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媽媽背上的浙大少年李一行的故事在朋友圈裡刷了屏,11個月的時候他因病癱瘓,在8歲那年被宣告一輩子都不能站起來走路,2018年,病情惡化後每隔一天都要去做腎透析……

這個似乎被命運拋棄的男孩沒有放棄,輪椅和媽媽成了他的雙腿,2015年以磐安縣理科第四名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熱愛程式設計的他,如今在浙江成功軟體開發有限公司實習。

《我與地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少年的堅韌不拔讓人動容,他臉上自信的笑容似乎風平浪靜。但是,不知道背後有多少個掙扎的夜晚,他在放棄的深淵前凝望著黑暗。

這讓我想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大好年華中被截肢,史鐵生不止一次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地壇似乎成了他的精神家園,在這兒,他找到了靈魂的寧靜,也漸漸走出了人生的陰霾。

那個廢棄的園子裡埋葬了太多史鐵生的回憶,也在其中傾注了太多的感情。在《我與地壇》中,我們看到了少年史鐵生的無望和掙扎,也同樣可以看到奮發和豁達。

曾經玉砌雕闌的地壇歷經滄桑,變成了荒蕪的模樣。這一切和史鐵生的心境十分相符,在最狂妄的年紀忽地變成殘疾,這荒園似乎更能容納失魂落魄的他。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殘疾後,無事可做的史鐵生每天來園中待著,地壇公園中的每棵樹下,都有他輪椅的車轍印。在這兒,他想通了如何面對“死”這個終極問題,關於“如何活著”也漸漸有了答案。

一個人,既然出生了,為何出生就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安排好的既定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死”。

在磕磕碰碰中,他終於透過寫作快要找到一條“活路”,卻不得已面對母親去世的訊息。

史鐵生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每次他要出門,母親總是帶著一份不安給他收拾好東西,說一句“出去走走總是好的”來自我安慰。史鐵生出去久了,母親就會去園中找他,不忍打擾兒子思緒的她總是在確認兒子安全後默默離開。

年少叛逆的史鐵生看著視力不好的母親在園中焦急尋找卻默不出聲,在母親去世後卻為當年的倔強而無限悔恨。

《我與地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在園中,史鐵生經歷了許多個春夏秋冬。因為這個園子,他感恩自己的命運。他不再著急去死,想試著活一活。

他遇見了和他一樣來園中的陌生“朋友”——每天準時來散步的老年夫婦、喜愛唱歌的青年、喜愛喝酒的醉漢、倒黴的長跑家、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也許他們之間沒有太多熱絡的語言,但彼此心中有些東西是相通的。

小小的園子,因為這些人的存在也成了一個小型社會。史鐵生“足不出戶”看到了不同人的命運和人生走向,也終於悟出“不要和命運論公道”的道理。

因為地壇這個靈魂家園,史鐵生的內心終於得到治癒,我們才得以看到史鐵生的一部部鉅著。

《我與地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1951年1月,史鐵生出生在一個大雜院中,年幼的他是個“田徑迷”,在清華附中也拿過學校80米跨欄的冠軍,同學們都稱他是“小飛俠”。

18歲那年,他響應號召,到農村插隊。農作時,他時常感覺坐骨神經痛,以為是農活過於勞累所致。21歲那年,他因為高燒不退住進醫院,也就是這期間,上天似乎和當年的“小飛俠”開了個天大的玩笑,他雙腿截肢,被朋友們抬出了醫院。

史鐵生在輪椅上生活了30年。

一個喜愛田徑的人,失去雙腿後的痛苦可想而知,他變得暴怒無常,經常把家裡的東西砸碎。而母親總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聽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因為不願意給家中添麻煩,所以他經常躲出去,和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史鐵生的小說獲獎時,母親早已經去世,這成了他心頭的一大遺憾,但最終也終於想開:也許是上天看母親太苦了,所以才把她帶離人世間。

2010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與世長辭。死亡對於他來說,“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與地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他化用徐志摩的詩,給自己寫好了墓誌銘: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他死後,眾多文藝界名流和青年學生自發對他進行追悼,他的哲學思辨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作家鄧曉芒說,史鐵生的文字是具有神性的語言;

周國平說,他是中國最有靈魂的作家;

韓少功說,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重新整理當代精神的高度;

鐵凝說,這是一個少用“偉大”一詞的時代,可是史鐵生完全當得起“偉大”這個詞。

有人說,史鐵生之後,談生都是奢侈,論死都是矯情。他大半生的時間都在與病魔做抗爭,但是依舊筆耕不輟,30年間創作了20部短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和2部電影劇本。《我與地壇》《命若琴絃》《病隙碎筆》《務虛筆記》等作品中描述了他對於生命的思考,告訴世人在面對殘缺時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樂觀的人。

《我與地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在每隔一天的腎透析期間,他寫出了《病隙碎筆》一書。其中有句話我記憶深刻:“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

因為明白所有的不幸面前都可以加個“更”字,所以他早已學會了在不幸中尋找根植於內心的力量。

每個在逆境之中的人都應該去讀史鐵生,在其中找到靈魂的淨土,重新燃起活著的希望;在順境中的人更應該去讀史鐵生的書,他可以幫助讀者找到生命的意義,參透死亡的真諦。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史鐵生一樣,學會承擔起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