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誰守身如玉》結局到底和誰在一起啊 〔り□ζ□ 10級 2008-07-21 回答

故事走到這一步,無論成跟誰在一起,其實,都是傷感的結局。誰都不可能輕鬆淡然地退出,包括成雅自己在內,可以不留一點傷,可以微笑著,從容面對,不可能。

大家想要結果是正常的,但是結果一定不是完美的,因為這三個人已經陷的太深,無論是哪兩個人在一起,遺憾是不可避免了,也許不止是遺憾,如果有了結果,那麼他們的心必定像訂過釘子的牆一樣,無法抹去的傷痕……

所以,也只能是這樣了。

天意,不過是一個藉口,結局,其實早已寫定。

細細看來,蕭程、成雅、林哲,他們之間的愛恨糾葛,從最初的鏡花水月一步步的演變成了現在的剪不斷理還亂 ,用一種隔岸觀火的態度說,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紅塵吧,我覺得愛情最怕的就是錯過,無論是多麼燦爛的愛情,一但錯過了,那麼將會瞬間化為烏有,留下的將會是深深的遺憾,或是讓心愛的人變成埋藏在心底的揮之不去的身影。故事發展到現在,我已很難分清到底成雅和林哲之間算不算是錯過的愛情,但是有一點我是肯定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句話絕對適合用在他們三人身上,成雅對林哲、蕭程對成雅、林哲對成雅,不都是多情的麼?但後者確是無情的,於是乎“惱”成了這篇小說的矛盾,也成就了這篇小說的情節。也許各位看到上面這句話,會覺得不符合邏輯吧,既然林哲和成雅之間是有愛情的,那為什麼他們不能在一起反而要受到愛情的煎熬?對於這個問題,請恕我愚笨,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揣摩出來,林哲拒絕面對成雅的原因是什麼,但說實話,我已經沒有這個興趣去揣測了,因為我對愛情的觀點還是那句話:“錯過了就不再。“大多數時候,愛情是充滿挑戰的,也許一個小小的誤解,就會毀滅一個表面看起來是堅固無摧的愛情 ,其實呢,堅固的愛情是堅固的,只是有時候,她承受不了複雜的人性,也許大家小時候都有過和別的孩子爭搶玩具的經歷吧?其實即使我們長大了,誰又能說那個和別人爭搶玩具的孩子不是自己呢?所以說,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那種爭搶玩具的固執用到愛情上,這也是造成勞燕分飛的原因之一。也許這種愛情並不存在於這部小說,但我想說的是,就算林哲最後放棄了,或者是蕭程退出了,那麼成雅心中就真的能完全釋懷而把握眼前的幸福嗎?我覺得那是不可能的,畢竟經歷過那麼多的愛恨糾纏,這兩個人都不是能隨隨便便的忘卻的,那麼如果成雅和其中的一個結婚了,另一個人將會成為這場婚姻的隱患,成為夫妻之間敏感的話題,如果處理不好,那麼這場婚姻就不會維持下去。怎樣處理好結局,這竟成為作者研究的課題。但文章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相信每個人心中必定都有自己的結局了吧,而我心中的結局可以用一首詩來概括:“菩提本無樹,

明淨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 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成雅就像那神秀,固執的認為與林\蕭的愛情是心中的塵埃,想要理清他們,但卻越陷越深,那麼何不跳開這個無盡的漩渦,不如相望於江湖,這樣也許對自己和大家都好一點,我希望看到最後的成雅是淡淡地笑著,留下一句:“劍外千山我獨行,獨行不必相送。”最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