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倩

繼偶像選秀節目遍地開花之後,演技類真人秀也在今年扎堆。

騰訊影片《演員請就位》與浙江衛視《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在10月陸續面世,優酷《演技派》緊隨其後,愛奇藝《

演員的品格第二季

》蓄勢待發。雖說節目形式各異,但本質殊途同歸,不外乎將原本隱匿於鏡頭背後的「演技」放至聚光燈下決一勝負。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第一次正式將演員拉至競技舞臺,是浙江衛視《

演員的誕生

》。定位為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由張國立擔任演員推薦人,章子怡、劉燁、宋丹丹擔任常駐演技導師,新穎獨特的節目形式搭配名聲在外的導師團隊,《演員的誕生》一經播出話題度頗高,這種熱情不僅流轉於觀眾之中,也包括演藝圈內,這才有了後來者紛紛效仿。

看似一片繁榮,實則另有深意,折射出的是如今演藝行業的心酸現狀。於演員,演技類真人秀會是上升階梯嗎?於行業,同類型節目氾濫的意義又在哪裡?

形式各異,選手百態

《演員請就位》算是目前三檔正在播出節目中熱度最高的,由陳凱歌、

李少紅

、趙薇、郭敬明4位導演坐鎮,50名演員在節目設定的重重關卡中接受來自導演和觀眾的高標準考核,最終角逐2019年度《演員請就位》「最佳演員」的稱號。首次以導演視角去透視臺前幕後整個影視行業生產鏈條的運作流程,將演員分組對抗與導演搶人相結合,如此設定有點演員版《中國好聲音》的意思。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雖與《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出自同門,卻並未沿襲陳規,而是直接顛覆前兩季的賽制和模式。用「巔峰對決」展現實力演員的演技素養,首發八位競演演員,每兩期淘汰兩位演員,並開啟演員補位,大牌演員上臺過招,包括張國立、李冰冰、馬思純、佟大為、秦昊、郭濤等,每個人帶一個學徒,多為年輕演員,儼然演員版《歌手》。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區別於前者,《演技派》弱化舞臺競技概念,定位為年輕演員片場生存真人秀,由於正擔任發起人,吳鎮宇、

張靜初

、張頌文擔任表演老師。十餘名演員經歷從進組、建組、選拔、試戲到定角的全過程,棚錄地址選在影視化製作的第一現場「橫店」,直接展現影視劇製作的工業流程、劇作的幕後故事及行業真相。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雖說幾檔節目在進化之路上或多或少做了些許更改,但終未脫離「演員」二字。「演員」是節目主體,家喻戶曉或籍籍無名,資深望重或初出茅廬,科班出生或半路出家,不設限的機制湧現出多樣化選手。

其一,名不見經傳者。比起籍籍無名,或許那些見識過演藝圈浮華的人成名的慾望更加強烈,可能是演繹過一兩部作品,經歷過小爆但最終石沉大海;也可能是出道數十年,參演作品無數,卻沒有一個能叫得上名字…他們有熱情、有抱負,他們需要一個舞臺去展現自己。

其二,流量明星。在大眾眼中,這些被稱為「流量明星」的小鮮肉小鮮花們似乎站在「演技」的對立面,大多從其他行業轉型而來,沒有經受過正統表演訓練,似乎僅憑一張好看的臉在演藝圈「橫衝直撞」,作品往往也不被看好,可越是否定越渴望認可,演技類節目也就成了證明自己的舞臺。

其三,亟待復出或轉型。沉寂許久的演員重新出發,選擇在熱播綜藝中露臉無疑是上策,直接與觀眾產生交流;同樣,給予轉型的演員,也可以在此看到第一時間的反饋。

其四,通告藝人。更有甚者,將演技類節目作為通告之一,恰逢新作播出過來一輪遊,刷臉宣傳完畢直接返程。

各懷目的,各有追求,也正是這些演員湊起了可看性極高的綜藝節目。

揭露一個病態的演員生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演技類節目的現場就是演藝圈的縮影。綜藝性質之外,為觀眾真實揭露了一個病態的演員生態。

《演員請就位》中,明道哽咽「剛才我演的,是我今年演的第一場戲」。這是當前演藝圈的悲哀,演技傍身的老戲骨無戲可拍,演技飽受詬病的流量明星天價片酬。

去年,演員

濮存昕

接受採訪時被問及未來是否會有影視計劃,他的回答讓不少人淚目,他說,「我沒有機會的,觀眾我們貢獻《三國演義》、《

阮玲玉

》、《

一輪明月

》等多部經典影視劇的老藝術家自從2006年後就再也沒有出演過影視作品,即便影片中狀態仍然很好。

粉絲經濟時代,流量意味著價值,近些年影視圈頻頻向流量明星伸出橄欖枝,即便最後作品撲街,仍有千萬粉絲願意買單。而對於很多流量明星來說,拍戲首先看的不是劇本本身,而是片酬,片方只能透過抬高預算、降低拍攝成本等手段去邀請一線流量加盟,以確保票房或收視率得到保障,也就沒有更多的錢要求老牌明星,而流量的作品質量愈發堪憂,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我就是演員》上,楊蓉高呼「請你們多給30加、40加的女演員一些機會,真的」。她坦言自己已經是30+的人了,為了不被市場淘汰,依舊保持自己的少女人設。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此前,海清也曾直言中年女演員困境:「我們大部分人是被動的,市場、題材常常讓我們遠離優秀的作品,甚至從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甚至坦誠道「我現在不挑劇本,有劇拍就不錯了,沒什麼可挑的了!」

相反,只依靠美貌和炒作,楊穎可以在《

孤芳不自賞

》裡拿天價片酬,卻只需室內吹空調、綠幕前摳圖。儘管惡評如潮,仍然片約不斷。流量小花當道的今天,好演員的生存空間被無限壓縮。似乎一旦女演員年齡達到30加、40加,就很難接到戲,年要麼賦閒在家,要麼在各種流量劇裡,給鮮肉小花做配。

難逃綜藝本質

演技類真人秀當真是一檔公平公正給予每一位演員平等機會的平臺嗎?是,也不是。

是,它確實為流量之外的演員們掙得些許關注度,搏得一絲話題,從而引發外界深思;不是,討論過後,一切如常,好演員依舊沒有熱度,流量仍然風生水起。

這是「演技」與「市場」的博弈,不是一檔節目能夠扭轉,而究其根本,綜藝也只是綜藝,從明道、

李濱

等成熟演技派接連失利就可見端倪。

《演員請就位》第一期中,陳凱歌導演組明道與

陳若軒

對戰。無論從經驗還是演技出發,15年以上戲齡的明道一定是優於陳若軒的,後者在表演片段《破冰行動》中暴露出情感代入不足的短板,後經過調整才有所進步,可卻成為陳導的最終抉擇,演技成熟的明道暫別舞臺。

同樣,第二期郭敬明導演組金靖與李濱對戰,李濱對情感的把握極其精準,一個回眸,一個皺眉都極具代入感,最終這個17歲就憑藉影片《

十七歲的單車

》摘下柏林電影節最佳新人獎,獲封影帝稱號,2008年又出演《

魔幻手機

》家喻戶曉的專業演員被非科班小品演員金靖打敗。

說白了,是綜藝節目就需要話題度,而消費過氣演員不過是必要手段而已。的確,《

王子變青蛙

》、《魔幻手機》的重新提及,在消費觀眾情懷之餘,也讓節目平添熱度。

演技類真人秀氾濫背後,到底在消費什麼?

再加上導師不遺餘力的互懟——「我所有的觀點跟郭敬明正好完全相反」;助演老師

李誠儒

的辣評——「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綜藝節目該有的矛盾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到一個月時間,三檔「演員」綜藝相繼開播,雖說都在強調著各自的差異化,可導師、選手、甚至影片片段的重複性也有些乏味。比如,《演員請就位》導師陳凱歌上一季曾受邀擔任《我就是演員》特邀嘉賓,李少紅更是成為這兩檔節目同一季的「雙擔」導演;《

小歡喜

》中「

方一凡

」扮演者周奇同時參加《演員請就位》和《我就是演員2》,《演員請就位》中的陳小紜和

姜梓新

之前都曾經參演過《我就是演員》等等;還有《滾蛋吧腫瘤君》、《無名之輩》影視片段在這幾檔節目中接連出現。

大概是確認了「演技」題材會迅速成為綜藝市場的新風口,愛優騰蜂擁而至。可當初的《演員的誕生》有多新奇,現在的「新瓶裝舊酒」就有多無趣!

作者任倩,一鳴網副主編,科技媒體人。個人公眾號:每人娛記(mryj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