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玲

頭圖丨《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導演曹盾坐在會議室中間的圓椅上,直面鏡頭。《長安十二時辰》“火”了後,這樣的場景他已經記不清經歷多少次了。

他身著著紫色圓領T恤和黑色休閒褲,腳上踩著人字拖,講話的時候胳膊搭在扶手上,五指自然下垂,看起來很自在。

工作人員提醒他整理衣服,理由是“更好看些”。他“嗨”地拉長聲音說,“長相這東西是天生的”。這個不苟言笑的高個兒中年西北漢子面相略“兇”,與脖子上掛著的橢圓老花鏡格格不入。採訪間隙,他自顧玩手機,顯然已經習慣面對這種間歇性的熱情和心照不宣的冷清。

他整個人看起來很放鬆,但導演慣有的嚴謹審視從未抽離。有記者將

服化道

呈現的效果——歷史場景還原度高總結為”高階感“,問是否是導演的刻意思考。曹盾不理解到底想問什麼,請對方進一步解釋後才給出答案;但十幾分鍾前回答過的問題被再次提出,他會提醒”這個問題其實剛才我回答過了“,然後再完整敘述一遍。

至於備受讚許的兩大主角,曹盾坦言當初選角的考慮並非流量。比如

李必

與易烊千璽,同樣是年少成名,揹負了太多的責任與期盼,兩者的內在聯絡相通。曹盾回憶易烊千璽試妝的場景,“整個穿戴完,人往那一站,全對了,就是他了。”

而敲定

雷佳音

飾演張小敬,只用了一頓飯的功夫。準確地說是,曹盾用兩碗

油潑面

搞定的。

大碗寬面定主角:“就是他了”

“導演你吃的啥?”

“油潑面。”

“我也來一碗!”

曹盾回憶與演員雷佳音見面的場景。那時,雷佳音正好在

西安白鹿原

影視城拍攝《白鹿原》,兩人在約在麵館見面。他去得早,雷佳音在他吃麵時進來。一碗麵吃完後,雷佳音又要了一碗。

“你要把張小敬的角色給我,我一定給你演到位。”

“那咱就這麼定了。”

曹盾是西安人,偏愛麵食。雷佳音好吃,來者不拒。兩碗麵的工夫,在飄著熱油滾過的辣椒和大蒜的混合香氣中,雷佳音就成了張小敬。“我倆一直在吃吃吃,吃完以後把碗一放就定了,過程特別簡單。”曹盾說。

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導演曹盾的兩個選擇

圖片 ©東方IC

拍《長安十二時辰》,曹盾坦言是件“挺幸運的事”。讀了小說前八章,他就被故事所吸引,主動申請拍攝,“因為我知道有好多”。親自登門原著作家

馬伯庸

家聊想法,將自己對小說故事的理解和劇本改編思路全盤托出,最終拿下劇本。

導演們總在尋覓具有難能可貴的品質的特殊存在,曹盾也不例外。雷佳音和易烊千璽於他而言,正是獨特的那兩個人。

曹盾選擇演員的標準一點都不苛刻,甚至有點簡單,最重要的,“可能就那一下。”曹盾用“戲特別好”形容雷佳音的演技,即使這樣,他也少不了面對面確認的那一下。他要藉此判斷演員的形象、氣質以及語言風格與角色是否匹配。麵館見面後,他覺得“雷佳音能演好”,也因此,觀眾看到了今天的張小敬。

那時《我的前半生》剛播完,雷佳音火了起來。優酷的資料分析結果也顯示,雷佳音的熱度勢頭正猛,且還有向上的趨勢。而和雷佳音合作,是曹盾很早就有的念頭,前幾部戲總陰差陽錯地錯過,《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的角色,曹盾想到了雷佳音。檔期正好接的上,與雷佳音合作的遺憾,最終在《長安十二時辰》得以圓滿。

事實證明,《長安十二時辰》與雷佳音、易烊千璽、曹盾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成就。這其中,易烊千璽從流量明星向演員的自然過渡,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可曹盾覺得,“那不是我該考慮的”,他更看重演員本身與角色的契合程度。

易烊千璽是曹盾第一個定下的角色演員。看到小說中描述的李必,他就想到了易烊千禧。除形象氣質的契合,他覺得易烊千璽的“少年感”最為難能可貴。馬伯庸小說中塑造的李必形象,是個心智成熟但外表年輕的人,少年氣十足。而“現在的孩子成熟得比較早,如果找一個20多歲的演員,可能演不出那種少年老成的感覺”,曹盾在拿到劇本的時候,就考慮將小說李必設定的23歲年齡段往下調。

形象對了,內涵也很重要。

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導演曹盾的兩個選擇

圖片 ©東方IC

小說中,李必是個文人。如果演員沒有文化素養,對李必這個具有文人風骨的角色理解和表現勢必會有偏差。曹盾找易烊千璽聊了一下午天,聊小說、聊人物,聊易烊千璽最近忙什麼,整個過程中的觀察,讓他心裡有了底。試妝後,曹盾找到了李必。“整個穿戴完,人往那一站,全對了,就是他了。”

選擇易烊千璽,因其跟李必之間的潛在聯絡。李必是個少年,同時又是年紀很小就成名的天才,在23歲時就擔當重任,心智可想而知。而易烊千璽13歲成名,一路跟隨流量而來的,不僅是讚美,還有謾罵和壓力。超強的扛壓能力和心理素質,是讓易烊千璽跟李必更接近的特質。

“沒有這個經歷,他即便再是一個流量明星,也沒法理解內心深處特別深刻的東西——表面看上去特別光彩奪目,背後有無數艱辛和不與人知的苦難。”曹盾認為,易烊千璽的童年經歷,使他能把李必角色中很多別人不理解的東西,用他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塑造出的角色會更準確。

拍《長安十二時辰》時,易烊千璽還在讀高中,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跟這些“個頂個都是戲精的老戲骨”演戲,易烊千璽沒有顯得“虛”,而是表現得如此“穩”,曹盾發自內心地覺得,這非常難能可貴。

對易烊千璽最終的角色呈現,他不止一次地肯定,打100分。“他是新人,我們也都曾經是新人。反正我自問自己,17歲做不了這個。”

細膩、嚴謹與“兇狠的要求”:網劇工業化

電影畫質、場景考究、節奏緊湊等,這些在優質美劇中的特點,如今在《長安十二時辰》上顯現。人們頻頻把《長安十二時辰》與美劇《24小時》相比較,寄予前者中國影視工業化開端的厚望。

可以說,如果按照工業化的流程去製作,就沒有今天的《長安十二時辰》。曹盾覺得“藝術是自由的”,創作的時候不會考慮那麼多,創作也不該被那些條框所限制。

《長安十二時辰》的服化道好評如潮,對應的是劇組前期近14個月的籌備。收集資料、考證文獻,將文獻的殘片畫出來,尋找色卡,把已經黑化的顏色恢復到它嶄新時候的樣子……諸如此類的事情,花費的時間是拍攝時間的一倍。

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導演曹盾的兩個選擇

圖片截自優酷影片

高度還原的歷史場景被觀眾津津樂道,而這很大程度上作用於拍攝過程中最難的部分——照明和攝影。在這方面,曹盾對細節的要求,顯得有些“兇狠”。

網上流傳廣泛的版本是,為了讓張小敬的形象“活”起來,第一集劇本寫了23遍。曹盾解釋,除對角色形象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將故事中時間的緊迫感用中國獨有的東西表現出來。最終呈現的,每集開篇的日晷、不時出現的漏斗以及關鍵時刻報時的官員,都在無形中提醒著觀眾,時間在流逝,而危機尚未解除。

《長安十二時辰》拍攝的是長安的一天,這就意味著每一集代表著固定的時間段,對應的現實時間不到30分鐘,因此光線和氣氛在一集內不能有變化。為了克服劇組拍攝要經歷從早到晚的時間跨度,攝影和照明透過大量試驗,最終呈現出西安晴朗的24小時。而實際上,拍攝正逢雨季,40% 的時間都在下雨。

細節的把控不止於此。《長安十二時辰》裡,穿著初唐風格服飾的老人,攜帶隋朝道具的路人,隨處可見。曹盾覺得,這才是真實的人,和他們真實的生活。“只有在這種真實的空間和時間下,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才合理”。

雖然是懸疑劇,但曹盾從一開始就按照動作戲給演員定了標準。“如果不提這個要求,很多動作戲只能靠剪接完成。但我一上來說要拍長鏡頭,就得演員自己去完成。”

曹盾的想法是,把標準提高,演員就會主動參加訓練。演員的敬業精神加持真實場景,這樣拍攝到的內容,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就像在打戲中,他更傾向於演員親身“肉搏”。“就算演員不會打得像替身那麼好,相比之下還會顯得笨拙,但這些笨拙,正是真實的體現。”

為了文武呼應,不僅是動作戲,他在文戲中也大量穿插使用長鏡頭。本身是攝影出身,曹盾覺得現在拍長鏡頭是很簡單的事情。在黑白電影時代,拍長鏡頭很難,那時就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如《

小兵張嘎

》。而現在,“攝影器材特別多,條件特別好,長鏡頭沒什麼難度可言。”他覺得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演員

蘆芳生

在知乎上形容曹盾,“死摳細節,對畫面、鏡頭都有極其嚴苛的審美標準,成片的風格很曹盾”。從播出後的反饋來看,帶有“曹盾”強烈個人風格的畫面,無疑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選景時,劇組按照慣例去全國各地的景區參觀,把所有的古裝景點看過一遍,發現都不合適。皇宮景點很多,但劇情不太需要;橫店有街道,但多為

明清朝代

建築風格;同樣盛唐主題的《妖貓傳》

襄陽唐城

,氣質卻不相符,其色彩呈現的城市氣質魔幻,與《長安十二時辰》需要展現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全然不同。

這是曹盾口中“最困難的時候”。最終,《海上牧雲記》拍攝地

寧波象山影視基地

主動請纓,把導演張紀中當年拍《天龍八部》的佈景拆掉一部分,生生擠出70畝,給曹盾拍《長安十二時辰》。也是在這70畝地上,劇組搭建了一座唐城,還原了小說裡規整的長安一百零八坊和讓觀眾直呼過癮的長安故事。

主角長安,沒有遺憾

如果你瞭解曹盾的職業歷史,應該對《長安十二時辰》引起熱議的原因沒有質疑。因為這確是實力的積澱。

在成為導演前,曹盾有兩個身份,攝影和編劇。前者的代表作是電視劇《金粉世家》、電影《失戀33天》,後者則是引發全民家庭關係大討論的電視劇《雙面膠》《蝸居》。導演這個身份,此前對應的作品是《

裸婚時代

》《小兒難養》等國民劇,此後,無疑是《長安十二時辰》。

對他來說,多重身份的轉換體驗中,最大的不同是拍古裝劇和都市劇的工作環境,前者在景區裡拍,環境可控,沒有人打擾,工作受尊重;後者截然相反,每天“掃街”,環境複雜且會遇到不同的人,後者的工作難度相比大得多。

不同於很多導演回顧過後總覺得還有遺憾,曹盾坦言《長安十二時辰》目前的呈現效果已到極限,畢竟,“我們的經費、人力、學歷都有限。”從接到《長安十二時辰》到現在,曹盾每天就只有這一件事,從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拍攝後期的修改、成片特效製作,直到呈現出來,“我們都已經盡力了”。

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導演曹盾的兩個選擇

圖片截自優酷影片

《長安十二時辰》引發熱議,劇情走向更是牽動著每一個追劇者的心。他印象最深的一個評論是有人驚呼“

徐賓

死了!”作為兩個主角張小敬和李必的“搭橋”人,徐賓在查到伏火雷具體數量並發現“眼線”後被掐死,案情線索陡然中斷,入戲很深的觀眾難以置通道:“徐賓死了!”這對曹盾來說,“印象太深刻了。”

當然,眾多討論中,讚美者眾,吐槽者也不少。在曹盾看來,不管說什麼,只要參與討論,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有時批評並不代表攻擊,而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觀眾苦濾鏡劇久矣,在此時出現一部製作精良且史實考究的古裝懸疑劇,將觀眾的眼球抓住也在情理之中。對導演來說,能被大家討論,莫不是一種無形的讚譽。

這幾天,曹盾還在盯後面幾集的字幕,希望不要出現一些低階錯誤。他打算等劇播完後,把不同的聲音收集起來進行復盤。“要學會從成功和失敗中成長,不能停在這想象,要進步。”

曹盾臉上的表情不多,看起來寵辱不驚,但說起西安相關的事情,他解釋“我就是西安本地人”時的神情,你大概會理解他所說的,藉由《長安十二時辰》想表達的,其實是包容和自信。那種傳承下來的歷史沉澱,根植於西安人骨髓中,變成一種藏在習以為常中的驕傲。

導演曹盾說,所有人物和環境融合成的整體,才是《長安十二時辰》。現在,主角長安,已經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

而張小敬和李必,都只是長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