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覺及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1-13 回答

感覺 :

ɡǎn jué

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在人腦中引起的反應,如蘋果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透過視覺可以感到它的顏色,透過味覺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形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基礎。

【感情】①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感情。②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他對家裡的小貓產生了特別的感情。

肉體的感覺體驗在意識上得到反映,人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肉體感覺。肉體生理變化產生的感覺體驗稱為生理感覺。人們總是追求一些生理感覺:舒適的、安寧的、愉快的、幸福的……這些人們所追求的就是順應的生理感覺。人們總要擺脫另一些不順應的生理感覺——痛疼的、飢餓的、寒冷的、炎熱的、苦的、悲傷的、憤怒的……肉體體驗。擺脫不順應的生理感覺,追求順應的生理感覺是人的動物本能需要,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相反它是決定人的意志的、轉移人的意志的。是本能的需要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意識與心理產生擺脫不順應生理感覺,追求順應生理感覺的主觀慾望與要求,形成主觀世界。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是人的精神與心理根據。

如果繼續追問,我們還能認識順應生理感覺對滿足生命活動的客觀需要的意義。生命肌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存在著三方面的客觀需要:一是環境條件對人體的影響適合肌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二是從環境中得到生理物質的需要;三是肌體進行正常活動的正常功能組織的客觀需要,也就是健康需要。這三方面的實際需要情況都有生理感覺意義,都產生相應的生理感覺。順應的生理感覺表明三方面的情況是符合生命進行正常活動的客觀需要的。否則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得不到保障,不利於生命活動,甚至有生命危險。正是因為有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驅使生命活動(無論生理代謝、思維與心理還是行為活動),才使動物表現出服從順應生理感覺需要的生活行為。動物以自己的行為功能與環境物件進行作用,順應自己的生理感覺。順應生理感覺的行為具有滿足生命生活的客觀需要的生命意義。人在擺脫飢餓、痛疼、疲勞……等不順應的生理感覺,獲得順應的生理感覺,感覺到舒服、安寧、高興、愉快時,就滿足了生命生活的客觀需要,處於舒適的、有利的、好的與環境關係之中;生理物質的需要得到保障;致少還沒有病疼,生命得以進行生命活動。人的主觀慾望、要求在行為方式與環境物件相互作用產生的感覺變化的記憶與認識基礎上產生的,與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有一致性,與生命活動的客觀需要有一致性。實現主觀慾望與要求,就順應了生理感覺,順應了生理感覺就適應了生命生活的客觀需要,使生理代謝活動根據遺傳規定進行,符合健康需要。

而生理感覺取決於肌體與外界關係(透過包括肢體行為、語言、表情行為發生的關係;大腦對外界的思維認識發生的關係)。主觀慾望表達著產生順應的肌體與外界關係;擺脫引起不順應的肌體與外界關係:擺脫不順應的生理感覺的肢體與外界關係。認識使主觀慾望與要求、行為方式、環境條件與物件等三方面因素與生理感覺在生活中透過記憶與認識在意識上建立了對應關係——一定的主觀慾望、要求的實現透過相對應的行為方式作用於特定環境條件、物件,產生順應的生理感覺;一定的行為方式與一定的環境發生關係產生一定的生理感覺;一定的不順應的生理感覺只能透過一定的行為方式作用於一定的環境物件才能消除,獲得順應的生理感覺。這種知道感覺產生原因的意識與感覺之間的關係就是人的知覺意識。建立了知覺意識人們訓知道了在什麼情況下產生什麼樣的感覺:為了獲得順應的生理感覺根據關係就並對產生順應的行為與不境關徑流知道應該怎樣做。受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驅使的精神世界的思維與心理活動遵循著一條最基本的原理進行活動——根據自身的行為素質與行為能力、環境條件與物件的知識產生符合慾望的、最具行為有效可行性的目的要求,即產生自己認為是滿足慾望、達到日的的最佳方式的認識——以最小代價、最便捷的最有效可行的目的要求與行為方式。遵循最有效可行的思維基本原理,人們總是根據自己認為是實行起來效果最好的、或者總是根據自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有最好效果的認識進行生活。雖然有時故意想使行為慢下來,那是因為還有其它目的需要兼顧。思維與心理活動根據最有效可行的需要在主觀慾望、要求與實現慾望的行為方式、行為的環境物件的對應關係進行認識活動,產生目的要求,使生活方式的選擇侷限在唯一的、少數的可選擇的範圍之內。當然也是不得不如此的生活選擇。這是一切人性現象的秩序、進步、發展的最終根據。

對熟悉的、早就知道的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思維過程,被潛意識化了。在潛意識的思維過程中,有意識的認識過程被簡化掉了,什麼樣的生理感覺在什麼樣的環境條件、物件的感官感覺訊號的情況下,直接產生控制行為的訊號、或者直接產生控制心理感受的訊號,行為與心理感受自動發生。在很多情況下,這樣自動產生的行為、心理感受又是不容易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或者不便於說出的,更因為潛意識的思維過程的多成份,或是因為不被注意的,那就更難說清楚了。儘管如此,人的靈魂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玄虛的、唯心的。而是有根據、有理由的。這些根據,理由就是符合習慣的,個性認識的。如果對人的心理分析是違背習慣、個性,讓被分析者大吃一驚,覺得不可思的(如果被分析者不致於被分析者的職業權威嚇到,失去將分析者的話語與自已的習慣、個性認識相比較的頭腦的話),那就是無稽之談。因為人的心理、個性、主觀精神世界是由那些根深頑固的習慣性思維認識形成的。思維與心理不是本文的討論的範圍,本文討論的是支配思維、心理活動的主觀世界的精神結構之組成成份。

生理感覺與主觀慾望

初生嬰兒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沒有主觀慾望,沒有我要我想等主觀表現,只有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與一點與一點比一般動物更少的行為本能。只是生物意義上的人。初生嬰兒降生後,開始以極少的本能行為與有人性關懷的生存環境發生關係。正常情況下,嬰兒以本能行為與環境發生關係就能順應生理感覺,獲得繼續生存的保障。比如吃母乳的本能行為消除不順應的飢餓感,保障對能量、營養、水分的生理物質需要。有痛疼就本能地哭泣,以提示看護人消除導致痛疼的原因,事實上消除了對肌體的不利影響的因素。嬰兒在以本能行為與環境物件發生關係以順應生理感覺的生活經歷中,產生了以什麼樣的行為方式與什麼樣的環境物件發生關係所產生的生理感覺變化的記憶,並開始了在記憶基礎上產生思維活動。知道了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什麼感覺,為了擺脫不順應的或者為了追求順應的生理感覺應該以什麼行為方式與環境物件發生關係,開始產生知覺感與知覺意識。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就會根據記憶與認識產生慾望,對記得或認為能消除不順應生理感覺的行為方式與環境物件的作用關係產生實踐慾望,對記得或認為產生不順應的生理感覺作用關係產生擺脫的慾望;對記得或認為能產生順應生理感覺的與環境關係產生實踐慾望。比如嬰兒慢慢記住了飢餓時吸吮(本能行為)母親乳頭有消除飢餓的作用,那麼在飢餓時就會產生吸吮乳頭的實踐慾望。消除不順應的飢餓感的本能需要就轉化成了吸吮乳頭的慾望。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在記憶基礎上的開始轉化為慾望。慾望的產生標誌著人的主觀世界開始成長,嬰兒開始了成長為真正意義的人的成長過程。隨著嬰兒知道得越來越多,知覺感與知覺意識越來越豐富,記得或認識到越來越多的感覺變化原因,順應感覺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慾望與要求也因此而越來越多。同時,慾望的產生也標誌學習能力的產生。嬰兒的行為開始逐漸擺脫本能,習得性行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透過學習獲得的本領(行為能力)與環境作用,以順應生理感覺。嬰兒的學習使有感覺意義的環境物件的記憶也越來越多。最初學會標別的環境物件物是母親乳頭,然後是好吃的、母親面孔等等。

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需要是人與動物的共同之處,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人的表現如此超越一般動物呢?人人都可能會說是人的聰明。在心理上,人人共同的認識就是正確的。

動物有動物的聰明,有動物的學習能力,動物能記住什麼,其慾望也就與之對應,在能記住的範圍之內。動物能記住的都是能以自己的肢體行為直接作用於環境物件達到可以順應生理感覺目的的行為關係。進食是以順應生理感覺的吃的行為動作作用於與環境食物物件的行為關係。直接達到進食目的的肢體行為是對食物的尋找與追蹤。這種尋找追蹤是沒有技術的、簡單的。沒有技術性是條件反射式的行為的特徵。動物不能學會以技術性行為改變生存的環境條件,利用環境條件達到順應生理感覺的目的。雖然有些動物看起來是能以改變環境條件的有技術的行為方式生活。比如做巢,甚至會儲存食物。但這不是它們學會的,而是先天遺傳的,而遺傳只能使動物具有一種這樣的生存技能。即使一些特別聰明的動物是可以學會利用環境條件,改變環境條件達到目的,但那也只是一點點而已,遠不及人類。正是因為動物只能記住以直接順應生理感覺的條件反射式的行為方式與物件的作用關係,慾望的範圍也僅侷限於以肉體的順應為目的的生理慾望(還有以另一種形式產生的玩樂與好奇慾望)。身體出現了什麼樣的不順應的感覺,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順應生理感覺條件反射式的行為方式,只為了能直接達到順應生理感覺的目的,以滿足生理慾望。

動物的慾望表達了順應生理感覺的行為過程的需要,體現了時間因素的作用。動物可以學會預先為順應生理感覺的需要而準備的行為。比如為了進食預先開展尋找、追蹤食物的行為。沒有睡眠的、沒有學習能力的完全靠本能行為生存的最愚蠢的低等動物也會尋找、追蹤食物,但它們的本領不是學習來的,有巨大的生存障礙。有慾望的動物能以學會的先期行為為直接順應生理感覺作準備,有巨大的生存意義,大大提高了動物的生存能力。但是在動物提前採取行為時,環境物件還沒有對肉體構成直接的肉體影響。現如蚊子還沒有叮上自己,狗還只是吠叫著向自己衝去,沒有開始咬,還沒有疼的生理感覺。這時候動物是怎樣開始有預先的順應生理感覺的行為反應,以避免被狗咬或蚊子叮上?在學習中產生了慾望的動物有一種新形式的生理感覺——情緒感覺的產生。飢餓的動物一看到食物就條件反射式的產生了要獲得食物食用的慾望,同時條件反射式地產生了不順應的情緒感覺。感到焦急、不安等等。順應生理感覺的本能在此轉化為順應情緒的本能。它要擺脫不順應的情緒感覺。只有當動物達獲取食物的目的時,動物才能消除這種不順應的情緒。在順應情緒的本能需要驅使作用下,動物採取達到目的行為。達到目的慾望消除,不順應的情緒消除,獲得情緒感覺的順應。

人的聰明是在動物的聰明基礎上的又一次飛躍。因為人是能回憶的,是有意識的,能進行思維認識的,因而是更聰明的。回憶的功能能使事物的變化過程記錄在腦海裡得到重現,表達為意識。意識根據語言進行連線因使回憶象錄影一樣在意識裡放影。事物內在的性質、規律關係,是不能看見、也不能聽見的,是不能直接產生記憶的。但當人類會使用語言後用語言符號對事物變化過程的必然性進行命名,用語音符號在進行相互交流中大量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關於事物內在的性質、規律、關係的意識,反映比動物條件反射更復雜的因果關係。使人能夠根據事物的內在性質、規律、關係進思維活動。動物的肚子餓了,只能條件反辭去式地去覓食。而人的肚子餓了,有很多技巧方法獲得食物。人有極明確的時間觀念,對事物變化過程、因果關係認識極為明確。人知道為保障自己有食物,可以預先種植作物,也知道積累財物,交換食物。而動物是永遠弄不清錢與食物的間接關係的。也永遠弄不清對生理感覺間接關係的影響,動物的行為方式條件反射式的自動地發生,不存在知不知道、應該怎樣作的意識,對自己的行為過程也是沒的記憶的。因為它們是不能回憶的、無意識的。因為認識到與生理感覺最終產生影響的各種與自我關係的作用,人的慾望的範圍以運動超過了動物生理慾望與玩樂、好奇心的慾望的範圍。人的聰明有一個成熟過程,認識能力也是經過發展過程提高的。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變得越來越聰明,隨著越來越聰明,越能認識把握複雜的因果關係,慾望所及範圍也越寬廣,人越成熟。

嬰兒、幼兒階段,人的智力處在初級階段,基本不具備思維能力,大腦反應基本與動物一樣是條件反射式的。慾望也僅僅有侷限在玩樂、好奇心與生理慾望。也許人們會反問:動物與嬰、幼兒不也懂情感嗎?動物不也要維護自己的威嚴吧?這種情感與威嚴超出了生理慾望的範圍。實際上動物與嬰幼兒的情感、威嚴僅僅局於環境物件對自己的順應肉體生理感覺條件射式的反應,或者滿足生理慾望與玩樂、好奇心慾望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現象。不能理解情感與尊嚴關係的更復雜作用,不能與人的情感、尊嚴相提並論。

但人僅僅是為了這些慾望活著嗎?如果是那真是太乏味了會象機械人那樣乏味。很顯然,人還有玩樂與好奇心的慾望、美的慾望、幽默慾望。後一類的慾望使人們的生活充滿了情趣。但是這一類慾望的產生並不是直接根據生存需要的認識產生的,而是直接根據順應心理感受的需要產生的。這一類現象的感官感覺資訊(視覺與聽覺)進入人的大腦結構,引起大腦結構的反應,大腦結構的反應引起心理感受的反應。為了追求順應的心理感受,對引起順應的心理感受、產生感官感覺資訊的感官感覺方式產生慾望。比如:看到什麼東西讓人很舒服,為了這種很舒服的感覺,產生了看到這種東西的慾望(美的慾望)。這種慾望是為了直接順應心理感覺的需要才產生的。與前一類慾望的產生是剛好相反。

情 感

情感和情緒都是對事物的直接的態度、體驗。人們對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或做過的事,不能漠不關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時候,總抱有特別的態度:滿意或不滿意,愉快或不愉快,積極或消極。情感比較穩定、持久;情緒則是比較短暫的激動的狀態。象自尊心、自豪感、熱情之類屬於情感,它們在人們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繼續保持,經久不衰,形成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象憤怒、懼怕、狂熱之類屬於情緒,它們持續不久,便可消散。不過情感和情緒的程度,有時也很難劃分,所以把它們合攏,簡稱感情。情感的複雜化、習慣化、系統化就是情操。

情感是在認識過程中發生發展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刺激物對人們發生訊號作用,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引起的。感覺反映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而情感則反映人們對於這些特性,象顏色、聲音、氣味所抱的態度,有滿意和不滿意的區別。情感伴隨著感覺而發生,沒有感覺便沒有情感。聾者不覺嘈雜聲音之可厭,盲者不知秀麗顏色之可喜。在心理學上,把和感覺直接聯絡的情感稱為情調,觸景生情,生的都是情調。

一種感覺可以產生多種情感。同樣,同樣的情感可從不同的感覺獲得。 情感和知覺聯絡著。情感不僅依存於感覺事物的個別特性,而且依存於事物整體所代表的意義。

情感也和記憶聯絡著。想起過去,會使感情發生很大的變化。

有了思維,情感反映的內容就更深刻,範圍更廣。

人的感覺及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1-13 回答

歸根結底一句話,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人的社會性造成的。

狗、猴子、白鯨等一些動物和人一樣,也有思想感情,都通人性。它們在自然界裡求生存的時候,為了發揮集體的力量而結成社會性的團體,就是在社會性的交往當中,他們學會了喜怒哀樂。和人的道理一樣。

而且,社會化程度越高,思想感情越豐富。

人的感覺及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1-13 回答

不知道你是到底在問主觀的心裡 感覺是什麼?還是單單隻問感覺啊?

我個人理解,如果是感覺,那麼當然不僅僅是心裡上你所謂“虛”的東西了,它還要包括生理上的感受或者說是感官感覺吧?在這種情況下,動物們的感覺就不一定不如人類了啊,有些動物他們對外界刺激所感受到的東西說不定比人類更加敏感呢

對於人,我覺得人的感情的發展當然是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啦,因為人的意識來源於外界的生物或者是非生物的刺激。

生物的刺激就比如說核輻射吧,可能使人產生意識的混亂,這種輻射粒子雖然我們用肉眼看不到,但是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再比如頭腦受外傷也可能使意識混亂甚至失去意識。

非生物的刺激比如說咱們周圍的朋友和家人咱們關愛有佳,當然會使你產生一種心裡暖洋洋的感覺啊。說它虛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它摸不著它,世上也沒有任何稱或是容器可以計量它。但是,我覺得人心本身是有衡量的,誰對你好誰對你壞,誰是表面上的惺惺相惜卻背地裡使壞,誰是看似對你苛刻嚴格但是實際卻無時無刻不牽掛你的忠言逆耳之人,其實我們心裡都有數不是麼?

人的感覺及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呢?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7-01-14 回答

因為你有意識。而意識又是因進化而產生的。這個你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的。

生物有無意識,潛意識,下意識,和自我意識,我們人類已經進化為自我意識。 而某些細菌類還在無意識狀態。你可以自我推敲。查閱相關的資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