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電影中,對於

偽善

的刻畫往往比正統的反面角色更讓人痛恨。現在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壞人被洗白,罪人將功贖罪的情節,但是你幾乎看不到那種偽善者被洗白或者角色反轉的情況出現,為什麼呢?

因為偽善的本質是真惡。

未必自傲,但必自大

所有

性格缺陷

者的內心必然存在某種巨大的矛盾體,偽善者的矛盾之處往往非常尖銳,因為偽善者的性格屬性中存在自大這個條件:偽善,意味著以善為掩,掩飾,意味著被識破的風險,偽善者甘冒其險,必是自大的內心促使其忽略風險,或者說正因為自大的特質,導致了這樣的人會忽視這種被識破的風險。

若是以現實視角去觀察,偽善者,既然能偽善,那麼掩飾自大的特質自然也不是一間難事。不過自大是偽善者的“狐狸尾巴”,如果你細心觀察身邊的偽善者就會發現,儘管他們表達出善良正直的某一面,但是在他們表達的時候,往往會對自己定義的善格外的確信,而且對懷疑的人提出或輕蔑或調侃的態度,去讓周圍的人相信自己的善是真實的,也誘導他們相信懷疑者的判斷是不懷好意的:

你懷疑我,不是我的錯,而是你的心不純潔。

說到這裡,我相信諸君可能會想到一個詞:虛偽。

是的,偽善者的虛偽,往往會從自大這一面體現出來,偽善的偽裝,並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而是根據自大的需求進行偽裝:換言之,偽善就是自大的“動力”,沒有了偽善,自大的性格特質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所以如果你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偽善,你就可以觀察對方身上的自大屬性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剖析。

喜歡煽動他人的情緒

用一句老話來概括被煽動者的狀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偽善的目的,有些時候是沒有目的的,這種說法咋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的地方:目的就是目的,怎麼還成了沒目的了呢?

偽善的表現,並不是一種符號,而是一種習慣:

符號化的表演,是為了博取某種利益而存在的需要,那麼習慣性的偽善,則是一種性格使然的需要。

還是舉個例子。

善良的人,往往看待什麼事情都會以友善的角度去理解去認識,但如果善良的人被欺騙了,他會反感欺騙者,會對欺騙者的行為嗤之以鼻。但是真正的善良者,還是會以善良的態度去面對世界:也就是說,他們所面對的惡人壞人,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我舉的這個例子想說明一件事,性格屬性的延展,會把趨於性格成因的事物常態化,

這就好像我剛才所說的善良的人遇到惡徒,也會反感也會討厭,但並不會把這樣的情況常態化,會認為大多數人還是善良的,還是友好的。

同理,偽善者煽動他人情緒這件事,也是基於一種常態化的手段,他們不會認為我的煽動就一定具備目的(當然,有目的的煽動也是存在的),

他們會認為煽動他人的情緒,以為我所利用這件事是一種合理的性格表現。

簡而言之的說,就是他們認為煽動他人情緒這件事不是什麼錯事,是“正常的交際手段”。

同時,一些思想不成熟者也會誤認為這真的是正常的交際手段,當他們看到偽善者一次又一次得逞的時候,他們投來的目光是羨慕的,是渴望擁有的一種表達。

因為,惡劣的性格表現是會傳染的。

偽善者的面具終究會被識破,但是偽善的性格基因是否會隨之改變,我真的不知道:有些人改頭換面,是修正了錯誤的自我認識,但也有些人的改頭換面

只是換了一張更加虛偽的臉而已。