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讀完《我們仨》,給我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裡含義比較多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很多的一句話。思念,思念是什麼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面對自己一生的伴侶與摯愛和自己的女兒早逝。對他們無法壓抑的感情就是思念。不知方向,隔岸觀花,兜兜轉轉,卻始終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珍惜當下時光,陪伴好自己的家人,才能不負時光。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都如海水般用力。當初的我們仨,現在只留下

楊絳

先生一個人形影孤零。他在文革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先生見了太多太多。悲歡離合、

潮起潮落

早已不過的釋然。以至於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但總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與淒涼。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傳承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即使“文革”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但他並沒有對命運抱怨,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他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他的命運,去評析他的為人。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人生本是一場大夢,蒼涼幾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可能唯一叫人不遺憾的,適合最愛的人相伴相守的這些時光,慶幸自己可以遇見這樣的伴侶,感謝上蒼贈予自己最好的女兒。如此,即使一路是風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給我的感覺就是始終都是樂觀的,因為在生活中就是那麼薄淡無求,在生活中他們三人總能找到樂趣,所以在書中也是俯拾即是。

書中最值得我學習的便是他們仨人愛書的品質,愛讀書,求甚解,對知識有孜孜不倦的喜愛和鑽研,對學術從來都不模稜兩可,在他們生活的每個階段,幾乎都沒有離開過書本,即使重病,文革或者在有更好的居住條件召喚他們時,他們依然寧願守在書本更近的地方。書籍是食糧。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是在做著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時,轉化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數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是一眨眼就呼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自然會有遺憾。

人生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