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北周文帝宇文泰?李夢陽轉世2020-05-12 15:12:15

就針對題主的兩個問題進行闡述吧。

一,關於宇文泰是不是在推行漢化

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給出的答案理應是明確的,也就是宇文泰是推行漢化的。

雖然對於漢文化的正朔在哪裡存在爭議(關中?山東?南方?),比如陳寅恪先生就認為是在山東,而宇文泰在關中地區復周禮不是漢文化正朔所在,顯得非驢非馬。(畢竟和稀泥)

還有對於隋朝是主體繼承齊制,還是周制,也有爭議。

同時史學大家們也指出了後三國這一時期,存在鮮卑族反抗漢化的事情,北方兩國都受到了鮮卑化的影響。

但對於宇文泰是否推行漢化問題上,無論是封建史家,還是近現代的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田餘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對此都是肯定的。

若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宇文泰反對漢化,也可以向我推薦相關著作,便於我多加學習。

並且他們(上述兩位大師)指出宇文泰的漢化方式不同於符堅和元宏意圖透過一統中華的方式來完成漢化,而是在關中透過和稀泥,形成“關中本位”的意識形態來團結各方,從而推行漢化。

說到這裡,我先明確一點,那就是在南北朝晚期,也就是後三國時期,胡漢之間的界限往往不再是血統,而是文化。

比如一個人雖然是漢族,但在一定程度胡化了(未必是完全胡化),那當時人也會認為他是胡人。

諸如高歡同志,他是漢族,但鮮卑化之後,在當時就能被看做是鮮卑人,所以鮮卑勳貴也買他的賬。高歡並非完全胡化,但他內心已經認同自己的另一個民族身份了。

所以說這一時期的“胡人”未必是血統上的胡人,如宇文泰時期的府兵制初期是隻對“胡人”開放的,但你會發現六柱國裡面有三個“漢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宇文泰透過賜姓的方式,讓他們沾染胡俗,從而把他們吸納進府兵制體系。

那麼我們再來說說宇文泰為什麼要在關中和稀泥的,又是怎麼“和稀泥”的。

在賀拔嶽死後,宇文泰入主關中時,首先要面臨幾個問題。

其一,宇文泰麾下的六鎮部眾本身就是一個胡化部隊,他們反對漢化。

其二,東魏國力遠超西魏,雍涼地區遠沒有河北之地富庶。

其三,雍涼地區本身就是一個長年胡漢雜糅的地區。

其四,賀拔嶽突然被殺,宇文泰倉促上位,導致宇文泰類似“大盟主”的身份,這使得剛上位的宇文泰缺乏威德。

因此就如我上篇回答論述劉淵處境時一樣,其實宇文泰也沒有強行漢化的歷史條件。強行漢化,只會導致西魏土崩瓦解,然後被高歡滅了。

所以說宇文泰別說像苻堅、孝文帝一樣嘗試透過一統中華全面完成漢化了,連自保都成了問題。

在當時漢族看來,南朝和河南都可視為正朔所在,畢竟孝文帝在核心地區的漢化非常成功,許多漢族士大夫已然歸心(但相反在邊遠地區,不僅沒有漢化成功,反而隨著時間推移激起了大起義)。而南朝,也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東晉南渡。

不過這對於宇文泰來說就不是個好事,畢竟這兩地都不是他所屬領地。那麼自己怎麼能代表中華正朔呢?或者說向這方面努力呢?

想透過軍事手段奪取,對於西魏弱小的國力來說不現實,那麼宇文泰只好別開蹊徑——從而開始了他的“和稀泥”事業。

“既然奪取不了那兩個地方,那我就在關中自己再塑造一個。”

於是宇文泰在關中復周禮,當然,宇文泰不是一味仿古,而是古為今用。用周禮古制的外皮實現自己團結人心的目的。

因為周朝,在漢人眼中是正朔,而在胡人眼中,周文王出生在西夷,也可以接受。

所以相對於王莽,武則天恢復周禮古制被人詬病,宇文泰此舉多被史家肯定,這正是因為他能夠古為今用。

當然,你說宇文泰這麼做是不是真的能讓關中代表中華正朔呢?估計不能,所以陳寅恪先生在這方面說其非驢非馬。(不過作為一種團結人心的手段,陳寅恪先生也是認同的)

宇文泰在政體上都和稀泥了,那麼相應的配套措施自不能少。

相對於孝文帝的強行且直接的漢化,宇文泰在“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方面都沒有具體規定。(不過宇文泰對通婚還是一如往常,畢竟他母親就是漢族)

因為宇文泰知道強行搞這些,會激起很大反抗,西魏遭不住。

同時宇文泰還賜胡姓,賜姓不是改姓,宇文泰沒有要求全體官員和百姓都改成胡姓,而是針對那些軍功卓著的將領,或者受到將領親信計程車卒才能被賜姓。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透過賜胡姓的方式,讓漢族將領沾染些胡俗,從而使他們融入府兵制之中,這樣可以緩和胡漢矛盾,團結人心,並且被賜姓者往往也可以得到物質的獎勵或者待遇。

同時宇文泰又把鮮卑人的郡望都改到了關中一帶,這自然也是為了更好的形成一種關中認同感。

雖然在表面上宇文泰賜胡姓,但西魏首要宣傳的思想還是儒學。

因為宇文泰威德不足,所以弘揚儒學有助於加強君權,對於宇文泰來說何樂而不為?

而且對於那些賜胡姓的將領,宇文泰也不強求他們進一步胡化。比如趙貴雖被賜姓,但其言行舉止和漢族士大夫也沒什麼區別。

可以說宇文泰的漢化手段,雖然不如孝文帝時間短見效快,但卻更為“徹底”。

在宇文泰“和稀泥”下,胡人和漢人的界限逐漸模糊,漢族被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少數民族也被漢文化影響,而這就是所謂的民族融合。(當然,因為思想上主導是儒家思想,所以漢化依然是主旋律。)

民族融合,不是說只有少數民族被漢化才叫民族融合,漢族被少數民族文化影響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鮮卑族也逐漸和漢族融為一體(和稀泥之大成),而“關中本位”這種意識形態也對隋朝和初唐有深遠影響。

二,關於宇文泰人品

在我看來一個君王的人品主要看三方面,一個是私生活,一個是對百姓,一個是對臣子。

至於他是否謀朝篡位,我一個二十一世紀人,真的不關心那些。

就好比桓溫想篡晉室,所以被封建史家罵,但在我看來就無所謂。

再比如劉裕,他誅殺白痴司馬德宗,我對此持批判態度。但他篡晉建宋,我一點都不介意。

而對於宇文泰來說,他家鄉在六鎮,而六鎮在北魏末年被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因而爆發了六鎮起義。

而宇文家也加入了起義軍,後來宇文泰的父兄還被北魏政府軍殺了,你說宇文泰為啥就要死忠於北魏呢?

言歸正傳

宇文泰的私生活沒什麼可指責的。

那麼就看看後兩點。

對於百姓,宇文泰在治理地方時留下美名,征戰時也注重軍紀。

【時關隴寇亂,百姓凋殘,太祖撫以恩信,民皆悅服。鹹喜曰:“早值宇文使君,吾等豈從逆亂。”】

【太祖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識者知其有成。】

【至潼關,太祖乃誓於師曰:“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爾眾士其勉之。”】

在宇文泰剛剛上位,準備討伐侯莫陳悅時,關中局勢非常混亂。宇文泰曾讓赫連達率領騎兵去彈箏峽,這些騎兵中有人想趁亂打劫離散的百姓,赫連達立刻阻止繼而安撫百姓。宇文泰得知此事對赫連達非常讚許。

【令達率騎據彈箏峽。時百姓惶懼奔散者,軍爭欲掠之。達止之,乃撫以恩信,人皆悅附。周文聞而嘉之】

後來在達奚武進攻南鄭時,因為南梁蕭循先投降後又反悔,於是達奚武上書宇文泰請求屠城。

宇文泰一開始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想要同意達奚武的要求,但後來在劉播的勸諫下,重新思量再三,從而拒絕了達奚武的請求。

後來宇文泰和蘇綽進行改革,六條詔書中也提現了兩人愛民的思想。

可以說宇文泰相比很多亂世君王,在對待百姓方面,能止暴虐,不濫殺,可以說已經算很好了。

那麼再來說說對待臣子方面

宇文泰對待屬下非常之好,他曾將繳獲的戰利品全部分給將士。

對於救過他的李穆,十分厚待,不僅當眾表達了感激之情,甚至賜給他免死鐵券。

對於老交情於謹,宇文泰在他滅梁之後大加讚賞,還把他的功績編作成歌曲。

對於負傷累累的田弘,宇文泰把自己的鎧甲賜給了他。

對於李弼,宇文泰把自己的戰馬和竇泰的鎧甲(這鎧甲是戰利品)送給他。

對於裴俠,在眾郡守面前當眾表揚,並賜予豐厚財物,從而使裴俠獲得了“獨立使君”的美名。

對於蔡佑,宇文泰對待他就像親生兒子,這讓蔡佑非常感動,在戰場上誓死殺敵。在宇文泰病重時,親自侍奉,後宇文泰死,蔡佑悲痛欲絕,從而得了氣疾

對於令狐整,宇文泰在他父親死後,親自為其操辦喪事。

宇文泰對部下也是多有讚揚,如宇文泰把韓果和李遠與飛將軍李廣相提並論。

還有對於王思政,在穎川之戰中力戰被俘,宇文泰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還有官方形式表彰他,並善待其家屬。

翻看周書,類似事蹟很多,我只是舉出一部分來。

宇文泰曾在盛怒之下冤殺了部下王茂,但在醒悟之後便公開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安撫王茂的家人。

除此之外宇文泰就沒有肆意殺戮功臣了,比如獨孤信雖然受他猜忌,但臨死之前也只是威嚇他一番,沒有真正動手,這已經超過很多亂世君王了。

宇文泰並不完美,有時也會生氣,有時也有猜忌心理,也存在一些南北偏見(當時普遍現象),但整體來說,亂世君王中,宇文泰人品無疑算好的。

如何評價北周文帝宇文泰?十年君子劍2020-05-25 11:25:27

東西魏初期的對峙狀態使雙方戰事不斷,實力弱小的西魏在宇文泰的領導下,軍事上成功地阻擋了東魏西進入關,但西魏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弱於東魏的狀態並沒有改變。

西魏如何鞏固得之不易的地域和獨立的政權,並不斷進行擴大,這是宇文泰面臨的嚴峻任務。

陳寅恪先生談到:“宇文泰所憑籍的人才、地利遠在高歡之下。

如果要與高歡抗衡,一則須隨順當時鮮卑反對漢化的潮流,二則要有異於高齊的鮮卑化、西胡化,爭取漢化的政策。”

宇文泰也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在“漢化”和“鮮卑化”的矛盾對立中,找到了一條高明智慧的道路,實現了胡漢政策的有效結合。

府兵制則是宇文泰胡漢政策結合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宇文泰面對複雜的北方政局,首先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控制籠絡歸附他的邊鎮將領,如何使這些邊將起兵六鎮時的政治目的得以實現。

這些邊鎮武裝力量,成份相當複雜,有賀拔嶽部、侯莫陳悅降部和孝武帝的追隨者。

這些部隊(尤其是賀、侯)基本上依部落式編制,邊鎮主將和士兵之間的聯絡十分密切,隸屬色彩相當濃重,致使這些軍隊的獨立性十分強,這種狀況對宇文泰統一指揮和管轄軍隊就十分不利。

要加強自己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宇文泰就必須直接控制這些軍隊。

另外,宇文泰面臨的第二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取得關隴地區地方豪強的支援,並有力地控制他們,以便有效地控制關隴地區。

為了解決這些急迫的問題,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實力,宇文泰採取了府兵制。

所謂府兵,就是屬於軍府的兵。

就“府兵”這一名稱而言由來已久,東晉時有北府兵,在南朝也有府兵這一稱謂,北魏時邊防軍有府戶之稱。

但是,西魏、北周時期的府兵不是南北朝軍制的沿襲。第一,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有一個特殊的組織系統,這個組織系統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是軍事單位的部落化。

第二,西魏、北周的府兵是禁軍而非邊防軍或地方軍。

府兵制是如何解決宇文泰面臨的問題?

在府兵制系統下,其組織結構及複姓、賜姓使府兵制這一制度更具有濃厚的鮮卑化色彩;

另一方面吸收了鄉兵,將其納入府兵系統之中,又使漢化因素在這一系統中滋長。

一、府兵制中的人事格局與軍權的初步中央集權化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在組織系統上,六柱國、十二大將軍各私其兵,具有很大的獨立性。

可是實際上,西魏中央集權化的軍事制度卻也正是在此時初建。

府兵制的組織系統為: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統屬關係是十分明確的,各史書的記載也都一致。

具體情況是這樣: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537)魏文帝復以太祖(指宇文泰)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550)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總百揆,督中外軍,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雲。今並列十二大將軍於左:李虎、元欣、李弼、獨孤信、趙貴、於謹、侯莫陳崇七柱國;元贊、元育、元廊、宇文導、侯莫陳順、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傑十二大將軍。右十二大將軍,又各領開府二人,每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

由此,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府兵制上層的組織系統十分明晰。

宇文泰對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的人選,無疑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根據各自的背景來照顧各個方面的勢力,八柱國的背景,除宇文泰本人外,元欣是西魏皇族;李弼是降附宇文泰的侯莫陳悅部將中地位最高者;獨孤信乃賀拔勝部屬,大統十年(544),賀拔勝病死,獨孤信在隨賀拔勝入關諸將中,資望最高;趙貴、侯莫陳崇都是賀拔嶽部屬,大統五年(539),寇洛死後,賀拔嶽諸將中,以貴、崇資望最高;於謹是宇文泰的嫡系親信;而李虎雖出自北鎮,但他長期統領長安禁衛,大統十一年(545)王盟死後,李虎應該是西魏禁衛將領中資望最高者。

西魏各派系將領都有人被封為柱國大將軍,這顯然是宇文泰在各方面勢力之間搞的一種平衡。

在實行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前,宇文泰在各實力派之中雖然相當於兄長的地位,但實際上各派卻具有平起平坐的聯盟性質。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的設定是宇文泰高明的一招,宇文泰設定八柱國,將各派系的首領由單純的軍事首領上升到西魏朝廷的政治貴族,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地位,滿足了他們由邊疆鎮將躋身於開國元勳的政治野心。

同時,宇文泰又在人事格局上具體精心地進行安排,分割了他們的實力,在他們中間形成相互牽制的態勢。

史籍中各柱國下分統哪二大將軍沒有具體的記載。

如果按照府兵制表面上所呈現的部落兵化,以及將領私有其兵,那麼柱國和下屬的二位大將軍應該同屬一個勢力。

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各柱國、十二大將軍的統屬問題上,宇文泰費盡心機。

哪個柱國控制哪兩位大將軍,根據各自統轄的地區來看,於謹所督大將軍是達奚武、賀蘭祥,轄區為渭河下游、雍、華一帶;獨孤信督宇文導、元廊,轄區為渭河上游、雍州一帶;李虎督元贊、元育,轄區為京城及長安附近;侯莫陳崇督李遠、侯莫陳順,轄區為涇水流域、原、涇、寧、雍;趙貴督王雄、宇文貴,轄區為渭河中游、岐、雍至秦嶺;李弼督豆盧寧、楊忠,轄區為洛水流域各僑州、北華雍州。

我們分析六位柱國及大將軍的組合,將會發現一些問題,這也將揭示府兵制是如何用鮮卑部落制這種表面上與中央集權相牴觸的制度,來實現宇文泰軍權中央集權化的目的。

根據六柱國、十二大將軍的背景,於謹是宇文泰最早的追隨者之一,一直為宇文泰出謀劃策,是他建議迎魏帝入關,並代表宇文泰赴洛陽遊說,他是宇文泰的嫡系。

他所統屬的大將軍達奚武和賀蘭祥也都是宇文泰的忠實追隨者和嫡系。

達奚武原屬賀拔嶽舊部,但與宇文泰的關係卻非同一般。賀拔嶽被殺後,達奚武與趙貴等“同翊戴太祖(宇文泰)”,宇文泰的起家,深得達奚武的鼎力支援。

賀蘭祥是宇文泰的外甥,他少小失怙,“長於舅氏,特為太祖所愛”,後與宇文護同入關,“恆在帳下”,是宇文泰的親信侍衛,他也是宇文泰的嫡系。

從這一組合上來看,柱國及下屬二位大將軍同屬宇文泰的嫡系和忠實支持者。獨孤信和所督大將軍宇文導、元廊。獨孤信先世以良家子鎮武川,遂後定居武川,初從爾朱榮征戰。大統十三年(547),移鎮河陽,十四年,入朝為尚書令、大司馬,他屬於賀拔勝部。獨孤信所督大將軍宇文導,是宇文泰兄子,參加了西魏初年幾乎所有的戰役,西魏初,曾拜領軍將軍、大都督,史書雲“太祖每出征,導恆居守”。

顯然,宇文導是宇文泰的嫡系將領。

另一大將元廊,是西魏文帝第四子,他屬元氏懿戚,是魏孝武帝的追隨者。大統十四年封為齊王,握有一定兵權。這一組合,就明顯地看出宇文泰這樣安排的用心。獨孤信是西魏王朝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西魏與宇文泰的地位相當。

據《周書》卷十六《獨孤信傳》記載,他進位柱國大將軍,是在大統十四年(578),是除元欣之外第一個與宇文泰並列的柱國大將軍。其餘六位柱國大將軍都是大統十五年設定的。而宇文導則是宇文泰的嫡系,元廊是魏王室宗親,而且同時也都握有一定軍權,這其中相互牽制的態勢是不言自明的。在這一組合中,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凝聚力的。如果獨孤信的軍事行動聽從宇文泰的調遣,那麼獨孤信可以統領指揮宇文導的軍隊,否則宇文導是絕對不會為獨孤信所用的。這一組合中,表面上是柱國與二大將軍的統屬關係,實際上則是三方鼎足,互不統屬。李虎和所督大將軍元贊、元育。李虎是西魏皇室的保衛者。曾隨賀拔嶽入關,其後活躍於關中、洛陽、荊州之間。

魏孝武帝欲擺脫高歡,逃奔關中,極需要一位與關中將領相熟的人與關中諸將作聯絡,李虎是合適的人選。西魏定都長安後,李虎與皇室關係密切。

大統四年(538)八月,宇文泰東征失利,長安有亂事,李虎急忙回師保衛魏太子避亂渭北,這反映了李虎的地位和作用。其後是宇文泰親侄宇文導從華州領兵平定亂事,則反映出李虎兵力遠不及宇文導部眾精銳。

元贊、元育,這兩位魏室宗親,事蹟無考。

唯《北史·西魏廢帝紀》雲:“帝(廢帝元欣)自(尚書)元烈之誅,有怨言,淮安王育、廣平王贊等並垂泣諫。”兩人所能僅為垂泣諫,無任何能力,沒有軍權,也沒有實力。

李虎和所督大將軍元育、元贊,都屬魏孝武帝的追隨者,代表著西魏皇室,但是沒有兵權,軍事實力弱,封他們做柱國和大將軍,實在是為了照顧皇室一派,僅一種榮譽而已。

侯莫陳崇和所督大將軍李遠、侯莫陳順。侯莫陳崇是代郡武川人。

十五歲就隨賀拔嶽與爾朱榮征戰,後從嶽入關,累功至安北將軍、太中大夫、都督。賀拔嶽被殺,與諸將同謀迎宇文泰。他屬於賀拔嶽部,是宇文泰的忠實支持者。李遠是隴西成紀人,是地方豪強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其兄李賢在賀拔嶽被殺後,密應侯莫陳崇。李遠深受宇文泰信任,河橋戰役後,“除大丞相府司馬。軍國機務,遠皆參之”。他屬於宇文泰的支持者。侯莫陳順是侯莫陳崇之兄,“初仕爾朱榮,為統軍,後從賀拔勝。武泰安,討葛榮、平邢杲、徵韓婁皆有功,拜輕車將軍、羽林監,又從破元顥,……。尋加散騎常侍、千牛備身、衛將軍、閣內大都督”。後從魏孝武帝入關,大統元年(535),拜衛尉卿。宇文泰與順,“素相友善,且其弟崇先在關中,見之甚歡”。這一組合是屬於侯莫陳崇系統,而侯莫陳崇、李遠、侯莫陳順都是支援宇文泰的。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李弼這幾個掌軍權的柱國中,侯莫陳崇是勢力較弱的。他只有依附宇文泰,才可躋身眾強。宇文泰安排這一派,因為都是自己的親信和支持者,因此不使其力量互相牽制,而是加強其凝聚力。趙貴與所督大將軍王雄、宇文貴。趙貴是天水南安人,世居武川。從賀拔嶽平關中,累遷至鎮北將軍、光祿大夫、都督。賀拔嶽被殺,眾將推趙貴為首領,但趙貴“首議迎太祖”,他主動推掉了首領的位置,提議迎宇文泰,是宇文泰重要的支持者。寇洛死後,趙貴地位僅次於宇文泰,在朝為太保、大宗伯,他是賀拔嶽的舊部。

王雄是太原人,永安末,從賀拔嶽入關,屬於賀拔嶽舊部。宇文貴是昌黎大棘人,居夏州。北魏末,助夏州刺史源子雍守城。其後率鄉兵從爾朱榮征伐,入朝為武衛將軍、閣內大都督。從魏孝武帝入關,宇文泰“以宗室,甚親委之”。

宇文貴屬於魏孝武帝的追隨者,但入關後,由於是宇文泰宗室,也就成為宇文泰的忠實支持者和親信了,屬於宇文泰的嫡系。在這一個組合中,也存在著力量的牽制,雖不像獨孤信那一組合中明顯,但宇文泰對與己“等夷”的將領,都存有戒備。宇文泰用自己的嫡系、宗親宇文貴來牽制趙貴,限制他的權力膨脹,分割他的力量。李弼和所督大將軍豆盧寧、楊忠。

李弼是遼東襄平人,先世曾仕慕容垂。弼從爾朱天光入關,後隸屬侯莫陳悅。宇文泰與悅爭奪關隴,“弼密通使太祖”,“遂擁眾以歸太祖”。子輝,尚宇文泰女義安長公主。豆盧寧是昌黎徒河人,“其先本姓慕容氏,前燕之支庶也”,高祖勝,歸魏,賜姓豆盧。豆盧寧隨爾朱天光入關,隸屬侯莫陳悅,後與李弼率眾歸宇文泰,他也同屬於侯莫陳悅餘部。楊忠是弘農華陰人,世居武川。魏末喪亂,隨父避地中山,從爾朱氏征討,後從獨孤信於荊州,與信奔梁,歸長安後,宇文泰召居帳下,除雲州、朔州刺史。宇文泰欲經略漢、沔,“乃授忠都督三荊二襄二廣南雍平信隨江二郢浙十五州諸軍事,鎮禾襄城。”大統十五年(549)十一月,與長孫儉率兵伐梁,克隨郡、安陸。魏恭帝初,行同州事。恭帝元年十月,與柱國於謹、中山公宇文護、韋孝寬等伐梁,忠為前軍,陷江陵,擒梁元帝。楊忠屬於賀拔勝部屬。這一組合中,李弼和豆盧寧同是侯莫陳悅的降部,宇文泰雖說用兒女親家的關係籠絡李弼,但仍不放心,安排楊忠,有意分割了李弼和豆盧寧的力量。在以上六個柱國和大將軍的組合中,宇文泰安排柱國和大將軍之間沒有互相牽制分割關係的有:柱國於謹、柱國李虎和柱國侯莫陳崇。柱國和大將軍之間存在牽制分割關係的有:柱國獨孤信、柱國趙貴和柱國李弼,尤其是對獨孤信和趙貴這兩位可與宇文泰“等夷”的、且握有很大軍權的柱國,宇文泰都用自己的嫡系宗親宇文貴、宇文導來牽制分割他們的實力。

特別是獨孤信,他是對宇文泰最富威脅性的人物,宇文泰除用宇文導之外,還用了握有相當軍權、在政治上有一定影響的魏室宗親元廊,一同來牽制獨孤信。我們再分析一下這些柱國、大將軍的轄區,還可以看出宇文泰用心之良苦。

離長安最近、軍事意義最大的,是位於長安西的雍州。轄區在雍州的柱國大將軍有柱國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他們都擁有雍州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在雍州一帶各柱國之間互相制約的局面,限制了異己勢力在雍州的發展,這無疑有利於長安的穩定,有利於宇文泰對各柱國的控制。獨孤信控制渭河上游,趙貴控制渭河中游,這兩個勢力最大的柱國,無論是哪一支反叛,另一支都離反叛一支很近,軍隊的調遣十分便捷,而且軍事力量也可以與反叛一方匹敵。宇文泰利用設立“柱國大將軍”和大將軍,削弱了原派系的獨立性,使他們勢力相互交錯、牽制、分割,從而減弱了他們的威脅,有利於對他們的控制和駕馭。“六柱國各督二大將軍”,這只是名義上的統屬。柱國逐漸退出領軍的行列,他們留居京師,任職公卿,成為政治官員。西魏恭帝三年正月,西魏仿效《周禮》建立新官制之後,六柱國除李虎已死外(由長子孝補缺),其餘五人,都被任命為公卿:李弼(大司徒)、趙貴(太保、大宗伯)、獨孤信(大司馬)、於謹(大司寇)、侯莫陳崇(大司空),俱是朝廷重臣,有逐漸脫離軍旅的趨勢。從府兵制的組織系統可以看出,宇文泰借鮮卑部落軍制的形式,有效地牽制分割了具有相當軍事實力的邊鎮將領的力量,把他們由邊鎮將領變成國家開國元勳,以此為交換,削弱他們的軍事實力,從而實現了軍權的初步中央集權化。以上是分析府兵制上層柱國、大將軍的狀況,在後面,他們還要分析府兵制下層將領和士兵的民族成分,有利於我們對府兵制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二、府兵制與賜姓與府兵制相配合,宇文泰在西魏實行了恢復鮮卑舊姓和對部分漢人賜鮮卑姓的措施。恢復鮮卑舊姓和賜鮮卑姓,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時,胡人改姓漢姓政策的反動。宇文泰利用這個政策令鮮卑族恢復胡姓,並透過給部分漢族賜姓,來勸誡人們使用胡姓。宇文泰借西魏文帝的名義,兩次下令恢復胡姓。大統十五年(549):“初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歸。”五年之後,再一次下令復鮮卑舊姓:“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賜姓,就是將鮮卑姓賜給部分漢姓將領。賜姓最早可追溯到魏孝武入關之際,“韓褒字弘業,其先穎川穎陽人也……太祖為丞相,引褒為錄事參軍,賜姓呂陵氏。大統初,遷行臺左丞。”魏孝武帝入關之後,永熙三年(534),宇文泰進位丞相,韓褒賜姓,也大體與之同時。恢復鮮卑舊姓,易於推行,這正是反漢化的鮮卑貴族所希望的。賜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進行。在鄭常的墓誌銘上記載:“公諱常,字某,滎陽人也……武皇帝有盟津之師,以公為中權之勁,外從決勝,內侍軍謀,乃文軌既同,旃旌已偃,司勳行賞,軍吏舉功,乃授使持節、上開府,增邑五百戶。賜姓宇文,與國同乘之榮,周之宗盟,非復異姓之後。”《周書·鄭偉傳》沒有記載賜姓此事,但賜姓之事肯定是有的。周武滅齊,事在建德六年(577),賜姓之事,自宇文泰當丞相開始,推行了近半個世紀。宇文泰賜姓這一舉動是為了籠絡漢族豪強,將漢族豪強也納入西魏的統治體系中。但實際的效果卻遠遠超出了這一範圍。賜鮮卑姓後,原來漢族計程車族和庶族都去其姓而改從鮮卑姓,從門閥觀念看他們彼此之間的差別消失了,平起平坐,對漢族寒庶豪強來說,提高了社會地位,這樣也十分有利於西魏統治階層的團結。遊牧民族對宗法的重視不似漢族,因此宇文泰實行復姓是比較容易推行的,況且這些六鎮將領心中對漢化都存有反感,讓他們拋棄漢姓,恢復其鮮卑姓,順應了他們的心理要求,而且也從心理上讓他們得到以鮮卑族為主體的滿足感。對十分重視尊崇自己姓氏、崇奉祖宗的漢族來說,改姓要比複姓困難得多,但宇文泰採取的賜姓措施是十分巧妙和含蓄的。賜姓的同時伴隨有“進位××”,“遷××”,使其官職升遷,而且大部分情況下以“進爵××公”或“增邑××戶”的形式。賜姓與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相結合,與進爵和食邑的增封同時進行,官位的升遷是光宗耀祖的表現,這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追隨宇文泰的漢人心中“不敬祖”、“不孝”的心理壓力,經濟上的實惠也使他們得到好處,加強了家族的經濟實力。這樣一來,賜姓對漢人來講,不再是強加的災難,而成為一種獎賞和榮譽。宇文泰賜姓也並不濫,西魏被賜姓者,大都是受鄉里尊崇的“鄉望”,用賞賜實際的利益(功名、財產等)和賜姓相結合,賜姓比較易於接受。對這些“鄉望”的籠絡和控制,實際上也就是對漢族鄉里的控制。與賜姓相配合的還有將漢族諸將的山東籍貫改為關內郡望。“其中國士人,則第其門閥。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縣姓。及周太祖入關,諸姓子孫有功者,並令為其宗長。仍撰譜錄,紀其所承。又以關內諸州,為其本望。”陳寅恪先生指出,此乃專指漢人而言,目的是為了斷絕西遷漢將鄉土之思,並附會其家世與六鎮有關,以鞏固與六鎮集團的情感。大批出身寒微的漢族將領,趁此機會,明正言順地將其家世篡改為士族高門,如李虎改稱隴西李氏,楊忠改為弘農楊氏。宇文泰透過複姓和賜姓,達到的目的是多層面的,使鮮卑族和漢族成為一體,形成了自己堅實的統治,這批人成為統治階級上層——關隴統治集團,他們把姬周作為共同的故土。這使胡漢的矛盾沒有激化反而減弱。宇文泰在這方面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像北魏孝文帝否定胡姓體制那樣否定漢姓體制,沒有將鮮卑姓強加給漢族,而是承認胡漢兩族固有的姓氏,對漢族也只是有選擇地賜姓。這樣,複姓和賜姓,既極大地滿足了北方諸鎮鮮卑族將士反漢化的心理,另外也照顧到了漢族將領的宗法感情。另外,宇文泰透過複姓和賜姓,也加強了自己在漢鮮貴族及將領中的威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權力和地位。

三、鄉兵被納入府兵系統和漢化的加深除要統領六鎮起兵的將領成為自己忠實的屬下之外,如何駕馭徘徊在東、西魏的地方“望族”所控制的鄉兵,這同樣也是擺在宇文泰面前的一個急於解決的問題。查一下西魏北周統領鄉兵將領的出身,幾乎都是“州郡冠冕”或本州“著姓”,至少也是與當地豪強大族有密切聯絡的人,如大統八年“以望族兼領鄉兵”的韋就是“世為三輔著姓”;令狐整“世為西土冠冕”;李賢是隴西大族等,見於《周書》、《北史》的極多,不一一列舉。宇文泰用這些“望族”兼領鄉兵,實際上是承認這些地方集團擁有一定獨立地位的現狀,並企圖透過這一措施爭取更多動搖於東、西兩大割據政權之間的地方武裝集團歸附。在“及魏孝武西遷,東魏北徙,人情騷動,各懷去就”的形勢下,宇文泰將鄉兵納入府兵系統之中,讓他們走上中央軍的軌道,這個政策起到了相當的作用,這對於軍事力量上弱於東魏的西魏,鄉兵這支力量為原先的六鎮起兵的軍隊注入了新的血液,加強了西魏的軍事實力,為西魏成為可與東魏與南朝抗衡的鼎足力量打下了基礎。在當時戰禍綿延、社會秩序混亂的情況下,這些地方武裝集團要一致對付外來力量,保衛自己的身家財產,地方豪強(望族)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敵對勢力的壓力使地方凝聚力增強,因此戰鬥力也較強。集團內的基本武裝力量都是由部曲化的農民組成,農、戰相結合,這對極富鄉土觀念的農民來說很有吸引力,宇文泰透過承認他們的現狀,將他們吸引過來,拓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在東、西魏軍事衝突地區,籠絡這些歸附的地方武裝集團,可以減輕自己直接遭受的軍事壓力,並給對方一定的威脅。《周書》卷四十三所載李延孫、韋、韓雄、陳忻、魏玄等人,都是河洛澗的豪族大姓。東西魏分裂後,紛紛舉兵,歸附西魏,“每抄掠東魏,所向克獲”,“齊神武深患之”,東魏屢遣大軍攻討,反被擊破。這些地方武裝往往是從政治的或經濟的利益出發,本集團的利益高於一切,對效忠哪一個政權也是隨利益而變的。如果形勢有變化,就會倒戈相向。“邙山之役,大軍不利,宜陽、洛洲皆為東魏守,崤東立義者成懷異望。”因此,要加強對這些地方武裝力量的控制,就必須削弱他們的地方性,而將他們逐步納入中央化的軌道。宇文泰授予這些統領鄉兵的“望族”以都督、帥都督、大都督等名號,並設法使這些武裝集團脫離賴以植根的原有地區,獎勵這些武裝集團首領進入西魏腹心地區,武裝集團成為中央化的府兵。典型的事例如:裴果,“河東聞喜人也。……永熙中,除河北郡守。及齊神武敗於沙苑,果乃率其宗黨歸闕。太祖嘉之,賜田宅、奴婢、牛馬、衣服、什物等”;司馬裔,“河內溫人也。……大統三年,大軍復弘農,乃於溫城起義,遣使送款。……八年,率其義眾入朝,太祖嘉之,特蒙賞勞。……十五年,太祖令山東立義諸將能率眾入關者並加重賞。裔領戶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裔固辭曰:`立義之士,辭鄉里,捐親戚,遠歸皇化者,皆是誠心內發,豈裔能率之乎!令以封裔,便是賣義士以求榮,非所願也。’太祖善而從之,授帥都督”。宇文泰採取這種削弱地方武裝集團獨立力量的措施,對於鞏固西魏的統治,對抗東魏,起了很大的作用。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政權與東魏多次發生戰爭,軍隊損失很大,僅大統九年(543)一戰,東魏就“擒西魏督將以下四百餘人,俘斬六萬級”。更何況,宇文泰在建西魏時,分割到的六鎮武力(即鮮卑部落兵)遠較高歡為少。因此兵員的補充和壯大軍事力量,就成為宇文泰急待解決的問題。宇文泰採取“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的政策後,西魏以至北周的軍隊成分,就不單純是鮮卑部落化的六鎮軍人,而逐漸擴大到一般漢族農業區人口。宇文泰所募的“關隴豪右”,絕非一般的部曲和農民。“大統十六年,以民之有材力者為府兵”,“……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已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這些都說明宇文泰此時招募漢人進入府兵系統,是有“材力”選擇的。陳寅恪先生認為:“即在關隴所增收編募(之府兵),亦止限於中等以上豪富之家,絕無下級平民參加於其間。”陳先生對這一措施的闡述是極為準確的。鄉兵被納入府兵系統,使府兵制有了新的特點。首先,漢族出身計程車卒增多,府兵制中漢化因素增強,據《周書》、《北史》的統計,大部分地方武裝集團的首領——鄉望,宇文泰都授給他們都督、帥都督、大都督的軍職,這類督帥屬於府兵制中的中下級官吏。在府兵中,中下級官吏,漢人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隨著府兵制實行的時間愈久,府兵中的漢族兵成份也就愈大。再者,鄉兵被納入府兵制中,削弱了原北鎮鮮卑兵的核心地位,使宇文泰可以更有力地控制軍權,有利於中央集權。

四、宇文泰實行的鮮卑部落制形式的府兵制,這種制度表面上讓六鎮武將各私其兵,而且士兵與將領同姓氏,是一種有相當獨立性的軍隊組織形式,可實際上,宇文泰用柱國大將軍和下屬二位大將軍的搭配,巧妙地利用了人事上的相互牽制及各柱國大將軍管轄區域之間的相互交錯,使這些本來獨立性較大的軍隊力量分割,瓦解其獨立性,有利於宇文泰統一領導這些軍隊,由此軍事上的中央集權得到了初步的加強。與府兵制相配套的複姓和賜姓措施,使關隴武將反漢化的心理得到滿足,實現了他們的政治理想。賜姓為宇文泰籠絡了一批漢族豪強,他們進入西魏統治階層之中,使西魏統治階層不再瀰漫著戎馬氣氛,漢化的氣息越來越重,為推進西魏及北周走向文明起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關隴武將與地方豪強由於複姓和賜姓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不同民族成份所造成的隔閡,這無疑有利於統治階層的團結和鞏固西魏的統治基礎。鄉兵納入府兵系統說明府兵制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制度。鄉兵納入府兵系統,在加強府兵力量的同時,也在不聲不息地改變著府兵的性質,漢族士兵及將領的增加,使府兵漢化的趨勢加強。原來鄉兵的統領,那些州郡的鄉望豪族,被納入中央成為政治貴族,這樣也有利於削弱鄉兵的獨立性,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如何評價北周文帝宇文泰?明德格物2020-11-27 14:40:16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的才能無疑是出眾的;至於人品,筆者個人認為在歷代權臣中還可以(最起碼比宇文護和朱溫強)。

在這裡強調一點,

宇文泰有可能是漢族和鮮卑的混血兒。

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

——《周書 帝紀第一 文帝上》

注意,他的母親姓王,這或許是一個漢姓。因此筆者推斷宇文泰有部分漢族血統(僅屬個人猜測,不一定正確)。絕大部分了解宇文泰的人只知道他有一個鮮卑姓氏(因此推斷他是100%鮮卑族),而不知他的母親姓王。

一、軍事才能

筆者個人認為宇文泰的軍事才能很高,比高歡略勝一籌。

沙苑之戰中,他以不到1萬的兵力擊敗了擁有至少10萬人的高歡部隊

,堪稱軍事奇才。參與沙苑之戰的東魏軍人數有爭議,有10萬、20萬等說法,不過雙方兵力比至少是1:10,相差非常懸殊。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和曹操的兵力比例大約是1:5 或1:4。

令狐德棻這樣評價沙苑之戰:

沙苑有昆陽之捷。

——《周書 帝紀第一 文帝下》

昆陽之戰

是劉秀在對抗新朝的過程中打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註定了王莽政權的滅亡。作者將沙苑和昆陽相提並論,無疑是對宇文泰軍事才能的肯定。

除沙苑之戰外,潼關之戰(又稱小關之戰)也是很精彩的一次戰役。宇文泰有自己獨特的軍事見解,以高效的行軍速度出奇兵到達了潼關,並且殲滅了竇泰的軍隊。

二、政治才能

在政治方面,我個人認為他對西魏有以下幾大貢獻:

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不僅提高了西魏的軍事實力,同時也加強了農業生產。

加強了胡漢的融合。他給許多漢人將領賜姓,比如大野虎(李虎)和普六茹忠(楊忠)。另一方面,他推行周朝的制度禮法,強調漢文化。

成立了關隴集團(儘管他生前沒有意識到,”關隴集團“是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對中國中古史的影響極其深遠,西魏、北周、隋、唐皆出自關隴集團。

重用蘇綽並聽從他的建議。蘇綽提出了用墨色表示財政收入,紅色代表支出,”赤字”這一概念由此產生。

在農業上,他鼓勵農桑、恢復均田制。

三、人品

首先,宇文泰毒死兩個皇帝(孝武帝元修和元欽)是應當批評的。但是,他並沒有讓朝廷充斥暴力與衝突,弄得人人自危、傷及無辜 (像他的侄子晉國公宇文護、司馬昭和朱溫那樣)。

其次,他對待戰俘仁慈,這點在古代的軍事家中難得可貴。沙苑之後,他釋放了大部分戰俘。憑藉這點,可以說他比坑殺7萬降卒的曹操仁慈。

第三,他善待屬下,仁慈對待了八柱國與十二大將軍。他沒有做出朱溫在白馬之禍中殺無數大臣或者曹操殺崔琰和婁圭那種事情。

如何評價北周文帝宇文泰?知乎使用者2021-03-10 18:37:34

爾朱榮:這就代表大魏還沒有亡!

元子攸:因為我就是元氏子孫。

高歡:重鑄高祖榮光,吾輩義不容辭。

元修:我會守住祖宗的一切。

宇文泰:使用周禮就算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