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開啟知乎,都會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話題: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有哪些欲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你有什麼值得分享的高效學習法?

什麼是

費曼技巧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思維導圖真的有效嗎?

你身邊的學霸都有怎樣的學習方法?

這些話題之下的回答,乍一看,會很有收穫感,但是看完之後,很快就忘了,

學習能力

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變。

這究竟是什麼問題導致的呢?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學習方法的不繫統。

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各種學習方法,希望把它們形成一套簡單的並且行之有效的學習體系。

最後還真的被我給簡化出來了,我把它稱之為「五維學習法」。

這套學習方法是我親身體驗過的,它非常有效,我幾乎學習任何東西都會走這套學習方法,而且只用它們就夠了。

但是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套學習方法還是不夠底層,而且有些知識不適合用這套學習方法來學習。

於是我又把它迭代了,從五維學習法到動靜學習法。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什麼是動靜學習法

什麼是做動靜學習法?

我們人類所有的學習可以分為兩種,

陳述性記憶

程式性記憶

。除了這兩種,你再也找不出任何一種並列的學習方法了。

因此,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在這兩個角度上去做延伸。

它就像是太極圖的兩極,陰極是陳述性記憶,我把它叫做

靜態學習

,顧名思義,就是

不需要運動就能習得

;陽極是程式性記憶,我把它叫做

動態學習

,顧名思義,就是

必須要動起來才能習得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解釋一下,什麼是陳述性記憶,什麼是程式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即可以透過語言加以表達的記憶,比如書本上的知識。

這類知識由於可以透過語言表達,因此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直接從別人那裡獲得知識。

因此,這類知識的學習是有捷徑的,我們在學習這類知識的時候,一定要謹記,

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陳述性記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我們可以透過語言的傳授

一次性獲得。

比如我告訴你「學習分為兩類,陳述性記憶和程式性記憶」,你懂了就是懂了,不需要多次才能獲得這個知識(當然,為了對抗遺忘,還需要定期複習)。

程式性記憶:

即不可以透過語言加以表達的記憶,比如游泳、騎車。

這類知識由於無法透過語言表達,因此我們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

因此,這類知識的學習是沒有捷徑的,我們只能自己去實踐中、去運動中感悟。

不過我覺得程式性記憶這個詞不夠準確,準確來說應該叫做

非陳述性記憶

,或者叫做

身體性記憶

,顧名思義,就是需要身體運動協調參與的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知識往往需要多次嘗試才能獲得,因此我們在學習這類知識的時候一定不要焦慮,因為它需要你的身體參與其中,反覆多次才能習得,這是必經之路。

比如彈吉他就是以程式性記憶為主,課程教給你的只是陳述性記憶的部分,而程式性記憶的部分課程是無法教給你的,需要你每天去練習,練習多了才能慢慢找到感覺。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這就是學習的第一原理,所有的學習方法都不能無視這個第一原理而存在,比如你不能拿學陳述性記憶的方法去學程式性記憶,也不能拿學程式性記憶的方法去學陳述性記憶。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針對

陳述性記憶

程式性記憶

,分別設計各自所對應的學習方法。

這就是動靜學習法的由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基本上大多數知識,都同時包含陳述性記憶和程式性記憶,只不過佔比有所不同。

比如游泳,專業的老師其實是能夠教給你一些知識的,這些知識就是陳述性知識;但同時還有很多老師教不了的知識,這些知識需要你自己去水裡感受,這些知識就屬於程式性記憶。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如何做好靜態學習

那麼如何做好靜態類學習呢?

很簡單,兩個底層原理:

1、巨人思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2、熵減思維: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

只要這兩個學習方法就夠了,這是最最底層的原理。

不要去記那些雜七八的學習方法,記不住,也沒必要。

一、巨人思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經驗主義者,不相信別人的那套東西。如果用動靜學習法來解釋就是,只有動態學習沒有靜態學習。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我用圖來展示是這樣的:

一個小人它現在要去旗幟的地位,但路途崎嶇,他需要繞各種路,走很長時間才能抵達;而且還有可能走錯路,根本去不了那個地方。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經驗主義的我們

現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這樣的:

巨人看得遠,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長,一下子就幫你跨過去。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巨人肩膀上的我們

這其中的差距巨大,就像我們學學習方法一樣,N年時間自己領悟,結果沒有一點進展,還形成錯誤觀念。

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跟學習方法有關的書籍,幾個小時就能掌握一些底層的學習原理,把學習效率提升10倍以上。

這就是巨人思維的重要性,它能讓你快速完成精進。

這一點,《

刻意練習

》也在著重強調,它認為刻意練習的前提,首先就是這個領域得有巨人,以巨人的心理表徵為指導,如此才能夠快速進步。

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經想出怎樣提高的技能,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訓練的方案應當由導師或教練來設計和監管,他們既熟悉傑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麼樣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種能力。——《刻意練習》

那麼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巨人又是誰?

所謂巨人,就是你要學習的那個領域的最牛逼的幾個人;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就是去學習巨人的成長軌跡,或者是學習他們所寫的書/課程/論文/文章等等。

方法一:成長軌跡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過往的一切成長軌跡,比如他一開始是做公眾號的,你要把他的文章都學一遍,然後他後面還學了書,你就把他的書買來學一遍。

儘可能還原他的成長軌跡,就像放電影一樣,把他怎麼學這個東西的快速過一遍。

這裡安利一下我最近的感悟,比如我在學知乎運營,我怎麼做呢?

我去關注一波知乎大V,從他第一篇文章,第一個回答開始看。看他如何寫標題,如何寫開頭,如何寫中間的內容,如何寫結尾的推廣,以及讀者的反饋。

這是第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法。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方法二:主題閱讀

這個方法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說讀一本書是不夠的,你還要找來大量與此相關的書繼續研讀。

同樣,一個巨人也是不夠的。你要找大量牛逼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他們會互相補充。

除了人這個

維度

,還有各種各樣的書;除了書這個維度,還有各種各樣的公眾號、文章、付費課程……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這就是巨人思維,它是學習的第一步。

但是巨人思維之後,立馬有個問題就出來了。就是知識一多就會很混亂,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呀?哪些對哪些錯呀?

你的大腦就像兜裡掏出來的

耳機線

一樣,亂成了一團,而且是無數根耳機線揪織在了一起。

如果不把這些耳機線一根根梳理出來,它就無法被我們使用,就跟我們今天學了一堆知識付費課程沒啥卵用一樣。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怎麼辦呢?熵減。

二、熵減思維:把混亂的知識有序化

不要被熵減這兩個字嚇到了,其實很簡單。

它來源於資訊熵,資訊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不確定性越大,這個知識對我們就越沒用。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這個知識對我們更有用,就要儘可能地消除不確定性,讓資訊熵變小,這就叫熵減。

這個過程,知識會從混亂變得有序。

怎麼做呢?做法很簡單:

1、用外接大腦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

2、最後再用外接大腦把它們結構化。

這個東西是我從思維導圖、結構思維和金字塔原理裡感悟出來的,它的底層原理就是熵減。

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從而提升我們的智慧,為我們所用。

1、分類思維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對知識進行分類。

比如我在學穿搭的時候,就一邊學一邊對知識進行分類,比如XXX屬於底層原理,XXX屬於季節,XXX屬於體型,XXX屬於色彩……

同樣的,你在學任何東西,都要一邊學,一邊對知識分類。用熵減思維來說就是,把混亂的知識變得有序。

2、結構思維

分類完了之後,各個知識點還是散的,我們需要把它按照某種結構組織在一起。

這個結構是什麼呢?

就是金字塔原理裡面所說的

樹狀結構

(有點像

金字塔

)。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不斷去思考,各個知識之間的聯絡是什麼?它們是包含關係呢還是並列關係?

最後把所有知識放在一個樹狀結構裡面,整個結構思維就完成了。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比如我現在在學穿搭,已經畫了13張

思維導圖

了,這些思維導圖就是我對知識的分類。

等哪天我覺得學習可以告一個階段了,我就需要把這些思維導圖彙總在一個樹狀結構裡面。

從此,穿搭的大廈就建成了。

注:請大家不要小看這兩步,分類思維和結構思維是整個學習法的核心,不要因為我講得比較簡單就覺得不重要,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重要。

好了,做完這兩步,你現在已經具備了很多巨人的陳述性知識,而且還把這些陳述性知識結構化了。

你現在已經非常牛逼了。

但是不要停,我們還需要繼續前行,進入第二維——動態學習。

如何做好動態學習

因為大多數知識都是同時兼具陳述性知識和

程式性

知識的,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習都是要同時兼具靜態和動態的。

簡而言之,做完主題閱讀,我們還必須行動。

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之間的關係,就像

物理學

裡的串聯一樣,少了誰都無法跑通。

但是呢,這個是分比例的,有的需要大量的行動,有的只需要輕微的行動。

比如管理、營銷、練車,這種微觀體感很複雜的就需要大量行動,而像學習方法這種,跟著方法操作幾遍你就會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動態學習呢?

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刻意練習。不過這裡的刻意練習跟《刻意練習》那本書所說的刻意練習稍有區別,那本書講了很多方法,這裡僅只摘兩個比較核心的東西出來。

一、多行動,補充微觀體感

這個來自方法來自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

所謂微觀體感,我在《微觀體感: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人生還是沒有一點改變?》那篇也講了,其實大多數的陳述性知識都是宏觀套路。比如你現在看我的文章,看的就是宏觀套路,它屬於靜態學習。

但你還需要動態學習。

什麼是動態學習?就是去行動,在行動中學習。

在行動中,你能學到宏觀套路所不具備的微觀體感,這些微觀體感是成為大師的關鍵要素之一。

比如教練告訴你怎麼

倒車入庫

,你能立馬學會嗎?你不能,那只是宏觀套路,每1秒的決策才是最終決定你能不能倒車入庫的關鍵,而這每1秒都是微觀體感,這個只能在行動中才能學會。

而且你說不出來它是什麼,所以叫微觀體感,只能感受不能言傳。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二、不斷突破舒適區

微觀體感能夠透過大量練習獲得,這並不難,每個人只要付出足夠的時間都能獲得。關鍵是在於微觀體感的下一步,你能不能不斷突破舒適區,讓自己不斷超越自己。

舉個例子,比如開車這件事。教練把駕駛技術教給我們的時候,雖然我們無法一下子就會開車,但是隻要不斷練習,練習久了就一定能掌握,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每個人都會開車,並不等於大家的開車技術是一樣的,正如計程車司機開了一輩子車也未必比只練了幾年的賽車手開得好。

這其中的差距在於,計程車司機到了後面,他的精進就停止了,他所有的重複都只是無用的重複,或者說都是低效的重複。

而專業賽車手,他們的每一次重複都是高效的重複,他們每一次重複都在精進自己。

保證你的每一次重複都在精進自己,這是刻意練習的精髓所在。

當然,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它需要你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一旦你已經熟練了某個技能,就要立馬突破自己,去挑戰更難的事,或者去挑戰新的事。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查漏補缺——費曼學習法

做完上面的,其實你對某個知識的掌握,已經能夠達到一種極其厲害的程度了。

不過,如果你還想再厲害一點,還想再精進一大步,那麼費曼學習法你一定不要錯過。

什麼是費曼學習法?

這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學習方法。如果從操作步驟上來,真就平平無奇,就是一個簡單的「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教給別人」;但是從效果上來看,卻很少有能與之匹敵的學習方法。

這一點,作為一個創作者,我的感受可以說是無比的深刻。

每辦一期訓練營,我對學習的認知就會精進一大步,可以說,我能有今天的認知,有三分之一的功勞都得歸功於寫作和講課,以及每一期給學員的答疑。

這一點,古人也發現了,在《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翻譯一下,意思就是:

學的人透過學習知道自己不足,

教的人透過教別人知道自己還有難點,然後都再去進一步鑽研

,所以無論學的人還是教的人都能透過教學過程得到提高。

為什麼費曼學習會有這樣的神奇功能呢?

這一點我在《費曼學習法:為何被稱為史上最牛的學習法?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已經做了非常詳細的闡釋。

因為當我們把一個知識教給別人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能迫使我們直面

盲維

,自圓其說,查漏補缺。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費曼的效果是有層級之分的,不同層級的費曼,查漏補缺的效果也不同。

費曼的幾大層級:

1、非當面教:寫文章<寫課程<寫書。

寫文章的難度是最低的,壓力也最小,人人都可以寫,但費曼的效果也相對來說要差點。

其次是講課,講課對一個人的要求就比較高了,它需要非常強的一個交付結果,很多人能寫文章,但是不能做課程,就是因為二者的費曼層級不在一個量級之上,但同時它的費曼效果也遠超寫文章,我就是因為講課才對學習方法有如此恐怖的精進速度。

最後是寫書,寫書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它所面臨的壓力一般要超過講課,所以很多人有講課的經歷,但不一定有出書的經歷,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寫書對一個人的要求極高。

但同時它的費曼效果也是最好的,不過大多數人不大可能透過寫書的方式去做費曼學習,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寫作可能是最好的費曼方式。

2、當面教:線下演講<線下講課

當面教的壓力一般要遠遠大於非當面教,因為人與人之間有直接的面對,所以一般來說當面教的效果要遠遠好於非當面教。

不過也不絕對,比如寫書就可能比演講的效果更好,這是因為寫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有足夠的時間來查漏補缺。

不過從底層規律來說,有兩點是絕對正確的:

越是壓力大的費曼,費曼的效果就會越好;越是能夠充分查漏補缺的費曼,費曼的效果就會越好。

所以,不要懼怕壓力,不要懼怕查資料,因為你將因此而收穫最好的費曼。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

迴歸本質——第一原理

做完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再加上費曼學習,我們對某個知識的認識將會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非常系統。

但是這還沒有完。

因為你會發現一個問題——

整個知識體系太龐大了,即使你已經對知識進行了分類和結構化,依然很龐大。

而人的頻寬又很小,工作記憶的一次調取的組塊大概只有4±1個左右。所以,為了快速完成調取,我們還需要對知識進行最後一步操作——簡化!

這就是這幾年大火的一個概念:第一原理。

幾乎高手到了最後,都會做這一步,把龐大的知識體系簡化成幾個簡單的模型,比如巴菲特把投資簡化為價值投資、護城河。

不是說其他知識都不要了,而是那些知識都成了微觀體感,已經被我們內化了,不需要刻意去記,遇到了對應的情況就可以隨時完成調取。

但是整個知識體系的第一原理,你還是要不斷去研究的。

你需要不斷去研究事物的本質,然後一直往下沉,往下沉,直到不能再沉了,那個東西就是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第一原理。

比如,我把我學到的所有的學習方法總結為五維學習法,現在又下沉為動靜學習法,就是為了不斷尋找學習的第一原理,簡化學習方法。

這一步做完之後,整個知識體系就建成來,你會慢慢忘掉那些細枝末節,變得越來越直通本質。

直到最後變成教父所說的那種狀態:

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教父》

OK,以上就是關於動靜學習法的一切,它揭示了某種底層框架,我們可以藉助這個底層框架去對所有的學習方法完成收斂。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下一篇文章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啟發,希望可以雙擊點個贊,感謝~

我的主頁還有更多關於學習方法的深度文章,它們是一個系統,看完掌握後相信你的學習能力會有質的飛躍,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我的主頁或者公眾號看看。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蘭陵王,一直專注於學習方法的研究。

動靜學習法:關於學習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