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在北大教書的

朱自清

接到父親的來信,父親在信中說:“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百感交集,悲從中來,提起筆來一鼓作氣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背影》。這篇文章先是發表在《文學週刊》上,1928年收錄在開明書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裡。

朱自清《背影》後的辛酸:不寫此文,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進墳墓

《背影》一經發表,便聲譽鵲起。1930年,入選國文教材,影響面更是廣泛。1951年,《人民教育》從思想和藝術上徹底否定《背影》,《背影》從中學語文教材中刪除。直到1982年,才得以解凍,重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背影》的父愛感動過無數人,但鮮有人知道,朱自清在《背影》後的辛酸故事。

生活的回憶不是生活的歷史,而是藝術家的創作

。”《背影》中的“父愛”,也不是1917年朱自清父子二人的感動,而是1925年兒子的回憶,它已經脫離了八年前的時間和空間。

朱自清原籍

浙江紹興

,生於海州,長在揚州。朱自清的祖上和

紹興

魯迅的周家以及魯迅原配

朱安

家皆有遠親。

朱自清《背影》後的辛酸:不寫此文,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進墳墓

朱家幾代都擔任過地方官吏,“祖上也闊過”,到朱自清時家道中落。朱自清的父親

朱鴻鈞

,字小坡,娶妻周氏,生兄弟三人:朱自清、朱物華和

朱國華

朱鴻鈞辛亥革命前任寶應釐捐局局長,民國初年任徐州榷運局局長。榷運局是民國初期設立的鹽務管理機構,朱自清的父親幹了個肥差。

老爺子沒有兒子“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的精神,也摟了不少錢。男人有錢有錢就變壞,朱鴻鈞在徐州一連討了幾房姨太太。在

寶應

的潘姓姨太太聞訊,跑到徐州大鬧。此事鬧得沸沸揚揚,當地的《醒徐日報》還在頭版進行了系列報道。

因為影響太惡劣,加上朱鴻鈞又被查出挪用公款,所以很快朱鴻鈞就被革職查辦。

當然,“為尊者諱”,朱自清是不會在《背影》中講這些的,他只是用“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一筆帶過。

朱自清的祖母是死在父親丟官之後。朱鴻鈞為了打發徐州的姨太太,填補虧空的窟窿,只得典賣家產才擺平。祖母不堪家庭變故,活活氣死了。

和祖母感情深厚的朱自清,自然會對父親產生怨恨之情。他在《背影》裡也透露出了對父親的不滿和不屑。

這年朱自清20歲,在

北京大學哲學系

讀書。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1920年,朱自清提前從北大畢業,開始負擔起大家庭的經濟。

1921年,朱自清回到自己母校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父親憑藉和校長的私交,竟將朱自清的月薪全部提走。

朱鴻鈞是舊式知識分子,封建倫理觀念根深蒂固。他認為“父為子綱”,老子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而朱自清在北大接受過人格獨立、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新觀念,他接受不了自己對工資竟沒有支配權,接受不了封建專制家長的完全掌控。

於是朱自清憤然外出執教,父子自此失和。三個月後,他又接走妻兒,將自己的小家庭從父親的大家庭中脫離出來。

朱自清《背影》後的辛酸:不寫此文,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進墳墓

1922年暑假,他帶著妻兒回了一趟揚州老家,本想緩解一下矛盾,但碰了一鼻子灰。老爺子先是不讓進家門,後來在家人勸說下讓步了,卻始終不搭理兒子。朱自清自覺無趣,只待了幾天,就悻悻而去。

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趟,但和父親的關係依然沒有改善。

朱自清父子為什麼失和呢?

馮明濤

先生認為“是權力更替不順與新、舊思想碰撞共同產生的結果;朱要權早了點,父交權晚了點;朱要獨立自主,父要倫理規範。”

兩人都很逞強,互相怨恨著。但畢竟血濃於水,怨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消逝,都惦記起對方的好來。

1924年,朱自清母親到溫州幫助妻子料理家務,這無疑是得到朱父首肯的。對於父親發出的和解訊號,朱自清沒有迴應。

1925年,

朱父

才寫信給他:“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即說身體平安,又說大去不遠。看似矛盾,其實是老人在主動示弱:我原諒你了,你也原諒我吧。

朱自清讀到此處,“淚如泉湧”。

朱自清《背影》後的辛酸:不寫此文,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進墳墓

朱自清少年老成,不到三十就自稱中年,他在經歷風霜,體會到生存之艱難,對生活感到無力的時候,對父親逐漸理解、悲憫、同情。

朱自清書生氣十足,大概是民國文人中最不善操持生計的。透過朱自清的日記,我們能看出他的艱難困境。“29日晚與房東借米四升…30日,午後向張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又向

榮軒

借六元…三弟來信催款,詞甚鋒利,骨肉之情,不過爾爾…向

吳微

透露借款之意,他說沒有…當衣四件,得二元五角。連日身體頹唐,精神也惶惶不適”。

眾多的兒女,並沒有讓他體會到繞膝承歡的天倫之樂,反而是一地雞毛的煩惱。他甚至向

葉聖陶

寫信傾訴:“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可奈何,有時竟覺得還是自殺的好。”

他寫文章細膩敦厚,卻對孩子簡單粗暴。他也為此懺悔“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著。”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背影》,算是對父親來信的迴應。

父親看到《背影》時,已是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寄回老家,父親朱鴻鈞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誦讀起兒子的文章來。“

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那一刻,這對積怨多年的父子,終於和解了。

參考資料:馮明濤《朱自清父子關係摭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