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推薦一曲非常輕快的公路輕搖滾 Traveling Light - Joel Hanson)

2017年,是大學畢業的第十年,數學課已經遺忘殆盡,除了簡單處理非解析分佈以外,連稍需繞腦的定積分也求不出。

2017年,是學習經濟學的第五年,還是一片茫茫然,常常遇見新文獻才感覺像沒有學過經濟學一樣。在看見知乎吳大神命名其專欄名稱為“我不懂經濟學”之後,自此以後就地給自己更名為“(永遠)學不懂經濟學的經濟系Lemon”。

2017年,非常幸運地經歷了很多事情。遊覽PSU的山水田園,行程遍及五大湖和大西洋西岸,箇中感觀難以言表。新成員加入團隊也為人生增添了無比的新色彩。

2017年,沒有讀夠多的書,寫不出2015年那樣的讀書總結,卻練就了一身的廚藝。

2017年,閱讀文獻未知篇,閱讀知乎373萬字,閱讀教材三五章。2017年,是一個學習呈現出非常碎片、但又在年尾逐漸收攏的一年。

僅此寫下一點關於過去一年中學習工作的感受,與君分享,並自為勉勵。

首先

是關於文獻,經過漫長的曲線探索,才定下來以Handbook+NBER為主體的文獻閱讀模式。有幾點好處。其一是Handbook的章節都是各領域前沿代表人物所寫的文獻彙編,瞭解一個方向的歷史能更好地瞭解前沿。其二是雖然我們跟不上北美的學術前沿,但看NBER工作論文是Tubie Lemon最有效率的方式。其三是文獻太多、精力有限,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年下來看過的有趣文獻有多少,看過的公眾號文獻介紹能數得清嗎,箇中細節又還記得多少,隨機廣看也許不如精看和細看,用一句偏激的話來概況就是“還沒有哪個方向的前沿是看三十篇乃至十篇文獻不能入門的”。

其次

是關於論文寫作與科研方向的選定。說起這個問題,不得不提起非常有幸地在近期得到的一些面試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一,“至今為止你認為最能代表你的論文是?”;其二,“你覺得理論聯絡實際方面,你最欣賞的經濟學家有誰?”。

第一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原因有三。其一,對自己的特長方向缺乏認識,大多數人只是把自己長期接觸和從事的方向當作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仔細想想其實這是錯誤的。其二,沒發出領域內Tier1 or 2的論文,缺少標籤稅服力來說明它可以代表我。其三,經濟學就是經濟學,在我眼裡經濟金融全方向都沒超出宏觀和微觀兩本教材,談不上“最能”代表。從這角度來看,如同上次跟同學老梁聊天時講到的一點共識,“有沒有一個事,你敢說自己屬於國內關於它的top 5%,沒有的話,就不要先顧著去尋找機遇”。

第二個問題,當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回答周其仁與張五常老師。源於剛進入經濟學領域時,看過他們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與房地產產業發展的一些書,覺得非常簡潔但又洞明。尤其是張五常老師、張軍老師、範子英老師等為代表在一系列新政治經濟學研究提出的“中國的成功源於特有財政聯邦體系下的合作與競爭”,是我個人認為能夠解釋中國經濟成就的最有力亮點。下半年回國後,有幸去旁聽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的博智宏觀論壇,閱讀了陸銘老師關於“大都市圈發展戰略與政策”的見解,感受非常深刻。今早想起這事,我想陸銘老師應該也算是我非常佩服的理論聯絡實際的經濟學家。

在目前國內的經濟學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論文,都在用西方經濟理論去做中國經濟問題與現象的實證,廣泛地熱愛微觀資料的蒐集清洗與簡約式推斷統計。當然,這是朝著學術規範性進步的必經過程,但是這其中也讓許多過去熱愛理論模型與正規化研究的學生感到了困惑,而且也不是經濟學研究的全部內容與根本意義。

能夠像上述所提到的老師一樣,既能夠運用非常規範的經濟學學術理論細節解釋中國實際問題(最低水平),又能體現出對中國問題獨特性的洞見能力(中等水平),並且對於理解中國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或某一方向經濟學理論框架具有顯著積極意義與邊際貢獻(最高水平),我想這也應該是我未來在經濟學研究道路上追求不斷提升努力接近的三個層次。

今年非常有幸跟國外國內導師合作了多篇英文論文,主題均是用近年國外的subgame結果來實證中國資料,稍微多一點點角度之類的,屬於上面提到的經濟研究最低水平,屬於寫完了自己都可能不會再去讀的系列,所以目前也非常擔心review的結果,畢竟自己都不覺得有多大價值。其次,從興趣出發,也開展了一些有意思的論文寫作(比如農業補貼的動態博弈與逆週期調節機制、坐月子與經濟增長、貿易衝擊與農村老年人的健康、人口密度與航空業等等),主要仍然屬於上面提到的最低水平,自娛自樂,勉強能觸及上面提到的中等水平,能夠反映一些過去別人未曾注意的經濟現實內容。最後一種層次,我一點也還沒有。

此外,還非常有幸地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每個季度都有幸跟進了關於宏觀經濟形勢的觀察與瞭解。我想這應該列為未來二十年的一項定期工作(不求多,每個季度寫一篇報告亦可)。以我等Tubie Lemon的背景與實力,在學術前沿上做出成績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喜好,而實際科研學術工作現實考慮還得主要從事一些低端的應用類的交叉的研究(雖然也需要有方向的長期堅持),盡有限能力為閱讀此文的各位領導做好基礎研究服務。

在我博士入學前,李老師曾建議我在博士期間形成“經濟主業+一個專業”的科研背景,我覺得最多可以拓展為“一體兩翼”,再多就貪多就不行了。當然,這是我這類學不懂經濟學的Tubie Lemon博士勉強參與學術的方式,對於能學得懂經濟學的優秀碩博士生而言,就不要學這種曲線救國的非主流學術路徑了。

張老師是我的經濟學入門老師,他今年也恰逢博士畢業十年。在其畢業時,何師兄曾對他說,“一週一篇財經評論,堅持十年,必然成就”。張老師似乎堅持做到了一週兩三篇,十年之後,已然首席圈裡的年輕一輩。韓老師是我進入經濟政策研究的引路人,他對於自己領域的堅持已然翹楚。雖然很多人並不偏好業界觀測或政策研究,但是我想道理是想通的,無論你是做經濟理論、政策研究、應用研究、還是業界觀察,堅持你自己的方向十年,一定成就。當然,選擇哪一門需要量力而行,比如經濟理論就不適合我,畢竟我還要等著看人家的paper去了解前沿,而人家下午喝喝茶倆聊天就是前沿,國內能跟上前沿的團隊也有少許,但我不屬其中,所以在理論前沿的敏感性上總是會晚好幾年。

再次

是關於課題研究工作。課題研究是我在博士學習經歷中,得到培養相對最為廣泛和精深的一方面,有兩點體會。一是,儘管國內課題研究良莠不齊,但是每經歷一次課題研究,都要本著自己的初心,儘可能認真地在有限空間內去實現用經濟學理論對理解與洞見實踐問題層面的邊際創新,切實在完成課題工作目標本身的同時實現經濟學研究層面的邊際意義。二是,儘管很多同學看不上包含大量簡單勞動的課題研究工作,但是參與課題研究是幫助認識瞭解中國經濟現實的最有效途徑,如果對經濟學研究的追求僅滿足於上面我個人所提出的三種層次中的最低水平,那麼另當別論。

最後

關於讀書。大概是在剛進入經濟學領域的頭一兩年,我非常熱衷地讀了大量的經濟金融暢銷書,隨後一兩年我開始認真重新閱讀一系列基礎教材。到目前,轉向主要以文獻閱讀和高階教材中的少許篇章為主。我有兩點體會。其一,要堅持讀好教材,哪怕每年只讀一章,這是讓我至今為止還能保持少許經濟學sense與分析能力的最大動力源,畢竟任何一個問題要是說沒有文獻提及過,99。9%都是沒有讀過文獻,教材是最好的文獻彙編,讀教材對於形成某一領域的系統性體系性認識具有難以替代的高效率。其二,不要輕視閱讀基礎書籍。大部分碩博士畢業時計量真實水平也就是“軟體統計應用三月通”的水平(包括我),理論上一知半解知其所謂不知其然,不要覺得買一本“厚難全”的教材擺上書架,自己的水平就可以隨之提升。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從最簡單的教材看起。比如博弈論,我這種Tubie Lemon水平就只看過《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厚難全”的教材完全可以作為以後研究中的專題工具書,涉及到哪方面再幹中學。

最後的最後

,養好身體。今年回國以來,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沒有三十歲以前的身體,熬夜常常體力不支,身心俱疲。想起我年輕的時候,嘲笑某些出差的中年大叔在行程中午還要到酒店休息,現在的我已然是中午不睡、下午崩潰。看過知乎上一個“年輕的時候就得絕症是什麼樣的體驗”問題,下面所有的答案都令人惋惜。在我們還在埋怨ABCD,追求著ABCD的時候,對於我們的同齡人,以及比我們還更年輕的人,卻在人生本應最燦爛的季節遭遇不知能否多看一次夕陽美麗的唏噓。養好身體,比一切都重要。有了孩子以後這種體會尤加深刻。相比一切論文、學位、工作、成就,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老師都祝願自己的學生,能在老年之際手捧枸杞茶看著大洋吹著海風露出愜意憨厚的笑容。從2018年的第一天開始,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養好身心。

大學畢業十年,最大的體會就是今年的熱門詞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保持正直、純粹、忠誠與勇敢。過了十年,我一首一首翻出當年的交響金屬與新金屬,在聽見“a demon‘s fate - within temptation”開頭兩聲的全撞擊,從電腦椅上彈跳起來,在聽見“Tiefer - Mina Harker”中的簡潔利落的軍鼓和碎鑔,敲字也變得明快乾脆,在聽見“劍魂 - 李煒”時忍不住扔下滑鼠,站起來喝一杯茶打一套拳。

砥礪前行,永遠不斷地積極夯實實力,永遠相信自己一定總會有好運氣。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

,感謝今年遇見的所有人。遇見了太多需要感謝的人和事,謹此向大家說一聲,祝您新年快樂 and Have a Great Y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