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作品之一,故事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克勞狄斯繼任國王,並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后為妻。王子哈姆雷特在痛苦中遇見了父親的鬼魂,鬼魂告訴王子自己是在睡夢中被皇叔克勞狄斯奪去了生命、王位和妻子,並囑咐哈姆雷特一定要為他報仇。於是哈姆雷特開始了曲折的復仇歷程,有人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他不濫用暴力。他對生活由充滿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堅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透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也有人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註定悲情式的人物,他的優柔寡斷,一直在不斷的猶豫,猶豫,或者說是一直在等特所謂的時機成熟,不斷的錯失機會,我覺得“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表達的大概就是,每個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從哈姆雷特身上找自己的影子,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書,這個劇情,人物,大家基於這個“共鳴”,每個人開始塑造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我們從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從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為人處事,我們的經歷中,去塑造我們這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都是感性動物,就像小孩子喜歡看奧特曼,芭比公主,青少年喜歡看言情劇,家庭婦女喜歡看家庭劇,老人喜歡看戰爭劇,是因為符合我們的內心體驗,我們需要我們想要。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但是每個人又不是真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在磨鍊中變得堅強,變得不再猶豫,做事果斷,他想要透過自己的奮鬥來改變命運。他雖然最後為父親報了仇,但還是被奸人所害,我們看的時候感到遺憾和惋惜。我覺得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表現,我們買東西的時候猶豫這個產品到底買不買,我們做選擇題的時候也在猶豫那個才是正確的選擇,我們在我們的事情上總是在猶豫,我覺得世界上每一個都會猶豫,只是時間問題,猶豫次數。我覺得哈姆雷特的這個問題其實總的來說就是“你”“我”“他”的看法,就像現在最近新起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總是搬救兵,他不是齊天大聖嗎?對此大家的看法意見也都不一樣,有人說,因為孫悟空不是自願的,就像你工作願意一直工作,不要工資嗎?有人說是因為厲害的孫悟空早在真假美猴王的時候就已經不在了,不然為什麼六耳獼猴在去找如來的時候會說:“現在後悔還來得及,等見了如來就晚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每個人都是獨有的一個整體,我們不能探索別人的一切,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分享,可以一起探討,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每個人的期待視野的不同,對於作品的需求和好惡不同,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審美趣味生活經歷性格氣質都不相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期待視野,在每個人的眼裡,所見並非所得,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加入個人對其事件的見解,每個人對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會出現差異,賦予作品的意義也不同,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句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後就像每一個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或許都不一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這本書的開頭我們所要做的事,應當一想到就做,因為人的想法是會變化的,有多少舌頭、多少手、多少意外,就會有多少猶豫、多少延遲。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這樣迴圈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