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讀了人間失格想去死而我卻覺得只是在無病呻吟?白茶2021-08-08 15:57:05

有人讀了想死

有人讀了重燃生命的希望

有人讀了表示無病呻吟

有人讀了覺得噁心

有人讀了覺得很有趣

有人讀了不屑一顧

為什麼有人讀了人間失格想去死而我卻覺得只是在無病呻吟?洛麗塔2021-08-09 15:53:45

並不是無病呻吟,創作《人間失格》時太宰治已病入膏肓到咯血的地步,甚至需要注射嗎啡緩解痛苦,所以就算看不出什麼也不至於說他在無病呻吟,他確實病的不輕,就算看出是在呻吟也是病理現象,況且我不認為他在呻吟,對私小說沒有共情也不至於說是在無端呻吟。

為什麼有人讀了人間失格想去死而我卻覺得只是在無病呻吟?展顏2021-08-10 21:58:48

。。。答案裡覺得題主的想法很正常的人,為什麼要和題主共情,為什麼覺得“正常”,為什麼覺得題主“挺好”。

我也有讀不懂的小說,我也有無法共鳴的人物,但我不會輕易地覺得一本小說“無病呻吟”。

題主在描述的時候很明顯是在表達輕視,而不是表達困惑,題主面對自己不瞭解/不理解的東西時,第一反應是責怪,而不是尊重,選擇不和這本書“共情”,也不去尊重能讀懂這本書的人,相反是在表達不屑。答題的人卻一臉慈母笑,站在題主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在我看來太聖母了。

我可不像《人間失格》書裡的人一樣討好型人格,我想讓題主清醒一點。

很多時候讀書不就是為了瞭解更多不一樣的人生/想法嗎?

怎麼著呢,你不懂別人的苦難/痛苦/經歷就說別人無病呻吟?你未免不要太自大了吧。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先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要輕視自己不瞭解的東西,這種想法/態度很危險啊年輕人。

讀書不就是要思考/反思?別一有疑問就先無腦噴。。。

看到這個問題下面湧入了更多無腦的回答,我覺得有必要說的更細一點。“無病呻吟”這個詞肯定是個貶義詞,貶義在你覺得根本沒有“病”卻要矯情。我最不贊成的點在於,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你在“否定別人的痛苦”。一個人憑什麼否定他人的痛苦呢?你可以無感,可以不共情,可以不理解,可以疑惑,但你絕對沒有權力否定別人的苦難/痛苦/感受。

再者就是回答裡竟然有人簡短地回答“因為他們是sb”,搞笑了真是,說這話的人為什麼不覺得讀不懂這本書的自己是呢?

你覺得別人“無病呻吟”,有可能只是自己井底之蛙,看不到那個“病”罷了。

當然,看不看得到,讀不讀得懂,有沒有同感,都不能成為鄙視/辱罵他人的理由。我願稱之為做人基本的尊重,或者讀者基本的自覺。連這點自覺都沒有,何必讀書呢?

為什麼有人讀了人間失格想去死而我卻覺得只是在無病呻吟?清池淺2021-08-12 11:09:37

ta們不過是做作而已,笑死我了,人間失格表達的意思都沒看懂,就裝作憂鬱這不可笑嗎?

跟風的只懂得人間失格,不瞭解別的了嗎?建議早日治療.

人間失格這書,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為什麼有人讀了人間失格想去死而我卻覺得只是在無病呻吟?丑角2021-08-14 00:04:36

那這邊建議您再重新再讀一遍《人間失格》,因為,不管是你還是“有的人”都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或者說,只讀懂了漢字。

回答最開始,我想說明一點,100個讀者就有100個哈姆雷特,但是隻讀到人間陰暗,是沒有讀懂太宰治的。太宰的作品被貼上了喪、死亡、孤僻壓抑的標籤實在缺乏考量,大多是假借其憂鬱的文字來深夜網易雲罷了,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讀了三遍《人間失格》,第一遍當然也是被身邊的人安利,“讀完太宰的作品,感覺人間不值得,哎。”當時我聽完別人的評價,迷糊,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能讓人如此評價,來了興趣。沒想到,之後便從喜歡到敬佩太宰的路上再未回頭。

大家還想起手札裡第一句話嗎,“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對,太宰僅用一筆,就奠定了整本書的色彩基調——灰色,蒼白無力的顏色,一下便進入了故事。他大失所望的是什麼呢,是對自己嗎?是生活嗎?不,請各位看官把格局開啟,他悲憫的是全人類!

他無法理解天橋為何是用來滿足出行而不是迷宮城堡的一部分,為何床單被套、身邊一切都是無趣實用品。“我頗感意外,對於人活於世的簡樸,我悲從中來。”,但到後面,他憐憫的不僅僅於此。

羅素寫下,我為何活著?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總有一些人,在仰望星空,在思考人類為何存在,人類的路又在何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入世,並救世是孔子的選擇,人們稱之為孔聖人,他擔得起。但世間也有膽小鬼,碰到棉花也會受傷,作為一個孩子,能感覺到身邊的醜惡,害怕無助讓他戴上了面具,從此以後躲在面具後面看這個世界,他用憤怒掩蓋驚惶,用假笑取悅他人。他是個普通人,卻擁有看透人心的異能,世間容不下他,他選擇沉淪。面對人間醜惡,他沒法像孔聖人一樣救世,只能作為膽小鬼沉淪,躲避。我太理解了,因為我也是個小角色,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同樣會選擇做一個膽小鬼。

其後,葉藏的自暴自棄,不斷沉淪,卻又苦苦掙扎不得脫身。但要肯定一件事,葉藏不是一個壞人,手札最後一句“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這是老闆娘的評價,注意幾個詞“我們”、“神一樣的”、“孩子”。讀到手札最後一句話,陰霾散了,唯有溫暖。

壞人是沒有良知的,不會為自己所犯的過錯而懺悔。

與其說這是一本手札,不如說這是一本懺悔錄,是葉藏的也好,太宰的也罷。一個人記錄下自己的所有罪惡,用文字一刀一刀剖開自己,直面淋漓的鮮血!這是大勇!你還覺得他是一個膽小鬼嗎,還認為他除了膽怯、懦弱、自殺而毫無作為嗎?如果把人的罪惡、慾望、貪婪比作是頑疾絕症,那他就是拿自己開刀的勇士。

最後,談到作品中死亡這個話題,我也有想說的。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摒棄“生”,而只包談“死”,生死是永遠交織,密不可分的。而當你只看到死,沒有看到太宰筆下的“生”,那你就沒有領悟死亡為何物。就像冰冷黑夜裡的一縷火苗,微弱但卻閃爍希望。

相比於太宰廣為人知的《人間失格》,我更喜歡作品《斜陽》。如果說《人間失格》是死的陰霾下閃爍著生,那《斜陽》就是生的喜悅中暗藏死。“只要我的生命還沒消失殆盡,我心中的彩虹就不會消退。”太宰治《斜陽》。

在最後,我也留下我的問題吧。我曾偶然讀到三毛的一本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喜歡她的作品,直到知曉她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我再沒翻開她的書。三毛曾在書中寫到,為了身邊愛的人和愛她的人,會堅強活下去。心中滋味莫名,很複雜,更多的是在思考。

之後讀到過海明威《老人與海》,海子、顧城的詩,又有幸閱讀餘華先生的《活著》,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楊絳先生《我們仨》。我在想,為什麼有的人選擇拼盡全力地活著,而有的人選擇悄無聲息離去?他們被稱為“全人類的尊嚴”,寫下人間絕唱,他們是否也在思考生與死?活著與死亡是亙古不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