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料表明,中國3。2億中老年人中90%的人都需要眼鏡;2000多萬在校生中,至少80%的人需要眼鏡。而且一個人對眼鏡的需求不止一副,再加上眼鏡為易碎品,損壞和更新率很高。5000萬副的年需求量,200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額,10%的年增長速度,這就是中國眼鏡零售業現在的市場容量。眼鏡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樣大的一個市場不得不引起眾人的關注。

眼鏡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所經營的是半成品,必須透過中間的零售商加工後才能成為產品銷售出去。這樣,這個行業的利潤就使人難以琢磨。同時眼鏡行業的資訊透明度很低。鏡架鏡片都是透過眼鏡店加工後才能銷售出去,所以沒有哪個廠家有那麼高的積極性去做廣告,不像電器和手機。這樣就造成了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眼鏡行業的諸多不明因素造成了非行業人士與行業人士之間的暴利辯論。

一、

行業形勢分析

1、眼鏡行業暴利之說

2004年初,有媒體將眼鏡行業列為2003年十大暴利行業之一。同年5月,《

中國經濟時報

》刊出調查報道:“8元鏡架賣到180元剝開國內眼鏡業暴利驚人真相。”出廠價8元的眼鏡架賣到消費者臉上就是180元。據調查,就州範圍內正規廠家的水平來說,批發眼睛架15-20元算高檔,10-15元算中檔,3-10元算低檔。可是這些眼鏡架出現在眼鏡店櫃檯時,少則一兩百,多則上千。

框架眼鏡銷售總額裡的另半壁江山的是眼鏡片,在鏡片上也是存在這種問題。一般的近視鏡片,如果是玻璃白片,進價一般只要3至5元,加膜玻璃鏡片也只需8至15元,轉手卻可以輕輕鬆鬆賣到100元以上。以進口韓國

樹脂鏡片

為例,最低批發價為25至30元,質量稍好一點的為45至60元,在零售中卻可以賣到300元以上。如果是稍有名氣的樹脂鏡片如

依視路

、豪雅、蘇拿等,零售價則至少可以賣到800元一副,但是進貨價也只在300元左右。還有太陽鏡,批發價一般介於15元到35元之間,在商場和專賣店裡卻至少可以賣到200多元,即便打上四折,商家依然有利可圖。

2、非暴利之辯

眼鏡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顧客要配戴一副合適的眼鏡,從鏡片和鏡架出廠到顧客使用,還要經過驗光、加工,調校、複查等環節。因此,眼鏡的銷售完全是個性化的服務。在標準的技術條件下,驗光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複雜疑難病例約兩個小時左右。一般情況下初步估算,驗光費用約50~100元,加工費用約25~30元。但是好的鏡片加工工序多,時間成本也上升。批次生產的鏡片,近視在1000度以內,散光在200度以內,超過這個範圍的,

眼鏡鏡片

需要定做,加工時間要在3天至1周時間。特殊需要的甚至需到國外去加工。由於驗光和加工都是較為複雜的技術工作,因此,體現的價值需要進一步計算(驗光的費用在美國約30~50美元,在香港約200~700港元),而國內一般以免費驗光、免費加工作為吸引顧客的賣點,其價值被隱蔽起來了。

對於規範的連鎖店來講,隱形類毛利率約30%,鏡架、鏡片毛利率50%左右,這樣高的利潤率部分原因在於驗光和加工費用混在價格裡面。假定商家的毛利率能夠維持在50%左右。攤分運營成本後,其費用結構大約如下:租金佔營業額的14%~16%,

人力成本

約13%~14%,市場營銷費用約6%~8%,

固定資產折舊

3%,17%的增殖稅,50×17%=8。5%,其他費用2%,包括配送、

廢品率

等。以上的費用合計在46。5%~51。5%之間。在景氣的情況下,淨利率低至3。5%,不景氣的情況下,甚至虧損。

眼鏡行業既不是策保護行業,也不是壟斷行業;它是在市場條件下,正常發展的行業。透過競爭,商家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了。說它是暴利行業,它沒有暴利的基礎,找不到可以將眼鏡行業成就為暴利的理由;眼鏡零售店所有開銷和銷售利潤都體現在商品上,消費者對眼鏡店的許多開銷有所不知,對眼鏡產品的

勞動力附加值

、技術附加值、銷售附加值、設計附加值和名牌附加值等不夠了解。有的消費者簡單地把他們瞭解的鏡架、鏡片的出廠價與成鏡的零售價相比較,由此得出眼鏡暴利的結論,這是不合邏輯的。

3、因素分析

①半成品

眼鏡與

彩電手機

乃至汽車都不同,眼鏡店賣的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8元鏡架”只是工廠的出廠價,而鏡架和鏡片賣到眼鏡店後,還需要驗光配鏡等一系列加工服務程式,眼鏡店需要為此配設專業的儀器,需要有持證的專業驗光配鏡師,而不僅僅是幾個銷售人員可以解決的。這樣,工廠裡出來的眼鏡產品價格的降低,很難直接反映到消費領域。

②行業的資訊透明度低

眼鏡行業的資訊透明度很低。鏡架鏡片都要透過眼鏡店加工後才能銷售出去,所以沒有哪個廠家有那麼高的積極性去做廣告,不像電器和手機。這樣就造成了消費者對眼鏡產品的不瞭解。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銷售人員知道他賣的眼鏡是怎麼回事,但消費者不瞭解相關知識,只是想越貴越好,更多情況下,是花錢買個放心。

③舊的銷售業態影響

舊的旺鋪旺店的銷售業態,造成‘三分眼鏡,七分費用’,自己的價格降不下來,還妨礙了新的業態的出現。

④行業約定

眼鏡行業以往有個約定俗成,即以進價乘以2或乘以3為上櫃零售價,但業內知情人透露,如今誰仍恪守這個行規就要被視作傻瓜,甚至業內還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你是講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

二、 成本分析

如果單單隻從8到180的資料來看,眼鏡行業肯定存在大多數人認為的暴利。但是是否存在暴利需要有全面的分析,特別是用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

眼鏡行業業內人士有一個自己的分析,來證明眼鏡行業並不存在暴利:眼鏡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不像有些產品,出廠的零件經過簡單的組裝就可以投入使用。因此對於近視鏡、老花鏡等有度數的眼鏡,從鏡片和鏡架出廠到顧客使用,還要經過更多複雜的環節,也就是驗光和配鏡,甚至複查。因此,眼鏡的銷售完全是個性化的服務。在標準的技術條件下,驗光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複雜病例約兩個小時左右。一般情況下初步估算,驗光費用約50-100元(驗光的費用在美國約30-50美元,在香港約700港元),加工費用約25-30元。但是好的鏡片加工工序多,時間成本也上升。現在立等可取的現片是近視在1000度以內,散光在200度以內的情況,超過這個範圍的,屬於特殊人群,需要單獨操作,加工時間要在3天至1周時間,甚至可能運到國外去加工,還會產生關稅的成本。由於驗光和配鏡都是高度複雜的技術工作,都是針對每一個顧客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因此,體現的價值需要進一步計算,而國內眼鏡店一般以免費驗光、免費加工作為吸引顧客的賣點,其價值被隱蔽起來了。

這一組資料的可信程度不能說沒有,但是也不能全信。如果真如分析資料表明的眼鏡行業只存在淨利率低至3。5%,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眼鏡店存在?這組資料只能說成是業內人士的誇大。

但是消費者還是有不瞭解的眼鏡成本的,這其中有:

消費者都可以看得到,現在的眼鏡店都處於鬧市區繁華地段,價格不低的門面費用就是成本中的很多一部分。按照《配裝眼鏡國家標準(GB13511-1999)》規定,僅僅是驗光,就必須半個小時時間,樣品試戴15分鐘。這一規定就增加了眼鏡商的時間成本,也表明了眼鏡行業是一個

技術性行業

,存在技術成本。

此外,眼鏡商家要開店經營,以大明

北京路

二店為例,其門店投入月租金1萬元左右,裝置投入15萬元左右,人員開銷每月6000元左右。此外還有

流動資金成本

、原材料存貨成本等。

以資金來折算,一個眼鏡店一天的開銷達2000多元,那麼眼鏡店的日銷售額要達到2000多元才能營利。

三、 利潤分析

先引用眼鏡行業的一個分析:

“對於規範的連鎖店來講,隱形類毛利率約30%,鏡架、鏡片毛利率50%左右,我們還要重申的是這樣高的利潤率部分原因在於驗光費用和加工費用隱藏在裡面。我們假定商家的毛利率能夠維持在50%左右,分攤運營成本後,其費用結構大約如下:

租金佔營業額的14-16%。

人力成本約13-14%,包括經營管理人員、驗光師、銷售、修理和加工人員。

市場營銷費用約6-8%,包括連鎖企業的宣傳、促銷活動等等。

固定資產折舊3%,主要是驗光裝置、加工裝置的消耗。

此外還有17%的增殖稅,50×17%=8。5%。

其他費用2%,包括配送、廢品率等。

以上的費用合計在46。5-51。5%之間。也就是說,在經營景氣的情況下,淨利率低至3。5%,在經營不景氣的情況下,甚至虧損。”

雖然這組資料的可信度不高,試想這麼低的利潤率卻還有那麼多的眼鏡店,而且一家比一家豪華。這組資料肯定存在很多的誇大成份,但是其經濟學的分析角度卻是完整的。

下面我們來做個假設,以荊州市大明眼鏡店北京路二分店為例來計算一下它的利潤率。

成本部分:

店租:1萬元/月

店面裝修投入:2萬元,三年更換一次

裝置投入:15萬元,以十年暴廢期來攤銷。

人力成本:8000元/月

稅收:利潤率的17%

存貨及其它費用攤銷:1萬元/月

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一個該店的日資金開銷:約為2183元。

以該店平均每天接待10名顧客為計算標準,按高檔、中檔與低檔的比例為1:6:3來計算。高檔眼鏡價格以1200元/副計算,原材料成本180+300=480元;中檔眼鏡售價以平均每副450元計算,原材料成本為25+45=70元;低檔眼鏡售價以平均每副150元計算,原材料成本為15+10=25元。扣去原材料成本那麼該店日毛利潤為:

1200-480+(450-70)×6+(150-25)×3=3275元

扣除日開銷與稅收其平均日純利潤為:906元。其平均純利潤率約為30%!

那麼眼鏡行業應該來說是一個利潤較高的行業,當然,並不像很多媒體所報道的暴利或是行業暴利。雖然眼鏡行業有著高額的利潤,但這中間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技術成本與風險。因為驗光與鏡片的加工中間的技術因素還有投資風險是不好用資金來衡量的。

四、 行業發展趨勢

平價將成為必然,舊有的業態必將被打破。

目前“眼鏡超市”與“百元眼鏡店”已經出現。廣州“眼鏡直通車”避開了眼鏡店的怪圈,在同樣是繁華路段將自己的大幅招牌懸掛於樓下,要爬一個陡且狹長的樓梯上去,二至四層卻是寬敞的眼鏡店,一排排貨架取代了櫃檯,裝修比起大部分廣州眼鏡連鎖店有過之而無不及,眼鏡架價格則以幾十到一二百元為主。上海的兩家“百元眼鏡”店,選址都在較為偏遠的地段,100平方米月租只有1萬元。

當然新業態的出現必然會有障礙,舊的旺鋪旺店的銷售業態,造成‘三分眼鏡,七分費用’,自己的價格降不下來,還妨礙了新的業態的出現。每個地方實際上都存在一個

價格聯盟

形成的行業壟斷,新的進入者往往受到擠壓。

滬穗兩地眼鏡平價店的創新之道都是從降低鋪租開始。而這正是“旺鋪旺租”連鎖店經營模式的軟肋。

“眼鏡直通車”與“百元眼鏡”的差別在於,它與那些大眼鏡連鎖店一樣身居鬧市,一樣有漂亮的裝修,它照樣可以賣高檔眼鏡,而價格卻可以比大的連鎖店便宜不少。它還打破了眼鏡連鎖店很少做廣告的慣例,開業月餘,就實際投放了16萬元的廣告費。在一般消費者眼裡,“眼鏡直通車”似乎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眼鏡店巨頭。

眼鏡業舊的業態給消費者的選擇很少,跟中國作為世界眼鏡的工廠很不相稱,“眼鏡超市”與“百元眼鏡店”現在做的,就是打破舊的業態的惡性迴圈。

復旦大學企業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相信,眼鏡業的行業壟斷最終將分崩離析,最後讓步的肯定是名店大店。現在,上海的有些眼鏡店裡出現了“百元眼鏡櫃檯”,一些著名眼鏡店近日出現大量的折扣廣告,恐怕不是巧合。

競爭將使新的經營模式出現,舊的經營模式終將被競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