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姆雷特

——憂鬱、多疑

縱觀整部戲劇,似乎沒有一個人物是哈姆雷特完全可以信任的。他的母親

喬特魯德

由於在父親屍骨未寒的情況下迅速嫁給了自己的叔父,他已經不對她推心置腹了;他的兩個老同學

羅森格蘭茲

和吉爾登斯吞,因為對新國王

趨炎附勢

、阿諛奉承,讓他非常反感;他的戀人奧菲利婭對她的父親御前大臣

波洛涅斯

惟命是從,讓他也心灰意冷。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變突然發生,打破了他關於人生、世界、愛情、友誼、前途等一系列

人文主義

的幻想,他以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現實,深揭被掩蓋著的社會罪惡,使其憂鬱積重難返,從他穿著喪服登場,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裝瘋,到戲中作戲,到後宮勸母,到海上窺奸,到墓場葬禮,到宮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後毀滅,憂鬱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他誰都不信任,甚至連父親老國王的鬼魂,他都產生過懷疑,都要透過精心策劃的一場戲試探新國王來證實,可見哈姆雷特已經非常謹慎多疑,多疑到疑神疑鬼的地步了。但是對於鬼魂的懷疑,他又是理智的,他知道不能完全相信鬼魂的話。

2、哈姆雷特——自私、冷漠

因為承擔了復仇的使命,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不再是從前那個無憂無慮的

丹麥

王子哈姆雷特了。家仇國恨都在他的身上,他要遵循上天安排給自己的命運——復仇。這對他而言,思想負擔是非常重的。現在他要復仇,重整乾坤,而且是憑個人的力量去復仇,這是非常有難度的。所以他有時都不想去遵循這個命運,想直接死了算了。

3、哈姆雷特——猶豫

著名獨白 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他知已知彼,正確的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過於懸殊, 整個時代已經顛倒混亂, 而拯救者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 “倒黴的我!”寄全部希望於自己,這樣,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深知這場鬥爭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和危險性,導致他行動的猶豫,他既要為父報仇,又要扭轉乾坤,一身二任。 這種獨扭乾坤的重任與勢孤力單的矛盾,只能產生“難扭

乾坤

”的哀嘆: 一個任務尚且力不從心,何況兩個?這就帶來他行動的雙重猶豫,然而他是

哲學家

而不是實幹家,他敏於思索而拙於行動,他在沒有切實可行、十拿九穩的辦法之前,只會冥思苦想,他從思考到行動需要一個比常人更為複雜的過程,等待時機,而時機不來,一旦到來,又坐失良機;幻想行動,卻一拖再拖,空有

報國

之心,而無匡世的行動。

4、哈姆雷特——機智、勇敢

劇中處處體現出哈姆雷特勇敢的性格,如老國王的鬼魂出現時,哈姆雷特一點也不害怕,勇敢的與其進行對話;當其殺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後被新國王派到英國時(哈姆雷特明知這是個陷阱),他也毫無懼色的答應了;在被

海盜

俘虜面臨生命危險時,他也面不改色、鎮定自若;特別是在最後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無畏懼,而且勇敢的將新國王給殺死,完成了復仇的使命……

綜上,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有著複雜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於內向,過於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後只能與敵人同歸於盡。他的理想和嚴酷的現實發生尖銳的矛盾。精神的危機,理想的破滅,使他悲鬱憤懣,痛苦異常,也促使他不斷思索,加深對

社會

的認識。他從家庭的變故看到宮牆外的社會問題,有強烈的責任感,然而只相信個人的作用,強調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於行動,時時感到憂鬱、茫然,行動猶豫、延宕。

生活在英國新興勢力還處於幼稚階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確的途徑,最後他雖然奮然一擊,與敵人同歸於盡,但憂鬱始終伴隨著他,偉大的理想並未實現,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身上寄託了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徵和悲劇結局也反映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危機和致命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