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句話:“吉人之辭寡。”意思是賢明的人說得少。

深以為然,精神層次越高的人越慎言。

他們能管住自己的嘴,但凡開口,如沐春風;慎言慎行,看破不說破、知理不爭辯,知人不評人。

01

看破不說破

精神層次高的人能洞悉人性,看破卻不說穿,保持著一種淡然。

試想,看穿對方,說了出來,如果對方是一個君子,或許能成為朋友;但是個小人呢,估計會有麻煩。

曾國藩在圍剿太平天國時,駐紮在安徽祁門,當時徽州失守,導致祁門門戶洞開,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有一次,李鴻章為湘軍將領(李元度)求情,曾國藩沒有答應;於是李鴻章想借故去其它地方,曾國藩最終同意了他。

其實,在李鴻章走後,曾國藩長嘆一聲——李鴻章是不能共患難之人,但始終沒有當面說破,替李鴻章挽住了面子,兩人依然保持書信來往。

祁門危機化解後,李鴻章寫信給曾國藩,又順理成章地回來給老師做幕僚。

師徒再次會合後,曾國藩對李鴻章“禮貌有加於前,軍國要務,皆與籌商。”李鴻章也進一步死心塌地跟隨曾國藩,兩人關係更加穩固。

雖然看透他人,但不說穿,選擇慎言,既能顧全他人,也能給自己留條後路,是處世的一種智慧。

同樣,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對楊修之死這一段挺熟悉的吧!

楊修仗著自己聰明,幾次三番“羞辱”曹操的智商。

當時曹操喜歡和下屬們玩文字遊戲,他在新建的花園門上題寫個“活”字,大家都說不出曹操的意思,而楊修解釋道:門內一個“活”字,是“闊”,曹丞相是要修的狹窄些。

又一次,曹操得到一種酥,順手在盒子上題名“一合酥”,楊修看見後,就順手拿起來吃,還說這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這是拆字遊戲。

而曹操開始忌憚楊修的“聰明”過分,最終藉故將楊修殺死,罪名是挑撥軍心。

試想,難道曹操周圍那麼多聰明人不知道拆字遊戲嗎,我看未必,大家只是選擇了不語,而楊修說破了,顯得自己聰明,落得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下場。

因此看破不說,也是一種凡事瞭然於胸,幫助自己遠離是非之人,之地的一種智慧。在某種意義上,還是一種得體的“迴避”。

02

知理不爭辯

西方有句諺語:持久的爭論意味著雙方都是錯的。

試想,爭論時間太長,人們往往已經忘記了真理和謬誤,只是爭個對錯。別試圖糾正一個比你層次低的人的觀點,除非你不怕深陷其中,糾纏不休。

所以與層次不同的人,不必辯來辯去,還是慎言的好。

知理不爭論是一種豁達,還能使我們免去許多麻煩。

臺灣教授曾仕強講過一個故事。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

有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子貢答道:“有什麼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大笑而去。

待那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

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

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道理。”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生活中,和同層次的人爭論,是為了尋求真理,而和不同層次的人,辯論就會演變成爭執不休,既浪費時間和感情,還難分高下。在拉低自己品性的同時,也玷汙了自己的價值觀。

03

知人不評人

知人和識人是中國的一個固有傳統,但古人更講究“慎言”。

《易經》有言——善易者不卜,意思是說:占卜對於懂《易經》的人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因為他們懂得人生定數。其實,每個人都活自己的人生,該有的定數一定會遭逢,何必輕易去評人呢?

知人和識人是我們對周圍的一種觀察,哪些人可以做朋友,哪些人可以合作,哪些人應該遠離,我們做到心中有數就好了,沒必要對別人評頭論足、喋喋不休。

記得以前讀有關曾國藩的書時,看到這樣一段記載。

曾國藩在打下了太平天國後,雄踞東南,儼然擁有半壁江山。

這時,湘江名士王闓運來到曾府上。

此時王闓運年紀輕輕,意氣風發,對功名並不怎麼感興趣,卻深信古代縱橫家們的帝王之學,一心尋找明主,想要做開國的功臣。

見面之後,王闓運勸曾國藩不要幫助朝廷,而是擁兵自重,趁機自立,並且要曾國藩以韓信為前車之鑑。

曾國藩見王闓運說得滔滔不絕,卻始終微笑不語,只是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面上比劃,只見桌面上寫著一連串的“妄”字。

可以想見,曾國藩應該有好幾次都想說王闓運狂妄,但他沒有當面評價,只是靜靜的聽他說完,委婉的在桌上寫下一些“妄”字,避免尷尬,這是一種聰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要走的方向,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隨便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你可能並不懂別人的幸福和成功。

輕易評人,妄下判斷是不禮貌的,甚至會讓彼此都難堪,下不來臺。

曾國藩一生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始終秉持“戒多言”的信條,涵養說話功夫。

生活中,對人對事,看破不說,知人不評,知理不爭,做到適可而止,便是說話的智慧!

事實也表明,

精神層次高的人,往往慎言,出口之語,恰到好處。會說話的人,懂得話語留白,謙虛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