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是李白的詩句,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讓秦始皇滅六國之戰這一前所未有的軍事行動再度進入我們視野。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來回顧下這場戰爭,之所以說是戰爭,而不是戰役,是因為這是一場由各個大小戰役組成的複雜性戰爭事件。來自於我寫的秦始皇:他有著堅強的意志和決斷力,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壯舉,為何他的帝國會轟然倒塌?一文

一、秦始皇是如何滅六國的

是的,滅六國就像是一次魔方還原,一定要講究好順序,如果順序相反,極可能滿盤皆輸。

後世同樣名叫秦的前秦苻堅,雖然統一北方,卻在攻打東晉的淝水之戰中一敗塗地,統一程序進而延遲了一百年。

所以,先滅哪國,再滅哪國,順序尤其重要。

公元前231年,守衛南陽的韓國將領因受不了韓國都城那些狗官的欺壓,突然宣佈棄暗投明,把南陽獻給了秦國。嬴政敏銳地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馬上發揮了水瓶座的決斷力,說幹就幹,他接納了南陽,李斯推薦能征善戰的內史騰前去做太守,這個人名叫騰,但是名字未被記載下來,歷史就用“內史騰”來指代。用了2年的時間,秦國在南陽已經擁有了巨大的軍事備戰基地。

戰國打了200年,從來沒有真的滅掉一國,就算是幾乎被滅掉的齊國,也是保有三城並反攻,這是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震驚了天下。

韓國被滅的訊息很快傳遍天下,天下諸侯立刻十分震驚,紛紛加強備戰,整個天下,從軟綿綿的狀態一下子變得全民皆兵。

而這是統一程序肯定要面對的問題,唯有面對。

接下來的滅國之戰唯有繼續堅持“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滅三晉,既然這條路已經開始走,唯有堅持走下去。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遠交近攻

滅掉韓國後,第二個對手是誰呢?距離秦國最近的就是魏國和趙國,有人主張先滅趙,也有的主張先滅魏。

著名軍事家尉繚,提出應該先滅趙,

因為攻打趙國,魏國不會救援。但是攻打魏國,趙國則一定會救援。

這和後世朱元璋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是一樣的,最終朱元璋也選擇了先打陳友諒。

所以,統一路上的第二個自然就是老對頭——趙國。趙國自從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迅速強大起來,擁有強大的騎兵,和匈奴多次大戰,並且有良將李牧,實力不容小覷,但是要想統一六國,一定要逾越趙國這座大山。

趙國早在昭襄王時期,便遭遇重創,遇到了殺神白起,對付北方強大的趙國,白起也因此登上了最輝煌的舞臺:長平之戰。白起活埋趙軍俘虜四十萬,若干年後,項羽也在新安,活埋秦軍降兵二十多萬,可以說,這一舉動極大震撼了六國,造就了秦國和六國的心裡矛盾,但也確實削弱了趙國,趙國一蹶不振。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想一鼓作氣攻克邯鄲,可是因為秦相范雎收受了賄賂,建議退兵,喪失了戰機。此後白起堅決不同意出戰,出戰的秦軍也完敗,白起諷刺秦王,不聽他的命令,最終失敗,君臣生怨,最終白起被賜死。

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30年了,趙國似乎還沒能恢復元氣,但已經並非垂死之人,要想滅掉趙國,還真的很困難。

可是,正當趙國,包括其他五國都做好戰爭準備的時候,秦國突然不打仗了,整整兩年。

原來,這也是尉繚的計策,他說,國家再強大,也不能一直打仗,每一次大規模戰爭,需要休養生息2年,這兩年可以讓麥子能夠收割,可以讓兵員能夠生長,每次間隔兩年,是比較好的,後世唐朝李世民用兵,基本上每次軍事行動也是間隔兩三年。

這一次,秦國休養生息2年多,兵強馬壯之際,發動了對趙戰爭。秦國大舉出擊山西。

可是,連續多年,雖然趙國的漳河流域被攻佔,但是邯鄲還是穩固如山,這一次的出擊,照樣在邯鄲周邊打轉,還是未能取得進展。

關鍵就在於趙國的李牧非常善戰,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而嬴政沒有硬碰硬地去做無謂的傷亡,只需要除掉李牧就行了,為了統一大計,所有的都能商量。直接使用了反間計,他派間諜去趙國,找到趙王的寵臣郭開,讓郭開散佈謠言,稱李牧要造反,昏庸的趙王立馬處死李牧。

處死李牧後不久,趙國居然地震了,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公元前231年,趙國就發生了大地震,“地裂百三十步”,兩年後的公元前229年,處死李牧之後,趙國繼續發生了大地震,而且爆發了旱災,趙國人都覺得李牧冤枉,此次覺得老天爺都在發怒。

天災人禍下,再不滅趙國就是天理難容了,秦軍乘趙國地震之後,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第二年攻佔邯鄲,燕趙自古多慷慨激昂之士,趙國戰鬥到最後一刻,趙國的王族們在公子嘉的帶領下逃到了代地,即今天的大同等地,建立了代國,繼續維持著趙國,這個國家又維持了近十年,可見趙國生命力之強。

而可憐的李牧就這麼卑微地死了,趙國自毀長城。滅掉趙國後,北遷的代國勾結燕國反撲,期間還發生了荊軻刺秦王的著名故事,最終秦國攻克燕國國都,今天的北京,但是燕國遷徙到了遼東,秦國暫且留它一命。滅亡趙國後,三晉只剩下了魏國,魏國曾經強大過,並且是戰國最初的霸主,但是魏國很早就衰落了,秦國東出,主要攻打的就是魏國,如今的魏國已經被蠶食得只剩下了幾座城池了。

如何滅魏國呢?如今的韓國和趙國已經滅亡了,三晉只剩下了魏國,但還有南邊的楚國,東邊的齊國和東北部的燕國。齊國一直醉生夢死,但是楚國依然很強大,

攻打趙國楚國可以袖手旁觀,但是攻打魏國一定會招到楚國的阻攔。

所以嬴政制訂了方針:

同時進攻魏國和楚國,但是進攻魏國是真打,進攻楚國卻是佯裝的,重點是打下幾座城池,牽掣楚國的精力。在不斷的運動戰中,消滅魏國。

這次戰爭讓王翦的兒子王賁出擊,他進攻了楚國的上蔡等地,但是等楚國主力一到,王賁就撤兵。

就在楚國被牽掣的時候,王賁突然攻擊魏國大梁城,大梁城果然堅不可摧,而且裡面糧草充足,足夠支撐一兩年的。

王賁多次進攻下,攻不進大梁城,戰爭從冬天持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轉眼就要到夏天了,古人打仗多在春秋天,一旦到了夏天,蚊蟲什麼的就容易導致瘟疫。

可是,如何攻入大梁城呢?

還是尉繚提出了建議,他說,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曾經跟魏王提議,小心敵人用水攻的辦法淹城,這個提議魏王可以採用,我們也可以採用來攻城,於是,嬴政立即下令用水攻。

要想水攻,就要藉助河水,突然發現大梁旁邊便是黃河,於是王賁把黃河、鴻溝的水引了過來,滔滔洪水灌進大梁城,大梁城被浸泡,雖然城池沒壞,但是糧食卻泡壞了,大梁城沒有吃的,很快投降了,魏國滅亡了。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開封的黃河就在城市邊上,甚至海拔比城市高

而楚國,這個面積最大的國家,也到了該面對的時候了。

嬴政讓官員們討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需要多少兵力滅楚。分歧出現了。年輕的官員以將軍李信為代表,他們認為,楚國現在外強中乾,只需要20萬人。老傢伙們以王翦為代表,他們認為,楚國畢竟是春秋以來的大國,必須60萬人。

嬴政震驚了,60萬就是全部的秦軍,如果都讓王翦帶走了,自己就是孤家寡人了,如果王翦造反,自己還是秦王嗎?

這一次,嬴政沒有認同王翦,

這是他唯一一次沒有認同王翦。

他派李信帶領20萬人南下滅楚,李信在淮河平原上橫衝直撞,一直打到江陵,楚國震動,著名將領,後世霸王項羽的爺爺項燕看到了李信的缺點,成功出擊,在壽春擊敗了他。

這一次,李信大敗,秦軍戰死5萬人,是滅六國戰以來最大的傷亡,也更證明了王翦的重要性。

​嬴政知道,必須要靠王翦了,他親自去王翦家拜訪王翦,跟他認錯。

這一次,王翦同意了嬴政的要求,答應出山,但是堅持要求60萬人,可是卻提出一個奇怪的要求:

希望賜予一些莊園和田地,越多越好。

這是讓嬴政安心,自己的家都在這裡,不會造反的。嬴政自然心知肚明,配合他演好這場戲。

王翦最終帶著60萬人,出發滅楚了。

我們看到,嬴政一直按照尉繚的方針,每次戰爭都間隔了兩年,前231年滅掉韓國,前229年滅掉趙國,前227年攻打燕國,前225年滅掉魏國,每次都是間隔2年,這兩年可以保證糧草充足,可以訓練新兵。

如今兩年過去了,前223年,正好是滅楚國的好時機。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王翦到了楚國邊境,沒有進攻,而是讓士兵駐紮下來,天天訓練投擲石頭和跳遠,命令楚國不管怎麼罵,也不準出戰。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的情況居然持續了一年,365天。

這一年的時間,天天有人上報王翦帶著60萬人在外不務正業,也有人彈劾他要造反,嬴政一概不理,但是他同樣很著急,心想,王翦到底在幹什麼?

王翦在幹什麼?在休養生息,因為秦軍遠道而來,只需要楚國以逸待勞,就可以擊敗秦軍。

但是如果秦軍駐紮下來,一年的時間,自然可以適應這裡。

一年過去了,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看到時機來了,王翦突然出兵,憑藉著蒙武帶來的北地騎兵,快速衝鋒下衝垮了楚軍大營,在宿州大敗楚軍,項燕戰死,40萬楚軍傷亡過半。

擊敗楚國主力軍後,王翦頭腦清醒,知道楚國太過於龐大,還沒到慶祝的時候,下令秦軍猛攻楚國都城壽春,最終整座城軍民幾乎全部戰死,就在這座城陷落的時候,楚國人喊出了著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項燕的孫子項羽最終也為楚國報了仇。

就此,楚國滅亡,王翦又南下吳越之地,征討了越國故地。隨後回師的秦軍在王賁率領下滅掉了苟延殘喘的燕國和代國。

最後只剩下一個齊國,長期置身事外,加上五國攻齊時元氣大傷,被王賁所滅,六國進而統一。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戰國七雄地圖

二、亂世終結者的命運

好了,以上就是秦始皇滅六國之戰的全部內容了。可以說,秦滅六國是比較困難的,但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艱難。

大家想象中的秦滅六國是這樣的版圖: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這是滅掉巴蜀之後的秦國,可以看出,從面積上來看,

滅掉巴蜀之後的秦國不僅得到了“天府之國”巴蜀的糧倉,而且面積一躍成為當時的第二大國,僅次於楚國,

而比趙國和齊國更大。

事實上,真正的硬仗很多在秦昭襄王時期就已經打完了,尤其是白起,郢都之戰攻佔楚國都城,長平之戰折損趙國元氣,可以說,秦統一天下,有白起的一半功勞。

其實,等到秦始皇在40年之後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秦國的版圖是這樣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大家仔細比較下這兩張圖。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可以看出,楚國幾乎丟失了一半的國土,韓國和魏國幾乎忽略不計了,趙國丟失了山西太原等地的領土,這是三晉最居高臨下的部分,而秦國幾乎擴大了一倍的面積。秦國從面積小於楚國,如今變得已經比楚國大了。

至於置身事外的燕國和齊國,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燕國甚至擊敗了東胡,面積還增長了。

所以,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的時候,其實要滅掉的並非六國,只是趙國和楚國而已,至於韓國和魏國,基本上等於一兩座城邑了。

那麼,後世哪一場戰爭與秦滅六國之戰頗為相似呢?

我們回顧下主要的亂世終結者:

一、三國亂世的終結者是西晉,西晉先滅蜀漢,再滅孫吳,和秦滅六國截然不同,畢竟秦國早就有了巴蜀之地。

二、十六國亂世北方的終結者是北魏,北魏先滅夏國,再滅北燕和北涼,統一北方,這和秦滅六國也是截然不同的,夏國的位置反而是戰國秦國的位置。見我寫的拓跋燾一文。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十六國亂世

三、五代十國的終結者是北宋,北宋消滅了荊南和武平等節度使勢力之後,真正的滅國之戰主要是後蜀、南漢、南唐和北漢,

順序和曾經的曹魏-西晉倒是一樣,先攻佔巴蜀,再攻佔吳地,和秦滅六國也是不同的。

見我寫的趙匡胤一文。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此時的北宋很像三國時代的曹魏,兩邊是蜀漢和東吳

可以說,終結亂世,尤其是幾個國家並立時期完成統一的主要是這些國家了,至於有的亂世,

比如楚漢之爭、隋唐之際,實際上並未形成穩定的國家,沒有穩定的國家組織結構,不能稱之為“滅國之戰”,

韓信背水一戰、李世民虎牢關之戰,透過一戰就能滅掉一個所謂的“國家”,和這幾個並非相似。

究其原因,在於這幾個時期,關中都比較衰弱,

沒有恢復元氣,東漢末年李傕郭汜犯長安,長安久久不能恢復元氣。

十六國末期,起於關中的前秦短暫崛起,但是內部不穩,淝水之戰戰敗之後帝國解體,慕容衝的西燕在長安一地興起,燒殺搶掠,長安再度淪為廢墟。

唐末,朱溫廢唐,拆除唐朝宮室,木材順流而下建造汴京城,長安被徹底摧毀,五代十國時期只是一個小的城邑。

所以說,這幾次亂世終結都不是秦滅六國那樣的順序。

但是有這麼一次亂世,終結的順序和秦滅六國離奇得相似,甚至連細節都如出一轍,這是哪一場呢?

三、第二次類似的秦滅趙之戰

那就是歷史上南北朝的終結者,或者準確說,統一北方的北周。

回顧下北周統一的過程,見我寫的宇文邕的傳奇一文。

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後,盛極而衰,引發六鎮起義,爾朱榮平定了六鎮起義,成為北魏最大的權臣,卻因為大意被孝莊帝殺死。他的部將高歡,宇文泰最後東西對峙,分別建立北齊與北周。在高湛等無道昏君的帶領下,北齊走了下坡路。

一個有名的“黃河錐冰”的故事很能反映這一變化,北齊與北周以黃河為界,黃河冬天會結冰,士兵可以行走其上。北周害怕強大的北齊,所以每年冬天,害怕齊人踩著冰河打過來,便招來一批士兵,把河面上的冰給砸了。這樣北周可以睡個安穩覺。不過到了後期,北周人再也不錐冰了,錐冰的人換成了北齊,這是為何呢?因為北周強大了,北齊卻衰落了,反過來北齊要害怕北周,所以自己成了錐冰人,這個故事很能反映齊周的實力對比。北齊終於衰落了,而北周卻真正強盛起來。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北周版圖,很像三國時期的蜀漢,但是比起蜀漢,多出來了關中部分

此時的北周憑藉著獨孤信攻克江陵、尉遲迥攻克巴蜀,版圖達到了最大。

這一點和秦國驚人得相似,秦國也是因為攻佔了巴蜀,依靠天府之國的糧草,供養了滅六國之戰的軍糧。

北周的強大,來自於宇文泰的改革,但是北周能夠滅掉北齊,則完全因為宇文邕的個人努力。

宇文泰死後,諸子年幼,不能擔當大任,政權落在他的侄子宇文護手中。宇文護見宇文氏家族勢力已經強大到可以代魏的地步,就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封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為周公。公元557年,宇文覺被宇文護扶持登上了天子位,廢西魏,建立了周朝,史稱北周。

也就是說,權臣宇文護才是北周的實際締造者,而且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利,他扶持了很多兒皇帝上臺,任其擺佈。

北周很快進入了權臣宇文護專權的時代,他先後殺死了宇文覺、宇文毓兩個皇帝,改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邕為帝,即北周武帝。

宇文護敢於殺皇帝,甚至還殺死了宇文邕兩個兄弟,宇文邕當然恨死了他,但是宇文邕很有城府,他知道不能輕舉妄動,要有了實力之後再動手。

宇文邕表面上聽憑宇文護擺佈,而暗中卻積極積蓄實力,終於決定殺他。

公元572年,宇文護入宮,看到宇文邕坐在那邊,他冷笑,在他眼中,宇文邕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一個傻乎乎的傻子而已,宇文邕對宇文護說,皇太后年事已高了,特別愛酗酒,我是勸不動了,您勸勸她。

說著,拿出藏在袖子裡的《酒誥》交給宇文護讀,宇文護絲毫沒有在意,對皇太后沒有絲毫懷疑,哪裡知道皇太后也已經被宇文邕收買。

宇文護正在讀著,背後的宇文邕突然拿著玉笏從後面打宇文護,宇文護被打得倒地。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這一驚險的舉動不亞於孝莊帝殺爾朱榮、康熙擒鰲拜,宇文護被打翻在地,卻沒有死去,只是昏著,宇文邕讓太監何泉砍他,何泉膽子小,不敢砍下去。這個時候,藏在室內的衛王宇文直衝了出來,砍死了宇文護。

除掉宇文護之後,宇文邕就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強國改革。

這一點和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後親政也頗為相似。

他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貫徹好父親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同時,釋放奴婢,大規模改革北周這個有著奴隸制殘餘的國家。

宇文邕最大規模的改革就是滅佛運動。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百官,宣佈儒、佛、道三教,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末。隨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滅佛,滅佛後居然拆除了寺廟4萬多座,300多萬僧侶還俗。這還不包括華北、華東地區的北齊,可以說,滅佛的成效很明顯,北周的人口一下子多出來了十分之一,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同時,宇文邕還大力打擊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奪取了世家大族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北周實力達到了頂峰。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南陳、北齊和北周三國鼎立

滅佛之後,北周實力大增,周武帝開始了滅亡北齊的戰爭,想要完成他夢寐以求的統一大業。

當時的中國依舊是三國鼎立,南方是陳朝,雖然是南朝中面積最小的,但已經安定下來了,一下子不容易佔領,而且南朝對於北朝是少數民族統治者這回事很是厭惡,所以滅陳很有難度。

但是北齊,雖然兵強馬壯,此時的皇帝卻是著名的昏君高緯,正在寫下坡路,所以宇文邕決定與陳朝通好,取得陳的支援,首先滅齊。

而北齊的都城鄴城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和趙國都城邯鄲在一個地級市,豈非宿命?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之前北周的前身西魏,已經和東魏五次大戰,後來的北周也多次和北齊大戰,可是憑藉著蘭陵王高長恭和斛律光這兩位能軍之將,又一次擊敗了北周。

所以,要想滅齊,首先要除去這兩位猛將,宇文邕派人散播謠言,說蘭陵王和斛律光都要造反,昏君高緯,於公元572年賜死了蘭陵王,又在第二年賜死了斛律光。

可以說,三晉大地的守護神曾經是李牧,如今是斛律光,這兩位名將屢次擊敗關中強國,卻都是因為反間計而被殺,歷史再一次驚人地輪迴。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巧合的是,電視劇《蘭陵王》中的斛律光和電視劇《大秦賦》中的李牧,不僅命運驚人相似,而且是由同一個演員盧勇飾演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高緯以為消除了要造反的威脅就天下無憂了,可他錯了,再也沒人替他守天下了,而且他讓所有的北齊大將都寒心,蘭陵王死後的第三年,宇文邕抓準時機,進攻北齊。

要想講清楚這次戰爭,我們得有一個地圖,講軍事必有地圖,這是慣例。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北齊行政地圖,liucheng1972製圖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北齊的地圖大體上是今天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以及安徽和江蘇的北部,

版圖很像戰國時代的趙國和齊國,而北周則很像秦國,秦國東出,首先要滅掉趙國,同樣的,北周要滅北齊,首先要攻克山西地區。

拱衛首都鄴城的,便是西邊的幾個省,即圖中的晉州道行臺、幷州尚書省、洛州道行臺等,三個軍事重鎮便是晉州(今天的山西平陽)、晉陽(今天的山西太原)和洛陽(河南洛陽),這三個城市就是北齊的生命線,攻克了這裡就能攻克鄴城,滅齊。

宇文邕發兵十萬,兵分六路進攻北齊,後來的隨國公楊堅也參與了此行動,宇文邕選擇的進攻地點是河南的孟津,這裡有一個名字叫做河陰,正是威脅北齊軍事重鎮洛陽的首要位置。

可能宇文邕自己也沒有想到,分裂了400年的中國,即將統一,距離北方統一其實還只有7年,距離中國統一其實也只有15年。但是當時的人絲毫沒有這樣的觀念,還覺得還要分裂百年。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北齊全圖

宇文邕這一次的進攻遇到了不少的阻攔,北齊依然有著頑強的戰鬥力,北齊的洛州刺史獨孤永業扼守金墉城,這一次,北周軍隊未能攻入洛陽,只能撤兵。

第一次進攻北齊的戰爭就此失敗了。

但是宇文邕沒有灰心,他覺得是滅佛還未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加大了滅佛的力度,大規模擴充軍隊,兩年之後,宇文邕率領20萬大軍進攻北齊。

這一次,宇文邕沒有選擇河南一帶作為攻擊的目標,既然洛陽走不通,那就走山西,這一次,主要的進攻地點是晉州。

晉州,又叫做平陽郡,是山西著名的郡縣,宇文邕渡過黃河進攻山西平陽。

秦趙大戰的時候,平陽也發生過激烈的戰爭。

北周軍隊猛烈攻擊下,平陽告急,此時的昏君高緯正在和寵妃馮小憐一起打獵,告急的人前來相告,右丞相卻說:

“皇上正在取樂,邊境有小小的軍事行動,這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著來奏報!”

就這樣,昏君奸臣無視軍報,宇文邕攻克了平陽,甚至平陽陷落之後,馮小憐餘興未盡,要求高緯再圍獵一次,高緯也依從她。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高緯

後來高緯率領大軍前來救援,本來北齊士兵已經挖好了地道,沒想到馮小憐吵著要去看打仗,高緯就帶著她去看,馮小憐卻正在梳妝打扮,沒能馬上趕來,就趁著化妝的功夫,北周把城門修好了,北齊沒能攻下。

攻下平陽之後,冬天已經非常冷,宇文邕想回去休整下,可是大將梁士彥卻認,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該直搗北齊重鎮晉陽。

晉陽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是高歡起家的地方,現在攻擊,能夠出其不意,宇文邕採納了,為了方便高緯和馮小憐觀戰,北齊士兵還要搭建天橋,他們走上去時,橋卻塌了,馮小憐受驚,高緯趕忙回去,士兵請求皇帝不要走,可是馮小憐已經很害怕了,高緯覺得美人更重要,還是溜走了。北齊軍隊一下子一瀉千里,就此,晉陽也陷落了,宇文邕攻克晉陽,鄴城已經在眼前了。

高緯一貫妒忌賢能,晉陽,也就是幷州被攻陷後,宗室高延宗請求收復,史書上記載說:

及至幷州又聞周軍已入雀鼠谷,乃以延宗為相國、幷州刺史,總山西兵事。謂曰:“幷州阿兄自取,兒今去也。”延宗曰:“陛下為社稷莫動,臣為陛下出死力戰。”駱提婆曰:“至尊計已成,王不得輒沮。”後主竟奔鄴。在並將率鹹請曰:“王若不作天子,諸人實不能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下詔曰:“……後主謂近臣曰:”我寧使周得幷州,不欲安德得之。“

寧可給敵人,也不給自己的大將軍,只是為了妒忌賢能,昏君高緯的所作所為簡直如同低能兒,唐朝詩人李商隱寫道: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痛斥昏君誤國。

秦始皇滅六國之戰和歷史上哪場戰爭最為相似?為何後期結局迥異?

馮小憐

可能連宇文邕也沒有想到,滅齊之戰,居然如此輕易,就攻克了平陽和晉陽兩座關鍵城池,現在只剩下了鄴城了。

高緯退守鄴城的時候其實還有精兵十萬,只要背水一戰,依然可以取勝,可是高緯卻嚇破了膽,傳位給了太子高恆,自己帶著馮小憐自鄴城往東逃奔青州。

高緯的舉動和600年後的宋徽宗很相似,敵軍來襲京師,居然忙著傳位,自己先溜走了,而他的命運和宋徽宗一樣,被俘虜,且被殺,他十分寵幸的高阿那肱早就向北周投降,且把位置告訴了北周,北周軍隊捉住了高緯,北齊滅亡。

而美女馮小憐被宇文邕賞給了自己的弟弟代王,楊堅篡位,殺死代王之後,把馮小憐又賞給了李詢,不久馮小憐自殺。

北周滅齊,結束了北方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北方又開始走向統一。

此時的北周,和曾經的秦國頗為相似,秦國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之後,和楚國開始了正面對決,名將王翦帶領60萬大軍在楚國邊境駐紮下來,以逸待勞,一年之後大破楚軍,滅掉了楚國。

而北周的命運在此時卻發生了轉折,南陳聽說北周滅掉了北齊,想奪取北齊的淮河之地,畢竟守江必守淮,陳宣帝派名將吳明徹北伐,卻被北周王軌擊敗。

但是北周並未此時出兵南陳。

事實上,南陳滅亡和北齊滅亡之間,相隔了12年之久。

周武帝宇文邕並未出兵滅陳,反而掉頭來北征突厥,宇文邕知道,要想統一中國,就要滅亡南陳。要想滅亡南陳,必須先消除北方的突厥威脅,所以準備北征突厥。這和後來的周世宗知道,先北後南,先擊敗契丹,方能統一中原是一個道理。

公元578年,滅佛的周武帝宇文邕北征突厥,卻在35歲的年紀暴斃,三年後楊堅篡位,當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

歷時驚人相似的是,公元959年,滅佛的周世宗柴榮北征契丹,卻在38歲的年紀暴斃,很快第二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宇文邕,一生殫精竭慮,統一北方,為最終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結束400年的分裂局面,他居功至偉。

可以看出,北周滅齊,和曾經的秦國滅趙如出一轍,宇文邕本也可以完成秦始皇的偉業。

但他也是可惜的,天不假年,他沒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任,這是一個遺憾,今天已經有不少人遺忘他了。

不得不感慨秦始皇的命運真硬,在統一過程中沒有中途崩殂,憑藉一人之力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北周在完成滅齊大業之後,卻拱手將統一天下的大業交給了隋朝去完成。

今天人們在記得隋朝的同時,還有人記得北周嗎?

但宿命的是,完成了統一大業的隋朝,和秦朝一樣,也是二世而亡,開啟了一個數百年的強盛王朝,這又是另外一種相似了,

歷史總是輪迴,這正是歷史的奧妙之處,只是,明知自毀長城,為何還是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