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法國童話裡《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裡說: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

儀式感

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每一種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

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閨蜜身穿一條深藍色的連身開叉長包裙,腳踩尖頭黑色小高跟,齊肩的捲髮蓬鬆而又服帖,配著精緻的妝容和大紅唇,整個人職業感十足。

對比一下自己:短褲搭配白色的板鞋,度假般的休閒裝。

閨蜜對我說:“你穿的那麼休閒去上班,其實少了一種工作狀態的儀式感。”

一個人上班的狀態其實從穿著就能看出,如果穿得過於休閒,上班的狀態也會比較輕鬆,可能會影響工作效率。

這種儀式感,意味著對自我的嚴格要求,對每一個場合的尊重。

那些在上班時間摸魚刷手機玩遊戲,在放假的時候又焦慮工作和學習的人,多半對生活缺少了必要的儀式感。

他們渾渾噩噩地過著每一天,忘了如何投入生活,如何為人生賦予價值。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親子之間需要儀式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心理專家

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婚姻需要儀式感。

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儀式感能夠賦予其持久的紀念意義。

電視劇《

請回答1988

》中,有一集讓我哭紅了眼睛。

寶拉

的婚禮上,寶拉的爸爸沉默不語,強忍著緊張和各種複雜的心緒,嘴角卻不受控制地抽動。

他穿著寶拉送給他的皮鞋,儘管這雙皮鞋比他的腳大了好幾碼,他仍固執地穿到婚禮現場。

小女兒

德善

看到了,貼心地往爸爸的皮鞋裡塞了一疊紙進去,並刻意用褲腿蓋住。

當寶拉和新郎向自己的父母鞠躬時,寶拉看到了爸爸腳後跟露出來的紙,瞬間泣不成聲。

這一對父女,平常都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直到女兒出嫁,父女之間都沒有過真誠的對話。

性格太相似的兩個人,反而最陌生。

這兩個倔脾氣的人,直到婚禮時刻,才默契地用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

生活不簡單,儀式感一定要有!

當萍水相逢的兩個人因為愛走到一起,是婚禮見證了彼此的承諾,見證了家人朋友的祝福。

也許婚禮過後,婚姻生活只剩下柴米油鹽的平淡。

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儀式感,讓那一天與眾不同,很多年以後仍能記起當初的美好情感。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就像電影《

北京遇上西雅圖

》裡臺詞所說:

“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形式主義

再怎麼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