Houston 的原調低了 2Key,算是及時調整了此前的選曲策略和表演狀態,為突圍賽的選曲和準備方向提供了參考依據。

淘汰了的曹格等復活等了七期(半季節目還多啊),精雕細琢,還請了自己的老師

涂惠源

出山,果然不同反響,一舉突圍成功(P。S。 我認為塗老師的《海闊天空》是本季節目最佳編曲)。半決賽的《Saving Love 4 U》難度爆棚,發揮耀眼。結果決賽的兩輪曲目,實在有些……慘不忍睹,《What‘s Up》裡和譚維維雙雙跑偏(樂視的影片已經是修過音的了,但我直播記得太清楚了),到了《寂寞先生》直接情緒崩潰了,就好比包袱還沒抖逗哏就先笑場,不可原諒。歌手是要把觀眾往崩潰裡引,但你絕不能把自己的崩潰當成示範啊。

我特意又把曹格的專輯都聽了一遍,平心而論,和張傑周筆暢的作品,可以體現當前港臺和大陸間流行音樂製作水平的差距,也可以體現出「音樂人」與「明星」之間的差距。但張傑周筆暢在用一場場的表現證明自己、展示自己,而曹格專輯裡的細膩瀟灑奇思妙想,我為什麼在節目裡完全感覺不出來?難道真的只能歸結為緊張麼?

十、茜拉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比起其他幾位走到總決賽的歌手,茜拉的表演,在音樂上的張力要弱不少。選曲方面,《洋蔥》少了點 R&B,《RITD》少了點抒情,其他曲目都是標準的「抒情 R&B」,中速大調 4/4 拍,編曲配器基本複製原曲,整體表演呈現得就像頂級酒店裡的駐唱 Copy 樂隊,是華麗而精緻的音樂複製品。倒是最後的《MAMA》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是偶像團體的作品,但這歌的雜糅了舞曲、R&B 特徵,還有新增有電子、搖滾元素,融合得很新潮。這也算是茜拉在保守得略顯刻板的表現後,添加了一個有點炫酷的結尾吧。

專輯裡的茜拉遠比這多彩,歌曲交替間不停變換著音樂形象,國際範兒的總體印象中,點綴著不少明顯區別於歐美主流但又難以一一辨析的異國風情。可惜站在中國最主流最的娛樂平臺上,文化隔閡造成的陌生感,迫使茜拉在音樂形象塑造上採取守勢,用最主流且保守的姿態慢慢試探中國觀眾們的口味。話又說回來,相對於其他節目,《我歌》給了足夠大的音樂自由度和試錯空間。回想兩年前剛滿二十的茜拉在《

聲動亞洲

》的決賽上唱《

征服

》這麼老氣橫秋的歌,真是難為她了。

茜拉的參賽,對中國娛樂節目、乃至中國流行音樂界,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她開啟了新的介面,更激發了新的可能。作為一名異族外籍歌手,遞補參賽以來成績穩居中游、一直殺到最後一輪總決賽,而且累積了巨大人氣和相當客觀的歌迷,茜拉這幾個月的表現絕對算得上成功(即便在音樂上體現得不那麼明顯)。

十一、鄧紫棋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節目裡常常能在鄧紫棋身邊看到 Lupo ,還有她真正的經紀人張丹(Tan Chang)。其實鄧紫棋出道以來所有作品的編曲和製作幾乎都由 Lupo 包辦,而張丹 04 年與 Lupo 創辦蜂鳥音樂後,06年簽下的第一位歌手就是當時年僅15歲的鄧紫棋。別的歌手都是帶助理來參賽,而和鄧紫棋一起殺到長沙的,根本就是整個唱片公司。順便說一句,炒來炒去傷人傷己傷行當,像蜂鳥這樣踏踏實實做新人、做音樂才是正途。

小鄧自己也很爭氣,音域、音色、處理方式等之前已經分析得很多了,不再展開。總體看來,發揮相當穩定,勝過周筆暢,略勝茜拉(主要在音準細節和穩定程度上)。藝術處理上,沒有出現太大的理解偏差,但編曲用意和改編力度上,還有上升的空間。整季演出,個人覺得效果最好的三首為《存在》、《Boy》和《龍捲風》。

毫無疑問,鄧紫棋是本季《我歌》最大的贏家。常規賽大殺四方,超越了諸多老前輩,實力早已展現無疑。最後總決賽稍顯乏力,屈居亞軍看似惋惜,但一來贏得了粉絲的同情,二來避免了奪冠後的爭議和嫉妒,乃至繼而到來的謾罵或捧殺,而且能為此後的發展保留上升空間。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講,亞軍都是對鄧紫棋最有利的結果。

十二、韓磊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完結盤點:《我是歌手》第二季

這一季的節目裡韓老師為觀眾做了三件好事:1、示範了在不飆高音的前提下嗓音所能展現出怎樣的美、精緻與震撼;2、展現了我國民族音樂寶藏在現代音樂產業中能蘊化出何等的曼妙與誘惑;隱約揭示了一點「藝術」與「娛樂」的區別。功德無量。

當然,韓老師絕非十全完美。比如高音有短板,除了 E5 的假聲,真聲高音基本停在 G4 或 A4,和張傑、曹格存在明顯差距。節奏感,尤其是切分和密集節奏,容易出現搶拍拖拍的問題,你看韓老師的曲目,律動都非常簡單。調式也相對簡單,曲目總體難度都偏低、風格單一,全靠編曲和(爵士 & 民歌化)改編來保障其音樂水準。包括最後兩輪曲目中對民族樂器的大規模使用,並未充分體現其藝術特點,有擺排場的嫌疑。這些問題客觀存在,但不會改變對韓老師的整體評價。還是那句話,韓老師奪冠實至名歸。

音樂團隊

要感謝

梁翹柏

總監,及全體音樂團隊。正是他們的精湛技巧和嚴謹態度,保障了節目的高超水準。本季的樂隊字幕比上一季節目打得更全、更規範,可以從中推測出更多資訊。

彙總演出資訊,節目組提供的伴奏團隊大致配置如下:(人員會有調整)

吉他(2-3人):梁翹柏、Tommy、薛峰、黃仲賢

鍵盤:劉卓、達日丹

貝斯:韓陽

鼓:

郝稷倫

打擊樂:劉效松、王宏濤

和聲(4人):每場兩男兩女,名單略

絃樂:

靳海

音絃樂團,目測10人左右,第一小提、第二小提、中提、大提的配置應該是 3-3-2-2,或者是 4-3-2-1,鏡頭實在給的太少,在現場也沒太看清楚

管樂組:外籍樂手三人,名單略,多數情況下配置為薩克斯 + 小號 + 長號,有時還會有長笛

這個配置給一線大牌做演唱會伴奏也是綽綽有餘,足夠覆蓋絕大多數流行歌曲了。但選手出於演出效果的考慮,也會額外自行邀請樂手(應該是自費)。

除了樂手之外,Program(程式)也是很重要的環節,稍微展開講講。Program 可以理解成為一種「伴奏」,畢竟現在音樂編曲越來越複雜,各種各樣的音訊技術、取樣技術使用越來越多,有些效果不是請樂手就能實現的了的,比如曹格決賽第一輪的《What’s Up》前奏有一大段各種各樣的音效(術語稱之為「取樣」),這就是 Program 裡預先製作好的。此外,Program 還提供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節奏控制。管絃樂隊有指揮,流行樂隊沒有指揮,只能靠樂手們互相感受,常常節奏就會忽快忽慢(常去聽音樂節的朋友應該會有體會),而幾十人共同演奏,加上舞臺不同擴聲音箱造成的聽覺延遲,是很容易導致各個樂手的節拍不同步的情況的。有一個 Program 做參照,透過監聽耳機發送給免歌手、樂手,可以大大避免他們之間的配合失誤。但為什麼不用 Program 把所有伴奏做好呢?因為真樂器的現場演奏,永遠比錄好的伴奏效果好。Program 就是全曲的框架,歌手和樂手們給這個骨架填上血肉,合作出一首有感情的歌曲。

那麼一首歌的大致流程會是:選歌 — 編曲 — 做好 Program — 各位樂手拿到譜子 — 全體排練 — 演出。每期節目每位歌手的曲目為 4 分鐘,排練時長為一小時,應該夠用,但也不富餘。因為牽扯到與諸多樂手的排練、磨合、細節處理,可能還涉及到版本比較和現場修改,一個小時還真是緊巴巴的。而音樂總監,也就是梁翹柏,是要對整個排練及演出效果負責任的。

上面扯了那麼多其實是為了說明:儘管梁翹柏老師的編曲能力毋庸置疑,但實際狀況是,他可能沒有太多精力分配給某首編曲的細節考量上。梁翹柏編曲很快(比如突圍賽前臨時給茜拉編《RITD》),質量很高,但梁總監真沒時間再去考慮怎樣和原曲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怎樣結合歌手的優勢掩蓋歌手的缺陷,怎樣讓表演的境界超越卡拉OK……選手們週三晚上到長沙,週四早上開工,每一輪7-8首歌,每首排練一小時,再加上吃飯休息換人,到晚上7點半開始錄,9點半收工,一天像打仗一樣,梁總監再敬業,能分給你多少腦子?

所以對於有意在改編上做文章的歌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帶編曲(這些編曲可不便宜啊,更何況還要加急熬夜幹活)。第一季大家還沒怎麼意識到,到了這一季自帶編曲已經快成參賽標配了,這很好,水準的提升必然加劇分工程度嘛。競爭已是如此激烈,想跟上的就要追加配置、追加投入。

音訊團隊:拾音 · 擴聲 · 後期

《我歌》的音訊製作難度堪稱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之最,從效果上看,製作水平也屬國內頂級。總決賽及雙年巔峰直播效果不佳廣受質疑,責任真不在音訊團隊,而是:1、你的監聽環境不夠好;2、有些歌手唱得確實不夠好

影響監聽環境的因素很多,首先電視機的揚聲器先天就向人聲所在的中高頻段傾斜,而且播出音量不夠大、播出時有其他聲音干擾,都會直接影響人對中低頻訊號的感知。而中低頻的部分,恰恰是許多音樂質感和精妙所在。這個問題就不多展開了,對於一般人來講,同樣的節目,用耳機/音箱聽、在安靜的環境聽、在不刺耳的前提下儘量放大音量聽,會比用電視聽,感覺好得多。

至於後期修音,討論得越深入可能越像是一個美學問題:「怎樣平衡絕對真實和藝術真實」?我不作評價,但請一定劃清「修音」和「假唱」的區別:修音是善意的掩飾,假唱則是惡劣的欺騙。

我 · 是 · 歌手

大幕落下,這個舞臺沒有敗者。

失敗的,是走穴假唱對口型的明星,是打著音樂旗號但用伴奏帶糊弄觀眾的娛樂節目,是靠譁眾取寵炒作花邊的小報和邊緣娛樂圈。打敗他們的,是《我歌》中的所有選手和工作人員共同努力追求為之奮鬥的,音樂最本源的價值。

感謝《我是歌手》,為我們奉獻了這麼好的音樂。

第三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