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考研貓

一,文章主題

貓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領域

二,文章背景

(1)德國學者

哈貝馬斯

在其著作《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中將“公共領域”概念化,並指出媒介是公共領域的勃興力量。隨著WEB 2。0 技術的發展,微博為公共領域的重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那麼微博能否成為公共領域重構的一個契機呢?本文進行解讀

(2)聯想考點:文公共領域,公共領域再封建化、沉默的螺旋,群體極化等

三、考點解讀

(1)本文主要以公共領域的由來,概念,要素,微博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等進行梳理的。

(2)考察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江蘇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40多所新聞傳播考研傳統院校都以名詞解釋、簡答的形式考過。各位童鞋務必掌握。

貓哥清華新傳考研|貓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領域

一、公共領域的由來

最早的“公共領域”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的廣場集會。現代意義的公共領域則誕生於18世紀的資產階級內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間的一種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辯論,主要場所是各種沙龍、咖啡館、劇場等。哈認為,公共領域具有脫離國家控制和市場操作的相對獨立性,是介於私人與國家之間的政治活動空間。在此領域,公民可以自由表達和溝通,也可以對公共事務進行批評。公共領域是傳媒運作的空間之一,大眾媒介是發揮公共領域作用的重要一環。

二、公共領域的概念

公共領域指介乎國家與社會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平等理性的公民對公共事務進行自由辯論形成

公眾輿論

,凸顯了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公共性是公共領域的核心因素。它形成的基礎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媒介是公共領域的主要機構,而公共領域的品質則有賴於媒介的品質而定。

三、公共領域的基礎要素

哈氏的公共領域概念是以如下要素為基礎的:

1、公共領域需要這樣一個論壇:它對儘可能多的人開放,可以在其間表達和交流各種社會經驗。(公開性)

2、在公共領域中,各種論點和意見可以透過理性的討論來展開交鋒。

3、系統地和批判性地檢驗政府的政策是這種公眾領域的首要任務。

四、微博語境下的公共領域

1。 微博平臺的話語特徵

從技術上看,中國微博源於美國的Twitter 與Facebook,但在技術上作了綜合與改良,在言語功能上更切合輿論交流與表達的需要。微博140 字的話語表達對民眾來說是一個怯魅的過程,既祛除了為精英所掌控的傳統大眾媒介表達所固有的複雜模式,也祛除了一般網路論壇與社交媒體浮誇與不著邊際的散漫模式,從而在話語表達上“將平民拉到了和莎士比亞同樣的水平線上”。這種字數限制,看似將資訊傳播切碎成一個個微小片段,但這種碎片化弱傳播卻使得資訊、傳播及傳播者呈指數級增長,很容易形成傳播中的“蝴蝶效應”。

2。 微博的媒體屬性

與西方相比,中國微博在突發事件評論方面具有輿論形成的溫良氣候與天然土壤。從話語動機上看,中國知識分子自古有“

文人論政

”的傳統,微博中的實名加“V”,使得微博上的“大V”們在繼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言論事” “以言代行”秉性之外,更被加冕了一層名人身份與榮耀。這種榮耀與責任感,會促使他們在微博上以更活躍的姿態、更忙碌的身影參與到突發事件輿論中。

與微博“大V”們相比,隱藏在“冰山之下”的普通網民,由於開掛“馬甲”後的保護心理,在脫離現實環境束縛之下也往往會放膽直言,再加上一些突發事件契合了當下社會的某類情結,民眾很容易在微博上參與事件調查、事件評論,在共同的情感體驗交流中形成相對一致的輿論觀點。

3。 微博公共領域監督

作為社會公器,微博也為公共領域內的輿論監督提供了可能。目前微博已經成為網民獲取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微博的普及,加上微博在傳播上所體現的“速度魔鬼”及擴音放大器作用,微博彷彿為社會監督安上了無數雙無處不在的“眼”。

然而,微博輿論的威力不僅僅在於監視,還在於其能將監視的結果以近乎光的速度傳遞。這令被監視者即便對監視有所準備與反應,卻往往因為傳播速度過快而在應對上措手不及。

五、微博語境下的公共領域仍存在的問題

1、強大的輿論煽動性

微博作為一個公共資訊服務平臺,和其他的公共平臺一樣,一旦監管不力,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滋生出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在網路公共環境中,大多數網民充當的是旁觀者的角色,然而卻悲劇性的捲入“沉默的螺旋”之中。微博上的極端情緒透過一次次的轉發以暴風般的速度鋪天蓋地而來,營造出一個虛擬的“意見環境”。處於沉默中的大多數中間派(即旁觀者)會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傾向性地認為網上的言論代表的是多數人的意見,自己的觀點也極易受到意見佔上風那一派的影響。可以說,“沉默的螺旋”間接性地剝奪了公共環境中個體思想自由的權利。

2、同質化資訊引起的資訊氾濫

微博資訊傳播的“碎片化”特徵使得這一公共領域中資訊超載現象較為嚴重。另外,同質化資訊的傳播也會形成使用者的資訊倦怠。微博集單向與雙向傳播方式於一體,在資訊傳播時包含資訊再創造的過程,巨大的資訊雪球將越滾越大。因此,在低門檻迎來“人人微博”時代的同時,由此引起的資訊氾濫卻讓公共領域幾近癱瘓。

六、針對微博語境下的公共領域所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1、公民:加強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

,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資訊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和製作能力以及思辯的反應能力。簡而言之包括公眾對資訊具有分析辨別能力,不是一味地接受媒介所傳遞的資訊。我國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微博使用者在看到訊息後很容易信以為真,被利益操控者利用。所以,教育網民明辨微博中資訊傳播的真假是非十分必要。

2、媒介:加強資訊過濾

由於在微博上人們能夠很容易釋出資訊,加上經過若干的分享、轉帖,任何一條訊息都能夠迅速傳播。對於微博運營者來說,如何管理海量資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技術層面上講,

網路媒介

在公共領域中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然而由於每個人對同一資訊的理解不同,因此在資訊的過濾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媒介作為“把關人”,應該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按照

新聞專業主義

所要求的中立標準來進行取捨,摒棄個人的好惡,來營造出客觀、獨立、真實、自由的公共環境。

【知識點複習】

霍夫蘭

(Carl Hovland,1921-1961) 美國

實驗心理學

家,耶魯學派代表,傳播學奠基人之一,主要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態度與說服之間的關係,並形成“耶魯學派”,是“個體差異論”的提出者。二戰期間研究了宣傳電影對美國士兵態度的影響,二戰後繼續進行實驗研究,探索傳播對改變態度的影響。

代表作《傳播與說服》(1953)、《人的個性與可勸服性》和《大眾傳播實驗》論文集。他的研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赫爾學習論、行為主義、

勒溫群體心理學

影響,開創了有關個人態度變化的微觀層次研究的學術傳統。

對傳播學貢獻:

a將實驗心理方法引入傳播學領域

b。二戰中和二戰後,以學習論為框架研究說服與態度改變,對傳播者特性、傳播技巧、受眾對說服效果影響作了研究,提出信源可信度、免疫效果、恐懼訴求等概念。

c。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性和複雜性,為否定 “子彈論”效果觀提供了重要依據。

d。他的研究沒有涉及現實社會中的媒介和大眾傳播,使用

實驗法

研究,研究物件範圍有限,因此存在侷限性。

參考文獻:

1

陳紅梅

,《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和群體極化——整合視野的思考》,《

新聞記者

》2015年

2 朱燕,《對微博語境下公共領域建構的思考》,《

新聞世界

3張克: 《微博是第一次跨越階層和地域的公共領域———

胡泳訪談錄

》,《檢查風雲》

4

餘秀才

: 《突發事件媒介儀式: 一種輿論建構的新解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5張跣: 《微博與公共領域》,《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