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FXXXL2015-07-27 13:06:07

先糾正一個點,一般社工不做心理諮詢。 這點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包括我自己啦),社工很多時候會強調生心社,導致很多人都誤以為生心社都要我們來做,拜託我們真的不是萬能的,我們強調的只是系統。記得看抑鬱症 症 症 出門左拐找精神心理科。社工只做情緒疏導。

社工的專業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以下言論沒有任何資料和很多的經驗支援,歡迎打臉,共同進步】

還原問題,估計題主想吐槽的是社工一直強調專業性,可是並沒有看見專業性。 這個問題得分兩個角度回答

1。 從社工(學生教師學者職業人……)的角度看,社工專業在哪裡?

在回答之前先問一個問題,什麼叫專業?我的答案是經驗。內地社工的發展也就那麼小几十年(其實想說十幾年來著),而且還是極個別地區的發展,大多數地區也就這兩三年內才冒頭的。內地有個球經驗,僅有的那一點經驗還走不進課本。 這個時候會問了,那我們上課學的是誰的經驗?別人的,還有臆想的(啊……這個是不是不好說)。 所以社工拿著別人的經驗來評估本土的經驗,那自然是處處不適應的。 所以只能說本土社工不專業。

2。 從外人的角度看,社工的專業在哪裡?

理念。分享一個小故事。答主在某機構實習,有一個一線不是本專業出身的(不要問為什麼,水深)。昨天搞活動,小朋友們有任務的,我們知道孩子們比較皮,吵吵鬧鬧蹦蹦跳跳什麼的也難免,他一路上是 不要這樣 不要那樣,哎呀你們怎麼可以這樣。。。一路訓責。後來分組了,我帶一隊他帶一隊,我說的是可以這樣,(示範),做到了會說一聲你做的真好,真棒。最後的結果是,他那隊一路鬧效率低,有的時候我們都完成了,他們還沒開始,最後他那隊的孩子開始出現叛逆行為,攻擊性開始凸顯。

這個例子我想很能說明現在社工的處境,我們做的東西,一些關心孩子的媽媽(其他服務物件也一樣,栗子,栗子)稍微用點心也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往往也超沒成就感,可問題是有幾個父母親能做到。更別說一些沒有內化到點的非科班出身的人了),但就是這麼一點點的用心卻是我們目前的經驗積累和專業之所在。

結論:

1。不要拿西方的經驗評估本土的專業

2。專業來自於經驗,經驗需要時間

3。我們目前的專業來自於被你內化的理念

4。這些理念會隨著經驗的積累的獲得,所以本專業出身的人也不要有什麼優越感。(好像偏題了……)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知乎使用者2015-09-15 08:47:07

謝邀~

@左柚

(艾瑪,終於成功的@到你了~淚目)

(大清早的剛剛背完法條,智商勉強維持在100,情緒波動明顯,寫答案的時候難免存在邏輯疏漏或者錯誤,還請知友們多多包涵,啊不對,這個不能包涵,多多批評指正……)

其實我覺得

@soul小旭

桑說的挺好的,尤其是後面那四點(沒跑題啊喂!)那我就多補充點兒我個人的經驗見解,順便為他的答案提供一些經驗支援……

背景介紹:去年的時候去了趟美帝,跟專業無關,但是在加州見到了兩個大社工,一個是執業27年,一個是參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制度建設的官員,其實也就是智庫,我這小輩的當然不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在活動過程中綁架了兩位前輩到我們開會地點的湖邊(你想幹甚麼啊喂!)進行了兩番促膝長談,談的也就是關於美國的社工發展,以及我所知道的社工發展。(我當然不敢多說話了,畢竟對面兩個年齡加起來是我的5倍了都)當然,過程中我們討論了關於社工專業專業性的體現這個問題。【階段總結:以下關於社工專業性的討論都集中在學科專業之間的對比上】

我和那個執業社工都認為,社會工作實際上也是一門剩餘學科,處理的問題是在社會發展階段中的剩餘產物,而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並發展的學科。(此觀點被那個智庫君一頓狂噴,差點兒把我倆推下湖,這是後話了0。。0)因此,社工專業性的討論被我們建立在了和其他學科比較的基礎之上(反對的傢伙被執業社工嘲笑了一番之後被迫暫時同意了我們的觀點),一下的內容有我們討論的部分也有我自己整理的部分,雖無資料支撐,但是經驗支撐還是有的。當然,由於是經驗之談,難免有意見分歧,歡迎指出歡迎指出。

首先就是和心理學及心理學相關職業的區別。

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時候分歧不大。

社工運用的心理學方法不足以治療案主的心理疾病

( 應該說不足以治癒案主的心理疾病),社工在一個case中做的最貼近心理學的事情就是心理疏導而不是心理治療。套用一句話,

治心理疾病不是我的任務,我的任務是送你去治心理疾病

。那這個過程中社工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社工接了一個案主有心理疾病的case知道他什麼時候該去看心理醫生了,知道什麼時候他的治療成果已經可以滿足工作的下一目標——恢復社會功能了,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從心理疾病態脫離出來可以進行正常的生活康復了等等。這個被我在討論的時候概括成了——社工在治療過程中具備“

地圖技能

”。不僅知道怎麼走,還知道在哪裡該停,在哪裡有任務要做需要快點走,在哪裡有怪要殺需要拿起你的金絲大環刀,在哪裡有回覆點需要坐下來好好聊聊人生。其實也就是有“

綜管全域性的能力

”。這個專業性的能力在別的地方也有所體現,但是在和心理學比較的時候十分明顯。總的來說,我在忘了是那本文獻上看到過這樣描述社工治療功能的話:社會工作提供給案主的治療,

包括但不限於

幫助案主恢復社會交流和溝通能力。可能問題就出在這個包括但不限於上,很多新手社工都誤以為這裡的治療就是心理學上的治療啊,我們要學習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技術啊(這個沒錯),然後去治病救人啊,治療抑鬱症精神分裂哪家強,然後怎麼用也用不過人家專業的心理醫生,表示很酷暑歐……這樣就不對了,因為如果這樣的話,社工自己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一個專業性:綜合性、全域性性。你自己把地圖技能關了導致你看的跟別人一樣遠,當然體現不出專業性。

先寫到這兒,表示再不吃飯我血槽就空了,閃人先,回頭補~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donovoChen2015-09-21 12:54:21

想回答這個問題很久了,本來的思路如下:

SW=Helping Professionals=Ge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SK

然後就是:A=XXX;S=XXX;K=XXX

不過這樣的思路吧,大概總是會有掉書袋子的嫌疑

今日整理檔案,突然

發現大四畢業時寫給即將要去香港實習的學弟學妹的小破文兒

,名字叫《

Social Worker

的重點應是“Social”

---

記我的暑期香港實習經驗回顧

想著基本也切題,順便也可以

分享下小弟的實務經驗,

總好過乾巴巴的講理論去分析“到底專業在哪兒”

於是請各位看官坐好,上眼:

(注,文章已經根據保密性原則做匿名化處理,如有疏漏,還請告知)

/////////////////////////////////////////////////////////////////////////////////////////////////////////

Social Worker

的重點應是“Social”

---

記我的暑期香港實習經驗回顧

筆者於2013年6月15日起至2013年8月14日止,在香港將軍澳一間社群精神康復中心進行了為期滿滿兩個月,共計9周,服務時間超過360個小時的(180小時直接服務時間)的社工暑期實習,全程由該次實習中心之主任作為實習督導,她的前線經驗超過十五年。

實習期間本人的工作量為:1)一個共有八節的個案諮詢;2)一個六節的青少年互助小組;3)一個社群教育活動

實習單位位於將軍澳區某社群。正如實習單位名稱所示,

筆者的直接服務物件為康復了的精神病患者

,同時不可避免的,處理好直接服務物件家屬的需求,筆者認為亦是我服務範圍內不可忽視的命題。

在此,需要強調一點,

由於服務物件是康復“了的”精神病患者,自然在直接服務的過程中,服務物件無論是情緒、行為層面還是認識、社交方面,相較於“正在”康復中的精神病患者,都有明顯的改善。

同時,

筆者提供服務的環境是以社群為基礎的,因此,服務的態度、技巧與經常考量的知識或許與在院捨實習的同學有不小得差異。

然而,社會工作的可愛之處就在於“服務手法或許不盡相同,然而,社工工作者恪守的價值卻不約而同”。因此,筆者在此亦只是與諸位分享在下淺薄的前線經驗,並非“建議”或者“指導”諸位的工作。

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筆者生性衝動,難免掛一漏萬,還望諸位雅量海涵。此文旨在拋磚引玉耳。

1.個案工作回顧

相信各位定是深知社會工作服務有基本的三個層面,個人,

小組與社群工作

。社工雖秉持著相同的價值觀,然而,在具體的實務中,不同層面的服務所期望的著重點自是不同,服務的手法亦有不同。綜合參考本人的喜好與文章的篇幅,

這裡只分享我的個案工作經歷。

K先生,是筆者於暑期香港實習直接服務的個案案主。K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居民,年紀60歲左右,自十六歲起至被確診為精神分裂後失業一直在新蒲崗的製衣廠做工人。K先生於二十年前與一名內地女士結婚,誕下一名男生,如今已經有十九歲正在修讀副學士學位。

K先生的背景資料介紹到這,或許不少看官已經開始思考評估案主的病情會不會影響到案主與家人的關係,從而更深的影響到案主本人的病情。事實亦是如此,

案主確診患病失業後,家人對其態度逐漸冷淡。當時案主在精神病院時,家人還間中探望。然而,案主當入住某中轉宿舍後,家人的探望也逐漸少了。自該宿舍重返社群,進入當前居住的公屋後,K先生甚至已經完成於妻子的離婚訴訟。最終,法院判得裁判分居,兒子的撫養權歸妻子所有。

K先生的個人背景大致如此。

2.筆者自我的分析

K

先生所患為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有三大分裂之處。

其一,自我的分裂,即:“現在不是從前的我”,Individuallly。

患者對現實的自我與自己意識中的“我”有較大的分歧。例如,我意識中的我“鐘意睇人哋打麻雀”,“鐘意賭馬,同朋友飲茶”或者“鐘意同街坊傾偈”;然而,現在的“我”卻“做乜嘢都冇味”,“有事甚至都唔知自己在諗乜嘢”。這種“認知”上反差,會讓患者產生疑惑,焦慮甚至恐慌等“情緒”上的困境。這種“情緒上的困境”又正正加劇“認知上的反差”,從而導致“行為”層面的困境。行為層面上的困境,便導致了精神分裂的第二層分裂。

其二,與周圍社交圈的分裂,Interpersonally。

假設,你有一位長期的朋友,平日一起週末爬山飲茶,。可是有一日起,不論你如何邀約他也足不出戶,相信即使他不存在任何精神健康的風險,久而久之,你亦不會再邀約了。K先生患病後,慢慢的周圍的朋友散去,家人亦逐漸遠離。可謂是,“孤家寡人”。這樣的情況,又引出了精神分裂患者所遇到的第三層分裂。

其三,與社群的分裂,Socially。

自己時常感受到“把握不住自己”,周圍又沒有親屬與朋友,因此K先生日常的生活,按照他的話所言,幾乎就是“踎系屋企”。久而久之,社群內社會中的事情他也不甚瞭解。

事實上,這三種分裂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因果聯絡或前後的時間順序。然而,

我們可想象,三者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的。例如,一個對幾乎社會任何事物都不瞭解人,其與周圍人能攀談的話題必然是少之又少,其結果則是,更加的於社群或社交圈的分裂。其結果又是,心中的苦悶發洩不出,更加的影響情緒。

那麼,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筆者的工作介入點就可以從“發掘出其興趣,從而拓寬其社交圈”入手,透過把重點放在“social”來幫助案主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因為,這些只是筆者的自我分析,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必須要落實在案主本身的“需求”中。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去界定案主的“需求”呢?社會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即為:interview。可是,對於筆者,一位才剛剛實習的社工菜鳥而言,會談從哪裡開始呢?

從“衣食住行”開始的首次會談

社工系大二上學期課程安排的兩門課程,social work skill 和 social worker

intervention process,大二下學期的casework以及大三下學期的integrative seminar和 fieldwork study 1,均幫助同學梳理了一般而言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工作時需要用到的理論與技巧。然而,課本是課本,實戰是實戰。

第一次與K先生的會談,令筆者著實緊張的很。如何開啟訪談,需要訪談多久,如何進行訪談等等等都是讓筆者擔驚受怕。

怎麼辦呢?

筆者一想,

第一次會談,目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1)與案主建立關係;2)瞭解案主的基本情況。

於是乎,筆者怒翻社會工作個案技巧叢書以及中心檔案,希望可以從前輩的經驗中學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從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經過筆者臥薪嚐膽的準備後,終於定下了第一次會談的主題“衣食住行”。

各位

看官或許會把“衣食住行”理解為“衣食住行”,然而,這裡的“衣食住行”並不單單是“衣食住行”,而是“與案主息息相關的生活點滴”。

“衣”不單單是衣服,也可以是案主自己的自理能力;“食”不單單是吃飯或者愛吃什麼,亦可以是“食”方面有無對現在的生活造成壓力。同時,在華人文化圈裡,“與誰一起吃飯”更是可以勾勒出每一個社會人物的社會交往關係;“住”可以是“住在哪裡”更可以是“與誰住在一起”;“行”可以是坐著港鐵四處遊玩,更可以以延伸到案主本身的生活情趣。

個案工作中,筆者認為社工務必要清楚是次面談目的與結構為何。一個目的清楚結構清晰的面談,可以更好地幫助社工瞭解你的案主,知道案主本身的需求與困境,從而更好地根據需求制定服務計劃,與案主同行。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如果不是一個structural and purposeful interview,那麼社工的面談可以說是毫無專業性可言,甚至與路人之間的閒談沒有絲毫的區別。長此以往,損失的是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專業性以及服務物件對社工專業身份的認可與信任。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有了清楚的目的與清晰的結構,如何可以順利有效的進行(conduct)面談,考量的是社會工作者的個案實務技巧。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一些基本的社工技巧,例如

content/emotion reflection, active listening, empathy等等

是不可獲取,一定要掌握的。事實上,同學們都對它們有或多或少的瞭解,然而,關鍵在於如何可以準確的自然的運用。這就必須依靠平日的練習了。現在時間緊迫,或許只能多看看書,以及請教督導了。

除此之外,會談的時候,實習社工往往會由於自己經驗不足以及著急貪功,會不時的猜測揣度案主的資訊,而沒有做到

“non-judgmental attitude

”。因此,

在個案技巧中,必要的clarification是不可缺少。

例如,當K先生分享到他之前的生活很令他開心,社工不妨多問一句

“是哪些事情讓你有這種感覺”

。這句問話的重點並不僅僅在探索K先生過往的開心經歷

,更在於有利於社工在緊接著的輔導中可以運用到這些讓他開心的元素

比如,當得知K先生先前很喜歡與一班老友記

一起飲茶

食叉燒包後,實習社工就介紹K先生可以

參加中心舉辦的茶聚活動

,同一班會員飲茶聊天。

這個建議的重點不在於讓K先生吃到叉燒包而感到開心,而是筆者在乎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讓案主與其他人們接觸交流,從而擴寬現有的社交網路。

還有一點需要考量的是,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物件一般為

社會弱勢群體

。由於長期受社會體制的壓迫,我們的服務物件

難免會對自己有較為負面的認知

。社工工作的目的是幫助服務物件提升social function,然而如果案主不能建立起較正面的自我認知,又如何能夠提高自我的能耐呢?因此,在面談中,

適當的及時的自然的鼓勵與讚賞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K先生感覺自己現在很沒有用,也無法幫助到家裡的營生,覺得人生很失敗。然而,K先生現在可以階段性的“剋制住”病魔,自己一個人獨立生活,甚至有時有能力給兒子買禮物時,筆者均不時的稱讚K先生

“叻喔”“依家你可以做到甘樣,真系幾唔容易”

等等等。每當如此,K先生都會很開心的笑笑,整個面談的氣氛亦會輕鬆愉快不少。

最後,由於篇幅所限,一些重要的社工技巧(例如,summarizing,paraphrasing,information-providing等等等)這裡並不能一一與諸位分享。可以,還是需要同志們多多看書。

一個有效的面談要求社工清楚地知道面談的目的,清晰地整理面談的結構以及恰當的運用社工技巧。自然熟練恰當的運用社工技巧不僅可以較為迅速的與案主建立工作關係,而且可以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案主的需求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瞭解了案主的需求後,基於需求,社工要與案主一起制定接下來的介入計劃。接下來,筆者與諸位簡單的分享兩則暑期實習的經驗。

2.1慳錢計劃

K

先生是精神康復者

,之前確診為精神分裂。早在十幾年前就失業,

當下自然是沒有收入的

。與妻子分居,無親戚接濟。

每月只得靠政府三千多元的綜援度日

。三千多元如同一個內地大學畢業生初初入職的月薪,然而在物價其高的香港是非常不可觀的。

更何況,K現在每個月到了出糧前一個多禮拜往往就不夠錢用,生活十分艱難。那麼,K先生的日常開支有哪些呢?

據K先生所言,一般而言他每日在外面吃兩頓飯(午餐與晚餐),一日一包煙。計算一下,香港茶餐廳午市的常餐為36元,晚餐一般最少是45元(可能還吃不飽)。而一包煙錢的價格是50元。簡易計算可得,按照這樣的日常起居習慣,K先生的日開支是131元。一月按照30天來計算,其結果已經遠遠超出每月領取綜援的額度。

這樣的經濟困境讓K先生的生活只能“以自己為中心”,不能也不敢與朋友與家人有日常的社交

那麼,怎麼辦呢?有哪些是可以節省下來的呢?

筆者一開始是想到,每日50的煙錢,開銷太大了。然而,對於這個issue,是不能用“戒菸”的方法,而是應該是“勸其少抽”的策略。對於K先生而言,中年確診失業,妻離子散,朋友遠去,對於他而言,抽菸不單單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寄託。如果連這種不多的愛好都被剝奪,豈不是殘忍?

那麼,咋整呢?

首先,自然是不用說的,

要在面談中評估出K先生有對日常開支過大的困擾以及對於慳錢的動力

。之後,筆者那時拿一支筆一張白紙,請K先生寫下自己一天的生活時間表,並且請他在時間表上填寫一般的抽菸分佈。再之後,請K先生選出“有哪些時段的煙其實是也可以不抽的”。

現在寫來三言兩語就介紹完了。然而,在實操的過程中免不了的討價還價。最後,確定目標為由一天一包煙改為三天兩包煙,最多不超過一週四包煙。K先生與筆者約定,實施四個禮拜,看看效果如何先。同時,在這一個月的期間,儘量可以自己在家做飯,少選擇去外面吃飯;少買馬,打麻將等等。

想必同志們都瞭解,

個案工作的流程中是有“Signing contract”這一步驟的

。不同的實習地點要求不同,不同的服務領域特質不同,

這個contract不一定要白紙黑字的寫出來,有時候口頭的承諾也是一種contract

有看官可能會疑惑,這樣的契約約束力又在哪裡呢?如果案主不執行怎麼辦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回歸在社會工作的本質價值觀:

社會工作者是深信人是會改變,人是有理性的,人是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潛力,人是應該被得到尊重的。所以,社工是“Help with clients”而不是“Help for Clients”。

(注: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

因此,

我們會去相信即使一個沒有強制性的契約,也會被有動力的案主執行的很好。

至於如何能讓案主有動力,考量的是社工的專業技術,而不是案主本身。那麼,

萬一案主就是不去遵守呢?

尊貴的Prof。Samuel Hui說道:

第一,檢討你的contract是基於案主真實的需求的還是社工自己判斷的

第二,社工有恰當的加固與鼓勵案主改變的信念與動機了麼;

第三,Do it again

當然,工作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會不斷地反覆。社工也許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些,都是社會工作者必受的考驗。

所幸的是,K先生沒有給我這種考驗。四個星期後,K先生驚喜的發現在即將出糧的前夕,銀行裡還剩下近七百元可以支配,感到十分欣喜。甚至,K先生可以較為爽快答應友人的邀約,一起出去遊玩。最後,K先生請筆者吃飯飲茶,但是,被筆者高貴的情操與堅定的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拒絕了。

最後需要強調,筆者不奢望一個月的慳錢計劃就能使得K先生有良好的日常開支習慣,從此告別財政壓力

需要知道,社工的實踐是難以一蹴而就的,其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筆者只能希望,這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在K先生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可以明白

“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的”。

種子可以在將來發芽,但是澆灌它的是來自K先生自我的力量。只是,先要有顆種子。

2.2頭髮剪短D,著整齊D,扮靚仔D

案主與兒子的關係不好。從某一種不太符合社工價值觀的角度而言,這是可以理解的:又有哪個處在青春期的男生會接納尊重一個沒有工作,精神病康復,頭髮蓬亂,每日穿著背心,幾日不洗澡,幾個月不剪手指甲腳趾甲的父親呢?

一般而言,

K先生與筆者交談時語氣都十分平穩,唯獨聊到他的兒子時會有聲有色。可見K先生對於自己小孩的關愛

。一日,K先生與筆者分享之前的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K先生儀表幹練,身著白色襯衫的與家人合照。家人都笑的很甜。

筆者誇K先生“靚仔”,他不自覺的害羞得笑笑,隨即與筆者分享起那時的情況。在交談中,K先生拿著自己的相片不時看了看,言語中又透漏出對往日的留戀。並且,亦分享兒子如今不是很願意與其親近。

此時,筆者建議K先生不如如照片中一般“

頭髮剪短D,著整齊D,扮靚仔D

”,給小孩一下驚喜。

起初,K先生自然是不肯,不免與筆者亦有一番交談。期間,筆者亦會不斷地鼓勵案主,

“兒子看到爸爸這麼靚仔會不會很開心列!”,“嗱,之前他說不喜歡你穿拖鞋,著背心。現在換一個造型,給他個驚喜如何?”

等等等。

在進行了兩三次面談後,K先生終於答應去換一個造型。筆者詢問K先生需不要陪同一起去理髮,K先生自信的拍拍我的肩膀,“唔使,我自己去就得啦”。

後一週見面的時候,K先生興奮的跟我分享,這周他的兒子好像特別願意與自己交談,與之前不同。

筆者不敢斷言,一定是“整理著裝”的策略達到的效果。但筆者願意相信,這樣的策略,是沒有壞處的。

3.Social Worker的重點應是“Social”

拉拉雜雜的談了五千五百字有餘,現在才進入到本文的重點。在學習了三年的社工後,筆者步入實習,依然不知道社工是幹什麼。然而,經歷了兩次實習後,如今感覺到,

Social Worker的工作重點應放在“Social”層面。

誠然,社工個案工作實務中,社工的角色是很多的,然而不論是什麼角色,最後的指向都非常明確,就是

Enhance Client Social Functioning.

那麼,怎麼才算是social呢?根據我壯哉大龍哥的定義,Social就是,人和人之間有了溝通。而好的Social呢,就是人和人之間存在有效的溝通。那麼,Social functioning就可以理解為,社會角色在社會關係中能起到這個角色應該起到的作用。而,社工的案主們,往往是難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的。

社工的工作重點是要落實在“social”的層面,這是我們這個專業與其他專業的本質區別

。醫生的工作重點,是要解除身體的病痛;心理學的工作重點,是要減輕心理的困境;宗教人士的工作重點,是要帶領精神的超脫。

如同:

筆者不是銀行人士也不是資產管理專家,“慳錢計劃”的目的並非單單是讓K先生“有錢花”,而是,沒有錢,K先生沒辦法function在他自己的應該存在角色的社交關係中---作為朋友,無法與朋友交際;作為家人,難以與家人交往;甚至,面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不能控制。省下的錢是不夠案主飛黃騰達錦衣玉食的,只是希望可以在朋友相約去飲茶吹水時,K先生不會應囊中羞澀而拒絕;家人邀請時,不會應口袋空空而羞於前往。

同樣,

筆者不是時裝造型師,建議K先生改變造型不是為了K先生成為“一代潮男”,而是希望一個穿戴齊整的父親可以得到兒子應有的尊重與迴應。甚至,一個衣著白襯衫的男子也較一位頭髮蓬亂體味撲鼻的男子更亦受到中心其他會員的接受。這,也是在創造一個機會可以讓K先生更多的參與中心活動,拓寬他的Social Network,好過一人“踎系屋企”。

然而,

筆者發現在社工的實務中發現,不少同工往往著重在好似心理學家一般去解決某種心理問題,或者好似教師一般去教授某種知識與技能,卻忘記了社工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提高案主的social functioning.這是在有模糊焦點的嫌疑。

不僅是個案工作,小組工作亦是如此。

社工開展

遊戲小組

,不是單純的讓組員可以玩的開心,更是希望組員可以從遊戲中

體驗到某種社交技巧或者提高社交信心

社工開展

粵語小組

,不是單單為了新移民可以掌握一門新的語言,更是為了新移民組員可以

用粵語與人溝通,從而拓寬自己的關係網路

社工開展

讀報小組

,其目的不單單是讓組員瞭解新的諮詢,而是

為了組員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有話題,可以聊下去

諸位可以看到,方法不同,載體不同,但是社工的工作指向都是

落實在了“social層面”

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性,倘若,

social worker的重點不在“Social”,又為何叫做“Social”worker?

//////////////////////////////////////////////////////////////////

一些補充資料:

關於答主為何會去香港實習: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怎麼樣? - 大學 小弟的大學

高三黨想知道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的社會工作專業(swsa)如何? - 深圳大學 小弟所在的社工系

關於答主之前回答過得關於社工的問題:

怎麼理解社會工作倫理的困境?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作為大一社會工作菜鳥 求推薦通俗易懂又好理解的專業書!?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網上流傳的點蠟燭、轉發祈福有什麼用?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還請大家多多交流

///////////////////////////最後///////////////////////////////////

朋友喜歡就點個贊吧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青青子衿2016-09-13 04:07:52

竊以為,這些答案除了lim那位同學以外都沒抓住要害,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decision making上。首先那些談技法的同學,真心推薦你們看一下PUA方面的資料,什麼自我袒露(se),積極傾聽(al),動力面談(mi),這些技法人家用的比咱們社工熟練的多好嗎?技法從來不能體現社工的專業性的點,因為這些技法都是從社會實踐中提取出來的,一個情商足夠的人基本都會用這些方法,這叫專業?另外,說專業理論的同學,拜託你們好好看看那些理論,精神分析跟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假設就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認同精分,你就不可能同意一些人本主義或依附理論的假設,反之亦然。另外,我們的理論真的可靠?精分根本就沒有實驗基礎,依附理論的實驗實在恆河猴身上做的(而且是用baby monkey),行為主義的很多理論實在老鼠身上做的(而且廣泛使用電擊)。目前根本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廣泛的試用所有場景(給你舉個例子,人本主義一般適用於案主問題較為和緩的個案,但需求層次理論卻適用於極端個案),所以說理論,不如說對理論的選擇體現了一定的專業性。但這也未必,因為在很多領域,比如樓樓所在的homeless 與mental health領域,人本主義自然佔據主導地位(例如習得性無助)。

我想說,社會工作真正的專業性必須體現在針對案主問題做出合理決定上,尤其是面對複雜的倫理困境(dilemma)做出最理性最符合案主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判斷(這樣的困境我很少遇到,但是也有一定的個案積累,如果感興趣可以私信),甚至這樣的判斷有可能危害案主的利益,比如撫養權剝奪。給你們打個比方,社會工作就好像一箇中醫,病人說很乏力,可能是氣虛,可能是血虛,也可能是單純的肌肉損傷,也有可能是沒吃飽飯,知道這些理論真心沒屌用啊(這就是你們的理論),知道不同的病症用什麼藥也沒卵用啊(這就是你們的技法),只有針對症狀做出病因判斷並對症下藥這才是專業啊親!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想說你的學習還沒入門,對於這方面有興趣,推薦進一步閱讀defensive decision making和 defensible decision making,其中有大量的個案分析~不謝,我叫雷鋒~

ps: 最後,我想說,那些對這個專業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的親還是不要誤人子弟的好,雖然大家都想發展我們的專業,比如有的同學連精分是什麼都沒弄明白(國際上早就不用弗洛伊德解釋精神分裂了好嗎?),就覺得自己搞清楚了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我也是挺無奈的,八十年代北大某老師就在英國拿到了國人第一個msw,三十年過去了,這個專業還是半死不活的,沒想過為什麼麼?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哪裡?09071139zzy2021-02-07 21:13:05

在電影院看《送你一朵小紅花》前十分鐘的心理活動:

1。癌症患者是醫務社工的服務物件。

2。醫務社工的話,相關法律法規和社工框架是……不熟啊……在蘇格蘭也沒怎麼接觸這部分社工。

3。翻譯糟透了,這個能翻成dementia?等等,從定義來說dementia指腦部收到損傷後的一系列綜合症狀,也不是不可以啊……不行,這部的翻譯質量太差了。

4。讓我看看可以用什麼理論分析分析(興奮)!社會支援,嗯,配合系統理論骨架應該就有了。這孩子(易烊千璽)社會支援夠少啊,家庭也還有些小問題。

5。馬斯洛的話,不管高層次還是低層次需求都不滿足啊。

6。青春期年齡不好準確判斷啊,生命歷程的幾個理論還是要準確點的年齡段。18歲?埃裡克森上吧!

7。依戀?不太像迴避型依戀啊,先持保留意見。

8。社會學習似乎用不上啊,但以後小組或許可以用。

9。grief theory?理論也差不多夠了,而且都幾年了grief幾個階段都過去了。

10。想想介入吧。社工方法的話task centered approach似乎不太適合。先用relationship—based approach吧。關係建立後轉narrative approach挖掘故事和內心想法,再接task centered approach吧。task就設定為交朋友。嗯,crisis intervention approach也準備著。

11。strength based approach,雖然可以用但好像不是沒有自信心……用吧用吧,先把relationship建立起來吧。

12。技能的話數一數,empathy,self—disclosure和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用上吧。

13。小組有機會也配上吧,但似乎劇中表現不成功啊,有點難。

14。小組也可以給父母陪。他們應該有相當的壓力,用小組釋放壓力。

15。倫理respect和self determination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