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第七天》此前已經看過了兩遍,第一遍在2015年還讀書的時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剛好有知友邀請我回答讀完的感受。具體內容忘記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確實每一次看完的感想和觀點都不一樣,關注的點不一樣了,也更清晰了~

讀餘華《第七天》有感

沒有故事的曹同學

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對《第七天》的簡述:

《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

兄弟

》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這裡對於這部作品的好壞,我就不做評論了,畢竟,網上有太多對於這部作品的評論了,無論是褒是貶,應該都已經有人講出你的心聲了~

貶的大多是說我等了七年你給我一個新聞稿件

褒的應該是說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東西

褒貶不做評論,只是寫一下看完這部作品後的個人想法和一些感悟,僅為個人觀點!

我讀的作品不多,但有時候我會好奇,是不是大多寫實的作品都會不可避免的扯到“平等”的問題,還是說我們本身就是身在這個不平等的世界裡,這是不可逃避的問題。此時此刻我想到的竟然是

杜甫

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句詩。作品的開始就描述這各種的不平等,貧富分化~

(本來還想分段總結,算了,寫不下去了,對於內容,我想我也不需總結了,作者已經用無比直白赤裸不加修飾的手法和語言展現給了讀者。)

總的來說就是描寫了一個

官僚腐化

、官民對立、貧富分化、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暴力執法、

食品安全

、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城市鼠族等等這些現象盛行的荒誕的世界。

但可悲的是,我們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竟然都默認了這部作品裡面的這個無比荒誕、絕望的世界是與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吻合的。

並且對於那些所謂的“荒誕”新聞事件竟然已經不覺得荒誕,而是見怪不怪。那些荒誕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都不約而同的去迴避這個現實,活在那個自我美化的世界,有的人看這部作品時候會產生

抗拒心理

,也許只是因為這部作品把我們一直以來所刻意迴避的現實,不加修飾得赤裸裸展示在你們面前,撕開那個美麗的外衣,把你們從那個“美化”的世界中拉回來。

就我個人,有時看到一些荒誕、悲慘的新聞的時候,會刻意得去迴避,不去看不去關注。有時候還會罵一句,手機天天給我推送這些負能量的東西搞得我都變得負能量了。我希望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的新聞,我想要活著那個我們想象的“美好世界”當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世界、在這個國家、在這個社會、甚至是在我們的身邊,也許無時無刻不發生著這些荒誕可悲的事情。

那些在謾罵這部作品是新聞稿件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部分人是這樣的想的:

我知道我們這個社會是這樣的,這些事件在我們現實當中都是見怪不怪的新聞了,我只想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我不需要你來給我揭露這個赤裸的社會現實,我只想活在那個美化的社會,我需要正能量,我想要看到陽光的東西,不需要你來給我揭露這個冰冷陰暗的現實。因為,我們都做不了什麼,改變不了什麼~

作品寫得很絕望,讓人很無奈。但最讓人無奈的是,我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沒有能夠發出一句“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太駭人聽聞了”。絕望的是,我們評論它是“新聞稿件”,而不是“天方夜譚”。

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地”

,相信多數都和我一樣,覺得這一處是整部作品最妙的地方,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

中國傳統皆以“入土為安”,最怕“死無葬身之地”。作品裡的一群人,從生前到死後都是在經歷著各種絕望和不平等,對比那些官員政客、財主土豪,他們沒有

淨身

,沒有整容,沒有殮衣,沒有

骨灰盒

,沒有墓地(真正的死無葬身之地)。而小說最後還是給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給了他們一個沒有貧賤、富貴,沒有悲傷、疼痛,沒有仇恨人人死而平等的

烏托邦

但是,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更深意義的嘲諷呢?

小說裡面可以有烏托邦,現實生活中呢?

那些有著名貴骨灰盒和幾十畝墓地的政客土豪,比起那些死無葬身之地的靈魂更快樂嗎?他們需要這個烏托邦嗎?

那些現實生活中正在經歷悲慘、絕望人生的人呢,會有那個烏托邦嗎?

還是說只有死後才能得到平等?

每每看到現實中一些很無奈的事和人,好像也只能嘆息一下,然後想起杜甫的那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