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想,學校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看起來比較幼稚,眾所周知,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當然只有學生的學校是不成立的。

因為如果學生都能獨立自主地學習,他們不需要到學校,哪兒都可以學習,

馬上、廁上和枕上,自古就有。

走向獨立自主地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必然王國,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在學校,而學校除了學生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不用猜,這個角色不是校長,也不是教導主任,而是教師。

和學生對應的是教師,

能教而為師,會學而成生。

學生和教師是學校裡課堂的主人,沒有學生的課堂,只是幾間空蕩蕩的教室,教師沒有了交流的物件;沒有教師的課堂,只剩下手足無措的學生,學生無法知道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教室裡有學生,也需要有教師,可以沒有校長,也可以沒有

教導主任

,他們只是為課堂背後服務的,課堂上是學生與教師說了算。

很多的課堂,學生一般說不了,也沒有誰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成為徹徹底底的受教育者。為了眼前的分數,為了考試的成績,為了領導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只有教師說了算,而這時的“教師”也喪失了教學的“主權”,是成績分數說的算。

學生需要什麼,學生缺乏什麼,學生要什麼樣的生活,要學會怎樣的生存,要懂得的生命意義是什麼,這些沒有人關心,教師早早地成為學校的代言人,只教書不育人,有量化打分在那兒,教師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

量化考核

面前只能戰戰兢兢,沒有了“

主權

”。

所以課堂越來越有悖於常識,教學過程中沒有了學生,只是拼死拼活地滿堂灌,把學生僅有的興趣和好奇心都給抹殺了,許多學生給教傻了,教懶惰了,他們只會條件反射地被動接受,機械地獲取知識,沒有了思考,也沒有了獨立判斷的能力,考試工具就是這樣煉成的。

那麼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當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真正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只是路人

,這是從不同方向行走過來的相交直線,先是匯聚,相交,然後漸行漸遠,所以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路人”。

首先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任何時候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課堂上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認清自己的主導作用。

如何去“導”,關鍵在於“引”,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一路走來,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把學生的潛能引匯出來。

學生的心中本來是沒有路的,教師引導的多了,也就成了路。

知識的掌握,填鴨式的滿堂灌,只能是消化不良,或者根本不消化,只重結果的學習是沒有出路的,而能走出一條坦途的教學,其關鍵在於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撥雲見日,明確方向,教師就充當著一名引路人。

在引路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漸漸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確定人生理想的

座標

,進入獨立自主學習的狀態,這個時候,教師就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同路人”,雖然給學生“引路”,並不能保證學生能一直沿路走下去,而且有些路還需要適當的調整,

有一個“同路人”很重要

同路人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自己也慢慢地老去。在同路的過程中,品嚐路途的坎坷艱辛,化解前行過程中的千難萬險,也能欣賞一路美曼的風景,體驗成功之後的樂趣。

學生有了“同路人”,心裡才會踏實,前行更會珍惜。既然是“同路人”,就要把路讓給學生去走,不要害怕學生在路途上跌倒,也不要擔心學生會

迷路

同路人就是陪伴,提醒,引導,幫助,但絕對不能夠替代,更不能包辦。

一路前行之後,教師就要學會放手,把他們送給下一站的引路人,繼續他們生命的歷程,這個時候原來的“引路人”就成為一名“陌路人”,甚至終生不見。

而路的選擇權在於學生,教師有給學生選擇的建議和指導,一定不能代替,否則的話,學生就會依賴,就會迷失方向,最後沒有了教師卻發現無路可走,甚至是走投無路。

從“

引路

”到“同路”,再到“陌路”,教師完成了和學生一段難忘的旅程。這裡面有痛苦和快樂,有

鮮花

和掌聲,也有淚水和成就,但更是傳承和延續。

最後師生成為“陌路人”,一個是展翅高飛俯瞰廣闊的大地,一個是繼續下一次的輪迴完成從“引路”到“同路”再到“陌路”。

這裡教師不是蠟炬成灰,也不是春蠶到死,而是一個不慌不忙的擺渡人,渡己也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