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道,漢代著名經學家趙岐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就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不孝順有三種情況,不孝的第一種就是明知道父母做的不對,還曲意奉承,不加指正,從而讓父母處於一種不仁義的境地;第二種不孝就是家裡很窮,父母親人生活很困苦,還不努力居官食祿(今天和可以延伸為賺錢養家);第三種不孝才是不結婚生子,讓家裡斷香火。

《左傳》也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

,說父親慈愛教養子女,孩子孝敬父母,對父母錯誤的思想行為進行規勸。

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更是建立在“仁”的哲學前提之上,他強調要在人格上敬重父母並給予他們精神慰藉,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孔子還提出了“幾諫”的原則: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中的真正孝道絕對不是今天到處被宣揚的“一味順從父母”!

蘇轍說: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除了極端例外的情況,幾乎每一個人在沒成家之前或者剛成家之後都有心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讓自己的父母過得開心快樂,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照顧下一代或者父母身體不方便等原因必須要住在一起的時候,婆媳關係或者兩代人在日夜相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習慣向自己信任的人傾訴或者藉助發達的網路來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周邊的人給的是什麼建議呢?無非是“父母年紀大了,多擔待一點吧!”,“你小的時候父母生你養你付出了那麼多,現在是你回報的時候了!”。

而網路上的態度基本分兩派:一派是“父母皆禍害”的擁躉者,看到的都是父母的那些噁心事兒;另一派就是掙扎著要做一個孝順寶寶的人,他們寫文章,努力說服自己和別人“

百善孝

為先”、“飲水思源、

知恩圖報

”、“孝順父母是最大的德行,是積累陰德福報最快的方式”、“要感恩,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情”(羊跪著吃奶純粹是為了吃奶方便,有些人極喜歡把自己的

道德倫理

和別有用心

的思想強加給根本就不是人的動物們,硬生生地把物種都不同的其他生靈強拉入人類之間的情感和利益糾纏

),

這一類在和父母相處問題上精神處在分裂邊緣的寶寶們極喜歡把父母描述成為了子女含辛茹苦的人,把父母的白頭髮說成都是為了子女操心操勞才白的,這樣在心理上就可以把父母對自己的“作”合理化:父母都為自己付出這麼多了,就忍受一下他們的壞脾氣和對自己人生的指指點點吧!可是忍讓和退避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直到今天,因為婆媳關係而妻離子散的例子也依然不少。

絕大多數父母確實是發自內心疼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們確實也犧牲了自己的很多時間和金錢,

但是一個人的人生會因為不生育撫養孩子就不辛苦了嗎?不生養撫育孩子頭髮就不白了嗎?不生養撫育孩子就能長生不老了嗎?“請父母們不要把自己辛苦的人生都怪罪到孩子身上,孩子們也不要真以為自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可以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讓一個原本幸福快樂的人一輩子都過得很辛苦很不幸!

有些人不停地灌輸父母生養子女是父母給子女的恩德,父母生養子女確實是恩德,但是另外一方面,父母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也享受到了天倫之樂,沒孩子的時候燒香拜佛求個孩子,孩子出生了欣喜若狂喜極淚下也是常有的事情,很多孩子在五六歲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裡打掃衛生、做飯洗碗等分擔家務,從這個角度上講,把孩子照顧好、培養好應該是父母的本分,是父母天經地義的義務,沒有照顧好、培養好孩子應該覺得很羞愧才對,哪裡還來的底氣說自己生養孩子孩子倒成欠債的了?所謂“

母慈子孝

”是一種通俗的因果關係,

如果把孝道看作是單方面的、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的,這本身就違背了世間事物存在的根本法則,這世間有不需要因緣和合而成的事情嗎?

孝道”的內容是子女與父母的相處之道,本質上是一種人際關係,強調: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有幾個原則:相互性、交換性、平等性、真誠、自我價值保護和情景控制原則。

子女也是人,而不僅僅是父母用來謀取自己晚年利益的工具!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而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報恩,最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消磨孩子誠摯的的感激之情,讓自己和孩子們徒增生活本身之外更多的痛苦和精神、物質壓力。長期處在一種緊張、防禦、不和諧的關係中,老人和孩子們都很容易在精神上產生壓抑、苦悶的情緒,孩子們生活事業甚至身體都會受不好的影響,老人更容易因此免疫力低下,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大大增加,不僅給兒女增加經濟壓力,自己還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這裡說說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元代出現的,元代是一個什麼朝代呢?一、政府公開倡導摧殘幼女:

沈德符

在《萬曆野荻編》中記載:“

嘉靖中葉

,上餌丹藥有驗,至壬子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八歲至十四歲者三百人人宮。乙卯九月,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

陶仲文

言,供煉藥用也。其法名先天丹鉛,雲久進可以長生”;二、強迫妻妾賣淫作私娼賺錢是公開現象:如《元典章》卷45《刑部七》載,民戶王用不事產業,遊手好閒,逼令妻阿孫、妾彭鸞哥為娼接客覓錢。每日早晨王用出離本家,至晚歸時,若覓錢不敷盤纏,妻妾便遭到他一頓毒烈拷打。還有丈夫厚顏無恥地找來媒人,以“合法手續”迫妻犯奸的[2](卷45《刑部七》諸條);三、其他如公公強姦媳婦,孃家兄長只向親家索要“打合錢物”便相容隱,後夫強姦前夫兒媳,妻子告上法庭,官府只斷其與後夫離異,而對後夫的惡劣行徑則不作任何懲罰,妻子被人強姦,丈夫不訴諸官府,只找兇手要訖布四十疋以“私了”,甚至有將妻前夫未出嫁之女多次強姦者,有仗酒讓同輩與自己的妻子相姦者[2](卷45《刑部七》)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二十四孝強調的就是對父母絕對的服從和忠誠,它不僅不符合傳統孝道的理念和精神,有些更是赤裸裸地滅絕人性、無視常識甚至直接與傳統孝道相矛盾。

比如二十四孝之

埋兒奉母

,不僅與不孝有三的第三種情況直接衝突,還大肆提倡毫無人性殺死自己親生孩子的犯罪行為,能提出來這個觀點就讓人匪夷所思了!竟然還能廣為流傳!真是讓人疑惑!臥冰求鯉的故事是說

王祥

為了讓經常虐待自己的繼母(再手動強調一遍:是經常虐待自己的繼母)吃到魚就脫掉衣服臥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後跳出來一條大鯉魚。但是為什麼不是直接鑿開冰層而是用體溫使堅冰融化?冰不堅則人不能臥,一臥便沉到了河底,但是冰厚到可以承受一個人的重量,用人的體溫是否能暖出一個窟窿呢?這到底是人性的淪喪?還是精心編制的騙局?更多詳情請同學們檢視《二十四孝中的故事,

孟宗

哭筍、臥冰求鯉、齧指痛心,有沒有科學上的合理性》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519

1796#answer-45830248

。其他諸如一個十四歲的姑娘如何從一隻大老虎口中把已經被咬住的父親解救出來(對,你沒有看錯,是十四歲!是姑娘!是一隻大老虎!是一個已經被老虎咬住的爹!)、如何嘗糞也是被封為孝敬父母之楷模的例子廣為流傳! 柏楊先生在《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中說道:中國人把愛心更加精密的分類,而各給予一個專有名詞,君王愛人民稱“仁”,人民愛君王稱“忠”;父母愛子女稱“慈”,子女愛父母稱“孝”。傳統文化中,“孝”是基本的善行,因而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種單純的純潔感情,羼入政治成分,孝行遂被聰明的人利用,當做升官發財的工具。

孝敬父母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情感,如果說以前在父權社會把自己搞成孝順的網紅還可以直接兌換功名利祿,那麼今天每個人在人格上獨立平等、大家要互相尊重的普世價值觀已經成為了國家提倡並且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共識。在和子女相處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只一味地倚老賣老,還對孩子們進行道德勒索除了暴露自己素質低下,思想陳舊落後,早就不能成為大家為自己站隊的理由了。何況以前維護自己的孝子形象還能或直接或間接地兌換現實的物質聲名利益,現在這一點物質利益的驅動也沒有了呢!

如果前輩們不意識到這一點,還一味按照自己的觀點作天作地,把子女對自己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作完了再哭訴子女不孝順自己老年孤獨沒人心疼關愛,情景確實是非常悲涼,可是也真是沒有什麼可以同情的呢!

我們當然不贊成受之無愧的享樂主義,把父母的恩義當做理所當然,變成一個對父母都麻木不仁的人。我們贊成父母和子女以智慧和真摯的情感對待彼此,各自在人格上保持獨立,互相尊重,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相互扶持

。老人年紀大了,雖然身體在行動上會變得緩慢,體力和精力有衰減,但是老年人的意識跟年輕人是一樣的,衰老和死亡都不是一個人學習的終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學到老、活到老,沒有任何人可以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如果要活得好,就必須得不斷接觸新的東西,把正確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學習,更可怕的是學了無數錯誤的知識還要用那些錯誤的知識強行指導孩子們的人生。即使是正確的知識和道理,一般來說也只適用於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當環境和條件改變的時候,原來很適用很正確的知識和道理,很可能就變得不適用了,甚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一味地堅持固有的想法還會給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造成更多的困惑和痛苦。

父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從自然情感上傾向於為自己甘心奉獻和祝福的親人,我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快樂、渡過一個幸福安樂的晚年,這是孩子們誠摯的心願,也是社會上幾乎所有人的心願

。孩子們也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跟父母相處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階段,協調好自己父母與妻子、丈夫的關係;做父母的,年紀大了,體力活可以少幹或者不幹都可以,但是千萬不能倚老賣老為老不尊,國家政府、孩子們和社會上的人是真心想讓老人們過得好的,國家對老人有很多優惠政策,出門很多人會主動給老人讓座,孩子們更是給自己買衣服買吃的給零花錢,跟父母有問題了也積極去尋找解決之道。老人家老了,即使不能給孩子們留下一些物質財富,也要努力做一個善良的老人、智慧的老人、和藹可親的老人、心胸寬廣的老人、有知識有修養的老人,這樣不僅自己可以獲得整個家庭和社會的尊重,即使百年以後,孩子們向孫輩們說起自己也是一個正面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