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越多,越覺著悲痛。

從前作為一個學歷史的學生,我一直有聽老師講,或是讀書中看到大師們的“悲憫”,但當時並不知道“悲憫”是什麼,從何而來。可能對於現在的我,也不知道“悲憫”從何而來是為何物。

寫下這篇,只是僅在於當下的思考,或是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

學習歷史的時間的越長,越覺著作為人文學科,歷史研究的最終點還是人。一切的視角,研究的起始點與落腳點,也是人。不論是西方最早的希羅多德,古希臘歷史學中的人文主義,還是孟子、太史公民本主義。這一切的核心是人。

有人說歷史學是枯燥的、乏味的。可能對歷史不感興趣或是瞭解不太多的人,只覺著歷史就一門文科學科,就是要死記硬背書上的知識。歷史就是時間年表、就是學習大綱,就是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感悟、毫無邏輯毫無情感的硬知識。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就是為了在考試中有個成績而已。在現在的環境下,這樣想無可厚非,畢竟應試考試就是為分數而已。但是真正的歷史是這樣麼?

之前有看到已經在中學歷史教師崗位上工作的同學們,在工作之餘發朋友圈,教育自己的學生說到:你們看到的、書上寫的一行行需要你們記憶、背誦的東西,你們覺著枯燥無味、應付考試的知識,其實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他們或偉大或普通,他們有哭過有笑過,他們是和你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的人,他們與你們的差別,就是早晚而已。這些於一線教師最真實的體會,就是在學習與教育歷史中的真諦。

可能在史書中冷冰冰的簡單幾個字,不帶情感毫無波瀾,後人讀起來時也好似可以一筆帶過。但是這些記載,是真實發生的,是當時的民眾真實經歷的,換做是後人的經歷在史書中也就是僅僅幾字。

“關中饑饉,易子而食”如若放入長篇的史書記載之中,可能是一眼帶過的八字。但是這八個字的記載,僅僅只是記載麼?這短短几字是當時關中人民的真實寫照啊。放到現代,可能已經體會不到饑荒帶來的可怕。但是在當時,已經嚴重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這是,可以一眼帶過的麼?

悲天憫人,是史家對於無力改變但又痛心疾首的感受。西方史中有“共情”的歷史研究方法,即將自己帶入到當時的歷史中去感受體驗。這個方法爭議的點暫且不表,就只是單純論述對於歷史的體悟。我認為就這樣一篇篇活生生的記載,無論是否可以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之中,單單是讀下來,就足以讓人神傷了。

在歷史中,這樣的場景有太多了太多了,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西歐野蠻人入侵、蒙古征服歐亞大陸、德三屠殺猶太人、南京大屠殺……

仔細想想,在幾天之前還是溫馨愉悅的小家庭,幾日之內家破人亡。

不忍細思。

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

當然,歷史不僅僅是有微觀的、聚焦到某個人或是某個家庭的悲劇上的,歷史也不只是悲劇。

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每一個歷史都是流血染下的悲壯史詩。不論是從古至今偉大民族留下的史詩,還是近代以來為了反抗侵略民族革命流過的鮮血,都是一個個不朽的史實。一個人是擋不住歷史的洪流,但是歷史卻又是被以一個個人推動起的波濤。

近日以來,看到了日本排放核汙水的新聞,藉此次機會又重溫了切爾諾貝利,蘇聯的核事故起因在人為,但是為了挽救錯誤付出了比錯誤更多的代價,50萬人前赴後繼,只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無慮。

歷史是不能重來的,只要人類在某一個歷史節點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人類的歷史就就此斷絕了。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創造歷史。正應了那句話,今日的生活,是無數前輩付出了鮮血與生命換來的。

歷史是一個調色盤,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光彩絢爛。她是一個混合色,是多彩混合出的灰色。裡面有一個個人的歡笑與淚水,也有無數人前赴後繼的事業。是每個家庭的溫馨,是每個老人的逝去,是每個新生命的誕生,是每個傳奇的出現。

我們所度過的每個平淡無奇日常,說不定正是一個個連續發生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