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觀感一則

已經多次被“點名”,所以儘管有些忙,但還是決定要抽出時間寫一寫。以前上學的時候寫東西很快、很透,現在放置的時間久了,不僅寫起來一段一段的,一點沒有“文思泉湧”的感覺,而且覺得手和腦子特別鈍。我也是藉此被“點名”的機會,練練筆。

之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就用知乎,後來斷了,來到

加拿大

以後又重新用起來。漸漸地,在知乎上回答了些問題,並且收到很多熱心朋友的回覆,也有些朋友私信我。這讓我覺得和別人分享經驗、經歷,是一種很愉快的事情。我簡單看了看自己在知乎上的回答,其實除了個別的,大多數回答、同時也是得到響應最多的回答,還是與移民相關的。於是我想還是簡單介紹下我的移民經歷,以及這中間的觀感吧。

從動了移民念頭開始,尤其是提交了移民申請開始到乘機飛往

多倫多

的那一年多時間裡,我不停地在網路上、書店裡找有關加拿大的資訊,特別喜歡看老移民寫的移民經歷。加拿大的看完了,又看美國的,心想都在這一片,應該差不多吧,能學到一點是一點。看到作者說自己的趣事,有時候就想像著自己可能會遇到這類情況,不知不覺就有些入戲。還有段時間,找出來電視劇《

北京人在紐約

》看了看,特喜歡劉歡唱的那首主題曲。我從別人的分享裡獲得了一些知識,也體會到了快樂,甚至有些感同身受。

我的家鄉是一個

二線城市

。除了在同省另一個城市讀本科的四年外,我移民前的所有時間都是在家鄉度過的。家鄉算上下轄的幾個縣,總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萬。瞭解加拿大人口情況的朋友會知道,這基本上是加拿大人口的30%了。家鄉在歷史上是產煤大戶,因此據說地下基本是空的(親眼見過地面塌陷),而且空氣很不好。我查過資料,雖說沒北京那麼嚴重,但我感覺一年裡好的日子不超過三分之一吧。當然,這個資料也不準,家鄉百姓都知道,它那個監測空氣質量的機器擺在空曠的

城鄉結合部

,而且前段時間某大領導去調研檢查,竟然提前幾天就開始安排成片成排的水車對著空氣沖刷。哎,說跑題了。

大學畢業後,我考入了一家國有銀行在家鄉的分行。工作了一年多,行裡開展年輕後備人才選拔,透過公開競聘,我去一個網點做了副職。期間,我學了個985、211大學的MBA,是個全日制的文憑。中間一度想放棄,覺得要出國了,也沒什麼用。誰知道,出國後這個文憑幫我省了不少時間。所以說,有時候堅持做完一樣東西還是有意義的吧。

在網點踏踏實實學了管理和業務一年後,我被調入人事部門,從此一呆就到移民離職,有六年時間吧。雖然我學的不是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但我的職業生涯,也就此和

人力資源

工作分不開了。後來到了加拿大,我依然從事起了這份工作。想想,都是天意吧。

移民觀感一則

說到我移民的動機,其實主要是因為想做點什麼,不想在一個單位裡、一種環境裡一干幹到老。當時部門裡有幾個年齡大些的前輩,大概五年內會退休。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不去努力做些改變,這個大概就是我50歲的樣子;即使做的很好,一步步升職,甚至提拔到省行、總行,無非就是換了地方,而人生也還是這樣走下去;50歲的時候,在窗邊泡杯茶,然後繼續做那些幾十年未變的工作。我頓時有種傷感。那時候我特羨慕電影裡的一種場景:老年人拿著舊照片,跟自己的孫子孫女說,這就是爺爺年輕時的樣子,我和你奶奶不遠萬里、漂洋過海移民到這裡,開始了新的生活,才有了你們爸爸。

另外,國內的環境、食品安全也是重要的因素,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當時我的職業前景不錯,如果不是領導知道我申請了移民(申請材料中要人事部門領導的簽字,正好就是我的直接領導,算是近水樓臺了吧。他還幫我瞞了一年多,真是很好的領導),或許會早早提拔到人事部門副職。但當時,心裡真的不在意這些。我的想法就是,犧牲掉所謂的個人“進步、前途”,換一個能夠正常呼吸、相對安逸的生活環境,能夠每天和家人在一起、不用應付應酬,同時為將來的孩子換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我認為是值得的。

剛動移民念頭的時候,是想去美國。從小就看NBA,對美國的政治文化、社會文化也是瞭解了不少,覺得去了美國,無所謂哪個城市,有NBA就行。一開始聯絡了北京的一家中介公司,和一個經理聊QQ聊了很久,他各種介紹,美國的、澳洲的,算是給我啟蒙了。最後沒用他家,現在想想過意不去。

當時的情況是,美國的專案除了EB5要花太多錢、EB3要去工廠切一年雞肉(不知道記混了沒有),主要問題還是排期太長。2014年的時候,好像才剛輪到2009年提交材料的人吧(也是記不清了)。所以,果斷放棄了美國。當時我又瞭解到加拿大的聯邦技術移民專案,遂開始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間做選擇。

對於我個人而言,其實這個選擇很簡單,我傾向於選加拿大。畢竟和美國在一塊大陸上(還有

墨西哥

),而且多倫多還有NBA球隊。但當時沒意識到加拿大的氣候,現在想想我只能“呵呵”了。還有個原因是加拿大技術移民的標準當時比澳大利亞低一些。這裡順便說一下,當時加拿大聯邦

技術移民

還是打分制,不同於現在的EE。以我當時的條件,如果放到如今EE下面,應該就來不了加拿大,或者說沒有那麼順利了吧。

移民觀感一則

在舊的規則下(暫稱FSW專案吧,後面的數字我可能會記錯,不好意思),全球開放了50個職業,每個職業1000名額,滿了就沒了;如果你的職業有名額,那麼加拿大移民局會根據你的年齡、工齡、學歷、雅思移民類成績等綜合打分,過了67分你就能來。我當時就是用“人力資源”這個職業做的申請,加拿大國家職業編碼NOC是0112。FSW專案從2014年5月開放接受申請,原定是開到2015年4月30日,結果因為加拿大政府換屆(

特魯多

上臺),移民局到2014年12月31日就關閉了FSW專案。政府換屆其實也延誤了我的申請的審批速度。從我2014年8月動了移民念頭,考完雅思,提交材料,已經到了2014年11月底,2016年2月我拿到的移民紙。等待審批的時候,我跟自己說,如果上天讓我去,會成功批下來的。現在看來,這也是天意吧。

2014年11月底提交了申請以後,就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材料是紙質的,要寄到加拿大,通常要兩個星期時間。

移民局

收到材料,沒有問題了,才會建檔。如果有問題,需要補充材料,甚至有可能把材料退回來,讓你重寄。這一來一回,少說一個月。我申請時已經是11月底,為了不被退回來,我找了家中介幫忙填表。其實如果時間夠,是應該自己DIY的,很多移友都是自己弄。

申請被接收後,移民局會給申請人建檔。從這時候開始,自己就能在移民局官網上查自己案子的審批進度了。但是,案子審理的狀態有可能一連幾個月都不變。所以,每當自己的案子狀態到了下一步,或者是狀態列裡多個數字或者少個單詞,心裡那個心驚肉跳。這一年多時間,的的確確是種煎熬。有時候會寬慰自己,聽天由命,讓我去就去,不讓我去我就老老實實工作。但說起來容易,心裡的感覺只有自己最清楚。

那時候,因為FSW專案開的很集中,所以全國各地、甚至全球就有很多移友聚在各類論壇上分享進度。國內有個論壇,當時幾乎我天天都去看。一有比較,心裡就更著急了。比如我11月底申請的,看到11月初申請的到了什麼什麼狀態了,就會想那一個月內我案子的狀態肯定就要變了吧。結果,兩個月都不變,這心裡就會犯

嘀咕

。又比如,看到12月初申請的人比我進度快了,這心裡的想法就多了:是不是我案子有問題,是不是移民局對有些職業優先審批。總之,那時候我總結了句話:人生最大的恐懼來自於未知。

這中間,移民局還發了信安排去北京體檢,做了一次例行的補料(因為審批時間長,有些要求半年內有效的材料難免就過期了)。除了因為政府換屆拉長了半年,後來想想其實整體算很順利的。論壇上見過有移友前面都很順利,結果體檢沒法透過。

再多說一句,因為申請材料裡要開無犯罪證明,而這個證明又是半年有效期,我期間可是領悟了什麼叫辦證難。一個小小派出所辦事員各種刁難,我跑了足足六趟,辦理兩份證明。最後一趟去,是已經拿到了移民紙之後,我就想多開一份最新的帶到加拿大,怕萬一能用上。結果把我給刁難的,我索性不辦了。也可能我們二線城市如此吧,好像北上廣的移友就沒那麼難。

2016年春節長假前的最後一天,應該是年二十九,第二天就放假。我臨下班前查了一下移民局官網,我的案子狀態變成了“DM”(Decision Made),表示我的案子已經審理完了,下一步就是通知我寄護照到加拿大駐中國大使館貼籤。有移友說,這個Decision也有可能是否決移民申請,但我還沒看到過這樣的例子。不過,貼籤的護照沒拿到,心裡總還是不踏實的。當時我想,年前告訴我案子處理完,看來是真的想讓我過個好年,還算是挺夠意思的。

收到移民紙和貼籤護照後,我還用句話鼓勵了下自己:現在機會在手中,如果不去選擇,老了以後一定會後悔。可如果到那時,卻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了。不能讓自己後悔一生。於是,

春節長假

裡,我就買了五月飛多倫多的機票。

移民觀感一則

有些移友會選擇先短登,看看情況,兩年內再來長登。之所以是兩年,因為楓葉卡要維持住,是五年住滿兩年。我當時就覺得,反正我一定要去、也一定要在那邊試一試,沒有必要短登。“好馬不走回頭路”,所以我拎著兩個大箱子,就奔著多倫多來了。順便說一句,這是我第一次出國。

來到加拿大以後,前期上了語言班、找工作班,都是政府提供的免費專案,幫助新移民(包括難民)融入當地社會的。語言班是分級別的,但其實最高級別也就是雅思四個六、四個七的樣子,不難。找工作班介紹本地就業資訊,教你寫簡歷,然後推薦一個十週的無薪實習機會。我來到加拿大六個月後,找到了第一份帶薪工作,並一直在這家公司幹到現在。後來我看了看找工作網站上自己的記錄,我在拿到這份工作前投遞簡歷的數量是293次,面試次數是3次。

來到加拿大以後,我經歷了很多,有快樂的,有痛苦的。這中間,有一次差點放棄,但說真的,幸好有籃球。聽起來有些矯情,但如果不是還能靠籃球支撐自己,或者說有個愛好支援自己,人真的會垮掉。靠著籃球,我落地後第一週透過Facebook認識了在本地的第一個朋友,比我早來幾個月的

印巴

人,認識了一群好朋友。

關於來到加拿大後的見聞,以及對生活的思考、對社會的新的認知,以後有機會再聊吧。有些事情只有體驗了,才能體會。

最後,說句雞湯。我讀到過一本書,是一個早期移民大姐寫的自己的移民體會。她說的一句話特別好:人生的長度我們不能選擇,但我們可以拓展自己人生的寬度。

移民觀感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