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哈佛大學是家長首選的12所名校中的第一塊招牌,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讓孩子念‘哈佛’,為的就是讓他們獲得成功!”對莘莘學子來說,“哈佛”代表一種薰陶、一種錘鍊,同樣讓他們夢寐以求。

遠在大洋彼岸的上海,有4名上海學生即將展開他們的“哈佛”之旅。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步步邁向成功嗎?想知道他們如何在一連串考試中過關斬將嗎?記者採訪了其中之一、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應屆畢業生沈義晨,他將以全額獎學金獲得者的身份進入“哈佛”。

毫無懸念奪滿分

沈義晨很小就渴望去美國留學,“哈佛”是他嚮往已久的“學術聖地”。去年,看到復旦附中學生湯玫捷被“哈佛”提前錄取的訊息時,他更是格外興奮,“湯玫捷在我們當中很出名,她的成功讓大家很受鼓舞,這說明,中國學生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世界名校!”

“考‘哈佛’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如今,已成湯玫捷“學弟”的沈義晨感嘆道:“全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引挺過來的。”

要上美國的名牌大學,一定要透過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水平測驗考試),這相當於美國的“高考”,考察內容十分廣泛。沈義晨先後4次報考SAT——3次SATⅠ,一次SATⅡ。SAT在國內不設考點,他只能千里迢迢趕往香港。

SATⅠ(推理測驗)包括閱讀、寫作、數學,滿分為2400分,沈義晨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2100分。前兩次趕考,他稱之為“練筆”,直到第三次才真正進入狀態,一舉拿下2210的高分。至於SATⅡ(專項測驗),要求考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中任選兩門,他選的是十拿九穩的物理和數學——曾經代表學校多次參加國際數學模擬競賽,拿過“美國高中生數模競賽”特等獎、“大學生數模競賽”二等獎,捧兩個800分的滿分凱旋,毫無懸念。

讓沈義晨傳授考試心得,他總結了以下兩條:

其一,國內沒有專門針對SAT考試的輔導書、培訓班,一切全靠平時積累。不進考場,不見考卷,根本無法預計即將面對的是何種挑戰?

其二,語言關難過。沈義晨告訴記者,SATⅠ本身的難度並不高,有些數學題只等同於國內的初中水平。但畢竟是全英文考卷,一個疏忽,就可能誤讀答題要求。所以,“進了考場,一定要時刻保持鎮定。”而提到自己的英語功底,沈義晨說,無論是參加國內高考,還是出國留學,紮實的英語基礎都尤為重要,需要從小學就開始努力,他感慨地說,“其實,學英語我並不是有什麼天賦,還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無意中接觸到了KT英語學習法課程,而正是透過那一次寶貴的機會,糾正了我英語學習的方式方法,以至於整個中學期間才能打下如此紮實的英語基礎。所以,他建議,現在的學生其實不用到處補習英語,關鍵是要透過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在香港的考場裡,沈義晨遇到了許許多多和他懷有相同夢想的同齡人,有香港特區的、臺灣地區的,也少不了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每次走出考場,沈義晨總是混在人群中東張西望,“希望能多記住幾張面孔,說不定我們以後會做大學同學呢。”

哈佛不看表面功

“美國許多名校都要求中國內地考生出具SAT成績,唯有‘哈佛’沒有硬性規定——校方知道,內地學生考SAT不容易,必須去香港,索性退一步,能出具SAT成績最好,沒考也沒有關係。他們不要‘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他們要的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

沈義晨在高中時是有名的“活躍分子”。高二時,他發現學校現有的十餘支志願者隊伍力量分散,於是向校方提出倡議,建立志願者聯盟,統管全校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志願者聯盟是一種資源整合,正好把各個志願者隊伍的優勢結合起來。我們的第一次活動,是組織同學們在教師節向老師獻花。我親自買花、包裝、送花,差不多包攬了所有工作。可操作中,發現效率不高,而且遇到的麻煩也不少。有了這次經歷,我懂得了‘分配’和‘放權’。一個好的領導者,做的是提綱挈領的事情,要把任務分配給其他成員,才能培養出一支高效的團隊。”

沈義晨把這段文字寫進了寄往“哈佛”的自薦材料中。材料中,他還提到了高中生涯的諸多“小事”,比如,在學校車棚看到同學的腳踏車龍頭被卡,不由分說,捋袖相助;比如,拿到物理考卷,發現老師多給了10分,他立刻“還”了回去,理由是,考試成績直接影響高考推薦名額,這對其他同學不公平……

為什麼不多寫寫你在校園裡的“風光”,比如,曾代表學校獲得多少多少獎項?他笑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哈佛’看重的不是表面功夫。”

領袖氣質待培養

沈義晨向哈佛遞交了自薦材料和老師的推薦信,今年2月,等來了面試通知。他離“學術聖地”又近了一步。

“和國內許多大學,一圈老師圍著一個學生的面試方式不同,‘哈佛’的面試官和學生一對一的聊天。面試官是‘哈佛’的校友,如今在一家跨國諮詢公司就職。他沒有提什麼專業問題,就是像朋友一樣隨意聊聊。我猜,面試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看看你是不是像申請材料裡寫的那樣。”

3月,沈義晨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高興之餘他又忐忑起來:“能夠圓夢當然是開心的。這可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大學,被譽為‘領導人搖籃’的學校。可,一想到要踏上美國的土地,我覺得,自己的心理準備還不充分。”

最近,沈義晨在 “哈佛中美學生峰會”上擔任志願者,協助完成峰會各項議程的同時,也能多向學長們討教,預習即將到來的“哈佛”生活。聽說,“哈佛”的學術環境熱烈而自由,沈義晨更是一臉嚮往,“我希望能在那裡多多培養自己的領袖氣質,在這方面,我還是有很多發展空間。”

哈佛招生 守株待兔

“哈佛”的名氣太大了,在招生季節,它根本無須像美國同行那樣,轟轟烈烈地登廣告、開座談會、發招生信件。它的基本做法是“守株待兔”,等著優秀學生自個兒找上門來。

哈佛錄取新生的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認真考核申請人的學習成績和基本智慧。申請本科者,招考人員對其成績和智慧的評價來自兩方面:一是,高中幾年的平均成績和所修課程難度;二是SAT和GRE成績。對中國學生來講,GRE考高分並不難,可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感到,考生的高分並不代表高能,因此,GRE成績只能反映某人基本智慧,而不是全部能力。

其次,審讀申請信和作文。申請信要寫得簡明扼要,要說明自身基本情況,為什麼要提出申請,將為學校作出何種貢獻,等等。至於作文,一般由校方命題的,多數情況下,是讓你分析國際形勢或何為理想的領導人。

最後,是審讀申請人遞交的推薦信。一般需要3封,由申請人的高中老師,以及申請人的朋友撰寫。美國是一個極其看重推薦信的國家,推薦信的內容與是否錄取關係重大。

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數美國學校,在錄取新生時最少考慮,甚至根本不考慮的是申請人的身體狀況,他們不會因為殘疾、年齡、婚姻狀況或性別等原因而被學校拒之門外。

適應哈佛 永遠好奇

如何能多瞭解一些哈佛?如何能適應美國高校的生活?沈義晨的忐忑是每個準留學生的典型心態。在首屆哈佛中美學生峰會中,記者採訪了會長湯玫捷,也就是去年才考入哈佛的上海才女。作為學長,她給哈佛新生的忠告是:保持一顆好奇心。

“千萬不要去預習,那毫無意義。”湯玫捷自有道理。任何一個新生,無論來自世界哪個角落,在進入“哈佛”之後都要經歷一個適應期,“這段時間足夠長,長到你有足夠的時間自我調適、成為一個真誠的‘哈佛子弟’。”

“如果你一定想做些什麼,那就好好的放鬆,然後多讀一些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吧。因為站在國際舞臺上,你就代表中國,對中國瞭解多一些,才是你區別於其他國家學生的最大優勢,畢竟中國文化歷史是真正融於我們血脈中的積澱。”湯玫捷說道。

如何才能更快地融入‘哈佛’的氛圍?

湯玫捷笑著說,那就需要保持一顆好奇心了。剛進“哈佛”,每天都很興奮、很好奇,想要踏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想要聽到每一場演講,參與每一項活動。身體雖然疲憊,心靈確是充實的。只要每天都能保持好奇的心態,積極的做事態度,就不難融入“哈佛”的生活。

在課堂上,湯玫捷永遠是提問最多的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她是活力十足的佼佼者。正因為有這樣的表現,師長和同學們很快就看到了她的能力。

“遇到假期,更應該好好利用,去各地旅遊。看別人說的、寫的都不及旅行來得直接,‘哈佛’認為,那是最沒有偏見的瞭解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校方設立了很多旅遊基金,鼓勵學生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