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口統計,中國男比女多約3400多萬,但相親圈卻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性別比例,女多男少如今在相親圈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尤其一線城市的

婚戀

圈女性佔比已過大半,各大公園的相親角里更是出現女性比重80%甚至90%這樣的極端情況,以至於網友發出了“男多女少是謊言”這樣的喟嘆,那麼我們不妨從社會世俗的角度,剖析一下這個現象背後的實質。

首先,男多女少儘管在人口統計上正確無誤,但“總人口”與“

適婚人口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國多出的3400多萬男性中,有大量的中老年人,青少年,而處於適婚年齡的性別差並不明顯,何況中國總人口超過15億,把這幾千萬人口放到幾個億的總數之中,其實是很小的比例,再平均到每個省,每個市,每個縣,每個鄉,每個村,更是鳳毛麟角了。

可能你會說,我們村總共幾百人,就有20多個娶不上媳婦的光棍,這就引申出下一個問題:我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集中的人口流動,農村年輕人大量進城,而大城市的外來人口又尤其集中,但這種集中並沒有讓

擇偶

變得容易,反而變得更加困難。上一輩的中國人生活在熟人社會中,大家知根知底,門戶相近,而現代年輕人大多處於互不知情的陌生人社會,在擇偶中往往把條件放在第一位,而外來男性尤其農村男性因為先天經濟條件的不足,往往不易在城市立足,加之中國傳統的男權思想,賺一些錢後回老家娶妻

置業

成了他們人生的標配選擇。而諷刺的是,同樣出身於農村或小城市的女性並不願意接受同樣的選擇,世俗並不太看重女性的條件與門第,而上嫁下娶的思想又致使外來女性更願意留在大城市生活。

現實中我們很難給結婚的門檻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通常來講,有房是男性結婚的基礎,而大城市高漲的房價讓中國絕大多數的男性並沒有在此立身的資本。北京的房價十年間增長了五倍,而大眾的收入卻遠不及房價的增速,甚至一些普遍收入三四千的小城市,房價也動輒過萬。有房女性自然不可能低就,無房女性也希望透過婚姻成為有房一族,能在大城市留下的那少部分條件優越的男人,成為了廣大女性哄搶的良配。

買房難就業難讓大批男性知難而退,一線退居二線,二線退居三線,而眾多生長於農村的男青年更願意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祖產,與之相反的是女性對大城市的趨之若鶩。儘管很多女性不願承認,但儘可能留在大城市,找個有能力的男人,或者索性嫁給本地人,其實是她們堅信可以實現的美好生活,而越是大城市,對男人的自身實力要求越高,能夠滿足這個門檻的男性又屬於世俗女性普遍追捧的群體,多數女性想找少數男性,女多男少的局面自然不可更改。

在一線城市,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男生在城市完成學業後,堅定地選擇回老家或二三線城市工作,或者工作幾年有些積蓄後回老家或二三線城市買房娶妻,以及個別的在一線城市工作,在老家買房的,相反女性一般只要來到一線城市,就不願意離開,哪怕她買不起一線城市的

住房

,哪怕她的工作有著極高的可替代性。在大城市,年過30與人合租每天吃幾十塊錢外賣的單身女性多如牛毛,但類似的男性少之又少。相反的是,農村則是明顯的男多女少,具體比例得看當地的發展程度,光棍村一般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但我並不習慣將這種見一面幾個月就結婚的婚配方式其稱之為相親,我覺得更像是拉郎配。

女性相比於男性在感情中較為被動,加之女性擇偶期相對較短,而大城市常駐年輕人中又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為主,這些年輕人畢業往往就到了適婚年齡,如果再工作幾年,一般也成了老家人眼裡的大齡青年,相親成了她們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接受的選擇。

在擇偶中,女性更願意貨比三家,這大概跟買東西是一個性質。而可供她們挑選的男性其實不多,畢竟有相當一部分單身男性,無法立足一線城市,也不打算立足一線城市。而條件優越的男性,通常比較容易脫單,這跟城市裡女性比例龐大,以及上嫁下娶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與之對應的,所有的女性,都想找有條件且單身的那部分男士,而婚戀交友平臺的存在令她們如魚得水。

誠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人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做一件事,必然是這件事能給她們帶來好處。相親這個東西,對男性意義並不很大,條件好的男性很容易脫單,而條件差的男性一般會向下相容,對於處於最底層無法再進一步向下的男士而言,打光棍就成了他們必須接受的現實。而女性傾向於上嫁,在可供上嫁的資源極端不足時,透過擴大圈子(

婚介

,網路交友平臺,愛好群等等)覓得機會就成了最現實的途徑,女性扎堆於婚戀市場這個現象是有一定社會和時代背景的。作為婚戀從業人士,我們無意指正每個人的對錯,畢竟婚姻是私事,每個人的需求,擇偶觀並不相同,但既然身處其中,則需透過現象看本質,認清事實真相,才能避免誤區,少走一點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