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哥

3分鐘前:

保羅·萊文森可能很多同學不熟悉,但確實是一個考試非常好用的理論學者,是北美媒介環境學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師從尼爾·波茲曼,並與麥克盧漢保持親密關係,被譽為“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進化論思想。在整體媒介史觀的引導下,萊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媒介進化觀點: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和“補救媒介”理論、媒介演進三階段,這三個理論也成為其媒介進化理論的奠基石。更多的內容就一起來讀文章吧。

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1947—)是美國媒介理論家、科幻小說作家、音樂人等,他集科學、文藝、哲學等修養於一身,是北美第三代媒介環境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當代紐約學派的領軍人物,被稱為“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後麥克盧漢第一人”。他獨創了“人性化趨勢”和“補償性媒介”理論,奠定了媒介理論家的地位。

保羅·萊文森的“媒介進化論”主要有三個理論來源,進化論來自於達爾文等;哲學來自於康德等;媒介環境學來自於麥克盧漢和尼爾·波茲曼等。

其代表作有《新新媒介》、《數字麥克盧漢:資訊化新紀元指南》等。

人性化趨勢理論

人性化趨勢理論是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主要理論,充分展示出人本主義的媒介研究立場和媒介樂觀主義。

“人性化趨勢理論”是萊文森在1979年其博士論文《人類歷程回放》中用來描述媒介技術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越來越符合人類需求和便於人類使用它進行資訊交流的傾向。

從人性視角出發推演出媒介進化規律及趨勢,同時也揭示出媒介進化的終極目標即服務和滿足人類的需求。

人性化趨勢理論為其日後繼續媒介研究定下了人本主義基調,也旗幟鮮明地表明他與波茲曼的媒介悲觀主義基調決裂。但媒介人性化絕不等同於媒介智慧化、媒介類人化。

萊文森簡要勾勒了一個媒介的人性化線路圖:

最初,人類的視覺、聽覺和記憶功能有限,人類享受一個未擴充套件但平衡的傳播環境;接著,媒介逐步突破限制,犧牲了平衡和媒介的其餘要素;最後,人類探尋那些保持和繼續過去的延伸性突破,同時又可獲取到曾丟失的人類傳播世界中的自然性要素的媒介。根據其闡釋,媒介人性化主要指的是第三個時期媒介的進化狀態。

萊文森認為,在進化過程中,媒介的人性越來越多,而人為性越來越少,使媒介進化方向呈現出更適合人類感官生理特性的趨勢。

媒介的人性化內涵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人性化即媒介的自然化,

指的是媒介獲取外界資訊必然具有真實的一面,與人類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界特性保持一致;

二是媒介符合人類在資訊交流中感官平衡的需求。

現代技術和媒介不是以取代自然能力的方式而是以恢復和延伸自然能力的方式,使人類能夠達到自然能力在過去不能達到的領域。同時,在傳播媒介的發展中,它們對現實的技術再現是以人類的感官感覺構建的現實作為基礎的。

媒介人性化趨勢實質上是一種技術樂觀主義的具體表現,是對人的主體地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凸現媒介滿足人類的能動需求。

人本主義的技術樂觀主義認為,人類在征服自然的程序中技術的發展能夠在深度和廣度上推進這一程序,使人從自然和生命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看到了技術對人類的負面影響,並認為可以透過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理性控制得到解決。技術悲觀主義則不然,它雖然看到 了媒介有利於人性化進化的一面,但強調媒介帶給人類人性的負面影響甚至危害,如人性被技術的異化:人與自然的疏離、人性的喪失以及人格被技術發展所危及,甚至人類遭受毀滅。

媒介技術是人類思想的物質呈現。因此,媒介的人性化必然是媒介對人類本質屬性的體現,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媒介人性化可具體化為三個方面:

其一,媒介發展不斷朝向人類感官的生理和諧。

媒介是人體特別是感官的延伸。

其二,媒介必須滿足於人類交流的需要。其三,媒介發展將偏向功能聚合的複合媒介。

萊文森認為,複合媒介是媒介朝向人性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媒介進化第三個時期的重要追求和媒介的人性化特徵。

萊文森指出媒介進化就是人的理性化選擇,然而他也看到了媒介技術之中人類理性所不能操控的一面,並提出“意外的後果”媒介進化觀,主要指媒介人性化趨勢的特殊現象,貫穿了整個媒介進化史。其主要有以下三層要義:

其一,意外的後果指的是媒介的用途與發明者的初衷相悖。

萊文森一方面看到了技術發明如何被使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媒介產生意外的後果是發明人所無法控制的,而是市場應用、金融狀況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因此,媒介進化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人的選擇。

其二,意外的後果表現出媒介使用者的非人性化的一面。

萊文森認為任何媒介都是雙刃劍,人類的指引在媒介技術的好壞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三,意外的後果表現出媒介進化過程中沒有預料到的、伴隨而現的新問題。

在萊文森看來,媒介進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人性化”的,即適合人類需求的過程; 特別是從媒介整個進化的主脈來看,媒介是按照人類所希望的要求進化的。然而,媒介進化意外的後果和人性化之間又是一場拔河賽或拉鋸戰,自始至終貫穿於媒介進化的過程中。

補償性媒介

萊文森的另一個關於媒介演化的理論便是——“補償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論。實際上,該理論和“人性化趨勢”理論相輔相成,互為一體。

補償性媒介主要是指後生媒體對先生媒體有補救作用。

萊文森認為,在媒介的演化中,人有兩個目的或動機:一是滿足渴求和幻想;二是彌補失去的東西。由此,“整個媒介演化過程都可以看成是補救措施”。

這種動機讓我們從人類自身感知世界的系統出發,創造媒介並不斷地根據人性化的趨勢來選擇媒介,人類要藉助這些媒介來超越自身生物性的侷限,在這個延伸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丟失“人類傳播世界中的自然性要素的媒介”,因而需要補償性媒介來彌補我們失去的東西。

“媒介進化論”是萊文森對媒介整體發展趨勢的判斷。

他認為技術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選擇保留的最符合需求的東西,資訊科技以及媒介形態都是自然界動態進化後被保留下來的。因此,萊文森提出媒介進化是一種系統內的自調節和自組織,其機制就是補償性媒介。他認為媒介進化能夠滿足人的渴求和幻象。媒介作為人的感覺的延伸是因為人的需求而產生的,並隨著技術和社會的進步在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中發展、演進。人類藉助發明媒介來拓展傳播,以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理極限,以此滿足幻想中的渴求。

同時,媒介進化還能對人們失去的東西有所補救,他將整個媒介進化過程看成是補救的過程——廣播是對報紙的補救,電視是對廣播的補救,網際網路綜合了對報紙、書刊、廣播、電視等媒介的改進,是對“所有補償性媒介的補償媒介”。

後麥克盧漢主義

萊文森的技術樂觀主義摒棄了麥克盧漢的技術決定論,其在《軟邊緣》一書中理清了麥克盧漢和自己的思想,意識到兩人媒介演化理論的細微差別,認為在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論是“軟媒介決定論“。

萊文森主張人的能動性是決定媒介使用、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媒介不是決定社會的必然要素,即使是媒介促使事件發生,但事件的形態和媒介的衝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正在使用中的資訊科技的結果。

萊文森的軟技術決定論張揚人的巨大作用,認為人能夠掌控和改造媒介技術,從而更好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給我們理解媒介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萊文森是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他樂觀的認為人可以影響技術與媒介,“人的理性和判斷力可以對未來產生正面的影響。”媒介的演化服從人的理性,有無窮的發展潛力。

他這種樂觀主義的態度,植根於他對技術的獨特理解與他的技術哲學思想。

他認為,技術的本質就是物質世界和思想世界的結合。所以他能在偏向於“思想世界”的賽博空間與偏向“物質世界的真實空間之間尋找平衡,將人性的靈動與哲學的光芒灑滿人類技術發展的通道。

參考文獻:

戴元光,夏寅。《萊文森對麥克盧漢媒介思想的繼承與修正——兼論媒介進化論及理論來源》

陳功。 《保羅·萊文森的人性化趨勢媒介進化理論》

胡翼青。 《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

楊瑞麗。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論探析》

楊曉帆。 《保羅·萊文森媒介環境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