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集中體現了“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理念。這一術語中的數字反映其科技基礎,媒體強調其立足於傳媒行業,藝術則明確其所針對的是藝術作品創作和數字產品的藝術設計等應用領域,是現代人類文明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

其立足於傳媒行業,可以說是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新形式,數字藝術的發展向來與媒體的發展緊密相連。所以要理解數字藝術,就要先理解媒體。

那麼媒體是什麼,這個很簡單,是傳播資訊的媒介,集文字、圖形、靜像、動像、聲音、語言等多種形態媒介的綜合體。在人類社會中,資訊的傳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遠古時代,就有“結繩記事”,到文字的發明、“烽火傳煙”,再到印刷術與紙張的發明,最後到現代科技的新型媒介,人類文明在這些不斷進步的媒體的傳播下繁榮並傳承了下來。

米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是著名的加拿大媒介學者,他認為“媒介即資訊”。這個觀點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每個時代有價值的資訊不是每個時代傳播的內容,而是每個時代傳播內容的工具(技術)的性質及其開創的可能性。

二、媒介考古學

「媒介考古學」的提法脫胎於「電影考古學」與「知識考古學」,常常被用來指涉一種以媒介物質為中心的、「回溯—前瞻式」的研究取向。媒介考古學有意避開典範媒介的赫赫往事,致力於尋訪那些湮沒無聞的媒介物,拼接碎片,追溯前史,重估價值,試圖梳理出那些被遺忘、被忽視、被遮蔽的歷史線索,藉此拓展新興媒介的研究空間。

[1]

就是透過“後視鏡”的方法來推演和判斷未來的媒體暨媒體藝術的發展方向。麥克盧漢深受達爾文的影響,在20世紀50年代透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細緻地考察和分析了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尋找其中的規律性,他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個進化的過程,一個生物裂變的過程。它為人類開啟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

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novich)

是一位新媒體理論家,

他對當代數字文化和新媒體的意義有著深刻的洞察。

他在2001年出版的《新媒體語言》中, 闡述了各種各樣的媒體聯絡的錯綜複雜,體現了新媒體文化與網路、軟體、互動裝置和使用者之間的媒介生態,而這一部分,他用了一張圖完美的表達了出來。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一):譜系(一)

曼諾維奇的新媒體文化和軟體文化關係圖

他認為:“19世紀的‘文化’由小說定義,20世紀的‘文化’由電影定義,而21世紀的‘文化’則由互動介面定義。

[2]

三、媒介生態學

媒介生態學主要研究媒介的演化

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環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結構狀態。”媒介演化則是研究“整個媒介系統中各種媒介孕育、產生、發展、融合、消亡的動態序列結構歷程以及不同媒介間競爭、互動、共生等關聯結構狀態”。

[3]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一):譜系(一)

媒介生態學與媒介演化的不同研究方向

媒介對人類生活有重要的影響,自印刷機發明之後,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了巨大的提升,在這之後媒介又經歷了六百多年的發展歷史。

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塑造了我們。

[4]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一):譜系(一)

媒介進化史

麥克盧漢分析了幾千年人類文明傳播歷史演變的三大階段——部落化-脫部落化-再度部落化。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一):譜系(一)

媒介與文明:麥克盧漢提出的媒體與人類文明程序

考古學和生態學的意義在於每一個時代的媒體/媒介是用了什麼方式什麼技術來傳播資訊、影響個人行為與社會文明的進步。例如:19世紀是文學的時代,20世紀電影橫空出世,21世紀則更偏向資訊科技、VR與AR等。

參考

^

施暢。何謂媒介考古學。

https://oshichang。com/%E5%AA%92%E4%BB%8B%E8%80%83%E5%8F%A4%E5%AD%A6/

^

《新媒體語言》

^

美國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者尼爾·波茲曼

^

麥克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